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从军事片开始当大佬 >

第230部分

从军事片开始当大佬-第230部分

小说: 从军事片开始当大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起来,《夺冠》这个故事你为什么选这地方拍?以前有个拍女排的片子,就是在津门取的景。”

    姜苗苗时看过《夺冠》这个故事剧本的,作为反应女排故事的取景地,她不明白为何选在这儿。女排取景地的地方很多,比如她说的津门,就是女排功勋者郎指导的家乡。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咱们脚下这地儿跟女排夺冠可是有不解之缘。这里的人,组建过一支排球队叫‘华严排球队’,当时队里有一位主攻手叫钱家祥,这位曾经就执教过国家女排”

    李南池向姜苗苗解释起自己选择这取景地的原因。

    “原来如此”,姜苗苗抬头见着整条润透着年代故事的弄堂,提议道,“我们找一辆单车骑吧,穿梭在这弄堂里面,肯定很有意思的。”

 第471章 四十天夺冠计划

    说干就干,姜苗苗掏出手机,搜索附近的单车。

    “有了,走,最近的距离我们也就八十多米的样子。”

    一会儿后。

    两人脸上挂着蛤蟆镜,一前一后的骑着。车轮压过地面的青石砖路,一颠一颠的,穿堂而过的时候,除了弄堂间夏日微凉的风,还有一路的笑语

    考察完这里,回家又蹲了两天后。

    订下安置剧组的酒店后,剧组和演员陆续抵达这里。换了一茬演员,但主创团队依旧是这些人。此时来沪都拍新戏,对于红星剧组的这些人而言,就像是一场普通的转场。

    当天,李南池带着姜苗苗,还有樊鱼韩林吉妍纳馨几位大小演员来到位处静安区的乒羽中心。

    “李导,我们文体中心现在的u7—12乒乓苗子就有一百三十六人”

    中心的杨主任接待了近道而来李南池一行人,旁边还跟着中心的一位教练。

    知道李南池这位年轻大导演要在乒羽中心取一段景,杨主任表示举双手欢迎,尤其是知道了片子本身是献礼片之后。

    走在旁边的教练介绍道,“这边就是我们乒乓苗子日常训练地方。”

    李南池站在二楼挑高的走廊朝下看去,场面很热闹。

    四十张标准乒乓球桌排布在整个下方的场馆之内,每张桌子彼此间隔两米,遍眼看去全是飞舞的乒乓球以及挥舞的红球拍,耳朵里全是白色乒乓球飞舞噼啪声音。

    俯瞰着整个场馆,李南池指着对面的墙壁说:“这面墙上我们要挂上一面横幅,就写‘学女排,见行动’六个字,这些乒乓苗子也要穿上我们的统一衣服,到时候还要麻烦杨主任了。”

    杨主任应声道,“不麻烦,献礼片嘛,我们沪都乒羽全力配合。”

    李南池指着身后韩林樊鱼两位男女主演,“这两个孩子,一周的时间,在你们这边练一圈,能在桌子上打上三五个回合就可以。只一点,抓拍的动作要规范。”

    “没问题,李导放心,我们是有着成熟的训练体系。”

    “嗯,到时候我们会在致谢名单里感谢沪都乒羽的大力支持。”

    闻言,杨主任嘴一pia,眼睛直接笑没了。

    他就喜欢这一句话,这可是献礼片,自己带领的乒羽中心要是能上致谢名单,也能润一下光的。

    在沪都乒羽中心停留了一圈后。

    李南池把两位小演员直接留在了这里,让一个红星剧组的员工跟进着,然后带着姜苗苗吉妍纳馨三个人一起,直接来到张园。

    红星剧组的道具组已经入驻这里,并且是兵分两路,跟着沪都文保建筑工程施工队的人,对张园和康定路的两处石库门弄堂进行八十年代风格的复原修缮工作。

    其中,李南池选定作为冬冬家的房屋,道具组是从里到外的将所有现代标签的设施全部拆除了出去。包括周围的天台,也是全部的清空,然后重新架起一些富有年代价的竹架子,挂上一些熏鸭腌鸡

    紧张的五天修缮工作后。

    《夺冠》主题片的所有主创人员在张园举办了一场低调的室内开机仪式,即:没有官宣没有开通单独围脖,没有公布演员消息,在对外宣传上做静默处理。在这室内的开机仪式上,李南池站在人前,竖着手指明确提出了“四十天夺冠计划”。

    不过虽然低调,但开机的这当天,还是有一些圈内关注红星厂的娱记拍到了剧组大规模聚合在一起的相关照片。

    这些红星剧组聚集的相关照片流传到网上之后,引发了网友众多的猜测:

    “不懂就问:这是什么情况呀?《番号》不是都杀青宴了么?这么还要拍?”

    “是重新补拍一些镜头嘛?”

    “应该不会是补拍吧,这又不是拍谍战片,怎么会用到沪都老弄堂的景?”

    “很怪异啊这次,难得在开拍前没有任何风声的,很不符合红星厂的一贯作风啊!”

    “哈哈,大胆猜测一波,池大不会是受邀来要个拍什么城市宣传片吧。”

    “”

    不少网友直接在网上艾特询问红星厂,但都被静默处理,这让网友感到更加好奇。

    有些沪都本土粉要来一探究竟。

    结果,来到张园时,却被主巷道口被城管充当的临时门卫拦住。

    跑到康定路的时候,发现那里对进出口也进行了封禁,保护委员会打出的对外名义就是:进行为期四十天的保护性修缮。

    没有外来人的打扰,《夺冠》剧组就进入到紧锣密鼓的拍摄工作中。

    眼下拍摄的时节就刚刚好。

    《夺冠》的整个故事时节本就是放在骄阳似火的夏天,现在这进入七月底的沪都,正告别了七月初的长江雨季,盛夏骄阳炙烤得青石砖路倒下一点水就能被吸收殆尽。这让镜头下的人们,很自然的就能呈现出躲在弄堂阴影下摇扇纳凉的景象。

    在《夺冠》剧组全面启动各项拍摄的同时。

    不仅仅是李南池这边,《我和我的祖国》其他六位导演也一早启动了各自负责部分的拍摄工作。

    从七位导演展开拍摄工作的时间线上来看,李南池是动工最晚的这一个。

    不过尽管起步晚,但李南池在开机仪式上给自己定下的拍摄档期却是最短的。四十天,李南池准备用将近六周的时间,完成自己负责部分的《夺冠》拍摄。

    这相较于有的已经启动拍摄两个多月的故事组而言,这时间上已经被压缩得很短。原因很简单,既有《夺冠》本身时长就二十多分钟的缘故,也是李南池脑海中有着清晰的脉络,并且樊鱼韩林在前期被接入红星厂,各自对要饰演的内容进行封闭排练。

    所以,放在眼下这部戏里,每一天都有实质性的进展。

    同时,为了减少背景板人物组织上的麻烦,李南池大量使用了红星剧组的人员,但凡是拍戏时双手垂在一旁无事儿的,都被用上去轮了一遍。

    这样,就避开了大量群演组织上的耗时。

    但《夺冠》这场戏所需要的场景式群演实在太多了。

    即便是剧组里的工作人员都上去轮了一遍后,待到“弄堂邻里齐看女排比赛”这场戏时,在这部戏里秉持着“一张群演面孔只用一次”的李南池已经无人可用。

    对此,李南池早有对策。

    为了最大限度的展现沪都八十年代那种处于改革浪潮前沿与国际潮流接轨的弄堂生活味道,李南池祭出大招:向自己母亲摇人。

    通过发动母亲的社交圈子,一下子就拉来一大帮子闲着无事喝下午茶的人。

    这些阿姨们,一口“阿拉话”标准范儿十足,她们很多人,虽是现在日子好过了,但在人生成长阶段的那些日子里,犹然记得一些几户人家几代人同住一栋弄堂的日子。

    所以,这会儿,待这些人进组之后,氛围很是热闹。

 第472章 老沪都味儿出去一起合肥呀

    除了自家母亲拉来的朋友圈,还有各家闲着的老人和小子们,这会儿都被动员过来。

    人一多,场面自然就是叽叽喳喳的热闹。

    “不得了嘞,小池现在都成大导演哩。”

    “老李家到底是出了一个大导演。”

    “小池,阿姨穿这套衣服合适的不?我跟你讲哝,咱们沪都款式的妆,就全在这两道眉眼上。”

    “这里还要有水井,要搞一个黑皮西瓜的,冰镇到井水里,咔嚓咔嚓切月牙块儿。这样子下半午纳凉的时候配着吃。”

    “这挂上熏鸭腌鸡还不够的嘛,窗屋檐下要放上一些醉蟹,我们这以前家家户户都做上一些的。”

    “这个确实要得。”

    “小池,这些个水表你哪里走来的?上面刻的图案还是咱们以前的老水厂嘛。”

    “”

    阿姨们积极发表意见,知道李南池要拍出八十年代老沪都的风情,拍出弄堂的荡漾,纷纷考察起这弄堂的布设。最有发言权的还是一些老人们,回忆着他们生活在弄堂那段日子里的细节。

    李南池自认在细节上已经布设完美,但在这些人生至少有五分之一时光生活在弄堂中的人看来,还有差的地方。

    这些谈论声中,最多的新奇感。

    以往,她们下午或处理一些公司人事,或几个相聚喝个下午茶,此刻这被拉来拍戏还是头一遭,热热闹闹的说着要拍戏新鲜感,还有从往日富润生活再回到弄堂日子的回顾感。

    “徐姨,这是你的台本。”

    “汤姨,你的”

    李南池一个个的招呼着,游刃有余。

    “折叠桌放墙角旁边。”

    “小竹椅排在墙角。”

    “酱醋瓶子放水池台旁边,毛巾就晾在竹竿上”

    在李南池的指挥下,道具组在这弄巷动作麻利的布景,随着一些小玩意儿的摆放,眼前这弄堂的一角开始呈现出浓烈的老沪都味儿生活气息。

    林婉君就坐在门廊下的长条凳上看着眼前的一切,身为母亲,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到儿子的工作场合,有些惊讶于自家小子的组织能力。对于自家儿子的工作圈,目光流转种显然怀有很强烈的了解欲。

    临近四点多钟时,人员都准备妥当后。

    看着骄阳打在弄堂的北侧墙壁上,李南池举起“大声公”说道:“各位叔叔阿姨,我们马上开始启动拍摄,各组就位。”

    场记打板完,摄像机红灯闪烁下,拍摄开始。

    包括小主演韩林在内的所有人,从各家各户里拿出板凳长椅圆桌果盘,最后是电视机小竹棚大大小小的各种物件儿。

    在镜头之下,原本略显得空旷的弄堂小巷里,开始飞速呈现出变化:

    狭窄的巷道之中,从高高摆放的小电视支撑台开始搭建起。先是一只小方桌打底,上面是一只小茶桌,在上面是两排并列的小木凳,然后一张“楚河汉界”的棋盘压阵,最后这最顶上才是一只黑白电视机。

    “刷!”

    大红横幅在小电视后麻利拉开,明晃晃的亮着“学女排,见行动”六个大字。

    这牌面一下子就了出来。

    镜头从这里延展开去,最后将整个巷道的观众席收纳进去,背心和裙摆摇曳,欢声和笑语交织。

    当这些邀请而来的老沪都人往这长凳上一坐,呈现在镜头之前的谈笑场景,就是活生生的沪上风情。不管是讲话的语气,还是拿捏的神态,她们都是几十年生活浸透出来的

    每天拍一些,每一帧都考究这细节上的呈现,只因“看女排直播”的这段戏是整个《夺冠》故事的大头,李南池花了四周的功夫,才将这段戏拍完。

    这段戏拍完后。

    李南池把《夺冠》这故事里尚没有拍的边角料全部整合起来,又花了两周的时间进行了拍摄。

    时间一晃而过。

    前后一共四十天的功夫,按照计划书上的时间线,一天不多一天不少的完成了《夺冠》故事片的拍摄。

    而整个耗时,也堪称是红星剧组拍摄周期里最短的一期。

    “还是家里舒服啊。”

    回到京城魅蓝湖家里,姜苗苗往沙发上一趟,抱着沙发上的一只豌豆射手,一动也不动。

    李南池往旁边的吊椅上一陷,轻轻的摇晃着。

    空气寂静了一会儿。

    姜苗苗翻了个身,坐了起来,看向李南池问道:“我们今晚吃什么,这刚回来,家里什么也没有。”

    “不想动。”

    李南池眼睛闭着:“随便问酒店点些什么吧,下面条也行,加点儿耗油里面拌一拌就成。”

    “虽说这剧组饭菜也不赖吧,但吃了这么些天,一点意思都没有。我看你连拍了两部戏,脸上都瘦削了许多。”

    姜苗苗走到李南池旁边,摇动着吊椅,她是见李南池明显瘦削了,想要在接下来的这些天给他补一补。

    李南池眯着眼,享受着摇晃,“我习惯了。”

    姜苗苗摇头说:

    “这不好,你自己说我要好好吃饭,自己却不以身作则,走嘛,我们出去一起合肥呀!我卖手办赚了很多钱的,带你去海吃一番。你现在要是累的话,现在可以洗个澡,然后睡一觉,也不能睡得太多,不然晚上睡不着,到时候我叫你起来。”

    在姜苗苗的催促下,李南池从吊椅上起来。

    洗完澡,躺在舒适大床上深陷了一会儿,李南池意识就陷入沉睡。直到,脸上有种毛暖暖的感觉。

    李南池睁开眼,就看到姜苗苗趴在床边,用她的一缕头发不断拨弄着自己。

    伸手搭在姜苗苗的脖颈上,往下一按。

    啪叽。

    亲了一口,动作熟练自然。

    姜苗苗回之以波澜不惊

    出了家门后,轻车熟路的来到王府井大街,满眼的流光溢彩。

    睡了一觉,李南池觉得自己神清气爽。

    对于这一整条街卖吃的地方,两人早已不陌生了,大学的四年里,两人将这一条街上的酒店是挨个儿吃了一个遍。

    这会儿,考虑到鱼肉蛋白质优于红肉蛋白质,两人抬脚进入一家主打“功夫鱼”的老字号酒楼。

    “欢迎光临。”

    酒楼的门自动感应,两人迈步进入后,服侍员惯例欢迎。

    口罩下的姜苗苗熟练道,“二楼靠窗包间。”

    哒哒哒的直往二楼走。

    进了包间,两人摘下口罩蛤蟆镜,鸭舌帽。

    “池大,喵酱!”

    随行进行的服务员脸色一呆,满是惊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