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一品唐侯 >

第789部分

一品唐侯-第789部分

小说: 一品唐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唐舟不提,那他就只好直接给说出来了。

    唐舟见长孙无忌这么直接,倒也一时有点为难,不过很快,他便笑了笑:“不知这张空是何人,这汪全又是何人?”

    长孙无忌愕然,心想这唐舟装的也太假了吧,连张空和汪全两人都不认识吗,这怎么可能?

    念及此,长孙无忌顿时就有点生气:“唐家小子,老夫跟你说正事呢,你却跟我这打哈哈,你什么意思?”

    唐舟苦笑,道:“不敢,并非在下不知道这两人,而是对他们两人实在称不上了解,再者说了,如今小侄就是一个闲人,在朝中并无多少官职,那里管得了这些,长孙大人怕是问错人了。”

    朝中事情,唐舟并非不插手,只是如今长孙无忌和武昭仪两人斗法,他实在不宜参与其中,而且在他看来,这御史大夫的位置十分重要,必须跟任何党派都没有牵连的人来当才行,不然这发言的口子被别有用心的人给控制了,朝中时政的弊端,又有何人站出来言明?

    不管是长孙无忌,还是武昭仪,唐舟都不想支持。

    但他又不想得罪长孙无忌,所能做的,也只能是煳弄了。

    但长孙无忌又岂是好煳弄的?

    见唐舟说出这话,长孙无忌道:“你就随便说说,这里也没有外人。”

    长孙无忌步步紧逼,唐舟见此,道:“若要小侄说,倒也不难,只是就怕小侄说了之后,长孙大人不高兴。”

    长孙无忌一愣,暗想莫非唐舟支持那个汪全,如果支持汪全的话,他岂不就成了武昭仪的人?

    “无妨,你且说来听听。”

    唐舟见此,道:“两人在下都不支持。”

    “都不支持?”长孙无忌一愣,抬头望向唐舟,想知道他所言是否是真,唐舟这时却是端起一杯茶浅浅饮了一口:“在小侄看来,这御史大夫之职,当由像魏征魏大人这样的人来担任最好,如此,才能够督促圣上奋发图强,长孙大人觉得,则张空也好,汪全也好,他们谁人可与魏征魏大人比肩?”

    既然推脱不掉,那唐舟就只能从大义出发了,长孙无忌听完之后,神色却是一震,不过片刻后,却是露出了一丝浅笑,大义是大义,党争是党争啊,他觉得唐舟还是太年轻了。(未完待续。。)

第1761章 两败俱伤

    作为一名官员,的确应该为大唐考虑。

    但若是像长孙无忌这样代表着一个党派的话,那他就不能只为大唐考虑,有时还得为自己这一派人的利益考虑。

    而且,在他看来,如果连御史台都掌控不了,他又如何实现自己的抱负?

    掌控了御史台,很多事情才能够按照他的计划去发展,而不是被武昭仪给一步一步的引导着。

    所以,就算唐舟说的话很有道理,他也为唐舟的这番话而感到了刹那的羞愧,但片刻之后,他还是决定按照自己的路子去走。

    当然,此时的他也相对轻松了许多,因为他知道唐舟并不偏袒任何一方。

    有这个,已经足够了。

    茶并未喝完,两人便各自离去。

    次日早朝,每个人都显得有些紧张,好像在等待着什么事情的发生。

    突厥那边,又需要粮草了,不过好在苏定方、程咬金他们都还不错,已经把突厥给逼的陷入了绝境,想来很快就能够有更好的消息传来。

    天降大雪,虽然有朝廷的各种救助福利,可京城长安内外还是发现了不少冻死的尸骨,李治听闻之后十分震惊,一连测查了好几名官员,并且派人加大核查的力度,一定要确保整个大唐各个地方,没有冻死的人。

    朝中事情一个接着一个的提出来,解决。

    直到最后,一人站出来提及御史大夫的空位。

    “圣上,臣觉得还是张空张大人比较合适,他在御史台多年,而且颇有建树,提拔他做御史大夫,并无任何问题。”

    “非也,圣上,臣觉得还是汪全比较好,汪全在刑部做过,综合实力更为强大,就算是去了御史台,也必能在那里发光发热,为我大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双方一开始都是先说他们支持张空或者汪全的理由,这些理由五花八门,都是一些跟两人能力以及各种优势有关的证据。

    只是两人不管怎么说,都是半斤八两,想让李治决定,还真有点困难。

    而堂下群臣见李治无法决定,顿时咬了咬牙,站了出来。

    “圣上,汪全汪大人虽然在不少地方做过官,综合实力强,但汪大人却有一些事情,实在令人诟病。”

    “没错,臣听说汪大人在刑部对犯人十分的残忍,经常把一些犯人给折磨的半死不活,他这么做太没有人道精神了,臣觉得他简直就是有病。”

    “没错,汪全汪大人有病,而且病的好像还不轻,这样表面仁慈,可背后却十分残忍的人,怎么能当御史大夫?”

    “就是,就是,臣还听说,这汪全汪大人经常把刑部的一些女犯人叫到自己的住处,谁知道他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啊。”

    “还有这事?不得了不得了啊,那些女犯人很多都是一些谋反或者犯了大罪官员的家属,汪全汪大人这么做,实在让人猜忌啊。”

    “也不知道是贪图那些妇人的美色,还是有什么图谋不轨的行为……”

    八卦,这本是女人的天性,可此时在这些朝堂官员中,却也展露无疑。

    这些人这么议论纷纷,汪全的形象顿时毁了,不管是谁,这个时候看他的神色都怪怪的,好像他就是个神经病。

    当然,除了觉得他有病外,再有就是,这个人可能真的有什么不轨的想法,还是离他远一点好。

    长孙无忌对于这个结果很满意,这些都是他的人昨天调查出来的,而就只这些情况,就算有一些只是猜测,也足以毁掉汪全了。

    此时的汪全脸色发白,神色紧张,大冷天的,额头竟然也冒出汗来。

    他知道,这些人说的不少情况都是真的,比如说经常把一些女犯人弄到自己府上这事,他倒不是想谋反或者怎么样,只是他觉得这些妇人都是从大家闺秀里走出来的,风韵很好,若是就这么便宜了别人,太让他心疼了。

    如此,他便仗着自己在刑部的权力,把一些样貌姣好,又风韵独特的给弄到了自己的府上。

    他没有想到,朝中的这些人竟然把这事给调查出来了,这让他的老脸往那搁啊?

    局势对长孙无忌来说似乎一片大好,许敬宗见此,忍不住瞪了一眼汪全,他也没有想到汪全竟然这么不要脸,比他许敬宗还不要脸。

    如今好了,他的这些情况,圣上不调查能饶过他就阿弥陀佛了,还想当什么御史大夫?

    不过汪全当不成御史大夫,那张空就以为自己能当吗?

    他也太高看自己了。

    许敬宗眉头微微一凝,紧接着,就有人站了出来。

    “圣上,张空张大人,怕也不适合当御史大夫,臣可听说,张大人手很欠啊。”

    “哦,何为手很欠?”

    “手很欠就是手不干净,经常忍不住想要拿人东西,虽然那东西可能并不值钱,但是他却十分享受这种偷东西的快感,啧啧……”

    “悲夫,没有想到一派正气的张大人竟然是这样的人,呜唿啊……”

    “啧啧,丢人,真是丢人,张大人的俸禄好像也不低吧,想要什么自己去买就是了,干嘛偷人家的?”

    “作为一名官员,你竟然偷东西,成何体统?”

    “御史大夫何等重要的职位,怎么能让一个小偷来当?”

    “就是,现在小偷小摸的,说不定以后就贪污受贿了,这样的人,怎么能当官?”

    武昭仪的人也不是吃素的,怎么可能让张空就这么顺利的坐上御史大夫的位置,这些事情,也是他们昨天调查出来的。

    其实张空的这个毛病,就是个小毛病,可被群臣这么一议论,张空就显得跟个小偷没什么差别了。

    朝廷官员是小偷,这传出去不得被人给笑话死啊?

    张空的额头也慢慢冒出冷汗来,自己的这点小癖好,怎么被人给调查出来了?

    而这个时候,长孙无忌脸色都气的发青了,昨天还跟张空说,要谨慎小心安分一点,且莫被人给调查出什么来。

    可昨天说的这些话,今天就有毛病被人家给挑出来了,他的话张空显然是没有听进去啊。

    而且他也很震惊,张空怎么会有小偷小摸的毛病,从表面上看,怎么看都不想啊。

    双方你来我往,互相攻击的不亦乐乎,李治坐在龙椅上,却是气不打一出来,这可都是自己大唐的官员啊。(未完待续。。)

第1762章 横空而出

    李治很生气,特别的生气。

    一直一来,他都觉得自己大唐的官员就算没有达到不食人间烟火的那种地步,但至少应该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小毛病吧?

    可现在倒好,先是赵顾被人戴了绿帽子,现在是汪全偷妇人,张空手不干净。

    自己大唐的官员,怎么跟市井间的那些人并无什么区别?

    失望,失望。

    李治特别的失望。

    所以,就在群臣嚷嚷个不休的时候,李治突然怒吼一声:“够了!”

    整个大殿顿时安静下来,紧接着,每个人都相互张望,神色不定。

    李治本来是想发脾气的,可看到自己的官员如此,顿时又有些无奈,最终只能一挥手,道:“退朝!”

    李治离开之后去了御书房,他知道那汪全是武昭仪的人,所以他并不想去干祥宫见武昭仪,不是他觉得武昭仪可能会替汪全求情什么的。

    他知道武昭仪不会,这也是他最为欣赏武昭仪的地方,但他就是不怎么想去。

    朝中什么人什么党派,那里骗得过他这个做皇帝的?

    谁什么心思,他也多半都能猜出来。

    之所以不点明,只是为了权衡和制约罢了。

    长孙无忌在王仁被贬之后,势力空前强大,这在李治看来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所以他极其需要一股势力来与长孙无忌抗衡。

    而如今整个朝堂,能跟长孙无忌抗衡的,也就只有武昭仪了。

    他需要利用武昭仪,他很清楚这些情况,只是真的遇到之后,还是会有点生气罢了。

    御书房的暖炉很旺,李治批阅了一些奏折之后,突然失去了兴趣,御史大夫的人选不定下来,只怕他们两人要争个没完没了。

    他只是想牵制一下长孙无忌而已,可没有要他们斗个死去活来的意思。

    思虑片刻之后,李治命人将吏部尚书马思源叫了来。

    马思源,也算是前朝老人了。

    但他最为人称道的身份,还是他是前任吏部尚书马周的堂弟。

    在贞观年间,马周十分得李世民信任,在吏部尚书这个位置上做了多年,不过贞观末年,已是去世,所以这吏部尚书的位置,就交由了马思源来担任。

    马思源本事自然是不如马周的,但在朝中却也算得上拔尖的能人。

    得到李治召唤后,马思源不敢停留,急匆匆便赶到了御书房。

    “不知圣上宣微臣来所为何事?”

    马思源行礼询问,李治将朝中事情跟马思源说了一遍,这样说完,问道:“马爱卿,御史大夫这个位置,还是很重要的,汪全和张空两人都不合适,朕想问问你这个吏部尚书,可有好的人选推荐给朕?”

    马思源掌管吏部,对于大唐各地的官员最是了解,他听完李治的话后,沉思了片刻,接着却又突然犹豫起来:“圣上,人选有是有,只是臣推荐出来后,怕是难得群臣认可啊。”

    听到马思源这话,李治有点好奇,道:“怎会不被认可?你只管推荐,其他事莫管。”

    马思源颔首应下,随后说了一个人的名字:“陆敏之!”

    “陆敏之?”初听这个名字,李治觉得好生熟悉,好像在那里听到过,只是那好像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有关这个人的一些事情,只是模模煳煳的一些印象。

    马思源见此,提醒道:“圣上,当年侯君集在西域屠城,就是陆敏之拦了圣驾给禀报的,后来圣上念其有功,便将他派到了吴王李恪的封地去,陆敏之在吴王李恪的封地,并不是很受重用,不过因为是先皇委派,双方倒也相安无事,吴王李恪谋反,朝廷彻查吴王封地,便把那陆敏之也给带到了京城。”

    马思源这么一提醒,李治顿时想起了很多事情,他知道,那陆敏之被派去吴王李恪的封地,倒不是他有功,而是这么一个得罪了侯君集的人,留在京城太不安全,那时他父皇又需要一个人去监视吴王李恪,所以便把陆敏之给派了去。

    只是这么多年来,陆敏之虽然在吴王李恪的封地,但却从来不曾向朝廷汇报什么吴王李恪谋反的事情,这才导致吴王李恪的兵马直接就来到了长安城下。

    吴王李恪谋反的事情平定之后,朝中一些人便怀疑陆敏之跟吴王李恪是一伙的,不然为何吴王李恪阴谋造反这么多年,他却一点情况都没有发现?

    所以便把陆敏之带到京城进行调查。

    马思源其实说的已经算是好听的了,不过李治明白怎么回事后,自然也就清楚了马思源话里的意思。

    陆敏之现在的嫌疑很大啊,这样的一个人,怎么能当御史大夫?

    那简直就等于说是横空出世,震惊众人啊。

    这样一个人,朝中群臣怎么可能同意?

    不过仔细想想陆敏之当年做的事情,也的确有资格当这个御史大夫。

    当年侯君集在西域平定多国,何等的荣耀,谁敢轻易得罪他?而陆敏之只是一个小小的随军书记,可是却敢拦截圣驾,揭露侯君集在西域做的那些事情,这等性格,还真是有点适合的。

    只是不知吴王李恪谋反的事情,跟他到底有没有关系。

    马思源见李治沉思,自己也不敢多言,只能在一旁站着,御书房沉寂的有点可怕,这样不知过了多久,马思源站的腿都有点麻了,可是那李治却还没有开口的意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