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273部分

天下豪商-第273部分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云台学宫还能超过太学?

    太学外舍有2000人的名额,最后能升入上舍并且得到官职的仅仅只有100人,即便算上比较容易得官的内舍生,也才400人。另外的1600人屁也没捞着,就被淘汰了。

    这样的淘汰率,可不是正常的大学应该有的……完全是授官名额有限,不得不淘汰一大批人罢了。

    “老师,云台学宫不能学太学三舍法恁般淘汰生员。”

    在苏东坡领受了提举云台学宫一职的次日,召集门下开会的时候,武好古就马上说出了自己的设想。

    “三舍法是为了选官才那么干的,”武好古说,“云台学宫是为了育才而设,不必如此苛刻。”

    怎么变成育才了?

    在场的苏门中人都有点奇怪。云台学宫不是为海外布道而设的吗?怎么一转眼就成了育才之地了呢?

    苏东坡只是笑着,“崇道,你有何想法,尽管说吧。”

    武好古道:“学生以为,云台学宫应该设立诸多分堂分校,分别传授不同的学问……学宫授徒的目的是育才,而非选官。育才合格即可,选官则需求精。学宫下属的学堂虽然也要分成外舍、内舍和上舍。不过升舍的淘汰率不宜超过一成,另外,三舍的课业应该是由易入难,逐步推进的,务求让学生日有所得,能在学宫学到真才实学。”

    其实选官也不是“求精”,而是官员人数有限,必须淘汰大部分考生。所以就一味钻牛角尖了!

    而人才越多越好,所以就不必走牛角尖的路线了。

    “关于云台学宫下属的学堂,”武好古又说,“学生也有一些想法。

    云台学宫之下应该有不同的学堂,以培育不同的人才,一是通才;二是博士;三是伎术之才……”

    在武好古的设想中,“通才”是指可以成为官员或学者的人才,所授科目包括儒学、算学、史学、自然学(并不是自然生物,而是包括物理、化学在内的综合科目)、律学、骑马、射箭(不是合在一起的骑射)、诗赋、音乐和绘画等等。

    这些通才在完成学业之后,可以去应科举,也可以由云台学宫推荐去做高官的幕僚,或是去界河商市、天涯小镇担任官吏,当然也可以留在学宫下属的学校充当老师。

    “博士”则是传道者,所授科目包括理学、地理、海外风物、击剑、射箭、骑马、诗赋、音乐、绘画等等——当然了,这些人并不是武好古设想中的“武装博士”,仍然是讲道理的文博士。不过文博士也应该是剑不离身,粗通“骑”、“射”两艺的。

    而“伎术之才”则是专科人才,比如船政学堂里出来的造船、航海、海战人才。

    除了船政学堂之外,武好古还准备在将来开设“画学”(包括专业绘画、刻印和颜料配制在内的诸科)、“工学”(包括营造、冶金、纺织印染在内的诸多学科)和“商学”(账房、牙人、纲运等科)等诸多专科学校。

    武好古的目标,就是在大宋逐步建立起一个高等教育和专科教育的体系。这是真正培养人才的教育,而不是“科举补习班”——并不是说儒学五经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是武好古认为在学生已经掌握五经要义之后,再没完没了的为了科举进行训练是错误的,这不是真正的教育。

    不过目标虽然宏大,但是起步却还是离不开万事开头难的普遍规律。

    画学、工学、商学等等都是将来的事情,眼下是既无师资,也无生源。短期内能开始出来的,就是培养通才和博士的云台大学堂,还有名义上为布道海外服务的船政学堂两家。

    而且开办船政学堂也不是今年的任务,因为武好古和吴延恩达成的仅仅是个意向——当然了,宋朝的豪商一般都很讲信用,答应的事情是不会翻脸不认的,特别是答应官家头号心腹的事情……不过要办出个船政学堂,怎么都得筹划准备上几个月到一年吧?

    所以眼下马上能开出来的,就只有苏东坡领衔的云台大学堂了,而且也招不了多少学生,因为学宫还在草创之中,本身的师资力量都不足,还教什么学生?

    “老师,”武好古微笑着,“现在学校草创,教儒学、诗赋、绘画、音乐、史学、地理的先生倒是足够,缺的是教算学、自然、击剑、骑马和射箭的先生。

    学生的弟子米友仁参与编纂过从《梦溪笔谈》中归纳出来的《算学汇编》,倒是可以兼任学宫的算学教授,或许可以举荐他担任学宫主簿兼算学、自然学教授。刻印课本之事,也可以交给米友仁担当……”

    云台学宫是官学,人员编制仿照国子监,设提举一人,司业二人,丞一人,主簿一人,教授落干,管事落干,不过各个职位任官的品级比国子监都要低。

    提举相当于校长,现在由从五品的苏东坡担任。之下的职位还没有最后定下,不过也有了一些安排。

    苏东坡的弟子黄庭坚肯定要担任司业,也就是副校长之一,以后好接苏东坡的班——云台学宫虽然是武好古折腾出来的,不过既然要拉苏东坡的虎皮,那么苏门学阀也要在里面占上一大股的。

    而武好古作为苏东坡的学生,想要真正掌控学宫,还得慢慢熬……把师父和师兄都熬死了,他就是真正的大师了!

    不过现在,他还得夹着尾巴做小师弟,得让着上面的师兄,这是尊师重道啊。所以武好古自己没有在云台学宫中担任什么要职。

    学宫的另一位司业,武好古推荐了苏东坡的长子苏迈。他是进士出身,在元祐、绍圣年间已经担任过知县,资历足够担任司业,会和黄庭坚搭班,将来或许接黄庭坚的班。黄庭坚55,苏迈41,而且都是不怎么锻炼的文士……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虽然没有中过进士,不过儒学水平还是高的,在元祐年间就担任过太学博士和秘书省正字,所以苏东坡想安排他出任学宫丞,主管学宫的日常杂物。

    不过他的年纪也不轻了,今年57岁,比黄庭坚还长2岁,身体也不怎么好……所以武好古就想推荐自己的学生米友仁担任主簿,也就是学宫丞的副手,将来好接陈师道的班。

    陈师道是个儒生,没有什么实干的能力,而米友仁则不同,他是和武好古一起“创业”的,而且米家也是勋贵之门,一大堆事情要他来管理呢。

    所以米友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也有一些门客家臣可以驱使。让他给陈师道当副手,实际上就是让他掌握学宫的日常,譬如钱粮、营造、刻印教材等等。

    “也好,就推荐寅哥儿当主簿吧。”

    苏东坡没有对这项人事安排提出什么异议,毕竟学宫的财源主要还得靠武好古这个好学生来提供呢,而且他和米芾是至交好友,米友仁也不算外人啊。

    “不过算学、自然之学的教授还得劳你去开封府寻几个。”苏东坡又说,“还有击剑、射箭和骑马……这三门课可不容易开啊。”

    “请老师放心,”武好古笑道,“学生都会安排好的,最晚明年秋天就可以在云台学宫开出这三门课了。

    对了,学生还有一事想和老师商量,学生想在界河商市开办一所云台学宫分堂。”

 第444章 点亮灯塔 一

    (全本小说网,HTTPS://。)

    海州的冬意,终于如期而至了。全本小说网,HTTPS://。.COm;

    这个年代的气候要比后世寒冷不少,云台山在一阵大雪风飞之后,就成了一个冰天雪地一般的存在,郁州岛大部分的溪流的表面,也都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坚冰。

    不过冬天的海州还是比开封府要好一些的,气温高了一些不说,而且海面也不会冻结。而大海就是海州的生机所在,由如运河对开封府。开封府的运河会在冬季冻结,大宋各地的时鲜器物便很难在冬季运入,不仅会让物价变得高昂,还会断了不少吃水运饭的平民的生计。虽然官家自有恩典,会发下少许钱文救济贫民,还会拨米拨盐菜让开封市民度冬,但是冬日对开封府而言仍然是不快乐的季节。

    但是海州冬日却还有充足新鲜而且非常廉价的海货。还有贪图厚利的小海商操着桨帆快船从南方运来时鲜果蔬,供给豪门显贵。还有从高丽、辽东顺着北风南来的大船,运来了无数的毛皮、生药,还有各种出在深山老林里面的奇珍玩物,把朐山县城之内和附近海州榷场内的商人库房都塞得满满当当。

    和往年相比,今年从秋天开始陆续运来海州的各种“北货”数量奇多,而且不乏精品,价格也因为供求关系降低了不少,可是乐坏了从开封府跑来采购的商人——这些商人每年冬天都在海州度过,为的就是能在冬季备好足够的“北货”,在开春后第一时间通过运河把货物运入开封府,好好赚上一笔。

    而他们的到来,也着实让海州变得繁华似锦。这个时代不仅是开封府历史上最好的时代,对于海州而言也是一样的。这里现在是一座正在快速崛起的工商业中心城市,如果没有后来的中原沦陷,这座城市十有七八将会变成上海那样的大都会……毕竟11世纪初中国的经济中心,还是在北方中原地带。

    而位于海州首县朐山县城旁边的天涯镇工地,在这个冬天同样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场面。

    从刚刚建成的金拱楼的二楼窗口往外看出去,天涯镇内的道路、沟渠,基本上都已经完工了。道路两旁,则是一块连着一块的工地。在金拱楼所在的南北向的复官街(起复当官之意,多好的名称啊)两边儿,工程的进度更快,鳞次栉比的都是建了一半或是将近完工的两三层的楼阁。除了已经完工的金拱楼之外,西门家药铺的总店西门楼,潘家金银绢帛交引铺的海州分店,佳士得行、花魁行的海州分店,云雾茶行总店,东海行总店,还有潘楼、王楼、丰乐楼、撷芳楼的海州分店,全都建在这条复官街上。

    和复官街十字相交的是高升道,因为天涯小镇是东西窄,南北长的走向,所以东西走向的高升道很短,建不了太多的房子,但是这条街道的价值却不亚于复官街。因为分布在高升道两侧的建筑分别是“镇议事会”、“镇公所”、“镇都保所”、“镇警巡所”、“镇税所”、“镇裁判所”、“天涯书院”和“云台学宫天涯堂”。

    除了传授六艺的天涯书院之外,都是天涯镇的“自治机构”,就等《天涯士约》拟定好了,这些机构就能领导天涯镇上的士农工商一块儿直奔“三代之治”去了。

    “元晖,为师便把云台学宫和天涯镇都交给你来照看了。”

    金拱楼上,一席送别的酒宴正在进行。现在是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到了谈事情的时候了。

    因为赵佶的诏书,武好古不能在海州过年了,只得急匆匆返回开封府去面圣。而海州这边,就得靠米友仁这位大徒弟盯着了。

    武好古交给他的任务就是两个,一是云台学宫的建设和日常运营——学宫的基建十年也搞不完,现在才刚刚开始,可有不少工程等着发包呢!至于学宫的日常运营,主要就是刻印书本,还有一堆学生老师的衣食住行,当然还有学杂费用的收取和教师薪资的发放以及各项教学开支。

    收取的学杂费用是极低的,就是交个伙食费。学费、书费、住宿费用,全都由学宫负担。而教师的薪资或者称为“职钱”的,则是相当丰厚的。完全是参考国子监来制订的。

    而云台学宫的教学开支也不低,因为学宫搞得是“全才教育”,首先就是允文允武,然后还得兼修文理。且不说兼修文理得花多少钱,光是一个允文允武就得开销上一大笔了。

    击剑、骑马、射箭三个科目,少不得都要安排场地、老师和教具。其中教具还包括长剑、木剑、软弓、马弓、步弓、护具,当然最昂贵的投资还是马!

    要购买的还不是一匹两匹的马,而是上百匹健马够成的马群。必须要有一定面积的跑马场和专业马伕、兽医照料。光是这一笔开销,恐怕就将高达两万缗了。

    也就是说,宋徽宗给的一万缗钱是根本不够开销的。而从界河市舶司提钱什么的,其实也就是个名义。界河市舶司是河北东路转运使司管辖的,哪儿那么容易从转运司提出钱来?就算张商英好说话,一年给个一两万也就顶天了……开封府的国子监一年才多少花销啊?

    至于界河商市现在也没开始盈利,而且就算有了盈利也是属于股东的。所以学宫的大部分花销,眼下还得武好古自掏腰包。至于将来,武好古则希望用天涯镇的包税来填补一部分。

    “花费多少,元晖你直接向西门大姐报销便是了。”武好古笑着一指身旁的西门青。

    西门青不会随着武好古返回,海州这里还需要她来坐镇。

    武好古笑着又道:“元晖用钱,五万以下,不必报我。”

    “奴知道了。”西门青应声道。

    这话说得大方,实际上就是要表明对米友仁的绝对信任而已。现在学宫草创,还谈不上什么完善的机制,只能用“人治”的办法,先制订一个总预算,然后放权给米友仁。而五万缗的预算,则是西门青和米友仁一起制订的,包括土地购买、校舍建设等等。不包括云台庄的费用,也不包括买马的费用,至于人事上的开销,也不计算在内。

    同样的,天涯镇这里的建设工程,武好古也放权给了西门青和花满山、潘兴业三人全权负责。

    “元晖,”武好古又说,“天涯镇的‘士约’制订,天涯镇的议会和镇公所推选的事儿,云台学宫肯定是要参与的……你是我的弟子,又是开封府将门子,还是共和行的股东,一定要参与进去,替大工大商说话。可明白了吗?”

    现在“天涯士约”正在草拟当中,武好古当然不会放过插手的机会,而他“篡夺”封建主义领导权的办法就是在天涯镇上开建了云台学宫天涯堂,作为云台学宫的老师们在天涯镇上的居所。

    这样苏东坡、黄庭坚、米友仁就能名正言顺参与到“天涯士约”的拟定之中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