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科幻世界电子书 > 电影世界穿梭门 >

第496部分

电影世界穿梭门-第496部分

小说: 电影世界穿梭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了朝廷的封赏就不同了,同举人出身的册封,意味着王大发能穿儒士服,佩文士巾,走到哪里都是正牌的举人老爷,能被人尊称一声员外。

    不过文人的儒士袍,穿在五大三粗,面色黝黑的王大发身上,怎么看怎么像沐猴而冠。

    偏偏有了功名在身,王大发还真认为自己是个文化人了,整天穿着儒士服招摇过市,好似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功名一样。

    “对,正是犬子。”

    王大发说的谦虚,认真看却能看出,他已经笑的合不拢嘴了。

    宋珧见了也不在意,亲切的对王旭招招手,开口道:“可曾读论语?”

    “读了。。。”

    王旭面带恭谦的笑着,等着宋珧接着往下说。

    宋珧轻轻点头,考教道:“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何解?”

    “西周时期,人们因社会地位和居住地的不同,有人天生就是贵族,有人天生则是平民或乡野之人。

    孔圣认为,那些先当官,即原来就有爵位,生而富贵的人,在为官以前,没有接受礼乐知识的系统教育,还不知道怎样为官,便当上了官,这样的人是不可选用的。

    而那些本来没有爵位的平民,他们在当官以前,就已经全面系统地学习了礼乐知识,知道怎样造福一方,当一个好官,那我将优先选用,这些没有爵位却懂得上进的人。

    孔圣在这里是想提醒我们,用人为官,不能只看爵位,要唯才是举,唯才是用,才能治理好国家。”

    面对宋珧的问题,王旭对答如流,还在后面加上了自己的观点。

    宋珧面带微笑,满意的点点头:“然也!”

    说完这话,他又话题一转,询问道:“听说拜入薛公门下时,薛公曾考教你,你当场便做了首诗,言,世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天公买少年,可有此事?”

    “文章诗词,妙手偶得,不足称赞。”

    王旭回答的很谦虚,诗本就是他抄来的,不值得骄傲。

    “好一个妙手偶得!”

    宋珧见了王旭的态度更加喜欢,勉励道:“你现在正是苦心求学的时候,薛大儒是当代名师,你要跟着薛公好好学习,长大之后才能成为栋梁之才。”

    宋珧语气微顿,又道:“可惜,薛公的学问长我万倍,我却没有机会向他老人家请教,要是能得薛公指点,胜过我读书万卷啊!”

    前面的话说的再多,也不过是客套而已。

    别说王旭对答的工整,就算他一问三不知,恐怕宋珧也会勉励一番,然后将话题引导这里。

    王旭听得暗暗发笑,这个宋珧,还真是个急性子。

    果然,什么拜访王家,见见他这个神童都是假的,真正的目的是想攀上薛牧山这根高枝。

    这也正常,宋珧年过四旬才高中进士,按照三年一次京查,两次优等升迁一级的规矩。

    宋珧要是没人罩着,恐怕也得跟程广荣一样,这辈子都被按在知县的位置上终老。

    看上去,宋珧又是个不甘心的,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眼巴巴的跑过来不足为奇。

    “老师外出访友,恐怕入秋之前不会回来。”王旭知道宋珧想问什么,于是开口点给他。

    听到这话,宋珧便知道短时间内,自己是靠不上薛牧山这棵大树了,不由面露遗憾之色。

    后面,宋珧又问了问王家赈灾的事,谈了谈这几年推行的新政,天南海北的闲聊着。

    一盏茶喝完,丫鬟想要添新茶的时候,宋珧才目光一转,故作深沉的叹了口气。

    “宋大人何故叹息?”看到宋珧的作态,王大发忍不住问道。

    宋珧沉默少许,用茶杯抚了抚茶叶沫,开口道:“我们溧阳县,南靠三定河,这三定河直通钱塘江,我溧阳县三分之二的运输,全赖这条河流。

    我上任后却发现,三定河管理混乱,有大小船舶数千条,船头数十人,联手把持河道,收取暴利,将从外运来的商品,平白抬高了两成不止。

    就拿墨块来说吧,与我们相邻的房山县,一块普通的江南墨市价不过90文,到了我们溧阳县却要110文。与之相比,更远的交州,江南墨才不过100文,这种混乱局面是该治理一下了。”

    王大发一时语塞,船行霸市的现象,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这些船行的背后,都有县里的豪族的支撑,新上任的宋县令,该不会认为自己能对船运下手吧。

    “宋大人的意思是?”王大发不知道宋珧的真正打算,只能谨慎的等待下文。

    宋珧放下手中的茶杯,开口道:“我打算三日后,约见这些船行的幕后东家,重新将船运的规矩定一定。宋某初来乍到,那些人我是信不过的,要是王员外有心,也可以收购几条大船,帮我在船运中掌掌眼。”

    “这。。。”

    这已经是赤裸裸的暗示了,王大发一脸惊喜,宋珧哪是让他来掌眼,明显是来送钱的啊。

    船运上的暴利,溧阳县谁然不知,可在官面上没有人撑着,有钱你也挤不进船运的行当。

    自从有些举人功名,王家的资产,也正在从乡下向镇上转移,打算在溧阳县中大展拳脚。

    这些日子,王大发正愁县里的格局龙蛇混杂,不敢轻易下水,没想到宋县令便把船桨给送来了。

    “王员外,不知道你敢不敢兴趣?”

    宋珧这么一问,王大发立刻就笑了,他怎么可能不感兴趣,当下便回答道:“多谢宋大人抬爱,我王家今晚便去买船,船运上的生意,宋大人可拿三成。”

    “唉,我是为民所想,拿你的钱,岂不是官商勾结了,此事莫要再提。嗯,就这样吧,具体怎么操办,你看着办就行了,三日后,来东来酒楼聚会,我为你介绍些船商。”

    宋珧说到这里,心满意足的走了。

    等到送走了宋珧,王大发才拉着王旭,激动的开口道:“旭儿,这位宋县令还真是高风亮节,咱们王家这下要发达了,这可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事啊!”

    “父亲高兴就好。”

    王旭微微而笑,对所谓的船运生意并不在意。

    溧阳县虽然不小,河运上的生意却要几千条船,十几家豪强共同瓜分。

    王家本就不是依靠船运起家的,就算有宋县令的面子能进去分一杯羹,估计一年能落个十万两银子也就到头了。

    十万两银子,听上去不少,王大发奋斗了三十年,才赞下几十万两银子的家底。

    但是对王旭来说,玻璃厂马上就要开始了,十万两银子又能抵得上几件玻璃器。

    没看到,出身中原之地,也是士绅阶层出身的宋县令,对王大发所谓的三成收益,根本就不屑一顾么。

    对他而言,三五万两的银子,根本比不上跟王家的交情重要。

    不过,既然王大发喜欢,宋珧又这么上路,就让他去做吧。

    人太闲了也不好,反正有宋县令的面子在,船运一事有赚无赔,就当消磨时间好了。

    更何况,儒界也讲究人情往来,今日你捧我,明日我捧你,捧来捧去才能成为自己人。

    县官不如县官,宋珧有心交好王家,王家总不能不识抬举吧。

 第890章 面对玻璃珠吧

    宋珧的有意交好,不只体现在船运改革,让王家分一杯羹上,还有彼此间的往来。全本小说网;HTTPS://щWW。.COm;

    接下来的几天,每日宋珧都会邀请王大发,一起去参加各个豪门,为他举办的接风宴。

    一圈下来,在众人面前混了个脸熟,王家也开始走入溧阳县的豪门,商贾,士绅的视线中。

    看着每天意气风发,呼朋唤友的老爷子,王旭还是一如既往的不悲不喜。

    四月底,玻璃厂建成了,制造玻璃需要的硅砂、纯碱、长石、白云石、石灰石、芒硝,也在下面找到了卖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至于绣娘的事,根本没有掀起风浪,除了宁青以外,谁会关心一个小丫鬟。

    宁青倒是颇为气愤,得知绣娘被卖掉了,连夜收拾东西追了上去。

    有没有追到王旭不知道,只知道宁青不辞而别之后,宁家来人闹了几天,连镇上的三老都惊动了,最后免了宁家的欠债,这场风波才算过去。

    一转眼,五月份来了。

    这一天,王大发正嚷嚷着,要将王家搬到县城去,门外就来了个哑巴和尚。

    哑巴和尚看上去垂垂老矣,身穿百衲衣,带着一封金山寺主持,癞头和尚写给来的书信。

    癞头和尚在信中说,自己正在金山寺兴建庙宇,还要教导法海小和尚,不能来王家坐镇。

    他推荐自己的师兄,莫法和尚接替自己的工作,并告诉王旭,莫法和尚修的是佛门神通闭口禅,形如枯木,闭口不言,乃是真正的高僧大德。

    对于闭口禅,王旭知道一二。

    佛家讲究禅定,禅有五种,分为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

    闭口禅,在五禅之外,非大智慧,大毅力之人不能修持。

    王旭观莫法和尚,显然禅定极深,已经摸到了罗汉道果的门槛。

    一旦让他捅破这层薄膜,立刻就是一位五阶佛家罗汉,佛法之深还在癞头和尚之上,唯一的缺点是不好打交道。

    闭口禅,又叫止语禅,不言不语,减少口业,消罪免灾,减少自己的罪业。

    有的人修闭口禅,口闭心不闭,利用木鱼的敲击声代替发言,让人明白自己的意思,那是落了下乘的。

    真正的闭口禅大师,不言、不语、不思、不垢,生活方式与草木一样。

    王旭将自己的要求,说给莫法和尚听,莫法和尚毫无反应,宛如行尸走肉,根本不与他交流。

    王旭知道这不是哑巴和尚故作高深,而是他精修闭口禅,已经到了内外如一,身在五行中,心在三界外的境界,就像一个冷眼旁观者。

    当然了,这个冷眼旁观,不是真的什么也不管。

    佛家讲入世修行,跟道家不一样,没有能躲在深山老林,就能修成正果的。

    要不然,哑巴和尚也不会下山来,为了一年十万两白银的供奉,亲自坐镇在王家了。

    派人赶着马车,将哑巴和尚送到凤溪村,并在庄子外的小山上,为他盖上一座小庙,哑巴和尚就算留下了。

    哑巴和尚作为四阶僧侣,神念可以遍布方圆百里,整个凤溪村的风吹草动都瞒不过他,有他坐镇在玻璃厂,暂时不用担心邪魔外道的威胁。

    万事俱备,东风也有了,王旭一声令下,正式开始烧制玻璃。

    烧制玻璃的方法,说简单简单,说难也难,捅破那层窗户纸,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先是为期一星期的培训,培训过后,王旭便不惜原材料,开始让工人试着制作。

    第一批玻璃制品,王旭选择制造最简单的玻璃珠。

    只要比例不错,将各种材料混合,放入高温中烧制液化,再倒入磨具之内冷却,一颗玻璃珠便算是成了。

    烧制的第一批玻璃珠,因为比例掌握的并不是很好,看上去没有后世那么晶莹剔透,中间有很多杂质。

    经过后期的打磨与抛光,王旭也对这批成品不太满意。

    他要的效果是,玻璃珠一出现在市场上,立刻就能造成万人空港。

    有杂质的玻璃珠,除了玻璃本身的卖点以外,一点美感都没有,与他想要的差之甚远。

    另外,磨具也不符合规格,这批磨具太粗糙了,用这种磨具制成的玻璃珠,表面没有如玉般的光滑,二次打磨又将影响玻璃珠的美观。

    第一批成品,王旭下令全部销毁重练,一颗不留。

    听到这个命令,工人们痛哭失声,纷纷说这已经是前所未有的宝贝了,比之珍珠都不差分毫。

    王旭摇头不语,难道他会告诉这些人,玻璃第一次面世时,就是当做珠宝来交易的。

    第一批带着玻璃珠,来到北美洲的人,甚至用一箱玻璃珠,从印第安人手中换走了三箱宝石。

    对玻璃珠的热爱,一度引得印第安人之间相互开战,被自负为文明人的欧洲各国争相报道。

    一批,两批,三批。。。

    一个月内,玻璃制造厂,进行了十二次烧制。

    六月初这一天,经过一个月的反复尝试,第一批被王旭认定为合格的产品,终于出现在了他手中。

    那是一千颗指甲盖大小的玻璃珠,外表跟小时候的弹珠相似,晶莹剔透,宛如水晶。

    在没有见过玻璃,不知道玻璃是什么的古代,王旭说这是天然水晶,是宝石,又有谁敢说不是。

    “单纯的制作玻璃珠,我的工厂一月之间,起码能制造出十万颗。只是物以稀为贵,而且也为了避免树大招风,每月玻璃珠的流出,一定要控制在一万颗上下,才能越发的让人觉得珍贵,也不至于太过显眼。”

    王旭是从现代来的,知道什么叫饥饿营销,也知道什么叫自我保护。

    市面上,珍珠一直是紧销货,素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的说法。

    公认的,浙江府的珍珠最好,一颗葡萄大小,产自浙江府的白玉珍珠,起码能卖三百两银子。

    镇上的里正夫人,就有一串白玉珍珠,由32颗组成,品相不算太好,可当年入手的时候,也花了八千两白银,一直是里正夫人的心头肉,只有祭祖的时候才舍得戴出来。

    从品相看,珍珠还不如玻璃珠,现代人不觉得玻璃珠美,不过是玻璃珠太常见了,实际上在玻璃珠刚出现的时候,玻璃珠的价值就跟宝石等价。

    这么好的东西,王旭觉得定价一百两一颗,实在是太亲民了。

    不行不行,怎么能这么便宜,五百两不能再少了,再少,显不出玻璃珠的珍贵来。

    为了验证玻璃珠的价值,王旭挑选了十二颗玻璃珠,串成手串,又制造了一个由金丝木打造的盒子,决定往县里走一趟。

    溧阳县虽然不大,却与交州接壤,过往的行商不在少数。

    从这些人身上,不难试出玻璃珠的价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