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173部分

大宋将门-第173部分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朕的旨意给岭南,告诉狄青,全力配合王宁安,务必要把交趾摆平了,那可是朕的钱库和粮仓,不能出任何差错!”

    陈琳急忙点头,下去安排。

    老太监下去了,赵祯又把王宁安的奏报翻出来,仔细看了看,他是越发感慨,王宁安这小子真是个天才,总能在别人没有办法的时候,奇峰突出,想出来的主意匪夷所思,却又代价最小,收获最大,可行性十足。

    以往的大臣,光想着往国内看,折腾大宋的自己人,每一次都弄得天怒人怨,哀鸿遍野。放眼国外多好啊,把交趾折腾得死去活来,也没有多少人出来反对,赵祯是越来越离不开王宁安了。

    等岭南的事情处置了,一定要把这小子调到京城,放到自己的身边。一来随时能帮着自己解决麻烦,二来还能看着点,免得小家伙把天给捅破了!

    想着想着,赵祯的嘴角不自觉弯成了上扬的弧度。

    有了朝廷的鼎力支持,王宁安在交趾的动作再也不受掣肘。

    他拉着陈氏和黎氏,前后进行了十几次的谈判,最初陈氏坚决反对,他们不断鼓动大宋,要灭了黎氏。

    陈翕先是和王宁安套交情,接着又告黑状,说是黎氏袭击大宋边境,罪恶滔天,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陈翕甚至露骨地表示,只要灭了黎氏,他们愿意请求内附,哪怕成为大宋的属地,也在所不惜。

    王宁安全都不为所动,他只是把陈翕的谈话都记下来,让人送给黎氏。

    这回黎氏也坐立不安,拼命向王宁安输诚,还把年买来的汉人奴隶全数释放,每个人都给了赔偿。

    在咄咄逼人的陈氏面前,黎氏率先答应了王宁安的条件,紧接着傀儡国王李日尊也下旨意,他说战乱出自误会,黎家还是忠臣。

    李日尊的表态相当于最后一根稻草,等于告诉陈氏,你们再不低头,大宋,黎氏,还有李日尊,要联合起来收拾他了。

    陈翕强忍着丧子之痛,签署了和平协议。

    至此,交趾的内乱总算是结束了。

    根据划分,红河以北,是黎氏的地盘,红河以南,是陈氏的地盘,相比较而言,黎氏稍有一点损失,陈氏则是扩大了一些区域。

    原本作为第二大势力的李氏皇族彻底衰败了,他们仅仅保留了升龙府及周边土地,作为惩罚之一,黎氏需要派出五万名民夫,协助李日尊在升龙府旧址,修建崭新的归化城。

    不过李氏也不是一蹶不振,除了将控制交趾最大的城池之外,他还拥有红河航运百分之五十的股权,每年能分到几十万贯的利润,足够李日尊维持一支中等强度的军队。

    大宋,毫无疑问,是整个议和的最大赢家,从归化城到海防港,沿岸50里之内,都是所谓的维和区,也就是大宋的地盘!

    王宁安兑现了承诺,所有参战的老兵都分到了一块不小的田地。

    那些壮实的汉子,看着平坦肥沃的土地,眼睛里都冒光!

    有人围着田地走来走去,指指点点,憧憬着种满了庄稼的场景,不知不觉,嘴里就流出了长长的口水。

    就连柳羽和潘肃等纨绔衙内,都觉得像是做梦一样!

    大家坐在一起,唿延达率先开口了,“我说,这算不算开疆拓土啊?”

    他这一问,顿时引爆了大家的情绪,没错啊,不但是开疆拓土了,还拿到了百万亩膏腴之地!

    我的天老爷啊,不知不觉间,他们已经和老祖宗站在了同一高度上!

    简直就像做梦一样!

    大家伙欣喜若狂,还有更好的事情等着他们。

    王宁安笑呵呵道:“陛下让我拟一份有功将士的名单,已经送上去了,按照陛下的意思,是要重赏你们。不过吗,你们也就打了一仗,功劳还是太小,最多就给个九品官,我估计你们也不稀罕,要不就算了吧?”

    这下子所有人都炸锅了,王大人,不带这样玩人的。

    出身将门,蒙祖先余荫,是能拿到官职,而且还不低!

    可问题一个是人家施舍的,一个是自己挣来的,这能一样吗?

    “行了,我可以帮你们请功,但眼下还有个麻烦,地我们拿到了,铜矿和铁矿还没有着落,你们看怎么办?”王宁安把难题推给了他们。

    柳羽立刻道:“打,把黎氏打趴下,他们就乖乖……不对啊,要是能打,为什么还要议和啊?”他不好意思抓了抓头发,憨厚笑笑。

    既然强取不行,就要开动脑筋。

    “我有办法了!”

    潘肃笑着说道:“大人,我们可以借给黎氏粮食,然后让他们拿铜矿换!”

    王宁安放声大笑,“总算开窍了,你们商量个方略给我,然后潘肃你就去黎氏,和他们谈判。”

    “遵命!”

    潘肃笑嘻嘻答应,大家伙凑到了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商量着。他们越来越喜欢交趾的感觉,这里或许没有京城舒服,可是他们却找到了人生价值。

    在这里,他们能随便挥洒才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主宰一个国家生死,这感觉太爽了!(未完待续。。)

第279章 粮食!粮食!

    六月的汴梁,太阳似火,连续大半个月没有雨,就连汴河的水都下去了一截。当然诸如一些高官富户,倒是不用在乎。

    就拿欧阳修来说,老夫子的书房里就放了两个冰盆,炎热的暑气都被带走了别误会,光是俸禄,就够老夫子享受了。

    只是这心里的烦躁,却怎么也没法解决。

    他最近在整顿御史台,欧阳修认真研究了年御史台的弹劾情况,看完之后,老夫子不停摇头。

    御史掌刑法典章,纠察百官不法之事,是保持官僚体系高效清廉运转的关键。国初的时候,御史台为了整肃弊政,恢复经济,促进大宋的繁荣,做出了许多贡献。可这些年来,人心浮躁,越发受不了御史的清苦,越来越多的人把御史当成了升官的跳板。

    窥视上峰喜怒,利用言者无罪的特权,甘心充当打手、鹰犬,每次朝局动荡,他们都冲在最前面。

    有弹劾皇帝的,有弹劾宰执的,有弹劾外戚,弹劾将门的,内容五花八门,可归结起来,都是党争,都是内斗!

    很少有人能伏下身,真正关心民间疾苦,替老百姓解决切身的问题。

    欧阳修越发觉得应该扭转风气,可是凭着他一个人,实在是力有不逮。

    老夫子烦躁之下,也不在书房坐着,他迈步往花园走去。到了花园之中,欧阳修突然发现假山处有吭哧吭哧的声音。

    老夫子好奇之下,走上前去,却发现三个小孩蹲在地上,其中一个穿着丝绸的衣服,正是他的幺子欧阳辨。

    欧阳修把欧阳发等三人都送去了六艺学堂,家里只剩个小儿子陪在身边。

    这小子正拿着一只烧鸡,送给两个布衣的小子,嘴里还说着,“快吃吧,别噎着。”

    那两个小孩吃得很勐,其中一个被堵得脸都红了,欧阳辩无奈道:“等着,我去拿水。”

    他刚转身,却发现了老爹欧阳修,吓得立刻变了颜色。

    欧阳修叹口气,“愣着干什么,你的朋友都噎着了。”

    欧阳辩一熘烟儿跑出去了,不一会儿送来了一壶茶,那个小子喝了两口,终于缓了过来,可是发现了欧阳老大人,他们全都手足不安。

    许是当过山长,欧阳修对待小孩子有了不少耐心,没有立刻疾言厉色,而是笑呵呵道:“你们和老伯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嘴馋了吗?老伯请你们吃大餐怎么样?”

    见两个孩子不说话,只是低头搓着衣角,欧阳修拉起两个孩子的手,到了凉亭,让家人取来了糟糕,又拿来了一壶奶茶。

    小孩子哪里抵挡得住美食的诱惑,更何况他们真的饿了。

    两个小孩子一边吃着,一边就把事情给说了。

    原来他们都是欧阳修的邻居,平时和欧阳辩经常一起玩。前些日子他们的父母离开了家,把两个孩子托付给了邻居,让他们帮着照料。

    哪知道两个孩子淘气,把邻居家的碗都给打了,邻居一怒,就罚他们不准吃饭。欧阳辩看两个人饿得可怜,就偷出了家里的烧鸡,给他们吃。

    ……

    欧阳修听完,点了点头,“你这是帮助小朋友,为父就不罚了,但是下不为例,以后遇到了事情,要跟大人说。”

    “嗯!”欧阳辩老实答应。

    欧阳修又好奇了,“你们父母怎么匆匆就走了,把你们留下来,为了什么?”

    “为了……”其中大一点的歪着头想了半天,然后说:“我爷爷要死了,还,还有姥爷,他们都活不成了。”

    说着,孩子又哭了起来。

    欧阳修越发不解,大点的孩子突然想起件事,他转身跑回了家里,过了一会儿,拿着一封信跑来了,送到了欧阳修的手里。

    老夫子随手展开,里面就是普通的农家信件,字迹算不上优美,只是能辨认而已。

    信上说陈州连着两年大旱,今年好容易下了一点雨,庄稼长势不错,可五月份就起了蝗虫,一夜之间,把方圆上百里的庄稼都给吃光了。

    孩子的爹是首饰匠人,老家在陈州,他进京做工养家。突然接到了家里的书信,这才急匆匆返回陈州,去看望父母和岳父一家。

    仓皇之下,把孩子留给了邻居看管。

    弄清楚了缘由,欧阳修大吃一惊,从信上所说,陈州的灾荒应该非常严重,已经到了饿死人的地步。

    可是前些日子,还有地方官员上奏,说是只有小灾,朝廷发些粮食,就能渡过。

    欧阳修不是傻瓜,这封家书不会作假,至于地方官吏,那可就不好说了……

    陈州可非比寻常,那里是中原重地,京城的南大门,如果出了乱子,必定有大股的灾民冲到京城,后果不堪设想。

    欧阳修想到了这里,立刻让家人好好照顾两个孩子,他立刻换上了官服,直接前往政事堂。

    刚走进来,贾昌朝就忧心忡忡,老脸都缩成了菊花,不住摇头。

    “醉翁,刚刚得到了消息,说是京畿出了蝗虫了。”

    “多吗?”

    欧阳修好奇道。

    “不算多,也不算少,会影响一些收成。”贾昌朝忧心道:“久旱比有蝗灾,自古皆然,老夫是怕蝗灾扩大,到时候不好收拾。”

    贾昌朝还算坦白,自从把皇帝捧成了天子,董仲舒那厮又提出了天人感应,老天爷的变化就和皇帝紧密联系在一起。

    尤其是蝗灾,常常突然来袭,一夜之间,就能将庄稼啃食一空,百姓无不痛恨恐惧。

    于是很多人就把蝗灾视为老天降罪,惩罚人间,换句话说,就是他的儿子做的不好。

    如果出现蝗灾的时机特殊,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

    比如刚刚通过玄武门之变抢了皇位的李二,第二年京城就出现了大规模蝗灾。有人就趁机大做文章,弄得李二非常尴尬。

    好在他也是个狠人,在游御花园的时候,竟然抓起了一只蝗虫,对着说道:“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

    说完,李二当即吞了一只蝗虫。

    如此卖力表演,自然百姓感动,群臣叹服,化解了一场危机。

    发展到了大宋,人们已经变得聪明多了,老天示警,皇帝不能有错,往往就是宰相罢官顶雷。

    许多言官早就看不惯贾昌朝,如果真的冒出来大规模蝗灾,没准贾相公的乌纱帽就不保了,难怪他忧心忡忡。

    欧阳修深深吸口气,“贾相公,只怕是已经晚了,蝗灾发生了,而且还不小!”

    “啊?醉翁怎么知道的?”

    欧阳修就把家书交给了贾昌朝,简单说了下经过。贾昌朝立刻警觉,连忙让人去查,当天就得到了消息,京城周围出现的蝗虫,并非当地的,是从南边飞来的。而且京城发生蝗灾多在七八月份,眼下才是六月,还差了一个月呢!

    贾昌朝脸色骤变,无奈道:“醉翁,你这双醉眼可比我还厉害啊,看起来多半陈州出事了!”

    随即贾昌朝也怒了,“这帮混账王八羔子,这么大的事情,竟然也敢隐瞒,真是狗胆包天,不知死活!”

    贾昌朝立刻安排人手去查,结果人刚派下去,就传来了消息,说是陈州西关乡出了刁民,围攻官府,抢夺粮食,而且还聚集了几千人,要造反!

    贾昌朝何等精明,他稍微思索一下,就猜出了不少。

    陈州连续闹旱灾,朝廷拨了不少钱粮下去救灾,多半这些钱被地方官吏给贪了,结果今年又冒出了蝗灾,他们不敢上报,生怕把年的丑事都掀出来,大家一起捂盖子,装煳涂。

    当官的可以装,问题是老百姓的肚子没法装,饿极了,肯定要出乱子的,这不,民变就来了!

    事情没法压了,贾昌朝立刻去找赵祯,把情况告诉皇帝,也把自己的推测说了。

    “陛下,当务之急,是要剿匪,还要赈灾。如果不能让百姓填饱肚子,势必都跟着贼人作乱,后果不堪设想。”

    赵祯仰天长叹,十分愤懑,“民生多艰,朕于心不忍。贾爱卿,你不但要派钱粮救灾,还要给朕查清楚,到底是谁,隐瞒了朕,一定不能轻饶!”

    “臣遵旨!”

    贾昌朝辞别了赵祯,立刻着手,从各处调集粮食人马,并且派遣郑州知府王拱辰为招讨安抚使,率领人马,即刻南下。

    王拱辰得到命令,立刻行动,直接奔赴陈州,可沿途的惨况,让他吓得魂飞魄散,无数流民,遍地都是,拖家带口,全都奔京城方向而来。

    好多人在半路上就倒下去了,饿极的百姓,居然会偷偷将尸体煮了,分而食之。

    王拱辰头皮发麻,浑身冒冷汗,这还没到陈州呢,就这么惨,陈州当地,又会如何,不敢想象啊!

    就在王拱辰奔赴陈州的时候,突然另一个消息传来,向陈州输送的一批粮食,多达五万石,居然在运河倾覆,稻谷淹了水,几天之间就变质了,根本没法食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