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435部分

大宋将门-第435部分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过去的几年之间,尤其是迁都洛阳之后,西北的基建有了很大提升。

    如今主要是官、民、军三方在做。

    国舅爷曹佾,苏辙,还有种家和折家,都在大力投资。

    有了水泥之后,许多桥梁就可以加固,河道可以拓宽,遇到了山坡沟谷,就用火药炸开。

    经过几年的努力,西北的路网提升了很多,从洛阳输送物资,损耗能压到三成左右。

    其实这还是个很恐怖的数字,毕竟从东南运动洛阳,也有两成损耗,加上这三成,就是一半了。

    但是好在大宋的底子雄厚,还能撑得住。

    哪怕是打消耗战,也要把西夏耗死!

    “景平,皇儿在西北表现如何?可堪造就?”赵祯笑呵呵问道。

    王宁安忙说道:“殿下秉性仁慈,待人宽厚,西北的军民,包括归附的蛮夷,都心念着殿下的好,感激涕零。不过臣倒是觉得,殿下应该更杀伐果决一些,好在殿下还年幼,不必着急。”

    赵祯轻笑了一声,王宁安没有灌**汤,而是如实奏报,他还是很高兴的。

    “朕越发老了,留给皇儿的时间不多了,朕已经立他做太子,按理说也该改个名字了。”

    赵宋的皇帝是有规矩的,在继位之前,要把两个字的名字,改成一个字,老百姓避讳容易许多,也能凸显皇权的唯一。

    赵宗做了两年太子,改成单字名,是情理之中。

    只是改名往往意味着老皇帝衰朽,新旧交替即将发生……想到这里,王宁安的心里像是堵了块大石头。

    十几年了,赵大叔眼看变成了赵大爷,君臣做到他们这份上,也算是难得,一想到要不了多久,或许就要天人分别……王宁安的心里酸酸涩涩的。

    “陛下,要不再等两年,最好把西夏战败,太子殿下挟着大功回京,开疆改名,普天同庆,顺理成章。”

    赵祯沉吟一会儿,并没有反驳。

    他想要起身,或许是久坐之后,身体麻木,竟然没站起来。

    “景平。”

    王宁安急忙过来,伸手搀扶起赵祯,眼圈却是泛红了,连忙把头扭过去。

    赵祯反而是呵呵一笑,并不在意。

    “谁能不老啊,范相公上个月去了!”

    提起这个,王宁安顿时心头堵了个疙瘩儿。

    年前的时候,范仲淹就缠绵床榻,久病不起。好不容易拖过了冬天,到了春暖花开,大家都觉得老相公还能再撑一年。

    哪知道范仲淹竟然在睡梦中去了。

    范纯仁和范纯礼都在家中守孝。

    身为弟子,竟然连师父的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王宁安很是惭愧,也很是自责。说起来,他拜师范仲淹,目的并不纯粹,更多的是想借助老相公的威名,缓和同庆历旧臣的矛盾,这么多年,王宁安也没有正儿八经在老相公面前听从指教,一个老人,说没就没了,真是不知道怎么形容。

    范仲淹的死,弄得王宁安心情一直非常失落。

    赵祯拍了拍他的手背。

    “景平,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到了朕这个年纪,也就什么都看开了。范相公去了,昨天包爱卿也上了致仕表文,说他年老体衰,两眼昏花,撑不下去了。再有,永叔年纪也大了,屈指算来,我们这一批人,或是凋零,或是老朽,都撑不了多久。”

    赵祯一边踱步,一边说着。

    或许是觉得话题太沉重,他又露出了笑容。

    “朕前半生,碌碌无为,守成而已。这些年景平替朕苦心筹划,大刀阔斧,才有了如今的成就,只要灭了西夏,打通西域,朕纵然死了,也可以含笑九泉,足以面对历代先祖了。”

    赵祯说到了这里,话锋一转。

    “景平,上次朕和你说过,要去调查太子下毒的案子,如今已经有了眉目了。”

    不得不说,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别还是很大的,如果是王宁安主持,或许早就能水落石出,但是这种案子一旦掀出来,就是无数人掉脑袋,血雨腥风。

    赵祯自觉杀戮太重,朝局动荡,也担心狗急跳墙,就压了下来,徐徐图之。

    上次抓到了一个假老道,整个案子才有了突破进展。

    皇城司又忙了这么久,终于拿出了结果。

    “景平,那个不僧不道的家伙,是大相国寺的人。”

    王宁安脸色一变,“请圣人恕罪,臣当年手软了。”

    赵祯摇头,“当年大相国寺一案,弄得天翻地覆,多少宗室子弟,达官显贵,跑到朕这里说情,能把他们发配,已经是极限了,只是没有想到,耶律洪基比当初厉害多了!”

    当年王宁安发配了大相国寺的人,让他们进入辽国,大修佛塔,寺院,损耗辽国财力。

    坦白讲,这个策略是成功的。

    至少在收复幽州的时候,发挥了作用。

    可是耶律洪基退到了长城以外之后,完全变了个人,先是驱逐汉人官吏,接着又大搞灭佛,勒令僧人还俗。

    当初王宁安派到辽国的僧人,不少又返回了大宋。

    其中就有那个铜价大战之中,和王宁安唱对台戏的碧尘和尚!

    他回来之后,不甘寂寞,在益州交子之战的时候也掺和了。

    败退之后,给苗贵妃提供毒药,毒杀赵祯和曹皇后,有他。

    后来出卖消息,害死了王德用,还有他!

    简直就是个十恶不赦的毒蛇!

    “一念之仁,纵放了此等毒瘤,臣难逃干系。”

    王宁安再一次请罪。

    赵祯仰起头,看着大殿外面,一方天空,只有巴掌大小,他微微笑道:“天地辽阔,这大殿却挡住了朕的目力,所知所见,如盲人摸象,只见一斑啊!”

    王宁安多聪明,瞬间明白了赵祯的意思。

    “陛下,莫非是说,这碧尘之后,还有更大的势力?”

    “一头丧家之犬,能有多大的本事,也能搅动风雨?还不是有人在背后兴风作浪,唯恐天下不乱。”赵祯气哼哼道:“碧尘背后是灵隐寺,而灵隐寺背后,是东南的官吏士绅,这伙人的力量可不小啊!”

    赵大叔在查,王宁安也不是吃素的,实际上很多事情,他比赵祯还清楚,只是此时此刻,唯有装傻而已。

    当年钱家曾提议在东南改种棉花。

    这是苏八娘很上心,她和萧观音两个一起派人,前去推动,结果折腾了几年,东南铁板一块,赔了好几十万贯,什么便宜没占到,只能退了回来。

    不过花钱买教训,苏八娘把东南的势力看了个透。

    把灵隐寺和大相国寺类比,二者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庙宇,又都从事金融生意,都是最大的高利贷者,背后都有许多士绅官僚。

    如果说二者的差别,那就是灵隐寺处在东南,守着市舶司,天高皇帝远。

    他们的生意做得更大,胆子也更大,内外勾结,上下一心,甚至在海上豢养盗匪,走私货物,总而言之,什么赚钱干什么,肆无忌惮。

    如今的大宋,各种势力总体上可以分成四部分,南北各两个。

    首先北方的两个已经斗了很久,一个是以王宁安六艺学堂为代表的变法派,一个是以韩琦,富弼等人为首的保守派,随着韩琦处斩,文彦博倒戈,这一派损失惨重,暂时出于蛰伏状态。

    但是他们的喉舌,以二程为代表的洛学,却是积极讲学,扩充人马,并不甘心失败。

    在南方,也有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领衔的新学,一派则是以东南海商,士绅,官吏结成的保守派。

    说是保守派,其实不准确,他们和富弼等人不一样,他们的保守是旗号,主要是阻断朝廷对东南的干预,然后让他们放手赚钱而已。

    这四大派都势力深厚,露在外面的,只是冰山一角,沧海一粟。

    每一派在官场上有人,在商场上有人,地方士绅,学堂书院,甚至还各有报纸,天天隔空对战,斗个不休。

    目前这四方当中,最强的是六艺学堂,而王安石代表的新学一派,和六艺结盟,构成了变法的主力。

    “朕想要给皇儿留下一个太平盛世,不但要除掉西夏,还要解决内患!东南的这些人,居然敢用毒药谋害朕,谋害梓童。就说明他们丧心病狂,根本没把朝廷放在眼里!这些年东南富庶,家家户户都愿意把孩子送入学堂,朝廷科举,如果去掉六艺士子,东南的进士就是最多的!”

    赵祯怒气冲天,“景平,朕不能不敲打他们,不给这帮人一个惨痛教训,皇儿就别想坐稳龙椅!”

    王宁安听到这里,立刻站起身,“圣人,臣愿意前往东南,替陛下严惩恶徒!”

    让王宁安去,当然最好。

    可赵祯犹豫了一下,“景平,从西北,到西夏,再到西域,这么大的一局棋,没你辅佐,朕放心不下啊!东南就交给韩绛,朕让他代表审计司,去清查东南的官吏,正好,王安石也奏请要在东南清丈田亩,就让他们放手去做,谁敢跟朝廷作对,就来个二罪归一!”

    赵大叔,又霸气了!

    这是奔着血流成河去的,够狠!

    王宁安满心期盼,却也知道,朝廷的重点还是西夏,他只能嘱咐韩绛,下手绝对不能留情,一定要来个狠的!

第668章 杨广是个好皇帝

    韩绛执掌审计司以来,造就了赫赫凶名,上至政事堂诸公,宗室王爷,下至百官,甚至是末品小吏,无不战战兢兢。

    当听到审计司传唤的时候,几乎谁都要腿软,更有人直接立下遗嘱,进去就别想活着出来!

    这几年的时间,韩绛共计干掉了郡王两位,尚书三人,御史两位,各部侍郎、在京官吏573人,外官327人,吏员3900多人。

    审计司已经超越了皇城司和御史台,成为大宋朝最恐怖的衙门。

    外面人都说韩绛脸黑如铁,不讲情面,不通事理,根本是石头缝里跳出来的,只要让他盯上,不管多高的官位,都要完蛋。

    黑脸韩相公,大有超过包拯之势,也不知道若干年之后,会不会有一出“韩相公打坐审计司”的戏码。

    一贯铁面无私的韩相公,难得露出了笑容,还亲手泡了一壶功夫茶。

    他的动作优雅,宛如行云流水,看着赏心悦目,不用喝就醉了。

    “都说三代才能养出一个贵族,看起来我们家还差着火候啊!”王宁安笑道:“就凭子华兄的这一手,就足见外面人的非议,都是胡说八道。”

    韩绛双手将玉杯奉给王宁安,含笑道:“景平,我跟你实说了,那些不是谣传,也不是非议,而是我自己放出去的风。”

    王宁安迟疑一下,随即哈哈大笑,“子华兄,你也太小心了吧?”

    “不是小心啊!”

    韩绛摇头叹息,“二郎,咱们无话不说,我大宋一百来年,偃武修文,无为而治,看起来四海升平,歌舞欢愉,实则积弊重重。我这些年查到了太多的贪官,有些只是衙门的小吏,居然能贪十万贯!小官巨贪,骇人听闻。这些人不处置,我大宋江山就完了,我坐在这个位置上,断然不能尸位素餐。可话又说话来……我们韩家树大招风,亲朋故旧,数之不尽,如果我不摆个黑脸子,生人勿进。他们都凑上来,说不定哪一天我嘴送了,答应了什么,回头就会有人做文章。总而言之,酷吏难当啊!”

    韩绛是一肚子苦水,不停往外倒。

    王宁安含笑听着,“子华兄,要想名留青史,要想做出一番业绩,不让人怕怎么成?历来做大事的,都是誉满天下,谤满天下。当所有人都夸你的时候,未必是有用之人,当所有人都骂你的时候,未必就十恶不赦。”

    王宁安探身,“子华兄,你扬名的时候又来了。”

    韩绛的脸瞬间就黑了,他连着咳嗽好几声。

    “二郎,你没听明白我刚才的意思?”

    王宁安笑得更高兴了,“圣意难违,不过子华兄放心,陛下会给你圣旨,还会给你两百皇城司的兵。小弟不才,也会抽调精兵强将,配合老兄,你此去只管大杀大砍,大刀阔斧,出了什么事,有我,还有陛下,保证老兄安然无恙。”

    说完之后,王宁安也不停留,喝干了杯里的茶,笑道:“等老兄回来,我请你喝庆功酒!”

    撂下一句话,他就消失了。

    韩绛坐在那里,呆了片刻,就跳起来破口大骂!

    简直要气疯了!

    姓王的,你说的好听,什么派皇城司,派精兵强将……根本是此行有生命危险,你们这是担心我被害死了!

    王宁安,你就是天下最大的损友!

    我韩子华不认识你!

    ……

    韩绛怎么咆哮也没有用,他只能老老实实,打点行囊,带着人马浩浩荡荡下江南。

    可就在韩绛离开的这一天,西京格外热闹,到处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弄得韩绛一头雾水,别是欢送我吧?

    莫非我在民间的名声这么好?

    韩绛立刻正襟危坐,把派头儿端了起来。

    只是他绷着好半天,却没发现有人搭理,只好派人去打听,这下可好,韩绛总算是弄清楚了,敢情是修了好几年的川陕直道终于通了,第一批,攻击一百万匹蜀锦送到了京兆府,其中有20万匹运到了西京,吸引了各地的商人前来洽谈。

    很多老百姓也都跑过去看货,听说这一批蜀锦质量好,价格还比往常便宜两成呢!

    蜀锦在汉唐可是大大有名,纹样图案丰富多彩,章彩绮丽,尤其流行“团窠”与折枝花样,外环围联珠纹,团窠中央内饰对称,多隐喻吉祥、兴旺,绚烂的蜀锦装点盛世大唐,畅销海外,名噪一时。

    到了大宋,蜀地经历战乱,衰败了几十年,后来东南兴起,吴地的丝绸渐渐畅销全国,巴蜀被压了下去。

    近些年,随着巴蜀经济恢复,蜀锦又重新兴盛起来。

    只是巴蜀的商人环顾四周,郁闷地发现李白说的真对!

    蜀道难!

    蜀道太难了!

    东南的丝绸可以顺着运河,直接进京,畅通无阻。而蜀锦呢,要吗沿江而下,到东南再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