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599部分

一世富贵-第599部分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面面,让官方和百姓都感受到新政的好处。

    新生事物总是容易引起人们的疑虑,既要有风风火火,也要有风平浪静。新的政策不能一波紧接着一波,跟赶着救火似的。那样会逐渐推高人们心中的不安,招来越来越大的反对声浪。一张一弛谓之道,张弛有度,才能够从容有序地把新政推行下去。前面的几年时间紧锣密鼓,接下来的几年则是巩固发展,徐平还年轻,有足够地时间施展自己抱负。

    政策稳定,徐平的日子便比以前轻松了很多,更多的心力花在了新成立的几家娱乐公司上面。新政的好处大家感受到了,现在要用娱乐的形式,让大家知道这些好处是从哪里来的。闷头做事是徐平的风格,但这风格需要改变的时候,还是要能够放下身段。

    大相国寺里,烧朱院隔壁的一处小院,被三司的几家公司合伙租了下来。就是在这小院里,成立了大宋第一家书会。名字俗气无比,就称作“相国寺书会”。

    以前也有书会这名字,不过是读书人之间结社,书籍互通有无,所谓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意思。现在成立的书会,则是从民间的瓦子艺人那里演变而来,专门制作各种剧本。

    柳三变正式隶入了三司衙门,专门管这几家新成立的公司,现在他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住在相国寺里的这处小院里。一边做着朝廷的官,一边过着从前那种花前月下的日子,或许,这才是他梦寐以求的生活吧。

    一过了中午,秋老虎便就再没有力气,没有了酷热,刮起了凉风。

    徐平出了三司衙门,带着谭虎几人,一路沿着御街闲逛,到了州桥,转到了相国寺里。

    田况正带了几个人坐在小院里的树荫下,见到徐平进来,忙起身行礼。

    叙礼毕,徐平在树下的石凳坐下,问田况道:“说三分的故事,最近写得如何?”

    “回谏议,故事倒写了个大概,只是我们几个读来读去,总觉得少了几分气势。”

    “那可不行,再花一些功夫,好好润色一番。”徐平示意周围的几个人都坐下来。“馆阁最近没有大事,你可以让修书的同僚帮着出出主意。说三分比不得其他故事,一是不能偏离史实太远,再一个这出话讲的是忠义,刘备不计艰辛,拯救苍生,关张兄弟与他同甘共苦,一道出生入死。这出话不只是娱乐,更是劝谕世人,以忠义讽世情。前一段时间李十八郎讲的尽管出彩,但他本是说公案杆棒的,终究差了一分神彩。你们把故事写了,让擅说金鼓战阵的谭解元去说又是一番景象。这个本子立起来,我们这几家公司便就能够开下去,算是立足根本。有了根本,才好去谈其他。”

    田况有些为难:“说话终究只是百姓玩乐,馆阁官员囿于成见,只怕”

    “哎,不要只把这看成百姓玩乐吗,用这种形式,讽以忠义,导人向善,才是我们要做的。诗赋写得再好,百姓也看不懂不是?再去领五十贯钱,闲时请馆阁的官员出来,喝酒聚会,谈诗论文,累了也可以谈一谈这些吗,对不对?诗三百,最善者国风,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便是古时收国风入诗的人做的事情,又岂只是玩乐?”

    徐平坚持,田况也只好答应。徐平的话说得再有道理,馆阁官员还是看不起这些民间的娱乐形式,这是没办法的事情。现在跟着田况写话本的,全都是流落京城的外地落第文人,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他们早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心气,给钱当然就干。

    徐平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但馆阁官员才是左右舆论最大的力量,能拉住他们当然最好。

    至于这一行业的后备力量,徐平已经想好了,专等着来年初春开科。自景元年开科到现在,四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一次到京城参加科举的只怕不下万人。进士取人再多,也无非是几百人,还有近万人白跑一趟。对很多人来说,这一来一回负担不轻,每次殿试之后因为无钱回乡,悬梁上吊的,跳河自杀的,从来不缺。三司这里好坏有吃有住,还是官方机构,还怕没人参与?

    京城里面百姓的识字率远高于地方州县,这些落第文人的贡献不小。这个年代一旦落第,便就没有什么官方待遇,在京城里要吃饭穿衣,他们只能够依靠认识的那几个字。很多人就此沦落在京城,大多还混迹社会下层,这是京城跟地方不一样的地方。

    勾栏瓦子里面这种人不少,实际上并不缺少后备人才。但不得不说,那种地方鱼龙混杂,是个大染缸,在那里混迹几年,人的思想很容易改变。所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绝大数人只是说说而已,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三司开的公司是官方机构,如果跟瓦子里一般的艺人一样宣扬那些思想,自己感觉如何不说,肯定被主流舆论瞧不起。跟普通的瓦子艺人相区别开来是必然的,所以必须引进新鲜的血液,以被主流社会能够接受的思想为主。雅俗共赏,才是这些公司未来的出路。

    徐平对民间艺人并没有偏见,但说公案杆棒,动不动就是人肉包子,看见哪个富贵员外穿金戴银便把来杀了,哪个小娘子千娇百媚便抢来做了夫妻,这种内容无论如何也不是被主流社会接受的。至于说史,完全没有是非观,充斥着滥杀无辜,甚至吃人肉,只是把当高官发大财当作成功者的标牌,对社会思想实在没有什么好处。

    对这些民间艺术的思想改造是必然,不然这些艺术形式只能沉淀在社会下层,直到有天才人物参与其中,完成从低俗到通俗的转变。

第301章 抑制清流

    田况理解徐平的意思,只能答应照办,但到底能不能办好,他可不敢打包票。馆阁是朝廷育才之地,聚集最多的就是词臣清流,让他们俯下身来,做百姓娱乐,着实不易。

    清流有其历史渊源,从魏晋谈玄,各以门第相高开始滥觞,直到唐末,名门望族把持着文化上层,以衣冠清流自诩,瞧不起其他人。最后到天佑二年,朱温杀宰相裴枢等三十余人,按因进士落第痛恨这些衣冠清流的李振建议,把尸体投之黄河。李振所说即是这些人自诩清流,那么便投之黄河浊流,看看他们到底有多清。史称白马驿之祸。

    白马驿杀清流标志着五代武夫当国的开始,从此名门望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朱温以酷烈的手段结束了一个时代。实事求是地讲,当时的所谓清流只是仗着门第,用刻薄的语言和对文化舆论的垄断来维持他们虚幻的旧时荣光,被淘汰已经是历史的必然,只是用白马驿之祸这种极端的手段便一个结语而已。当时的清流不但是压抑武臣的地位,而且压制寒门士人的上升通道,除了维持大唐这破败的门面之外再没有什么作用。最终武夫的军事力量和底层士人结合起来,结束了一个时代,开启了一个时代。

    五代从周世宗开始,其实已经慢慢改变武夫当国的政策,入宋之后完全转向。天下分久必合,这也是天下百姓渴望安定,受够了没完没了的杀伐的必然。

    随着崇文抑武政策,清流再次悄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不过此时的清流已经不同于唐末,门第已经不重要,寒门出身的士人是主流。没有了门第相标榜,清流用来区别自己身份的便成了诗书文章,当然更重要的是自身的道德修养。

    到赵祯这个时代,清流并没有占据官员士大夫的主流,徐平这种务实的官员才是占大多数的。但趋势却不容忽视,底层进士出身的官员要上位,最有力的武器便就是用个人私德做文章,把占据高位的官员攻击下去,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

    如果仅仅是把清流所代表的私德要求作为进身之阶,出于功利目的,这样的官员其实并不难对付。可怕就可怕在,有的人真地把这当作了自己的信仰,那就棘手了。

    司马池离京外任,并没有带着儿子司马光,而是把他托付给了老朋友庞籍,在京安心读书,准备来年的进士考试。司马光视庞籍如父,就在不久之前,由庞籍主持跟张存的女儿定下了婚期,准备来年进士考过后便就迎娶。定期之礼,徐平还是座上宾呢。

    正是从这位比自己年轻近十岁的小辈身上,徐平看到了清流势力的可怕。历史上的司马光,可是在新婚之后几个月不跟夫人圆房,天天枕着他的那警枕睡觉。朋友实在看不下去,劝了之后才算跟张夫人好好过日子。要是夫妻感情不好也就罢了,问题是司马光对妻子从无二心,一辈子不纳姬妾,两人白头到老,这就有点吓人了。

    可以自苦如此,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人用私德来要求同僚的官员,威力大得吓人。你跟他讲施政给百姓带来的好处,他跟你圣贤道理,讲读书人修齐治平要先从修身开始,身不正则事不行,你害不害怕?众口铄金,被这种官员盯上,大多数的人只好自认倒霉。历史上也只有同样私德无可指摘的王安石才能压住司马光,换另一个人不用等新政反复,光被指责私德就早早离开政治中枢了。

    从欧阳修开始,徐平便就反复强调论事不论人,论迹不论心,就是怕这种清流把持了官场的话语权,把真正做事的人排挤出去。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就连孔孟还有各种段子编排呢,更何况一个普通人。如果让政治风气变成眼睛盯着政治对手的私生活,这朝廷也就不用做正事了。能够对自己严要求是好事,但对别人这样做就不合适了,你觉得应该做到的事情,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多此一举。既然是官员,那当然是拿政绩说事。

    一再要求把馆阁官员吸收到对民间文艺的改造中来,徐平也有借此对抗这种趋势的用意。清流之所以成为清流,正是因为跟实际的社会生活脱离开来,活在自己想象出来的虚幻空间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互相吹捧,自我标榜,最终形成一种风气。他们所鼓吹的那些内容并不是坏的,对于普通人来讲,甚至非常有吸引力,只是现实做不到罢了。

    馆阁是育才之地不错,但也是培养这种势力的温床。不让他们走出崇文院的门来,只会越演越烈,最终破坏正常的政治生态。历史上欧阳修晚年掌权之后,曾经说过,宰相必须用清选词臣,才能按圣贤大道治理国家。如果只是按照规例做事,只是一老吏而已。到了那个时候,清流才算是开始正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左右无事,徐平在树荫下跟田况反复说明,为什么一定要让馆阁官员参与到这些事情中来。意识形态的阵地,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是不容丝毫懈怠的。仅仅靠李觏在国子监是够的,他只能把大致的框架整理出来,给出一个方向。要想让这种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还要有大量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去鼓吹,去宣扬,才能深入人心。

    田况心里苦笑,徐平说的道理,他自然已经听懂了,奈何做起来实在有难度。十年寒窗好不容易中个进士,从此跟白衣百姓不一样了,你非要人家转过头来跟普通百姓一样欣赏同样的东西,同喜同乐,同怒同悲,这真地很难办啊!

    徐平也知道难办,但有什么办法?他自己身上已经贴了一个善理钱粮的标签,又有一个跟李用和这种外戚有特别关系的标签,还有一个天子宠臣的标签,在清流官员中一个标签就足够被排斥了,自己身上却贴了这么多。

    最后徐平道:“此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向大了说,京城百姓日常听到的就是这些说话曲子,圣贤书他们是读不懂的。要想导人向善,自然就要挑百姓爱听的去说,在其中寓以讽谕,使人知何事当为,何事不当为。自唐以来,儒门势衰,释门大盛,和尚们是如何做的?便如这说话,最早也是在寺庙里,和尚们用来说佛门故事,让人信佛。怎么到了读书人这里,便就不能放下身段?天天在书斋里指天画地,难不成就能人人成圣?让他们参与此事中来,正是要他们身体力行,把圣贤道理说给百姓听。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怎么就推三阻四,以为辱没了身份呢?凡事无钱不行,罢了,前面说的五十贯不提,你再去领五百贯,专门做这一件事。这一套说三分,务必让馆阁参与,做到雅俗共赏!”

    田况不由一惊:“谏议,五百贯可不是小钱!为了这一说话的话本,花费如此之巨,只怕会引别人闲话吧?”

第302章 新制套曲

    徐平笑道:“今年钱粮充足,五百贯就当贴补馆阁官员了。他们日子过得清贫,买些好酒好肉与他们吃,闲时也写写书吗。对了,顺便跟馆阁官员讲,若有好的本子,一旦被采用,润笔从优。写笔记也是写,写些故事赚钱也是写,何乐不为?”

    三司使花五百贯钱还怕被别人说闲话,那这天下的钱粮不是白管了。再者说,这钱是花在馆阁官员的身上,说闲话,小心被馆阁官员记恨。

    说话是几家娱乐公司的核心,长篇故事最能吸引人,其他的唱曲之类,都是点缀。

    告别了田况,徐平转到了房里,看看柳三变最近忙得怎么样。

    徐平到房里的时候,柳三变正懒洋洋地躺在榻上,吃着果子,听陈小娘子和崔六娘子弹唱。得了通报,猛地从榻上下来,向进房的徐平行礼。

    看了看冠帽歪斜的柳三变,徐平暗暗摇了摇头。这位还真是当惯了才子,好歹这也是官方场合,也不注意一下形象。不知道的,还以为这里是青楼妓馆呢,要是让大相国寺的和尚们看见,肯定要说闲话。和尚们虽然只认钱,但在寺里太过份他们脸上也过不去。

    坐下,柳三变等人请过了茶,徐平问道:“有些日子了,你们的新曲怎么样啊?”

    柳三变躬身道:“省主,已经完结,只是一些小地方需要多练一下。两位小娘子唱得还过得去,若是有闲,你不妨听一听。”

    “不必了,我做别的还好,曲子却怎么也听不出个好坏来。若是练得顺了,便就在这两天上台去演吧。好与不好,还是要在台上演过了才知道。”

    柳三变的两位小娘子应诺,颇有些跃跃欲试的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