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436部分

大宋将门-第436部分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蜀道太难了!

    东南的丝绸可以顺着运河,直接进京,畅通无阻。而蜀锦呢,要吗沿江而下,到东南再转乘漕船,要吗就翻越秦岭,跋山涉水,将一点可怜兮兮的货物送到京城。

    交通的制约,几乎是致命的,时间长,成本高,沿途损耗,种种加起来,使得蜀锦价格过高,丧失市场份额,惨淡的局面,让不少官员和商贾痛心疾首。

    只是这些人除了到处诉说,不停发牢骚之外,别的办法一点都没有。

    蜀道艰难,那是公认的。

    还有什么办法改变吗?

    当所有人都要认命的时候,转折出现了。

    川陕直道上马,朝廷举倾国之力,西京银行和皇家银行提供贷款,从青唐招募民夫,把各地的罪犯都发配过来。

    还派遣了最好的工程团队,让大才子沈括督工,动用了数之不尽的火药,开山,架桥,修路……

    当直道渐渐露出雏形的时候,巴蜀百姓沸腾了。

    商人纷纷认购债券,沿线百姓不计成本,帮助施工,川陕四路的衙门一起出力,把治下的犯人,还有厢军,统统都派过来。

    要人给人,要粮食给粮食!

    就在所有人的瞩目之下,川陕直道终于通车了。

    这一条直道最大的坡度不超过30度,最窄的地方也能并排通行两驾马车。而且每隔20里,就有休息区,可以补充食物和饮水,还有棒棒儿和牲口可以租用。

    从益州出发,沿着直道北上,10天就能赶到京兆府,再从京兆府赶到洛阳,也不过是10天光景。

    不到一个月,就能把蜀地的物产,送到京城,比起东南要快得多!

    虽然陆运比水运要贵很多,但是由于运河压力太大,经常出现延误,整船整船的货物押着,迟迟不能变现,要是货物发霉了,死的心都有了。

    直道就不同了,拥堵的情况很少,速度快,资金周转方便,京城有什么需求,能迅速拿出商品。

    尤其是随着青唐到蒲昌海的商路打通,曾经早就蜀锦辉煌的丝绸之路出现了!

    蜀锦干不过江南丝绸,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大宋失去了西域,最近的商路断绝,东西方不得不通过海上贸易,东南近水楼台,巴蜀追之不及。

    这回好了,一切都解决了。

    丝绸之路通了,直道也通了!

    从益州直接到京兆府,再从京兆府,或是西进青唐,或是东下洛阳,四通八达,畅通无阻。

    “这个臭小子,还是做了些事情的!”

    苏老泉心心念念,一路上不知道说了多少次。在他的旁边,正是老朋友陈希亮,这两位都是蜀人。

    听闻直道开通,特意从洛阳跑到了京兆府,就为了赶这个新鲜。

    “老泉兄是有个好女婿,只是王相公当初规划川陕直道,那是为了朝廷,为了天下苍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言下之意,和你苏老泉没有关系,你这最多就是蹭热度,往自己脸上贴金!

    苏洵翻了翻白眼,“我高兴不行啊?有本事你要找个好女婿!”

    陈希亮笑道:“我们家连个耗子都是公的,女婿是找不到了,但是儿媳妇倒是有一个,柳家的姑娘下嫁给了我们家四郎,老泉兄,你还欠一份贺礼呢!”

    “啊……啊……”苏洵听到贺礼脑袋都大了。

    “公弼啊,你看着外面多热闹,还有咱们巴蜀的老腊肉哩!回头买几十斤拿家去,算我送你的。”

    陈希亮都无语了,你们三苏名扬天下,怎么就这么抠门啊?苏洵暗暗撇了撇嘴,老夫的那点钱都拿去买直道债券了,为了这条直道,差点把老夫也卖了,我上哪给你送礼去!

    ……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两个小家伙,也在一群人的保护之下,溜到了京兆府看热闹。

    赵宗被各地来的商人都吓坏了。

    “乖乖,不就是一条直道吗?至于吗?”

    狗牙儿得意笑道:“殿下,你看到了一条路,可是在人家商人眼里,这就是财源!你说吧,光是运河,就多少人指着发财!直道的作用不比运河差,从此巴蜀和西北要有大发展了。”

    赵宗吸了口气,“直道和运河一样?那,那运河劳民伤财,消耗国力,可不是好东西,不然大隋就不会二世而亡了!”

    赵宗想起有关运河的介绍,还是心有余悸。狗牙儿更加撇嘴了,先生提到这些的时候,通常他都会睡觉,或者在桌上刻王八!

    “殿下,你想想好不好?要是运河不好,怎么不让人填平了?那帮师父先生的,哪个没吃运河的漕粮?他们都欠着杨广一份情呢!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说的就是这帮无耻的文人!”

    狗牙儿的疯劲又上来了,赵宗只是默默低头,心里不断盘质问莫非杨广是个好皇帝?

第669章 川兵北上

    一条直道,带来的变化,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巴蜀休养生息几十年,物阜民丰,随着交子危机化解,最大的货币短缺的问题也解决了,简直就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飞冲天。

    西北市面上,原本只有两三成的巴蜀货物,瞬间丰富起来。

    百万蜀锦,不但京城和京兆府选购的百姓众多,就连许多西域商人也都赶来了。

    这帮人和大宋的商人不同,一个个都捧着真金白银,直接扫货,连看都不看,那个疯狂的劲儿,简直让人目瞪口呆。

    除了蜀锦之外,还有漆器、竹器、陶器、桐油、猪鬃刷子、井盐、腊肉、茶叶、巴蜀的药材……另外前几年王宁安打通了巴蜀和大理的商路,按照常识,大理走东南的海路,速度不慢,而且运量大,运费低。

    但是别忘了,大理国不临海,出货必须经过交趾,这两国之间,矛盾不小,动不动交趾就会扣押大理的货物,弄得大理国非常郁闷。

    走巴蜀虽然道路艰难,但是好在直接进入大宋腹地,没有刁难。

    因此大理的商人也把他们的牲畜,铜矿,木材,孔雀翎,犀角等货物贩运到益州,再通过直道,运到京兆府。

    有了大理的铜锭之后,益州,京兆府,川南一共增设了三个钱监,就地铸造铜钱。

    虽然交子大行其道,但是还要有金属货币作为支撑,至少起到一个定心丸的作用。直接的后果就是吐蕃,青唐的部落,也开始接受交子,他们驱赶着牛羊,拿着毛毡,工艺品,宝石,来到益州等地,换成丝绸井盐,周而复始。

    说到了这里,其实整个西部的商路全都通了。

    蜀地作为西部最大的市场和最大的生产基地,在这一轮的大发展之中,获益最大。

    所以京兆府,洛阳等地,全都充斥着喜笑颜开的巴蜀商人。

    苏洵和苏轼父子,还有陈希亮等在京巴蜀官员,纷纷前来观看,共襄盛举。另外大儒王方,也携带着不少弟子出川,要进京游学,寻找机会,增加见闻。

    双方在京兆府碰面,一见面之后,便高谈阔论,欢欣鼓舞。

    “这条路修得好啊,从益州出川,往常最少要走两个月,如今快马加鞭,半个月之内,就能赶到京城……想想咱们当初,为了出川求学,要走水路,坐船摇晃的,肠子都要吐出来了。”王方笑呵呵道:“老泉兄,公弼兄,或许你们还不知道,近两年种桑养蚕的人越来越多,少者四五百亩,多者几千亩,甚至有上万亩的……直道一通,丝绸之路再打通,只怕种桑树的还要翻倍,蜀地算是繁荣起来了。”

    陈希亮有些担忧,忍不住道:“要是人人都种桑养蚕,无人耕种田地,老百姓没吃的,那该怎么办?”

    他这话一出,顿时引来了苏洵的白眼。

    “怎么,老泉兄,莫非我说的有错?”

    “放在以前当然没错,可是如今不一样了。”苏洵道:“老夫这几年可是观察过了,海外土地肥沃,就拿交趾来说,居然一年三熟,这些年京城漕粮,有三分之一来自交趾,粮食不够,外调就是了!只要保证粮道安全,没什么可怕的,”

    “不对劲儿!”

    陈希亮来了倔脾气,争辩道:“粮食有了,可兼并土地,百姓无田,沦为流民,一样要出乱子的。”

    这时候王方却捻着胡须,摇头笑道:“公弼兄,这事我们中岩书院早就想过了,还给王相公送了一份调查报告。土地兼并是不得不为,老百姓失去田地,可以进城务工,这条直道两边,不都是店铺仓库吗!经贸越是繁荣,需要的人就越多,工作越多,当然了,还会有老百姓无立锥之地,其实大可以让他们去海外,去西域,那里土地辽阔,人口稀少,可是很缺汉人啊!”

    陈希亮又摇头道:“不成,还是不成!背井离乡,亲人分别,何其残忍啊!”

    苏洵呵呵一笑,“公弼啊,话虽如此,可是我问你,陈家那么多孩子,你怎么舍得让他们四处求学?外出辛苦拼搏。”

    “这,这不是为了他们好吗?”

    苏洵把话接过来,笑道:“朝廷这么做,也是为了巴蜀的百姓好啊!”

    陈希亮顿时被问得哑口无言,他扭过头,看着外面繁华的街道,来往不断的人群,忍不住迷茫了,或许真的是自己错了?

    ……

    “修直道,挖运河,其实都是一样的。”苏轼坐在了赵宗和狗牙儿的对面,一边大啃着肘子,一边说道:“都是基建,都要花很多钱,动用很多人工,建成之后,好处多多,一样,一样的!”

    赵宗不服气,“那,那为什么隋炀帝挖了运河亡国了,而我大宋修了直道,反而商贸兴旺,百姓拍手叫好?”

    “这个……当然很简单了。”苏轼嬉笑道:“殿下,你知道隋炀帝打过高丽吧?”

    “嗯,他都打败了,损耗国力,弄得民怨沸腾,到处都是造反的义兵,隋朝二世而亡,他可是罪魁祸首。”

    “哈哈哈。殿下睿智,那臣再斗胆请殿下好好想一想,如果杨广打胜了,他把高丽的俘虏弄到了中原,负责修运河。把他们都累死,用这些人的白骨,堆出来一条运河,不损大隋民力,天下又会如何?”

    “这……”

    赵宗瞬间陷入了迷茫,他想反驳,可是骤然想起,修直道就用了很多青唐俘虏。甚至从河北还送来了好几批倭国和高丽的人,他们都是被海商带过来,说是给大宋打工赚大钱的,结果全都送到了巴蜀修路,其中一大半都累死了。

    赵宗在西北的时候,还见到过一些幸存的倭国人,被拉去充当民夫,向横山运粮。

    太子殿下,骤然发现,他最尊敬的师父,主持修川陕直道的王宁安,就是像苏轼说的那么做的。

    和那位暴君杨广的作为,几乎没有差别。

    如果说差别,那就是大宋在青唐开边赢了,而杨广远征高丽惨败……怎么会,怎么会?赵宗越发凌乱了,他过去以为历来昏君、暴君、亡国之君,都是从里往外,坏透了,无药可救了,做出来的都是残民害民之事,一颗心更是黑得和墨汁似的。

    可骤然发现,隋炀帝或许和师父是一样的想法,只是他运气不好而已。

    师父是坏蛋吗?

    肯定不是。

    那杨广呢!

    他当真是明君?

    可为什么史书要那么写?

    难道真是成王败寇,不问是非,只问成败?

    但是,那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算什么?孔孟二圣不讲成功,只讲成仁取义,他们不是坑人吗?

    赵宗痛苦地抱着脑袋,又陷入了纠结。

    ……

    苏轼啃完了肘子,悄悄退出了雅间,狗牙儿跟在他的后面,嘟着腮帮,怒道:“舅,你的鬼话也就偏偏殿下!大运河从隋文帝就动工了,而隋炀帝大业元年,就征调民夫修运河,至于征高丽,那是大业八年的事情!如果隋炀帝不是好大喜功,真能像我爹一样,利用俘虏和蛮夷,循序渐进,把大运河修好,然后再集中兵力,施压高丽,鲸吞蚕食,没准大隋盛世可期,他也不用身死国灭了!”

    苏轼眨巴眨巴眼睛,然后拿油乎乎的手,抓了抓狗牙儿的脑袋。

    “这不愧是我教出来的,就是聪明!”

    狗牙儿黑着脸,一副要吃了他的模样。

    苏轼浑不在意,他笑道:“你既然知道,为什么不拆穿我?”

    “我,我不想殿下被那些大头巾忽悠了,光是当好人有用吗?能修出直道吗?”

    “聪明!”苏轼给狗牙儿比了一个大拇指,“不过啊,你这话千万别让你爹听到,不然岂不是说他是坏人了!”

    大苏说完,转身下了楼梯,一溜烟儿去拍岳父的马屁了。

    狗牙儿冲着他的背影吐了吐舌头。

    “还说我爹呢,你这个才子也是骗鬼的,坏蛋,一样都是坏蛋!”

    等狗牙儿回到雅间的时候,赵宗不再抱着脑袋发愁了。

    而是站在窗口,向外面望着。

    “殿下,你看什么呢?”

    狗牙儿快步走过来,赵宗用手指了指。

    “快看,是巴蜀的步兵!”

    狗牙儿探身,果然,在大街上,有一支人马快速通过。他们个子普遍不高,但是身体很强壮,尤其是胳膊腿力量十足,每个人手里都提着一条长枪,在枪尾带着一个铁钩子,可以在攀登山地的时候,勾住山石树木。

    “哈哈!”

    狗牙儿抚掌大笑,眉飞色舞,“这回好了,让西夏的山跋子嚣张,他们的克星来了!”

    赵宗惊问道:“他们能打得过山跋子?”

    “那是自然!”

    狗牙儿笑道:“殿下知道羁縻之策吧?我朝沿袭汉唐的旧制,在鄂西川东,乃至岭南施行羁縻制度,当地的土兵生活在山地中间,骁勇善战,不惧生死。是顶好顶好的兵,我爹和狄帅都赞不绝口。”

    “以往巴蜀道路艰难,人马调不出来。如今直道修好了,川兵北上,西夏的苦日子到了!”

    狗牙儿的话并不准确,以往的困难是兵能外调,但是粮饷给养不足,如今直道修通,等于给西北的人马多了一个大粮仓,能供应更多的士兵了。

    看着街道上一队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