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597部分

一世富贵-第597部分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祯有些为难地道:“不是朕留中不发,是中书熟状不许。”

    说完,见徐平站在那里为难,赵祯道:“这又不是难事,如果真是堪用之才,让他到学士院试便是。只要不是分外出格,朝廷又何吝惜一进士,杨告在你身边也办过不少事。”

    徐平谢恩,道:“不管中与不中,总要到学士院试一回,酬杨告多年辛苦之功。试过了不中,那是无此才情,谁也没有话说。试的机会都不给,未免有些薄了杨告。”

    赵祯道:“进士以待文学清选,宰执慎名器也不为错。此事我记下就是。”

    也只能如此,徐平就此告退,出了大内。

    徐平举荐杨告的儿子试学士院,被政事堂否决,并不是很出人意料。一是举荐人才单独试学士院,需要地位很高的大臣才行,一般翰林宰执成功率高一些,徐平三司使是管钱粮的官,分量差了一点。再一个试学士院虽然也有考试,但考虑到举荐人的影响,只要不是文辞不通,大致说得过去的话都会让过。当年马季良试学士院,晏殊做主考官,还帮着马季良连卷子都做了,便是因为刘太后的亲戚,必须得过。为了防止出现不过让徐平尴尬的事情,政事堂便干脆卡着直接连试的机会都不给。

    但对徐平来说,这点事情都办不成,实在跟杨告无法交待。鞍前马后跟了自己好几年的时间,一辈子就这么个愿望,他儿子又不是不学无术,怎么也得给机会啊。

    围绕皇子的降生,各种各样的仪式一直进行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月后,听到小皇子身体健康,一切如常的消息,徐平终于放下了心来。孩子难存活,虽然可能有遗传的原因,但更加可能的是宫里不好的旧习惯。

    太宗九子,只有一个早夭,而真宗六子,除了赵祯之外,只有悼献太子活到九岁,其他都早早离世。而正是从真宗开始,宫里的各种习惯礼仪严了起来,特别是孩子一出生便就抱离生母身边这一条,在这个卫生条件很难保证的年代,对新生儿是非常危险的。从真宗开始绝大多数皇子不是生下来就有缺陷,而是在幼年阶段染病去世。跟生母分离,虽然让宫里少了许多纷争,但却造成了更大的麻烦。

    这些纷纷扰扰过去,徐平开始把精力花在建立几个娱乐公司上。这些公司不是为了赚钱,说实话这个年代这些行业也赚不来太多钱,着眼点还是在宣传新政,争取民心上。

    新政推行开来已经一年多了,影响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总的来说,还是好的影响居多。有了这个基础,就要做争取民心,造舆论的工作。李觏编的各种理论书籍影响官员士大夫,几本专门的类书杂志让大家广泛讨论,而要影响社会舆论,首推民间娱乐形式。

    开封是首善之区,读书识字的人占人口的比例全国最高,但真算起来,实际上还是不识字的人占绝大多数。影响这些人的,正是那些民间艺人。而且这些民间娱乐形式,不仅仅是普通百姓喜欢,很多官员也同样喜欢,连赵祯自己都很感兴趣。官员之中,又以武臣受到的影响最大。社会风气,武官受到的道德约束少,不必跟文官一样在乎清眷,也少游玩诗会之类的娱乐,很多人就靠着这些民间技艺打发时间呢。

    如果能开办公司,争到民间娱乐活动的主动权,对其内容进行有意的导向,则对新政的推行当助力不少。这年代理性的统计分析很不发达,对一项政策好坏,不管是高官还是百姓,经常是从感性上分析,特别是自己身边人的生活变化。历史上王安石变法失败,看当时反对的人的理由,很多都是各种各样的小段子,这些段子或真或假,又有什么人能够一一分辨得清?与其让反对新政的人编段子黑自己,徐平还不如组织人自己编段子。

    至于这些娱乐公司的赢利,徐平自然有办法补上去,三司并不缺钱。公司便就有这种好处,做同样的事情,开设官方衙门千难万难,但这种赢利性的公司,不占用官方的名额和编制,甚至不占用官方财政,有看不顺眼的人也无从反对。

第297章 伎艺人

    宝相寺的一处小院内,徐平看着面前形形色色的人等,对边上侍立的公吏道:“天气燥热,众人站得辛苦,去赐座赐茶。”

    一个短小身材,颔下一缕花白胡须的老者上前,拱手道:“相公是何等样人?我们这些瓦子里卖艺的,从事的是贱业,相公面前岂有坐的道理!赐一盅茶,解了口渴便感激不尽。”

    时代的特点,身份相差悬殊的人确实不能坐到一起,徐平强要他们坐,只怕还会让他们心中不安。便不再强求,只是让公吏赐了茶去,任由这些人站在那里。

    喝了茶,徐平朗声道:“最近三司新政,天下赢利的营生,多开办了公司,你们知晓吗?”

    还是先前的老者出来答道:“回相公,我们这些人说的就是市井新闻,这等大事如何不知?诸般新政,如公司银行等等,小的们都是熟得不能再熟。”

    徐平点头:“如此最好。对了,你如何称呼?都是你出来答话,是个什么道理?”

    老者拱手:“回相公,小的姓彭,人人都称我彭老郎。因在瓦子里久了,众人推爱。”

    老郎是他们这些行业里面年纪大技艺高的人,是个专业的称呼,类似于其他行业的行头,不仅仅是众人推爱而已。这些行业,因为人员复杂,流动性又大,又是官府不怎么管的灰色地带,这些老郎、行头的话语权很重。今天官方召这些人来还不知是福是祸,在明白底细之前,都是领头的人出来答话,以防言多必失。

    听彭老郎说对新政熟悉,徐平暗暗点头。这些人要娱乐平民百姓,自然要对社会上的新生事物格外关心,就是彭老郎口里说的市井新闻。京城里百姓的八卦心极重,借此后世报纸的前身小报才得以出现,而新闻这词也被广泛使用,小报便是登新闻为主。此时新闻的词义已经与后世相差不大,不过是集中在社会方面,还不算是专有名词。

    示意彭老郎退下,徐平又高声问道:“桑家瓦子的杜秀才是哪个?来了没有?”

    一个身穿长衫的中年人从后边挤出来,躬身行礼:“小的姓杜,日常在桑家瓦子说话营生,混些钱米聊以糊口。因为年轻时读过两卷诗书,人称杜秀才。见过相公。”

    徐平见这人一身书卷气,问他:“你是哪里人氏?看起来是个读书的,应过举没有?”

    杜秀才道:“小的原是京东路人,州县不提也罢,现如今操此贱业,说起姓名辱没祖宗。”

    听了这样的回答,徐平基本确定这是个从小读书的,曾经发解京城里科举落第,从此回不了乡也说不定。这个年代科举的举子还没有后世那么多的优待,除了川峡数路等有特殊政策,可以领驿券在进京路上住驿站之外,大多数的举人都是自费进京赶考,家里实在穷的还是举贷来的。一旦落第,以前的投资便化为乌有,很多人便从此流落在京城。

    举人的资格每次开科的时候必须回到本州重新考,这此流落京城的落第举人实际从此跟进士无缘,为了养家糊口,做什么的都有。京城里的娱乐行业,特别说话曲艺之类,混杂了不少回不了乡的落第举子。有这了些人的参与,提高了京城娱乐行业的水平。勾栏瓦子里,以进士、举人、秀才做名字的艺人数不胜数,不过有真有假而已。

    徐平不再详问杜秀才的身世,对他道:“你曾进宫御前说话没有?”

    杜秀才躬身道:“小的进过宫几回,得了不少赏赐。”

    徐平点头,对他道:“如此,你跟别人不同,且站到前边来。”

    见杜秀才受到礼遇,人群后面便有人嚷嚷起来,说自己也曾进宫表演。有的还把时间清楚得说出来,什么人请的,得了多少赏赐,说得有鼻子有眼。徐平只作没有听到,给杜秀才礼遇,是因为赵祯特别提起来,不能不给皇帝面子,其他人没这个必要。既然是要办公司,那自然是要按公司的规矩来,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自有公司章程。

    等到人群平静下来,徐平便命彭老郎和杜秀才两人,分别去统计今天来的人所从事的行业,擅长的内容。分别造册,让身边的李觏记下来。

    虽然是娱乐公司,但徐平想的还是争夺意识形态阵地,所以内容审查依然归到了国子监李觏那里。再者这些市井娱乐,属于风闻的范畴,也请了谏院的韩琦来。谏院的风闻奏事不是没有根据地捕风捉影,风是诗经里面《国风》意思的那个风,指的是消息来自于民间,也是要有根据的。这样的奏事谏院要受到御史台的监督,不能没有根据乱编。

    除了这两个人之外,徐平还找了一个帮手,天圣八年的进士,新近又中了贤良方正制科,刚入馆阁的田况。田况写故事的文采不错,本人又不排斥这件事情,正是徐平中意的人选。虽然是民间娱乐,但不能全靠民间人员,让馆阁人员参与是必要的。后续徐平还会吸引馆阁人员参与话本和杂剧脚本的创作,给丰厚的润笔即可,官员也爱钱。

    过了一会,彭老郎和杜秀才把来的人统计清楚,写成册子,交了上来。

    徐平接过册子,认真查看。今天来的是两个行业的艺人,一是诸宫调,也就是南北杂剧的前身。戏曲在民间有强大的生命力,徐平当年不会放过。再一个便是说话,这是现在最有生命力影响最广泛的民间娱乐,硬要类比,相当于后世的说书、相生、鼓书、甚至二人转等等各种曲艺形式。表演需要的道具简单,深受民间喜爱。

    说话除了形式分为几种,内容各有专长,艺人基本都是精通一种。大的方向,分为讲史、讲经和说参请、小说、说诨话、说三分、说五代、铁骑儿等等。其中说诨话类似于后世的相声,历史上最著名人物的是神宗时的人物张本,善作十五字诗,这种体裁流传后世被称作“打油诗”。说三分和说五代也可归入说史,只是因为特别兴盛,被单列出来。

    其中最兴盛的是讲史和小说,小说又包括烟粉、灵怪、传奇和说公案。

    徐平看着这些内容,就知道后世流行的世俗文学这时候已经基本全部出现,而百姓的兴趣,也与后世大同小异。一句话概括,就是“春浓花艳佳人胆,月黑风寒壮士心”。最受欢迎的题材,无非一是俏佳人冲破各种束缚,大胆追求爱情,二是英雄豪杰江湖上快意恩仇,发家富贵。格调高一点的,便是讲史和公案了。讲史又以“说三分”最广为流传,后世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基调这时候已经定形。公案则多是江湖故事,破案是其次,各种传奇情节才是本体。至于灵怪,原始版的《西游记》还太过俚俗,流传不广。

    既然都是自己熟悉的内容,那就好办了。把后世的传世小说背出来徐平做不到,但编编目次,列出故事梗概还可以努力一下。便如三国故事,现在的“说三分”故事还太过分散,不成体系,徐平最少可以用梗概穿起来,让专业的人去填充内容就好。

第298章 试用期

    宝相寺离着州西瓦子很近,看看太阳西斜,徐平便就让来的人散去。这些人靠着手艺吃饭,一天不表演就可能要饿肚子,夏天的晚上又是他们一年中最赚钱的时候,耽误不得。

    只有几个人被徐平留了下来,除了杜秀才和彭老郎,还有善说士马金鼓战阵事的谭解元,说公案传奇朴刀杆棒的李十八郎,说妖术神仙的周进士,以及唱闺情的陈小娘子和说唱烟粉故事的崔六娘子。这都是本行业的佼佼者,在京城百姓中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们的名字都是艺名,真正的名字他们不会提,别人也没有必要去问。

    从事这一行当要求具有一定的学识,所以时常有落第文人混迹其中,如谭解元和周进士,据说都曾经参加科举,一个中过解元,一个曾过省试。宋朝的解元不值钱,由于路不是行政层级,也就没有路一级的科举考试,解元是各州发解试的头名。天下三百州军,每开科一次便就有数百解元,过不了省试的就有几十个。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小州军,发解名额只有一两个,解元就跟天上掉下来的一样,不过这样的小州经常几十年不出一个进士。

    离了宝相寺,到了附近的班楼,徐平叫了一个幽静的小阁子。与韩琦、田况和李觏坐好之后,徐平让跟着来的艺人落座。

    彭老郎搓着手道:“诸位相公是如何身份,面前哪里有我们坐的地方?相公们能够叫小的们来,已经是天大的恩典,哪里还敢望那些殊恩!”

    徐平只是让坐,告诉他们今天谈的是正事,不需要太过拘束。

    几个艺人最后只好让酒楼的小厮取了几个长凳来,并不敢靠近桌子,离开一段距离互相挨着坐下。这是自卑身份,不敢同桌的意思。

    徐平吩咐店家上了酒菜,先请大家喝一杯酒,再谈事情。彭老郎带着几人起身,到桌前站着端酒喝了,把杯子放下,依然坐回板凳上去。

    见这样子不是办法,徐平让店家又上了一桌酒菜,放在一边让几位艺人享用。

    喝了三巡酒,徐平才道:“诸位都是在勾栏瓦子里讨生活,虽然算是衣食无缺,但日子终究是没个长性。一遇刮风下雨,严寒风雪,便就没了来钱的门路。更不要说若是有病有灾,不能到瓦子里说唱,日子着实难熬。这样下去终究不是个了局,三司刚好想把各处勾栏瓦子理一理,设几处公司,专门做这个事,对你们也是好事。”

    徐平话音刚落,谭解元便就起身问道:“相公,不知要开什么公司?这两年京城里开的公司不少,要么是做工的,要么是经商的,跟我们何干?”

    徐平笑道:“公司只是叫那么个名字而且,能够做工经商,当然也能够唱曲说故事。”

    几位艺人显然还是没有反应过来,听了徐平的话,不由小声议论,猜着官府的意思。

    韩琦轻声咳嗽一声,沉声道:“谏议说话,你们不要喧哗,且听谏议说完!”

    见韩琦神情威严,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