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777部分

天下豪商-第777部分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步兵学堂(后来改成武学学宫)每年也有几百个毕业生出来,不安排怎么能行?你把新军解散了,这些年轻武人去哪儿?都去去天津投武好古?

    另外,陕西新军、河东新军、朔方新军、灵州新军,还有韩家的昭义军,还有海路市舶制置司都向朝廷提出要用武学生带兵。而且还不断举荐少年武人到开封府的军校求学。

    在朝廷大臣们看来,这是陕西军、河东军、朔方军、灵州军、昭义军、海路市舶制置司忠于朝廷的体现。你要是停办军校,人家都去天津骑士学院招人了,朝廷还怎么控制他们?

    所以形势倒逼着朝廷办军校,办新军。不仅要办,还要办好,而且也有条件办好。

    首先是有钱!蔡京的钱引改革目前看来是成功的,所以朝廷并不缺钱。

    其次,人才也不是很缺。因为朝廷系统中还是有许多早年从兵学司、骑士学院毕业的人才。

    同时,朝廷这边还有六所“大学”,每年也能培养出大量的新学人才。这些人才,也为武学学宫的师资力量提供了保障。

    另外,六所“大学”的毕业生中的一部分,还直接加入了新军、枢密院、军器监、海路市舶制置司等和军事相关的衙署。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军的管理水平。

    当然了,不利于新军发展的因素也是存在的。

    一是科举文臣始终占据主流,武人无论新旧,都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之中。

    而且由于新军和武学学宫同武好古始终存在传承关系,所以朝廷对军校和新军也存有戒心。早就腐朽得不能战斗的开封禁军始终没有被解散的原因就在于此。

    二是宋朝的府兵制改革终于失败了。不花钱又没有土地的府兵,终究是维持不下去的。

    到了政和三年,除了陕西新军、灵州新军和朔方新军(他们是有土地的)的兵源尚有一点保证,其余各部新军,都出现了士卒大量逃亡的现象。

    就算是陕西新军和朔方新军,也出现了无田的辅兵大量逃亡,有田的正兵也因为服役时间过长而难以维持,大量面临破产。

    而发给军饷的开封新军,同样因为开封府物价腾贵和辅兵无饷、无田等原因出现了动摇。军心不稳,士卒逃亡甚多。

    在这种情况下,在政和三年初,两府集议,提出了废府兵,改募兵的建议。

    虽然反复折腾的兵制改革对提升宋军的战斗力非常不利,但是新军的军官团却是实实在在建立起来了。

    几千名武学学宫、各家大学,以及早先的房奴兵出身的军官(包括官员和杂品武臣),构成了大宋新军的骨干。

    而这伙人中的大部分,都只是没有官身的杂品武臣(北宋带兵的武臣地位比较低,很多都是没品的),水平不低,薪俸不高,也没有资格借无息贷款买房。特别是困在开封府枢密院、军校、开封新军系统中的杂品武臣,没有一个不盼着打仗的!

    不过他们现在盼着攻打的目标并不是交趾,而是从没落的辽人手中收复河东。

    可现在河东可以通过和平手段收回大部分了……这帮苦哈哈的新军武官怎么办?怎么买房子?怎么发财?怎么升官?

    没有出路给他们,他们会不会造反?

    北方可马上就要有一个军装闪闪发亮的共和国了!

    就在苏迟想不出该和谁开战的时候,交趾国的使团正好上京告状——如果让交趾国仁宗皇帝李乾德知道这事儿,怕是要在皇宫里面哭死了!

    “陛下,”苏迟低声道,“就给下面的军官一个立功的机会,让他们去攻打交趾吧。”

    “攻打交趾……”赵佶眉头大皱,“交趾瘴痢,若兴兵夺取,死伤必多!”

    苏迟摇摇头,低声道:“若死一些,兴许就安稳了……”

    这倒挺好,打胜破外敌,打死除内患!怎么都不亏啊!

    赵佶叹了口气,“也只能如此了!只是朝中的御史一定害怕交趾国路途遥远,不肯前往,如之奈何?”

    苏迟道:“陛下可以降诏给舍弟苏适,让他去查明真相。”

    让苏适去给交趾国罗织罪名吧?赵佶心想,交趾郡王也真倒霉,让纪忆欺负了忍一忍就过去了,偏偏派人到开封府控告,结果让更狠的苏迟给瞄上了。

    也不知道会不会步了那个黑汗回鹘的“狮子王”的后尘?

    赵佶道:“那谁可以统军南征?又要出兵多少?现在正在改募兵,开封新军有多少兵马可用?”

    苏迟道:“臣推荐军机房主事(原都军机司缩编)张孝纯出任兵马总管,也不必调动北军南下,只需要调集一部分军官南下,在广南东路、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处募兵,再由海路置司筹措军费,购置器械。一定可以大获全胜的。”

    “也罢!”赵佶又叹,“枢密院拟个方略,再和东府集议吧。”

    “臣领旨。”苏迟大松口气。

    总算给下面一帮刺头找到事儿干了。

    就去祸害交趾国吧!

    赵佶又开口问:“苏卿,如今开封新军中有没有数千威武之师?”

    “数千精锐还是有的,便是上万也能抽出来。”

    “那就好。”赵佶说,“等定王北上的时候,就让开封新军抽调一万精兵护卫。怎么都不能在武好古和萧太后跟前坠了我大宋的国威!”

    “臣领旨……”苏迟行了一礼,正想告退,却看见一个胖乎乎的大貂珰一边喘一边跑了进来,脸上还带着哭腔。

    苏迟有点奇怪,天子和枢相独对,宦官怎么可以进来?

    而赵佶看见这个大貂珰却是脸色一变,怒道:“怎地?又和朕装上吊?”

    那大貂珰显然是方寸大乱,完全没有注意到苏迟在场,脱口就道:“陛下,这次太后娘娘来真的了……”

    “真的?”赵佶哼了一声。“又来这一套,可是救过来了?”

    “没有!这次没有……”大貂珰噗通一下就跪了,“太后,太后已经,已经气绝了!”

    “气,气绝?”赵佶一愣。“死了?”

    “太后驾崩了!”

    赵佶瞪着眼珠子看着那大貂珰,失声道:“何至于此?何至于此?朕又不是真的要废她,只是吓唬一下……”

    苏迟听着这话也呆住了。

    刘太后死了,哦,应该是崩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听那大貂珰的话,好像是想不开寻了短见!

    这事儿……自己不合适知道吧?

 第1217章 共和国,成立!

    (全本小说网,HTTPS://。)

    大周,共和元年二月初一。全本小说网;HTTPS://щщщ。m;

    《大周共和国宪法》终于由幽州元老院政治协商会议全票赞成通过了!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也意味着中国的一部分,终于跨过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门槛。

    中国历史的一个全新篇章,已经拉开了序幕!

    根据这部《宪法》。周国的国体为共和制,全称是“大周共和国”,国家的最高治理者为元首,由元老院从元老中选举产生。元老的任期为五年,元首的任期也同样为五年,但是可以连选连任——对于这一条,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大家在心目中认可的还是家天下,所以武好古这个元首,在元老们看来就是皇帝。

    元首的职权则是领导共和政府,统领大周陆海军,主持元老院会议。

    而元老院的职权则是订立或修改律法,弹劾不法官员,审查政府预算,批准进行战争或订立和约,批准政府各部主官人选,批准直辖州府主官人选等等。

    在《大周共和国宪法》得到通过后,幽州元老院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使命也算结束。在随后的一个半月中,大周共和国举行了大选,由三十余万元勋公民、勋贵公民、贵族公民、终身公民和临时公民投票,选出了180名贵族元老和180名公民元老。

    其中参加投票的元勋公民一共有360人,勋贵公民一共有720人,贵族公民一共有1440人。这2名“贵族公民”,分别来自500个贵族之家。其中武好古的天津武家就独占了252人,也就是说,靠着武氏家族自己的贵族公民票,理论上就能选出18名贵族元老!

    除了依靠武氏家族的选票掌握了18名贵族元老之外,武好古控制的博士团,也是大周第一大政治团体。360名元老和2名贵族中的大多数,都是博士团的成员。

    而武好古则是博士团的总团长和主要金主!通过对博士团的控制,他就能将大周共和国牢牢掌握在手中了。至于军队,现在的大周共和国实行的是土地挂钩的公民兵制和军校军官制相结合的体系,只要公民兵不失去他们的庄园,军官就很难控制军队反对元老院。

    天下为公,并不等于武好古要把好不容易拿到手里的权力交出去。只不过是换一种权力游戏的规则……在新的规则下,血统不再是最高权力传承的依据。控制元老院的大多数,才是登上元首宝座的保证。

    只要这个游戏规则可以确立——考虑到武好古的年纪,他有至少三十年时间让这个规则深入人心!

    到时候,武好古的大部分子孙后代(能够参与政治的只是少数),就能自然而然的退出未来共和国的权力游戏,过上安稳、富裕和自由的生活。

    到了武好古这个层级的人物,当然不会去羡慕帝王的“独乐乐”了。因为他很清楚独乐乐的代价是什么?

    而且他也知道,自己打开的资本主义魔盒,已经把“独乐乐”的帝王宝座摆上了火山口。

    想要安安稳稳传上几代或十几代帝王,再等个君主立宪的善终,难度之高,真的让人难以想象。

    因为武好古开启的是一个千年大变之局!就犹如始皇帝建立中央集权帝国,犹如隋朝开科举晋升之徒,也犹如中华民国结束两千年帝制。

    这样的变局之下,秦、隋、民国,可都没有太长的国祚……

    所以在共和元年三月初一,武好古现在站在元老院首席元老的宝座上,手按着一本《共和国宪法》正准备宣誓就任元首的时候。心里面并没有多少喜悦,反倒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

    “吾誓以至诚,就任共和国元首职位。从此当为我共和国公民、平民奉献全部之心力,遵守宪法,维护国家。若有违背,天理不容!”

    誓词是简短的,也是划时代的。这意味着武好古这个元首不是天下的君父,而是为国为民为公的公仆……

    也意味着君父的时代,在未来的中国,将会成为历史!

    他吐了口气,从元老院次席元老慕容忘忧手中接过了象征元首权力的宝剑。然后佩戴在自己的腰带之上,这就算是礼成了。

    “元首万岁!万岁!万万岁……”

    不知道谁起的头,山呼万岁的声音顿时响彻了整个会堂,仿佛要把屋顶掀翻似也……第一共和国的封建残余,依旧强大啊!

    摆在元首宫外,共和广场上的十八门大炮,这时也开始鸣方礼炮。惊雷般的轰鸣,在天津市上空响起,宣告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了。

    在隆隆的礼炮声中,武好古走到了元首宫二楼,面向共和广场的一处阳台上。

    外面的共和广场,今天是人山人海,全都是天津市的公民、市民,怕是不下十万人啊!

    人们在欢呼,礼炮在轰鸣,武好古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空。

    无论如何,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开始了。

    前途虽然不会一帆风顺,但是历史的车轮,终于滚滚向前,碾压过了资本主义的门槛。

    不管人们多么憎恨万恶的资本主义,多么热爱君恩臣忠的封建王朝,他们在滚滚的历史车轮面前,都无力抵抗。

    大势所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对于12世纪的中国而言,今后无论会发生多大的阵痛,都将会孕育出一个无比强大,并且站在世界巅峰的国家。

    这个国家,将属于中国人民,而且是不可战胜,不可征服的!

    当礼炮轰鸣结束的时候,武好古抽出长剑,高高举起。

    看见这一幕,广场上的天津公民、市民们渐渐安静了下来。

    武好古明知道大部分人根本听不见他说什么,但还是提起嗓门,大声说:“大周共和国第一届执政府,今天,成立了!”

    “万岁,万岁,万岁……”

    欢呼声又一次响起,响彻云霄!

    ……

    “陛下,陛下……三月初一,武好古在天津宣布建国了!”

    玉清道德宫,急急忙忙赶来的蔡京一脸惶恐的向正在打坐的赵佶,报告了刚刚得到的消息。

    “终究没有登基?”赵佶问。

    和蔡京一起到来的知枢密院事苏迟回答道:“没有,当了共和国元首,那逆贼还不敢……”

    “不要说什么逆贼了!”赵佶叹息一声,“派人去道贺吧!蔡卿,苏卿,你看谁去合适?”

    蔡京道:“陛下,同知枢密院事张叔夜可以为正使,臣子蔡攸可以为副使。”

    赵佶问:“这是两府集议的?”

    苏迟回答:“正是今日两府集议的……”

    沉迷进道教哲学,同时也对王朝的前途丧失信心的赵佶,现在已经变成了标准的昏君——不怎么上朝,连崇政殿问对都不怎么举行,整天在玉清道德宫修醮(其实是在研究哲学,包括自然哲学),奏章也懒得看,全都丢给两府,国家大事也由东西两府的六个宰相、四个枢密集议,遇到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事情就投票表决,如果投出了五比五,再找赵佶做决定。

    他这儿都有点君主立宪的意思了!

    “既是两府集议,那就照准吧。”赵佶想了想,“庆德公主下嫁武义勇的婚事,也顺便和周国方面议一议吧……朕是天子,武好古是元首,两家联姻也是大事,怎么都得好好办一办。”

    赵佶说完就摆摆手,示意两人没什么事儿就告退吧。

    宋道宗现在正在思考一个非常复杂的算学问题——如何只用直尺和圆规做出一个正方形,使该正方形的面积积为已知圆的面积的两倍。看似简单的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