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490部分

一世富贵-第490部分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秀秀自己也是做妾,徐平不想讨论这个话题,只是含混说道:“孙沔么,说起来他是个能吏,极有手段的人,只是贪财好色,行事无所顾忌。唉,为官便就是这样,没有点手段呢,便就被手下小吏蒙蔽,碌碌无为。往好听了说是无所作为,不好听就是尸位素餐。便如我初回京时的知开封府张观,那可真是个好人,而且学问精通,不愧当世大儒,但处理起政事来煳里煳涂,碰上点意外便手足无措,也非百姓之福。似孙沔这种有手段的,一旦心术不正,私心再重一点,更是胡乱折腾,百姓只怕受苦更重一些。”

    秀秀笑着摇头:“我一个妇人家,你跟我说这些做什么?那是个什么样的人,自有你们这些为官作吏的去管,我们百姓还管得了这些?我提唐大姐,是觉得这人非常不容易,一个人独立撑起门头。而且听说她今年跟人合伙开了什么公司,生意很是不错。”

    哪怕是跟徐平在一起,秀秀也一直当自己是个百姓,毫没有丈夫做大官,自己是官宦人家的觉悟。徐平一说起官场上的事情,秀秀便就是你们当官的如何如何,我们百如何如何,立场分得非常清楚。她这观念自小就有,长大后也从无改变。

    这一点上徐平拿秀秀没有办法,不管自己怎么说她改不过来,只好顺着她的话道:“唐大姐开的是制衣公司,因为有绣院的高手匠人,生意着实不错。说起来制衣,在开封府的时候我还曾经想做这生意呢,只是一直没有精力去管,没有做大。”

    “你一个男人家,又不会做针线,做什么制衣生意!十年来,什么时候见你拿过针线!”

    “秀秀,你这话就说得外行了。官人我不会做针线,可我知道怎么做生意啊!制衣的人可以去雇,但会做生意的人,以后不好说,现在可是雇不到。”

    秀秀只是笑着摇头,明显是不信的样子。

    “哎呀,你还不信?秀秀,你随在我身边十几年,不管是官家的生意,还是我们家的生意,你说说看,但凡是我做的,有哪一件没做成?”

    秀秀道:“我不是怀疑官人不会生意,我只是不信你懂制衣。自小到大,连针线都没拿过的人,更不要说是裁剪了,说能做制衣的生意,不把人笑死!”

    制衣的生意徐平还真是认真考虑过的,当然是按照前世的知识,总结出这个时代人的身材数据,然后制出衣服的标准版型,抓住几个关键尺寸,然后工业化制作衣。徐平要认真去做,自然是不可能跟这个时代的其他人一样开裁缝铺子的,那不是他所长。

    不过当时朝堂的麻烦事一件接着一件,自己家里生意的摊子铺得又大,实在是没有那个精力了,才半途而废,没有坚持坐下去。这件事没做成徐平一直觉得挺遗憾的,现在见秀秀竟然不信,一时兴起,站起身来到秀秀身边道:“你站起来!”

    秀秀摸不着头脑,只好站起身来,道:“做什么?”

    徐平抓起秀秀的袖口,比量着到她肩膀,口中道:“我跟你讲,衣服的式样只要定了下来,便就只有那么几个尺寸必须注意。只要这几个地方合适了,哪怕不如裁缝量了做的那么合身,穿在身上也不会感觉出什么来。你看袖长、胸围”

    此时阳光耀眼,徐平突然做出这么亲密的举动来,秀秀羞得满脸通红。

    徐平一心要讲解工业制衣的原理,哪里注意秀秀什么表情?只是一路讲下去。

    “阿爹,你在跟秀秀姐姐做什么?”

    听见声音,徐平回头一看,只见盼盼抱着妹妹正站在身后,仰脸看着自己。这才注意到跟秀秀的姿势有点过于亲密,收回手来,掩饰着窘态道:“我在给秀秀量一量,过两天做身新衣穿。眼看着天气就热了起来,再穿厚衣服就不好了。”

    盼盼正是天真无邪的年纪,根本就想不到那上面去,听了徐平的话,高兴地道:“原来阿爹还会做衣服,那给我也做一身好不好?现在到了新家,要有新衣服!”

    “好,好,好,过两天就给你做!”徐平忙不迭地同意。转过身,把尴尬的心情平复下来,徐平出了口气。“给你抓的蝴蝶呢?怎么这才一会就不要了。”

    “那蝴蝶在手里一点都不快活,我放它走了。对了,阿爹,我抱着妹妹有些累了,你替我抱我一会,我去喝些水。”

    徐平把二女儿接到自己手里,对盼盼道:“到屋里去,记得要喝热水。”

    盼盼答应着,飞奔到了屋内,也不知道有没有把徐平的话放在心上。

    徐平抱着二女儿,回头看着秀秀,对视了一会,两人不由相视而笑。

    (备注:宋朝子女称唿庶母也就是父亲的妾一般是少母或者支婆,但因为妾的地位比较低,有时候也会降一辈,称姐姐。盼盼叫秀秀姐姐一是习惯了,二是当时也确实如此。)(未完待续。。)

第86章 考虑问题的角度

    盼盼从屋里喝了水出来,因为累了,再也没有抱妹妹的兴致,一个人跑到水渠边玩去了。徐平没有办法,只好把二女儿交给一边的秀秀。

    在椅子上坐下,徐平对秀秀道:“看看天气就热起来了,季节等不得,过些日子我便该出去巡视。这一次去得时间比较长,只怕要几个月才回来。”

    秀秀听了埋怨道:“你怎么等到这个时候才出去?接下来的几个月可不只是热,雨水也多起来,路上泥泞,怎么好走?该完年趁着天好就走的。”

    “我也想啊,可洛阳城里事务纷乱如麻,爹妈和素娘还没有到,我哪里能够动身?你也不用担心,当年在邕州,一年到头路都比京西路难走多了,我还不是每年巡视。”

    “那能一样?邕州到底是一个州,怎么比得了京西路这么大的地方!”

    徐平笑道:“怎么比不了?你是没有到处走,邕州的那几个县,一圈走下来,路程可不比我现在出去走的这几个州近。而且那时路上还多虎豹,山路难行,更加难走。”

    秀秀皱了眉头,过了一会才道:“我也不懂这些,总之你一路小心。”

    “清平世界,能有什么事?你尽管放心。一个人在京城,你才是要谨慎过日子。”

    “我知道,大不了你走之后不出门好了,我在洛阳城也没有么亲眷。”

    徐平也只是随便说说,在洛阳城里能出什么事情?这也怎么说也是京城之一,治安虽然乱了一点,但还不至于闹到徐平的家里来。

    ***

    “咦,那不是都漕官人的仪仗?这么多人跟着,怕是要出远门吧?”

    建春门大道临街的制衣铺子里,正在裁衣的尤三姐看着路上徐平带的大队人马,奇怪地对一边的唐大姐说道。

    建春门出城是向东,正是去东京汴梁的道路,平时迎来送往的官员很是不少。但以徐平的地位,自到洛阳还没有让他迎出城门来的官员,很少见到他从这里出城。

    唐大姐抬头看了一会,对尤三姐道:“可不是都漕官人。我前两天见小夫人,听她说起过,都漕官人要出去巡视了,只怕几个月才回来。”

    京城的人到底是见多识广,知道转运使每年都要巡视治下,尤三姐听了这话也不奇怪。

    直到看着徐平的仪仗出了城门,尤三姐才回过头来,对唐大姐道:“都漕官人是京西路最大的官,这仪仗委实是寒酸了些,看起来也没带几个人。”

    唐大姐听了不由啧舌:“这还寒酸?三姐你看,前前后后加起来近百人呢!随从里又有官吏又有兵丁,不管官员百姓,见了都要让道,多大的威风!”

    “哎,也是,这里是西京,不是汴梁城。想我在汴梁的时候啊,日常在城里经常见到官员出行,那些学士御史的仪仗都叫威风呢,都漕官人的一比就显得寒酸了。”

    唐大姐以前在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并没有见过大臣的仪仗。像是以前的河南知府不管是王曾还是王曙,出门的排场比徐平大得多了,可惜没见过,对尤三姐的话将信将疑。

    转运使是朝廷派出来的监察官员,相当于汉朝时的绣衣使者,理论上连衙门都只是临时驻地,手下的人本来就不多。加上朝廷对出行的仪仗有很多限制,一是为了减少地方上接待的负担,再一个也不想让转运使权力膨胀,在地方坐大,出行规模本来就不显眼。

    徐平此次出去巡视,带的除了谭虎手下的护卫兵士,办事的公吏不到十人。在尤三姐眼里显得寒酸的仪仗,等到出城到了河南府的边境,大部分还要回来呢。真正随着徐平走完全程的,也只有三五十人而已,这还要加上刘小乙带着的几个自己的家人。说起来现在出行的规模,还不如当年在邕州的时候作为通判出去巡视治下各县。那个时候到底是巡视自己治下的地盘,不像现在完全没有军政权力,只有一个监察权。

    谈了几句徐平出巡的闲天,尤三姐叹了口气:“都漕官人有福气,有小夫人这么一个好人在身边,必能官运亨通,洪福齐天。”

    唐大姐道:“可不是吗,我们这个公司能够开起来,还多亏了小夫人呢。有这么一个人情在,就连官面上也要对我们客客气气,不敢来找麻烦。”

    秀秀一个人在洛阳城里过得也挺没有意思的,难得跟唐大姐谈得来,时常让她上门做客。徐平的身份在那里,很多事情秀秀随便说一句话,比唐大姐求多少人都管用。唐大姐虽然不是趋炎附势的人,但也乐于有这么一份交情。

    说起秀秀这位都漕官人的小夫人,唐大姐便满心感激,对尤三姐道:“听说小夫人也是出身贫苦人家,从来不拿我们这些人当外人看,不像有的官宦人家,见了百姓,鼻孔恨不得就捅破天去!也只有都漕官人,才配得上这样好人!”

    尤三姐连连点头,寻常百姓,能够碰上这样的机遇就是上一世修来的福气。若是没有秀秀照拂,三个女人开公司,别说这个年代,什么时候都不容易。

    感叹一会,唐大姐叹了口气:“受了小夫人这么多恩惠,却没什么报答,想来我也是心下难安。若是有机会,总要谢谢小夫人的好意才好。”

    “现在天气热了,要不我们给小夫人和都漕官人做几件夏衣送上门去?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虽然不值什么钱,总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唐大姐听了尤三姐的话只是苦笑:“我也想过,只是行不通。以前我也曾给小夫人带了几件新衣去,结果都算了钱给我。小夫人再三交待,都漕官人现管着京西路,不好收我们这些人礼物的。不然被人抓住把柄,于都漕官人仕途不利。”

    尤三姐撇了撇嘴:“这话听着新奇,洛阳城里当官的还少了?怎么没听见别家说不好收百姓礼物?别说几件新衣,你送金山银山去那些人家还不是照收不误!”

    “三姐,那不同的,都漕官人是做大事的人,自然不会落人把柄。再者说了,自都漕官人上任,为百姓做了多少事情,也没听说他贪什么钱财。”

    不管什么时候,做官的总是有贪钱的,有清廉的,只是时代不同,主流不同而已。到这个年代,官场上的风气主流还是好的,贪钱的虽然不少,但为官清廉的更多。京城的百姓见识不是小地方可比,清官还是见过那么几个的,徐平也不算特立独行。

    唐大姐把桌子上的布摊开,比划了一番,口中道:“前两天我去见小夫人,她说起原来都漕官人家里也开过制衣铺子的,只是公务繁忙,这生意最后荒废了。按着都漕官人的说法,我们现在这做法只是赚个辛苦钱,不是开公司的路数。”

    尤三姐笑道:“都漕官人是个男人,进士高第,一心只读圣贤书,怎么还知道这些!”

    “不,我觉得小夫人说得有道理。”唐大姐摇了摇头。“当然,小夫人说的也都是都漕官人教的。按照都漕官人的意思,我们制衣,应该定几个式样出来,然后按高矮胖瘦,有几个不一样的尺寸。买衣的人来了只管买成衣就好,不用再量尺寸裁剪了。”

    尤三姐想了一会,点了点头:“我缝衣这么多年,这样做不是不行。以前在绣院,经常要给皇家的人制公服,哪里能够每个人都量?有的就是先制好了,到时候试就是。如果是巧手做熟了的,也不用修改,穿上身大多正好。不过,我们开铺子,这样有什么好处?”

    “三姐,好处大了!若是式样定了下来,我们雇人便就不一定要会缝衣的了。只要有人按着尺寸裁布,有人把该缝的地方缝起来,哪里该密,哪里可以稀,并不需要这些人会制衣服,只要会用剪刀,会拿针线就能做。想一想,这样的人可不到处都是?”

    缝衣服是手艺活,不仅仅是要吃苦能干,还要心灵手巧。这个年代的女人绝大多数都不识字,见识有限,心灵手巧的真是不多。制衣铺子招女工,哪怕给的酬劳不少,也还是很难招到合适的人。几个月过去了,三人的这间制衣公司只有十几个做活的人,每天起早贪黑,还是做不过来。家境稍微好一点的人家,都不会让女人出来做事,招人是千难万难。

    这就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徐平脑子里是前世工业化时的做法,做一件东西,首先想到的是分解工序,合理安排,一群人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快的速度做出来。这个年代的人还是想着这都是手艺,一定要全都学会了,每一步都搞清楚,才算合用的人才。

    分工合作的倒不是没有,一是官办作坊里,大的有数万人,必然会要求分开合作。但那些地方供应的大多都是皇家王公高官,要么就是军队,对质量要求苛刻,但对效率要求很低。这种分工合作,跟讲效率的流水线作业还是有区别。再一个是有的富贵人家,富贵得没边没沿了,家里的事情也是分工合作。正如宋朝笔记里记载的,蔡京家里包包子的厨娘,结果问起来原来只是会剥葱丝,这种分工合作只是排场铺张而已。这些做事方法有了流水线作业的雏形,但离着真正的工业化生产,还是差得天地之远。

    徐平所讲的,是真正工业化生产的核心。分工合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