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598部分

一世富贵-第598部分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位艺人显然还是没有反应过来,听了徐平的话,不由小声议论,猜着官府的意思。

    韩琦轻声咳嗽一声,沉声道:“谏议说话,你们不要喧哗,且听谏议说完!”

    见韩琦神情威严,几个人有点害怕,一起住了嘴,眼巴巴地看着徐平。

    徐平道:“今天就是请几位来约略说一说,放松一些,不用紧张。三司的想法我跟你们讲一下,看看有什么你们觉得不妥当的。现在京中几处大的瓦子,三司会花钱在其中买下几个地方来,归在新成立的公司名下。这些地方要有固定的艺人说唱,把场子撑起来。这些艺人自然就归公司,立下文状,三年一期或者五年一期。在这期间,属于公司的艺人收入有两部分。一是公司按月发给他们钱粮,这是定死的,分等发放。二是如果演得好了引来更多人,便有赏钱,一定有分等,各定规例。”

    彭老郎想了一想,站起身来拱手问道:“敢问相公,文状一签三年或是五年,若是到期了之后如何?如此做,三司有了钱赚,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好处?”

    “最大的好处,便就是有了固定的钱粮领,雨雪天气没有人来,你们回去歇着,钱粮还是照领不误。还有一点,以后是三司的人,再也没有街头上的闲汉找你们的闲气。若是闲汉来闹事,自然有三司出面,与你们无关。”

    陈小娘子起身行礼问道:“敢问相公,只是在瓦子里说唱吗?若是有官宦人家,要我们到他们家里去,又该如何说?再有那些富贵子弟起了歹意,三司不知道管也不管?”

    这就是这个行业的无奈了,瓦子里说唱表演的女流,在这个年代的人眼里,是跟女妓同样的身份,当然也有同样的问题。要想招揽人看,便就要年轻貌美,甚至有时会刻意卖弄风情。如此一来,便就不免会引起男性的觊觎,引出无数争端和烦恼。这种问题从过去到未来都会存在,徐平前世也是一样,明星为了吸粉,有的会扮性感,有的会装纯情,而且跟这个时候瓦子里的女性以小娘子自称表示姑娘身一样,前世很多明星也会隐婚。

    同样的事情在男性艺人中也会存在,只是没有这么严重罢了。所以徐平一说有了官方身份,首先感兴趣的就是两位女性,她们是最需要保护的。

    徐平示意陈小娘子坐下,道:“先说请到家里去演,不管是官宦还是富家员外,都是一样的,要请向公司请,由公司决定派不派过去。派过去也是公司的人去组织,艺人只管演就是了,其他一概不管,有了麻烦也是公司担着解决。如果有了起了歹意,自然也是由公司来作主。开封城里,三司照看几家公司的艺人,还是不什么难事。即使有内外勾结,公司不给你们作主,也有登闻鼓好敲,有谏院来管,并不怕没人作主。”

    徐平说着,陈小娘子和崔六娘子连连点头,显然非常向往。她们不是什么三贞九烈的贞节烈女,但也不是什么权贵富豪的玩物,更何况平时骚扰的更多是街头闲汉。如果有了三司这个靠山,就再也不用怕那些人,可以过上另一种生活,对她们自然有吸引力。

    见两位女性已经表达了意愿,徐平对一直没有说话的周进士和李十八郎道:“你们两位有什么不明白的?现在可以问个清楚。当然,今天我请你们来,只是希望你们将来能够加入到三司名下,如果你们不愿意,也没有关系,继续从前的生活就是。”

    周进士和李十八郎急忙站起身道:“似如此好事,我们如何会不愿意?只是相公说的简略,我们还有些拿不定主意该如何做。官府做事,毕竟不似百姓间随意。”

    徐平知道他们是担心被官府坑了,这是人之常情,毕竟这年代被官府坑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想了想,对坐在一边的几位艺人道:“你们心有疑虑,不能勉强。这样吧,初期先试一个月,合适不合适,一个月的时间也该拿定主意了,那时再立文状,如何?”

    众人听了大喜过望,急忙站起身来一起道:“相公如此说,对小的们是何等的恩典?我们若是再不识抬举,岂非没了心肠!一切如相公所说,小的们听从咐咐就是!”

第299章 桃园三结义

    城东的桑家瓦子,今天特别热闹。三司新开的娱乐公司,今天在这里开业了。徐平亲笔题写的大招子便就挂在最显眼的地方,为了招人来,还印制了广告,雇了街头的小儿开封城里到处散发。小广告开封城里本来就有,三司开始开办各种公司之后,在徐平的有意推动下,愈加繁荣。托三司下造纸公司和印刷公司的福,这些东西现在已经不贵了。

    早早了结了衙门里的事务,徐平邀约了一众喜欢这种娱乐的官员,包住了台下最正中的位置。此时说唱最兴,而又以说话最擅胜场,捧场的人最多。话做故事讲,说话就类似于后世的说书。但这个年代是不能称为说书的,因为说书指的是解说经书,比如贾昌朝等为赵祯专门讲解圣贤之书的,便为崇政殿说书,民间艺人可不敢跟他们混了。

    八大王赵元俨坐在最中间,兴致极高,一边打量着周围景致,一边品头论足。像他这种身份,以前都是把这些伎艺人请到家里,想听什么,想看什么,让他们演就是。徐平的三司开了这几个公司,再那样就有些难办了。

    公司一开,八大王便派人问徐平,公司最擅长演的是什么,徐平答说三分。八大王便就要把人叫到家里演,结果徐平就给送了账单来。请人到家里并不是特别地贵,徐平做生意一向公道,绝不黑心。问题是这说三分足有五六十场,加起来就有些吓人了,八大王家里再有钱,也不会这样被徐平坑了去。最后不得已,还是先来听一听,花钱到底值不值。

    喝着茶水,吃着瓜果,八大王与身边的人有说有笑。对这些民间娱乐最热衷的,自然是有钱有闲的那些人,不是王公权贵,就是外戚近臣,再其次是武将。文臣一是瞧不起这些民间艺术,再一个钱与闲也比不了这些人,喜欢的反而少。

    在这些人身后,来的文官主要是馆阁里的几个闲人,是徐平给他们免了门票拉过来撑场子的。其中包括韩琦和王尧臣,他们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主管谏院,再一个就是照顾徐平的面子,特意来捧场。再后面,坐着的则是李觏和柳永。

    柳永到河东一任知县做满,回京换官,被徐平要到三司跟田况一起主持此事。这个时代诸宫调还只具雏形,连这名字都是徐平依据前世印象起的,非常原始。本来说唱的只是照着说话的话本,加些唱词,主体还是以说为主,唱只是点缀。要发展到后世的戏曲,正常还有无数的路要走。戏曲的词和曲,非要有音乐天赋和文学修养的人来做不可,徐平只能提供一些故事梗概,音乐实在非其所长,只能找专业的人来做。

    而柳永,说心里话,徐平觉得他做州县亲民官有些委屈了。不但是委屈他的才情,更委屈他治下的百姓,这厮实在不是个亲政爱民的料子。人尽其才,还是来管娱乐行业好。

    跟周围的王公贵族打完了招呼,八大王对徐平道:“谏议,你这里诸般都好,就是太过贪钱了些。三司管钱粮是不错,可你的眼里也不能只看到钱。”

    徐平一愣:“大王,如何这样说?你看今日宾朋满座,大家并不觉得贵啊!”

    “罢了,别来欺我不懂世故人情!这坐着的人,有多少是你拉来壮场面的?你看别处的瓦子,只要交一文钱两文钱,便就可以进去尽情玩乐一天,而你这一里,一进门就要交二十文,我们这些座位,更加要五十文。敢这样收,还不是眼里只看到钱!”

    徐平笑道:“大王,不能只看到收多少钱啊。您坐在这里,有茶水,有湿毛巾,有冷风吹着,还有小厮随时听候使唤,这是其他地方有的?再者说了,别的地方只收一文两文是不错,但不管你看什么听什么,人家还要赏钱呢,我们这里可没有这规矩。”

    八大王奇道:“不要赏钱,那说话的吃什么喝什么?不要养家糊口?”

    “自然有公司给他们发工钱哪!工钱哪里来?就从入门时交的那些钱里来。在我们这里消遣,不用再给赏钱。一是给您省了钱,再一个也少了无谓的烦恼。其他瓦子里的说话人,为了贪赏钱,一到了紧要关节,便就住了不说,非要讨够了钱再说下去。听的人在一边听着该如何着急?到三司的瓦子,交了那几十文,便就没这种事了,尽情享用一天。”

    八大王笑着摇头,也不知道是赞赏呢,还是觉得徐平说的并不能让他信服。

    正在这乱糟糟的功夫,只听一声锣响,前面的大幕拉开,李十八郎走上台来。

    此时这种身份的人,不能穿读书人的衣衫,没有徐平前世那种要么长袍要么西装的气派,而是跟劳动人民一样穿着短褐。更加不能坐着,而只能站着说。如果按着他们往常的规矩,还要连连做揖,先谢过来捧场的人。

    徐平把那些旧规矩免了,这是因为台上表演和在人群里表演不同,必须抓住观众的视线。自贱身份固然可以让人觉得亲热,但说话类的节目,也容易让观众分心。

    李十八郎施施然走到台正中,躬身行礼:“小的李十八郎,原在州西瓦子说话,胡乱讨些赏钱糊口。因着三司里官人赏识,到这里说几句闲话,讨众人看官一乐。”

    八大王摸了摸腰边,扬了扬手就要赏,突然想起徐平说的这里不兴打赏,不由又把手放了下来。回过身来,看着徐平大笑。

    李十八郎是多年闯荡的,虽然是第一次这种场合说话,还是能够镇住场子。不管台下人的各种神情动作,只管说自己的。

    说话先不说正题,而是先讲一个京城里新近发生的小故事,以吸引众人的注意。这叫作得胜头回,又叫作得胜利是头回,因为平常听说话的观众多是禁军兵卒,得胜讨他们的彩头,再一个大人群是小商小贩,利是讨好他们。得胜头回的名字一直沿用到后代,不过最初叫起来,却正是在这个年代。

    李十八郎讲的正是前一段时间冯士元招揽人手,从京师银行骗贷的故事。不过讲的比较简略,只是大致一提,为以后的发挥留下空间。这是出自徐平的授意,开这几家公司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新政的宣传,当然不能放过一点机会。

    听着李十八郎讲完,八大王对徐平笑道:“这说话的倒是伶俐,此事也能说得详细。”

    话音未落,只听台上的李十八郎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小的今天说这一段话,是后汉建安年间,三个英雄拯天下危局,结为异姓兄弟,名为‘桃园三结义’!”

    八大王一愣:“说三分听过了无数次,怎么没听过这一段?”

    当然没有听过,桃园三结义是随着说三分的兴盛,后世不断地增加内容,而演义出来的。这个年代还没有形成这个故事,是徐平按照前世记忆,把说三分的故事重新编排,安了这个开头上去。没有跟别处不一样的地方,怎么能够吸引人来?

第300章 相国寺书会

    桃园三结义,历史上出现原型故事应该是到南宋后期了,真正完善起来则要更晚。李十八郎一讲,让京城百姓新奇不已,三司的几家娱乐公司,就此打响了名头。

    由于历史的进程,这故事出来之后,多是被江湖上的好汉们发扬光大,尤其那句“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愿同年同月日死”,几乎成了结义时必念的一句台词。但这个年代,徐平特意交代李十八郎,说到誓词的时候,一定要把重心放在“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上面。到底是官方的机构,要引导正确的三观。不要让好汉们学了桃园三结义,结成异姓兄弟,到处去打家劫舍,给他们一杆“义”字大旗增加凝聚力。

    《三国演义》中大多数的精彩情节,已经在说三分中出现了雏形,徐平重新编排了目次,按照前世的印象,从刘、关、张结义起,用他们的一生把这些故事串了起来,整个故事便就大为改观。特别这种长篇连载的形式,虽然手法还粗糙,说话人不善于用扣子之类技巧,但胜在新奇。而且《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基调就是从这时建立起来,并流传下去的,思想上也并没有违和之处。

    从李十八郎开说,三司的几家场子便日日爆满,举城轰动。李十八郎天天到各处去赶场,只要这题目挂出来,便不愁卖不出去票。多劳多得,他现在得到的奖励,加上每月固定的钱粮,收入竟然比以前在瓦子里还多得多。要知道在三司下面做事可是旱涝保收的活计,不用再跟以前一样风里来雨里去,让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在这繁华热闹中,夏天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赵祯的二皇子依然平安,按惯例,皇家百日赐名,按排行赐名宗向,也不知道赵祯从哪里来的灵感。他自己初名受益,并不是按照太祖定下来的排行,到现在算是改回来了。

    被军民骗贷教训了一次,京师银行终于老实下来,几个月时间慢慢缓过了气。京城周围的道路整修完成,收到的路税开始还本付息,赵祯手里开始月月见到大笔的钱。

    诸般好事加到一起,赵祯最近赏赐特别大方,看得徐平都替他着急,有钱也不是这样花的。却不知赵祯原来的内藏库还有大量的珠宝金银,是他的私房钱,老本谁也不告诉。

    三司推行的新政开始走向正轨,虽然徐平的花钱财政说法还是不被中书接受,但一些大工程他们也不强烈反对了。桥道司做了计划,从今年秋后开始,正式推行连接各路的主干路官道计划,把历朝传下来的官道系统全部整修一遍。这些新修的路,统一按照徐平当年在邕州修的公路标准,要求走得了大车,而且要有专人维护。当这些主干道完成,还会在各路内部,开始连接各州的道路计划。

    徐平第一次觉得有些国泰民安的气象了,现在需要的就是政策稳定,让前面推出的各种新政沉淀下去,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