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主宰江山 >

第712部分

主宰江山-第712部分

小说: 主宰江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了报纸这个东西,地方上想要捂盖子,底下的人想要堵塞视听,那就大大的不容易了。

    想想历史上吃个鸡蛋都嫌贵的光绪皇帝,内务府的报账竟然要26两银子一个鸡蛋,那是什么概念啊?那个时候的一两银子,可是能兑换2000多个铜钱的,而一枚鸡蛋的真实价值是多少呢?五个铜子,十个铜子,十五个铜子?26x2000÷10/15,算算能买多少个鸡蛋?这鸡蛋打碎了,皇帝都能在里面游泳了。

    特别搞笑的是,有一次,为了炫耀,光绪还当着内廷太监、官员的面,举着鸡蛋问他的老师翁同和:“此种贵物,师傅亦尝食否?”

    听到皇上这样发问,在场负责“政府采购”的那些官员,还有中间插手的太监们的后背心的冷汗都冒出来了。如果翁老师说出了鸡蛋的实价,他们的脑袋可就留不在脖子上了。

    可庆幸的是,翁老师的回答是:“臣家中或遇祭祀大典,偶一用之,否则不敢也。”

    一听翁同和这样回答,那帮采购官员心里的石头算落了地。也由此可见这个翁老师多精明啊,他是官场的老油条,宁愿背负欺君之罪,也不能把鸡蛋价格的实情说出来啊。因为他心里最最清楚了,摆在他面前的不是一个鸡蛋,而是整个官场的潜规则。这个官场的潜规则,就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鸡蛋”怎么能够碰“大山”呢?

    这是内务府采买官员和宫廷太监们的幸运,但就光绪皇帝本身而言,这却是莫大的悲哀。

    而现在有了报纸,很多事儿,皇帝真的是瞒不住的。

    所以,报纸这个东西虽然不好完全掌控,但真的很有用。很多事儿,报纸上的信息是国安等情报部门都无法代替的。

    如果这东西能早上一两千年出现在中国,或许真的能改变中国的历史呢。

    说起来中国的邸报早在汉朝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唐朝开元年间更是公开发行过杂报,杂报”是邸报的别称,可是这始终只是官方报纸,始终没有完成至关重要的一次革新。

    这就是中国的制度,这就是中国的‘政治’。这是中国的传统,是中国千百年来赖以强大的根源,也是中国在近代急速没落,遭受百年耻辱的因由,是中国最大的悲哀……

    光辉的农业文明时代即将结束,崭新的工业时代已经降临,万幸陈皇帝也在结束之前的旧传统,旧制度。

    ……

    北方的大草原上,一支支蒙古骑兵正在国防军骑兵教官的带领下,抓紧时间训练着。

    后者在战争结束后,就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到了距离汉地最近的地方,因为这里的军需更容易补给。

    包括蒙古人自己也愿意远远地离开大东南,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留在大东南,就地训练所要耗费的军需补给,很可能就是国防军对他们的‘支援’。

    或许这是蒙古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但很多很多的蒙古人都这么想。

    一场演习围绕着不大的城镇展开,后者并不是要塞,而是一座很寻常的小镇子,是俄罗斯风格的。

    如此这样的演习场在大草原上还有好几个,不仅有俄罗斯风格的,还有中亚天方风格的。

    前者针对的对象显而易见,后者针对的对象也显而易见。

    如今,陈鸣对浩罕、希瓦和布哈拉三汗国的‘狼子野心’近乎不加遮掩。

    城镇里的居民是真正的平民,只是他们的身份与一般的平民比起来又有些不同,他们是移民。

    将要迁移到北美去的移民。

    所以,这一场战争是一石两鸟。考验的不仅仅有蒙古新军,也有这批‘精锐’移民。

    这个演习还是很逼真的,至少城镇居民方面,除了有限的几个领头人知道,其他的人对细节全不知情,可是所有‘准移民’们却又知道演习失败的下场——他们在北美待遇会被降低的。

    虽然他们参加这项‘工程’,本身的待遇就已经有所提升。

    移民们也不是傻子,当然知道自己这些人到了美洲之后的处境会比一般人要危险一些,但是肥肉就在眼前,他们舍不得松口。

    国防军一开始给他们的待遇是普通移民的五倍以上,对于这些移民来说,等于是从贫民阶层一下子跃入富农阶层,但是演习失败一次,那待遇就下降一截。

    这些人既然已经拥有过了富农资格,再让他们去享受中农的待遇,那没一个人愿意的。虽然之前的富农资格只是虚的。可是一朝拥有,那就再也不舍得放弃。

    这就好比单位的一把手空缺,老二代理了一阵一把手,但新的一把手总是要降临、要来到的。那老二在代理一把手的时候即使就已经明白了这一点,可他心里就是再明明白白,当他真的要对新的一把手交权的时候,心理面也不可能不存在抵触感的。

    ……

    上午,宋筠再次带领自己信得过的人前去巡逻。刚走出小镇的警察局,却见有人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冲了来。看到宋筠,那人就上气不接下气的喊道:“宋局长,蒙古人打过来啦。”

    宋筠一惊,为了监视蒙古人的动向,他已经派了好几路的探马。但是前来禀报的并非那些探马,而是镇子东南方向上的哨探,哨探的警戒范围只有二十里,两人一组。

    “哪部分的人马?有多少人?”

    作为一个蒙古人,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前蒙古八旗,如今的宋筠早已经忘记了不光彩的过往,为着自己的新生活,更为了自己儿子女儿的新生活而奋斗。

    他的本名叫玛拉特·松筠,之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蒙古八旗,可是为了自己的家人他主动投降,并且有重大立功表现,所以他成为了呼伦贝尔军营施工队监工中的一员,然后又加入了东北边防总队。

    虽然他用‘立功表现’近乎逃脱了劳改营的惩罚,但宋筠知道,自己这辈子都别想离开东北这块苦寒之地。

    在成为一名普通的旗兵之前,宋筠是蒙古八旗出身的理藩院笔帖式,还有幸见过永珹,并且被永珹在热河行宫的澹泊敬诚殿里一脚踹个‘五体投地’,脑袋‘咣’一下磕在了地面,鲜血直流。

    而这样的一个人是通过‘重大立功’表现先是参加了边防总队,然后又出现在这里的,宋筠不愿去回想过去,不管是何种立场,那是他人生的最黑暗最乌黑的一段。反正在这儿,没人知道他的过往。他们只知道自家的‘警察局长’是一个战争英雄,是一个在对俄战争中负伤退伍的战士。

    听到松筠的问询,哨探声音里头已经有了哭腔,“俺也不知道啊,那些蒙古骑兵看着有上千人,俺们看到后立刻就跑回来报信。没想到那些蒙古骑兵跑的极快,俺们虽然走在前头四五里地,可也差点被他们追上,二子后背上挨了一下,疼得他差点都掉下了马背,算是阵亡了,俺连枪袋都跑丢了。”哨探的禀报刚到这里,小镇南门外已经响起了枪声。宋筠再也管不了问询哨探了,他对身边围过来的人喊道:“赶紧通知其他人,准备战斗。巡逻队的人全部聚齐,跟着我去南门。”

    巡逻队是小镇的核心力量,人数在百人左右,全都是二十上下的青壮。之前还被宋筠训练过打枪和简单的拼刺。

    宋筠素来对这支队伍比较有信心,在这危急时刻,他也只相信巡逻队。

    花了十来分钟,巡逻队才赶到了南门。

    镇子外的蒙古骑兵并没有抓紧抢占南门的打算,宋筠登上城墙的时候,就见到足足五六百蒙古骑兵在南门的护城河外开始列队。这是一个满员营啊。

    蒙古骑兵的服装是纯黑色的,但与国防军骑兵的装束颇有些不同。上面有不少坠饰,花纹,很有他们自己民族的特色。

    国防军骑兵的装束却是一味的简洁简约。

    不管是军装还是大衣,都非常简单,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的装饰,但配合着武装带和明亮的军靴,却一眼像太阳一样耀眼。

    如今这季节,国防军的军装是蓝绿色,而等到初秋的时候,他们的军装就又会变成土黄色,当皑皑白雪到来的时候,白灰色的军装又给他们带来的新的保护色。

    虽然这个时代的军人都还没有意识到迷彩的作用,但陈鸣知道不是?

    之前是军费紧张,如此一年四季的换衣服,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可现在不一样了,中国财政很充裕的,这点小钱也就不在乎了。

    海军是没什么变化,陆军各兵种都开始了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新军装时代。

    他们所有人都带着斗篷,特别是军官。而莫要小看了这件多出的斗篷,这让这支蒙古骑兵队伍立刻显得拉风不少。

    城头上的小镇人员正对着杀到的蒙古骑兵指指点点,却见一队马队奔驰而来。在来复枪射程外,马队停下了。居中一人举起了望远镜向着城头观望。从军装和肩膀、袖口的红色条纹上来看,这人绝对是这支蒙古骑兵的指挥官。

    宋筠也拿起望远镜看了下去,或许是持望远镜的人在双方队列中都是少数,宋筠在镜筒中看到,那个拿着望远镜的蒙古骑兵军官的镜筒正对了自己。

    作为一个经历了之前大战的蒙古贵族,弘吉剌·德力格尔并不瞧看眼前的小镇,他很清楚骑兵的劣势在那里,如果后者有一个威望很高又有经验的人做指挥,这么一个小镇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麻烦。德力格尔看到了一个拿着望远镜的人站在小镇南门上,与自己用望远镜对视。他放下望远镜道:“等这边部队到齐了,先打几轮炮。”骑兵是有骑兵炮的,虽然是小炮,但射程比线膛枪还是有点优势。

    打这种仗,最重要的是激发起镇子里的人的惊慌惊乱之心。要是整个镇子都一片镇定,那就麻烦了。

    “大人,其实方才我们要是再能跑得快些,大概能抢占下南门。”德力格尔身边有军官遗憾的说道。

    “算他们运气好,两个探子被打了那么多枪,只命中了一个。”

    “放你娘的屁。那是你们自己的手艺差,你们要是有国防军神枪手的水平,别说俩探子了,十个也打没了。”

    德力格尔对线膛枪很反感的,这玩意儿在有些人手中,对军官的威胁实在太大了。

    以至于他都慢慢的不敢带兵冲锋了。

    但他是不愿意冒险抢夺城门的,如果方才轻兵冒进,先头部队打不进城去,反倒被堵在城门口。此时他是后撤呢,还是投入更多的兵力去进攻呢?那都是难题。

    后撤会让部队士气下挫,投入更多兵力会让城门口变成绞肉机。这都很不好,很不好……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八百九十五章 长宁公主

    且不去管大草原上的‘演习’,就说在蒙古大草原与山陕黄土高原的分界线上。

    一支整体年纪不大的‘队伍’正在努力用功着。

    这是一支‘身份高贵’的队伍,因为里头的男男女女全都出自成均公学,这里头不仅有宗室贵族,就连正儿八经的皇室子弟也有。

    就比如说现在证挥舞着锄头的陈清芷。她是当朝的天子的五公主,今年十七岁,五年前正式受封长宁公主,因为这位小姑奶奶是陈汉皇室中出了名的顽皮,皇帝给她封一个长宁的封号,用意很明显。

    “铛!”长宁的锄头敲在了土层下的一块石头上,由于长宁挥动锄头的时候用了太大的力气,猛烈反动作用力将她的双手震的发麻。任由锄头歪斜的砍在土层中,长宁这个十七岁的小姑娘突然抬起手遮住眼睛哭了起来。

    今年的‘夏令营’太不美好了,这比去童子营还要遭罪呢。竟然跑来榆林口外这种鸟不生蛋的地方来种树。

    每天累得她洗漱的力气都没有了。而且来这些天,长宁发现自己即便捂得再严实,皮肤也给晒黑了。

    呜呜呜,太委屈,太伤心了。

    长宁这个爱玩爱闹的小公举现在是再也没有玩闹玩耍的心了,她现在就想回到自己母妃的后殿,在四周八面全都摆上大冰山,吹着凉凉的风,舒舒服服的吃着冰激凌。

    而不是在这个叫毛乌素的沙地里喝风吃沙。

    可惜啊,这个‘队伍’是有规矩的,带队的人虽然晓得长宁身份高贵,可一样不敢有半点优待,不然皇帝就要打他们的板子了。

    不远处的领队抬起头看了一下呜呜的哭着的长宁,并没看到什么伤势,既然如此就不需要他上前了。女孩子么,吃不了苦,哭一阵就也不哭了。

    他们这个‘队伍’来到的地方是陕覀北境的榆林,这块地盘属于治沙工程的重要地点,风沙正在一点点吞噬这里的树木,但是这儿也依旧存有天然的杜松林和树龄千年的油松——它们是陕西和内蒙古交界的东段地区繁茂森林消失的见证者,也是沙漠南侵最后的坚守者。

    这片土地在清初的时候还是一片森林草原,只不过是百年的时光而已,还没有把破坏做绝。

    所以,在第一期的治沙工程时候,这里就是重点地段了。如今一期工程时植下的沙漠耐旱植物和树木已经成长了起来,也的的确确见到了效果,这二期工程的开展就不仅仅是巩固一期的效果了,而是要在一期成果的基础上更加向前。

    将沙漠化的神木—榆林—乌审旗之间的几千平方公里沙地,一点点恢复百年前的青山绿水。

    虽然如此‘终极目的’绝不是一期、两期、三期的治沙工程就可以做到的。

    如今蒙古人的大面积西迁,本身也是对蒙古大草原的一种保护。迁入的汉族移民虽然始终不会断绝,可防风治沙也会自始至终挂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头上。

    不管是那里的土地,都不能过分开发,胡乱开发。

    ‘高贵队’来到榆林之后,除了种树植草外,还有一个‘业余’任务,那就是在小学堂和夜校里充当老师。

    这些年纪在十七八的孩子们,知识文化水平已经足够充当小学堂和夜校的老师了,就像后世的高中生教小学一样,不存在知识上的问题难题,因为这些地方传授的知识都是最最基础基本的。

    而另外他们就还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