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这个天国不太平 >

第291部分

这个天国不太平-第291部分

小说: 这个天国不太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定的?其实不是!这些,都是那只知道欺压百姓,征税征粮却丝毫不作为的满清官府造成的!”罗张氏咬着牙齿道。

    她看见儿子还有些稚嫩的脸庞,便擦干儿子的眼泪,道:“好了,不说以前的伤心事了。今天是大喜事,咱家收获这么多的粮食,以后再也不愁会饿着了。吉儿,你是碰上好朝代了,碰上圣国这个好官府了。”

    当晚,罗张氏辗转反侧,她失眠了!

    想起自从嫁到罗家以来的一幕幕悲惨的人生经历,再到去年,所谓的粤贼兵赶跑了包括自己男人在内的满清官兵,将这湘乡一带纳入圣国的范围,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失眠了。

    她不是瞎子,孰好孰坏,她和村里人一样,都分得很清楚。特别是乡公所建立以后,整个善庆乡完全变了模样。

    当儿子罗允吉发高烧生病,最无助的时候,是乡公所,将儿子送到乡里的医务所,救了他儿子一命;

    虽然因为她男人的关系,将她家的田产和家财都抄没了,但当她家没米下锅时,乡公所又送来粮食,救苦救难,并且还将她家的水田归还给了她,还帮助她家耕田插秧;

    当她家禾苗不长,心急如焚时,乡公所又派人送来圣肥,让她家的禾苗长得比别人还好;

    当她家双抢忙不过来的时候,还是乡公所,帮她干活,不计报酬。

    人心都是肉长的。

    人家怎么对自己的,而自己男人又是怎么对人家的。罗张氏心中觉得羞愧。这一刻,她真的睡不着了。

    一个穷惯了的人,挨饿惯了的人,突然拥有三十多石谷子的感受,是旁人无法体会的。也只有罗张氏才明白,这些粮食的可贵!也只有这些自家种出来的粮食,而且以后每年都会有的粮食,才会让她安心!

    她忽然想通了,如今这样,能收这么多粮食,生活安定,不正是自己和男人想要的生活吗?自己能收获这么多粮食,是在圣国治下才有的。这样的生活,便是靠这乡公所,靠这圣国才能拥有!

    这样说来,自己其实已经是圣国的百姓了。

    乡公所帮了自己那么多,自己也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嗯,就这么决定了!

    明天就拉些粮食去乡里卖掉,然后再去乡公所,不但将前两次欠的买圣肥的钱给还上,还要找杨乡长,跟他说,只要他们饶了自家的男人,自己愿意配合他们,劝说自己男人归降圣国。就算不归降圣国,起码也不能再替那曾屎头卖命了,一定要让男人在自己身边,好好过这和美幸福的日子。

    做好决定,罗张氏面带笑容,沉沉睡去。

    ……

    与此同时,长沙府浏阳县的七宝山下,一个大型的磷肥厂正在热火朝天的开工,日夜不停地生产磷肥。

    这处磷肥厂取名叫浏阳磷肥厂,乃是到目前为止,圣国境内最大的一家磷肥厂了。

    七宝山下,浏阳磷肥厂的粉碎场上,从南洋公司第一机器厂订购的十台破碎磷矿的碎石机,在蒸汽机的带动下,颤抖个不停,一直破碎着刚从山上采下来的大块磷矿。

    圣王王府的农业部副部长刘长佑,站在这一排破碎机前,看着被蒸汽机带动的怒吼的破碎机,心中感慨万千。

    刘长佑是个谨慎保守的人。他从没想到,按照圣王从洋人那边拿来的这个磷肥的配方,生产出来的这些黑不溜秋的磷肥,竟然会有那么让人吃惊的效果!

    他已经验证,就在这浏阳县郊的几亩水田内,撒过这种磷肥的,和没撒过磷肥的一比较,竟然差距这么大:施过磷肥的水田亩产稻谷的量,竟然可以轻易地达到4石多一亩,比没施磷肥而继续沿用人畜粪肥的水田产量,3石不到,足足多出一大半。

    他这才明白,自己以前看不起洋人,觉得他们是蛮夷,觉得祖宗的一切才是最好的,这种想法,错得有多那么厉害!

    难怪乎圣王总是说,如今这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洋人所学的,正是穷理之科学技术,如今中华之天朝上国已复不再,世界之大,超乎祖宗之想象,洋人之强,也超乎自己的想象。

    看见这几台被蒸汽机带动的怒吼狂砸的粉碎机器,刘长佑有些明白,为何洋人制造出来的这些东西被圣王所赞赏了。

    一锤砸下去,一息之间,数块脸盆大的磷矿石变成碎末,而这要是让人工砸碎,足足需要一个壮劳力砸上一个上午。这就是巨大的差距啊。

    而且,关键是,谁能想到,老天爷会这么神奇,将这从山上采下的灰灰的石头,砸碎了和其他一些石头混在一起,烧成灰之后,便成了可以让庄稼疯涨的肥料!这简直难以想象!

    原本种植庄稼最好的便是粪肥,即便是火烧土堆肥,也有所不如,但没想到,这最好的粪肥跟这个可以大规模烧制的磷肥相比,简直就是大粪,真正的一文不值的大粪。

    自己之所以来这浏阳磷肥厂,便是因为这个厂的产量最大,几乎占了整个圣国的三分之一的产量。要知道,如今圣国已经有十余处州府的十六个磷肥厂都已建好,而且,还有不少发现磷矿的地方正在兴建磷肥厂。

 第527章 圣肥的热销和推广

    这些已经建成的磷肥厂,产量还不是太大,但也比广州府南海县境内小茅岭处的圣国第一磷肥厂每月产量一百吨——这个吨刘长佑还用得不大习惯,他更喜欢换算成斤,也就是每月20万斤——可要大得多。

    这圣国第一磷肥厂以前还只是建成一个小规模的试验装置,先行生产出来,如今也在扩建,只不过小茅岭的磷矿石产量严重不够,需要从最近发现的廣西梧州府藤县绣江边的大旺墟磷矿运矿石过来。

    已兴建的其余十五个磷肥厂,平均每月产磷肥也有50万斤。

    而这个浏阳磷肥厂,因为附近的磷矿产量很大,很容易开采,更是一开始建厂的时候就规模较大,如今投产每月能达300多万斤,差不多平均每天有10万斤的磷肥生产出来。

    可就是这样,长沙府还是觉得这个磷肥厂建得小了,上报圣王要求再扩建,圣王派自己过来,便是来摸清磷肥的效果如何,落实到底要不要扩建磷肥厂的事情。

    经过前阵子一个多月的了解,又亲自试验,刘长佑已经确定了这磷肥还真是一个宝贝!他也听闻,从湘乡一带传来消息,百姓亲切地称呼这磷肥为“圣肥”。他不由感叹,这圣王亲自一力推广的肥料,又如此神奇,还真是很适合这个圣肥的称呼。

    华夏这个国度,自古以来便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他心里清楚,单这个圣肥,便足以很大程度地解决部分食物问题。

    每亩水田撒些磷肥,便可以显著增产百分之二三十以上,一亩若是增收一石,那万亩就多收万石,而整个长沙府、整个圣国,有多少万亩田地?

    可以想象,如果将这磷肥普及开来,会多出多大巨量的粮食,会引起这个古老的国度何等的震动,刘长佑甚至推测,说不定这个圣肥能将整个华夏百姓的生存状况都给全部改变了。

    因为,一旦这个磷肥大规模应用起来,不说所有的田地种植的庄稼,都能增产百分之五十,即便是只增产百分之三十、二十,就能多养活一亿的人口。

    而且,他已经断定,即便是圣王和圣国不对圣肥重视,这个情况肯定也会发生。原因无他,实在是,这磷肥太受百姓的欢迎了,供不应求,百姓自发也会让这磷肥大规模使用,促使粮食的大量增产。

    如今圣王又一力推广使用这圣肥,加大生产,单单这一点,便能让圣王在百姓的心中达到顶峰。而自己,也将因为跟随圣王,促成这项伟大的普及圣肥的行动,成为名垂青史的功臣!

    想到这,一向沉稳的刘长佑也不禁激动起来。他连忙召集浏阳县长和浏阳磷肥厂厂长等人员,要求将浏阳磷肥厂再次扩建,同时提高浏阳七宝山磷矿石的开采量,以满足扩建后的磷肥厂生产所需原料。

    刘长佑的要求是,将浏阳磷肥厂每月的产量达到540万斤,差不多平均每天生产18万斤,也就是每天90吨的磷肥出来。

    这个量在刘长佑看来,已经是一个超级大厂了。他可能永远也不知道,这点产量,对于从后世过来的冯云山来说,习惯了以万吨位单位,对于这点产量,根本就激动不起来。

    也对,整个长沙府,80多万户,万口,1500多万亩耕地,浏阳磷肥厂一年产的6480万斤磷肥,平均摊到长沙府的耕地上去,也就每亩占4斤多的肥料。这根本远远不够使用的。

    正当刘长佑将使用磷肥的惊人效果准备急报给圣王时,他接到了从广州传来的圣王手谕,冯云山要求他派出农业部的各大主事、执事,联合石油化肥司,牵头主持在各州府兴建推广磷肥厂之事。

    同时,圣王又在手谕中指出,单纯的使用磷肥不要连续超过3年,以免有损土地的肥力。圣王还专门送来一张磷肥使用单的说明,要求在每家磷肥厂出厂的包装袋上,注明使用事项:所有磷肥最好与粪肥一起沤熟后,再行使用;单纯地使用磷肥,连续使用2年后,必须暂停使用一年。

    刘长佑大喜。他正准备想圣王信报这个磷肥的好处,建议在整个圣国内推广,没想到,圣王就已经想到,做出指令下达给他了。

    对于使用磷肥的注意事项,他深觉有理。

    于是,随着命令的发布,农业部、石油化肥司等几十名主事和执事,全部离开广州城,分头行动,到圣国的几个省的各地州府,和当地州县府衙,清查当地磷矿,一同督促兴建磷肥厂。

    不但投产磷肥的磷肥厂很是繁忙,帮忙采购磷肥的各地副县长、乡长也是忙成一片。

    湘乡县善庆乡的杨乡长,便是如此!

    双抢刚刚结束,善庆乡境内的各水田才刚刚插上秧苗,他和乡公所的十余号人,好不容易以为可以歇息一下,不料,昨天上午,忽然之间,好像是不约而同般的,全乡二十余个村子,上千号人突然就围住了乡公所。

    当时,他吓了一大跳,还以为乡民要闹事,连忙派人通知临近的警务所。一会,等那些村长进来一说,才发觉原来是虚惊一场:原来,是这些乡民搞完双抢,听说那圣肥的妙用,都想买圣肥,于是,便一同叫上村长,来到乡公所,到了才发现,原来邻村的、附近村的人都来了,这才闹成一出上千人围住乡公所的事情来。

    杨乡长听完,苦笑不得之余,又是一阵头疼。

    这乡公所的圣肥,都是县里给的。其实,杨乡长看见罗张氏一家的禾苗长势,便已经清楚这个圣肥的价值,他就向县里再要了一批肥料。可早在抽穗前,就已经给各村分光了。他没想到,圣肥的效果会这么好,会让百姓如此痴狂:如今秋季秧苗刚插下去,这些百姓就来催肥料了。

    无奈之下,他只能让村长们劝说众乡民都先回去,答应给大家搞来圣肥。于是,当天下午,他便带领这二十多名村长和几名乡公所的下属,一同赶往湘乡县城。

    由于路途有些远,众人赶到县城时,天已经黑了。

    第二天一大早,杨乡长便带着众人早早起头,来到县衙。却赫然发现,县衙已经被数百人围得水泄不通。

    正好,杨乡长看见隔壁的侧水市乡的朱乡长,便上前问道:“朱乡长,你也在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怎么回事?杨乡长,你这不是明知故问嘛!我问你,你难道不是为了圣肥而来的?我可是听说,就连圣肥这个名字,都是最先从你们善庆乡传开的,会不知道圣肥的好处?”

    杨乡长大吃一惊:“啊?这么说,朱乡长,这么多人,都是为了圣肥而来?”

    那朱乡长喳喳嘴巴,苦笑道:“可不是!我昨夜就带人到了县里,可赶到县衙时,发现已经有好几个乡的人在这围着了。都是来催着县衙分圣肥下去的。但昨夜刘县长出面了,说是县里也没有圣肥,这,这,你说,这没有圣肥,我们可怎么跟乡里的百姓们交代啊!”

    “完了!县里也没有圣肥了吗?那,那可怎么办?不说乡里的百姓,单这帮急红眼的村长,都会生吃了我!”杨乡长也头疼起来。

    两人相对苦笑。

    正在这时,县衙的大门打开了,旁边有人叫道:“看,刘县长出来了!”

    杨乡长连忙扭头看去,却见一名略微有些矮胖的中年人在几名警员的护卫下,走出县衙大门,他一脸憔悴,双眼通红,看来应该是一夜没睡。

    “各位乡长、村长,还有众位湘乡的父老乡亲们!刘某知道,大家今天都是为了圣肥而来!这个圣肥种稻子最为好用,所以大家都想要。但如今你们应该也知道了,圣肥异常地短缺,因此,可能有些供应不上。上个月,本县从长沙府城调来的70万斤圣肥,不到三天,便已分发到各乡镇里。”

    “不过,刘某答应大家,一定要为大家弄些圣肥来。刘某已连夜安排张副县长带着二十余人,前往圣肥的产地浏阳磷肥厂,前去采买。而且,今日刘某自己也会亲自去长沙府找知府大人,请求调拨一批圣肥过来!请大家放心!”

    杨乡长一脸愕然,原来,这圣肥竟然如此抢手,当初县衙仓库里的那些堆积如山的圣肥,他可是看见过的,竟然三天就一销而空。

    “而且,以后所有的圣肥,都会采取肥票制。各乡多少田地,便会配多少名额的圣肥。大家就算围在县衙,也是没用的。所以,大家都散了吧,散了吧!”

    无奈,众人只能垂头丧气地散去。

    杨乡长心里明白,圣肥如此抢手,只怕,长沙府的知府衙门早就被各县的人也围困起来,长沙府城的圣肥也是要被各县抢破头的。

    杨乡长没猜错,长沙知府衙门外,正如他所想的,也被数百上千人围困着,都是各县前来请求采买圣肥的人员。

    而这样的场景,同样在各大已经投产的磷肥厂周围上演着。

 第528章 北伐的条件成熟

    最近这段时间,冯云山还真的是繁忙无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