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624部分

一世富贵-第624部分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哪怕是多了一千年的见识,徐平所想做的事情也未必就只有他自己想到了,他比别人强的地方就是肯踏实去干。只要认准了,事实证明了,就百折不挠。

    军改的实践无非是打仗,只要打上几场大胜仗,各种噪的声音也该消失了。不过在此之前,需要的是军中这几位首领紧密团结,认同徐平的想法,劲向一处使,踏踏实实把军制改革带来的战斗力提升落实下去。军改不是目的,提升战斗力才是目的。

    高大全道:“节帅说的尽有道理,不过现在最难的,是军中识字的人不多。节帅安排下来的事情,多是要士卒识文断字才行,急切之间哪里办得到?再一个,新招入伍的武举等人只能安排到都一级就是到都一级,属下将士服也不服也难讲。还有,都一级有了这些人,那么上面的指挥缺的人怎么办?更上面的军一级缺人怎么办?现在军中虽然有景副都指,僚佐还是欠缺,这些人又从哪里来?”

    景泰对高大全说的话表示赞同,就连李璋也连连点头。建立职能机构,需要的人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其他地方无处可调,自己培养需要时间,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

    徐平叹了口气:“确实,无人可用是个大难题。这几天我也在考虑,怎么补足军中所需要的人手。本来在京城中原先就开始军改,现在就该有个眉目子,可惜那些时间白白浪费掉。识字的人倒不用太过担心,三司属下的公司三人抽一来了秦凤路,他们之中识字的人多,可以征募。而且先前在西京的时候,公司招人便会教人认字,用什么书,怎么教,他们都有现成的章法,可以拿来用。能够读懂军令,领会主管意图,并不需要多少字,只要学会千把个字就尽够用了。按照公司教人认字的经验,只要教学得法,半年左右就可以认识几百个字,记账算账,日常应用勉强够用。坚持下去,一年左右就可以自己读些简单的书,看懂信件,能够自己学习了。”

    前世徐平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同宿舍的同学来自沂蒙山区,因为他经常把女同学称为“识字班”,引起徐平的兴趣。了解过才知道,原来抗日战争时,沂蒙老区曾经广泛组织过群众的扫盲运动,去认字学习的就叫识字班。当时男人上前线抗日,后方多是女人,识字班里以女性为主。而当地的年轻女性学习最认真,效果最好,坚持得最久,这个名字后来就成为当地未婚女姓的称呼,算是一种历史遗存。

    现在社会的组织力当然不能够跟那个时候相比,就是军队也比不上当时的农村,哪怕那时村里都是老弱妇孺。但那种做法还是可以学习,效果差就差了,总比没有好。西京三司属下的公司率先对招进的工人进行扫盲,没办法,没有文化很难适应工厂化生产。他们当时的经验,现在军中可以借鉴,不需要士卒人人都能读书看报,只要有几成的人能够读懂军令,了解各种政策,就足以支持现在徐平要进行的军改。

    叹了口气,徐平又道:“其实最难的,还是各级僚佐缺少合用的人才。要想做好这些职事,仅仅能够读书认字是不够的,远远不够。要管好军中事务,他们要会算账,要能够看懂地图,要能够从地图上计算行军距离和行军时间,等等诸多技能,都不是简单能够从书本上学来的。就是招识字的人到军里来,一样要教他们,而且还不是教了就会。这样,用十天的时间,你们从本军里,选忠诚可靠,能够读书认字的人。只要会读写就行,不需要读过儒家经典,诗词歌赋统一报到帅府。帅府抽出人员,进行教学,按照三中取一的原则,从这些学的人中选出优秀的补充所缺职位。他们不能够骤登高位,一律以权摄的名义,先把缺的职事补起来。刚开始,这些僚佐的权限不能给得过高,主要是做份内的事情为主。等到以后慢慢做事,能干的任实职,升上去,不能干的淘汰下去。等到有了战事,自然按照军功升迁。边学边练,边练边打,在学、打、练中把军队一点一点改过来。”

    不等高大全和景泰应诺,徐平又道:“除此之外,各级统兵官一样要学。暂时按照这样的原则,还是三人中抽一人,报到帅府来,由帅府统一教练。剩下暂时没抽到的,一样每天抽出两个时辰,专门学习,帅府会派人下去教。留在军中学的,当然一样是认字,还有学军令,学诏敕,学他们日常需要用到的。不能再跟以前的禁军一样,统兵官不认字,怎么带兵打仗?甚至有的做到了方面大将,还不认字,全靠手下吏人,会出事的。前保州防御使杨延昭,便就吃亏在不识字,日常军令政务全靠小吏周正,为其所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种事情以后不允许在我们的军里出现!”

第17章 最难是缺人

    快速形成队伍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最简单的办法无疑就是工作和学习。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在工作和学习中彼此熟悉,彼此配合,大家从陌生人变成亲密无间的战友。靠小恩小惠拉帮结派是无法达到这种效果的,小团体永远无法形成整个队伍的合力。

    徐平真正想做的,其实是以教导队的形式对中下级军官进行培训,但现在军中连中高级军官都缺,更缺教官,教导队都组织不起来。

    军队的官兵比例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范围,太高了财政压力大,管理混乱,太低了则管不过来,很多该管的事情管不了。两者同样有害,都对战斗力有重大的影响。

    禁军的管理方式,都头一级才算军官,是无品杂阶,到指挥使才能算正规军官,则官兵比例达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后人常讲宋朝的“三冗”,一般是说“冗官”、“冗兵”、“冗费”,实际这个时代讲的三冗并不是如此,如宋祁说的三冗是不匣务官、厢军和僧道。冗字的本义,首先是无用,其次才是多,多是次要的,无用才是危害。宋祁说的三冗,显然是真正抓住了“冗”字无用的本义,后人论述总是从多上堆彻材料,就已经离题万里,不知所云了。

    最少在徐平所处的这个时代,从官民比例、官吏比例、官兵比例上来看,官员还远远说不上多,害处在冗,即有官而不管事的人太多。一方面是大量官员拿俸禄不做事,另一方面是大量的事务没有人管,只能放任自流或者推给小吏,这才是冗官。

    以前在三司,徐平解决冗官的办法是在新设的银行、蔗糖务、营田务和公司等经济类的机构中增设新的职务,让不匣官有事情做。现在对于军队来说,这办法就没有用了,因为军中的官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俸禄发放、后勤补给要依赖地方州县官员,在京城同样要依敕三司,不然官兵连口粮都不知道去哪里领。军事训练、组织纪律、装备保养、情报搜集等等对军队来说生死攸关的事情,全都靠一两个统兵官,根本就管不过来,只能够放任自流。说禁军纪律松驰、训练不足、打不了仗,板子不能只打到统兵官身上,他们又不是三头六臂,一个人能管过来几百人的吃喝拉撒、思想纪律。

    对于这支军队,徐平面临到的最大问题,是缺军官,极度稀缺。在前世,徐平记得一位伟人说过一句话,军队最宝贵的是干部,只要干部这个骨架还在,军队就能很快组建起来。而现在的禁军,就是骨架已经被抽掉了,看似庞大,实则无力。

    僚佐官员的选拔、培训,是为军队增加专业人员,把以前缺少的职能补充起来。对低级军官的普遍培训,是让他们适应新的组织结构,为打仗做准备。僚佐官员补充进军队之后,大量的事务不再放任自流,统兵官的角色也不再是维持队伍,而是要学会去打仗,特别是学会打大仗。禁军现在最缺的,就是打大仗的能力。

    秦州治下蕃落众多,情况复杂,但自立国以来,一直保持了良好的态势。中间虽然小有波折,但朝廷一直牢牢掌控着局势。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只怕是因为治下蕃落虽多,但都各自为政,哪怕有反叛,也是小规模的战斗。小规模的战斗正是禁军最拿手的,面对秦州治下的小蕃落,几十年间几乎没有败过。与党项面对的禁军比起来,几乎是两个世界。不是军队的战力不同,而是面对的敌人不同。

    徐平要向外开拓,仅仅靠小规模的战斗是不行的,必须要有打大仗的能力。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组织结构,徐平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

    战争是高度复杂的行动,对参与者的组织能力和纪律有很高的要求。科学的决策,是建立在大量的情报收集和经验积累上,而不是靠读了兵书之后的灵机一动。而要完成这么复杂的任伤,必然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的参与,这就是徐平要向军队里补充僚佐的原因。

    徐平向属下的几位将领苦口婆心地不知道讲过多少遍这个道理,但观念的转变哪里那么容易?虽然他们坚决地执行了徐平的命令,但心里还是不怎么理解,甚至还有些不以为然。补充军官,便就要给俸禄,多花钱,有这些钱多招一些战兵不是更好?却不知道,指挥能力达不到,招再多的兵来也是无用,无用之兵就是冗兵。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看看高大全,又看看景泰,徐平道:“自到了秦州,你们一直待在军营里,或许觉得有些气闷。我跟你们讲,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要耐得住这段时间的寂寞。最重要的,从你们开始,一直到军里的每一个人,都要知道现在要做什么。现在待在军营里,不是无事可干,相反,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几个月的时间根本不够用,时不我待!”

    高大全道:“节帅这话说的极是,现如今军里是不有少人如此想。从京城到这里千里迢迢,大军行动不知道经历了多少辛苦,又抛妻弃子,都以为到了这里是要拓仗的。结果到了地方之后,便就一直在军营里面,日常除了练习弓马阵列,便就是盖房子,学识字,跟打仗完且不相干。长此下去,难免军心浮动。”

    徐平对景泰道:“周卿,你是副都指挥使,我曾经讲得清楚,现在军里的副指使,不再跟以前一样只做都指挥使的备份,万事都是军主一个人说了算。军中诸凡钱粮、纪律、人心甚至战功和升迁、赏赐等等,副指使都要参与,特别是前几项,要由副指使掌管。人心不稳,正是你应该去管的。为什么补充的僚佐要能读书认字?就是因为他们能懂军令,善知人心道理。下级将校和士卒对如今要做的事情有疑虑,你要组织人手去给他们讲清楚。”

    景泰犹豫了一下,才道:“节帅的话我自然记得,但要怎么去讲?这事有些难做。”

    “觉得难做吗?无妨,等过几天桑部署那边有些眉目了,你再过去看一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举个例子,我进军营的时候,路边立了不少木板,上面写了一些词句。那么军中的人,包括马夫伙夫在内,是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那上面写的是什么字,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写这些?写了是要让看到的人学到什么?你有没有组织人手下去宣讲?这是最简单的事情。再复杂一点,军法和军律有没有组织人手向各级将校和士卒宣讲?他们能不能认识军法军律的文字?知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知不知道在军中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知不知道哪些事情做了会受赏,哪些事情做了会受罚?你看,不是没有事情做,而是要做的事情太多,根本做不过来罢了。所以,军中的僚佐将校还是太少,只能把该做的很多事情废掉。这些事情看起来无关紧要,实际上军队战力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没有了的。”

第18章 娱乐与学习

    觉得无所事事,正说明对自己该做的事情不了解,不是没有事情让你去做,而是你还不清楚自己的身份。景泰进士出身,原来是镇戎军通判,因为在前线地区认定了党项元昊必叛,自请由文转武。转为武职日子并不长,还在一心学着了解禁军的运作,好为后边做统兵官做准备,没想到却被安排了这样一份职事,不免茫然无措。

    这是人之常情,不理解不会做没关系,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很快就会成长起来。镇戎军是泾原路的前线,正面对党项沿葫芦川南下攻宋的路口,治下又跟秦州一样蕃部众多。景泰在那里做过一任通判,对边疆事务不陌生,应该能够很快适应新角色。

    安排了军中的事务,徐平脸色和缓下来,账中的气氛也变得轻松。

    看了看李璋,徐平道:“今天带李机宜一起来,还有一件事要跟你们商量。现在从凤翔府到秦州运送物资钱粮,多是走渭河沿岸。那里虽说整修过道路,能走大车,实际上因为山路陡峭,平地的马车到了那里要三匹马拉,还要把车上的货物卸掉将近一半,通行多有不便。说是用马车,实际跟用驴马来驮也差不多了。你们的驻地近清水河,清水河与陇州的水同发源于小陇山,两河源头相隔极近,恰有一处谷道相通。这一条连结关中和陇右的道路,自秦汉至隋唐,一直都是朝廷达陇西的主道,称为关陇大道。晚唐五代离乱,这一条道路也荒废了,虽然现在还有人行,不过比起前代冷清多了。本朝原来在秦州的驻泊禁军,钱粮一向都是由秦州本地供应,并不依赖外运。纵有些少钱物运到秦州,也主要是靠人背马驮,沿着渭河谷地运来。现在秦州有大军驻扎,要想保证用度不缺,与关中特别凤翔府的联系不可或缺,这一条关陇大道就要重新开辟出来。你们军中派些人手,随着李机宜去勘查一番,看看这条道路现在情况。如果要整修得能通大车,需要多少人工,多少时间,多少钱物,一一报到帅府。侯到秋后,秦州征募人工,进行整修。”

    众人应诺,景泰道:“下官以前在镇戎军,对当地地理略知一二。从关中到陇右,这一条关陇大道是最近便的路途,虽有荒废,但道路的基础还在,比整修渭河谷地的道路简便得多。惟一不便的,前朝的关陇大道,是过定边寨、弓马寨之后,继续西行,到陇城寨再西行到瓦亭川,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