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法师乔安 >

第1103部分

法师乔安-第1103部分

小说: 法师乔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惜枪托毕竟不是刺刀的对手,越来越多的民兵倒了下去,拉瓦尔只得下令撤退。

    尽管拉瓦尔竭力维持秩序,却无法阻止军纪散乱的民兵把撤退搞成溃逃。

    从谷仓山到半岛“脖颈”,在这只有五十多里的撤退路上,民兵的伤亡要比之前守卫高地时付出的牺牲更惨重。

    拉瓦尔率领包括胞弟阿诺德在内的老部下们亲自断后,危急关头,不得不动用手上佩戴的那枚魔法戒指,一口气召唤出二十名来自无底深渊的铁骑魔,命令这支恶魔卫队向蜂拥追杀上来的斐真人发起一轮反冲锋,为掩护己方部队撤退争取时间。

    拉瓦尔将军的铁骑魔卫队,降临在人类相互厮杀的战场上,为这场战役增添了最为血腥残酷的一抹色彩。

    二十名悍不畏死的恶魔,战斗到全部阵亡,饱食鲜血的魂灵心满意足的返回无底深渊,在他们的尸体周围,随处可见斐真士兵的残肢断臂,惨不忍睹,还有更多的士兵被恶魔吓破胆,放弃了追杀敌军的使命。

    恶魔卫队不负拉瓦尔将军的期待,成功拖延了追兵的脚步,使大部分民兵得以逃离战场。

    至于在战场上借助恶魔的力量会否招来舆论批评,为日后晋升埋下隐患?

    遍身浴血的本尼迪克特拉瓦尔将军,此刻已经顾不得考虑那么多了。

    1626年6月13日在马靴半岛北部打响的“谷仓山战役”,表面看上去是以斐真军赢得胜利、大陆军败退收场,事后的战损统计却给出了相反的结论。

    斐真一方参加战斗的7000官兵,死伤合计3054人,伤亡率将近50,牺牲者中还包括近百名各级军官,可谓损失惨重。

    反观大陆军一方,参加战斗的民兵死伤1450人,连斐真军的一半都不到。

    特别是考虑到大陆军只不过是一群装备简陋、缺乏训练且实战经验不足的民兵,斐真正规军付出的伤亡就显得更加惨痛了。

    这哪里是胜利,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战斗结束后,温斯洛普伯爵亲自来到阵地上视察,看着尸横遍野的凄惨景象,心痛不已地叹息:“如果再来几次这样的胜利,我们就彻底完蛋了。”

    1626年6月20日,谷仓山战役结束一周后,乔治瓦萨将军在一众副官、参谋和卫队的陪同下抵达伊达利尔镇,正式接管大陆军的最高指挥权。

    尽管早就知道自己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瓦萨对大陆军的第一印象还是糟糕得超乎预期。

    摆在他面前的是五道难题:

    邋遢的军容,短缺的补给,废弛的军纪,北方人与南方人彼此之间的地域偏见,以及令人哭笑不得的所谓“军官选举制”。

    “军容”是一支部队的体面,新生的大陆军,简直没脸见人!

    别说统一的军装,多数大陆军战士能有件破衣烂衫就不错了,很多人赤着脚,还有赤膊上身的幸亏这是大夏天,瓦萨简直不敢想象到了冬天可怎么办。

    军队驻扎的伊达利尔镇,说是贫民窟都算抬举,根本就是一座臭气熏天的“垃圾场”,鸡鸭猪狗等牲口和士兵混居在一起,妇女和小孩在军营里乱窜,到处乱糟糟的,毫无章法可言。

    瓦萨上任后,对部队下达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大扫除,把那些乱七八糟的帐篷统统拆掉,砍伐木材搭建整齐的排屋作为宿舍,还要求各级官兵都把脸洗干净。

    不光没有统一的制服,大陆军战士的武器也是乱七八糟,最精良的不过是老式滑膛枪,大多数士兵根本没有枪支,只能拿着弓箭、长矛甚至柴刀凑合一下。

    伊达利尔镇的军火库里,总共只有不到30万发子弹,平均下来仅够每名士兵开9枪当然,前提是你得有枪!

    史料:邦克山战役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英斯蒂芬康威

    邦克山一战,英军士兵总共有226名阵亡,828名受伤,这相当于整个参与进攻的力量的40。

    一位惊愕不已的英军军官在一封家书中写道:“那一天发生的可怕伤亡永远也不可能从我的心头抹去。”

    豪将军本人也很可能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以至于他后来再也不敢从正面进攻有防备的美军阵地了。但让英军指挥官们不安的不仅仅是巨大的伤亡,他们根本没有预料到美国人的抵抗会如此坚决。

 第53章 烂摊子

    面对如此窘境,大陆军的军需官纳撒尼尔·格林将军只能苦中作乐地自嘲:

    “从节省子弹的角度来讲,我军装备的枪支太少也不全是坏事。”

    军容不整、装备落后也就算了,更让瓦萨将军深感忧心的是军队内部存在严重的“地域偏见”,这一点在高级军官阶层也有所体现。

    新大陆东海岸的三块殖民地,北方的约顿海姆,中部的米德加德,还有南方的亚尔夫海姆,从地理、气候、物产、风俗传统、饮食习惯、方言腔调到思维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大陆军是由来自三块殖民地的官兵统合而成,南方人和北方人凑在一起,经常互相看不顺眼,宗派主义不可避免。

    从大陆军创建的第一天起,就绕不开“南北平衡”的话题。

    大陆军的兵源主要来自北方,为了平衡南北势力,大陆会议特地任命出身南方的乔治·瓦萨担任总司令,这一做法固然讨好了南方人,却也令众多北方出身的军官深怀不满,觉得受了委屈。

    为了安抚北方出身的军官,大陆会议又为乔治·瓦萨任命了一位副总司令,就是本尼迪克特·拉瓦尔将军。

    瓦萨到任之前,拉瓦尔将军是大陆军实际上的总指挥,此人领兵打仗的本事没得说,名声却是毁誉参半。

    “屠夫”这个绰号可不是什么好话,况且拉瓦尔与“征服教团”走得太近,还不止一次在战场上借助恶魔的力量,为此引来不少批评的声音。

    声誉好坏还在其次,更麻烦的是拉瓦尔这个人自视甚高,心胸狭窄,对大陆会议选择了瓦萨而不是他担任总司令一直耿耿于怀,很难指望他不计前嫌,全心全意的辅佐乔治·瓦萨。

    拉瓦尔在接受委任状之前,还开出了一张名单,列出三十多位老部下,要求大陆会议为自己的老部下一一加官进衔。

    考虑到这些军官都是拉瓦尔将军亲手培养出来的骨干,的确才能出众,大陆会议就同意了拉瓦尔将军的要求。

    可是在南方代表们看来,拉瓦尔将军的这种做法分明就是假公济私,拉帮结派,在军队里搞小团体,试图另立山头。

    现在部队里的中高层军官,大多是拉瓦尔的老部下,如果拉瓦尔有意架空乔治·瓦萨,后者就成了“光杆司令”,无法行使职权。

    为了消除这一隐患,还是要在军官阶层搞一搞“平衡”,于是大陆会议又任命了一大批南方出身的中高层军官,还增设了一名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地位压过拉瓦尔一头,仅次于瓦萨。

    出任副总司令兼参谋长的这位将军,也不是“省油的灯”,就是乔治·瓦萨的老上司查尔斯·盖茨将军。

    亚珊帝国属殖民地时代,查尔斯·盖茨曾担任亚尔夫海姆殖民地驻军司令。乔治·瓦萨从当兵那天起就是盖茨将军的下级,直到大陆会议召开以后才平步青云,反而成了老上司的上司,这让高傲自负的盖茨将军感觉很没面子,对瓦萨的态度也是不冷不热。

    事实上,早在到任之前,瓦萨和盖茨就为大陆军应该采取怎样的作战方式吵过一架。

    盖茨将军坚持认为,由于大陆军缺少枪械和大炮,兵员大多是乡下农民和码头工人,严重缺乏军事素养和实战经验,采用常规方式与斐真正规军对抗是不可能获胜的,应该尽量避免在地势开阔的战场上与斐真军正面交锋,避免进行大规模的集团会战。

    “正确做法应该是把大陆军化整为零,分散成以连为单位的机动部队,充分利用约顿海姆地区多山地丛林的复杂环境,跟斐真人打‘游击战’。”

    “敌军离开城市和堡垒,就把自己暴露在了无处不在的游击队的枪口下,不断地被骚扰,被牵制,在漫长而又看不到希望的治安战中疲于奔命,耗尽有生力量,最终只能放弃军事征服。”

    瓦萨承认盖茨将军以“持久战”和“游击战”为核心的战略方针有可取之处,但是他绝不同意把大陆军化整为零,变成一支分散在乡野之间、缺乏存在感的武装力量。

    是的,瓦萨非常在意大陆军的“存在感”。

    尽管现今大陆军其实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完全不具备与斐真军正面交锋的实力,的确如盖茨将军所说,更适合分散成小分队,打游击战,可是三万多人聚在一起,起码声势颇为浩大,看起来像支正规军。

    瓦萨渴望把“草台班子”似的大陆军训练成一支旧世界式的正规军,不仅因为他本人更偏爱堂堂正正的战法,还有两个现实的因素迫使他不敢把部队打散。

    首先,大陆军的士兵都是“合同工”,服役时就签了契约,拿饷当兵,到期退伍,回家种田。

    这种短期雇佣兵最大的问题就是心态不正,把司令官当成雇主,拿多少钱办多少事,甚至光拿钱不干活,千方百计的偷懒耍滑。

    瓦萨把这些雇佣兵聚拢在一起,还能对他们进行训练,严加约束,通过任命各级军官和加强思想教育强化部队的凝聚力,倘若把部队打散,这些民兵立刻就成了一盘散沙,撒手就没,哪还找的回来?

    司令官下达一道指令,天知道能不能传达到各地游击队那里,更不知道有多少游击队员会严格执行命令,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完全是打糊涂仗!

    打游击战,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完善的通讯网络,当前的大陆军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司令官对集中在军营里的部队尚且缺乏有效的掌控力,又谈何将部队分散开打游击战。

    瓦萨要是同意这样做,就真的变成一个光杆司令了。

    当然,他也不是全盘否定盖茨将军的建议。

    游击战在他的作战计划中会有一席之地,但只是大陆军常规作战的一种补充。

    当务之急还是要严格治军,锻炼出一支能打硬仗的正规部队,如此才能吸引斐真军方的注意力,为游击队争取到更多进行敌后渗透的发挥空间。

    ……

 第54章 存在感

    瓦萨坚持集中兵力,还有一个不便明言的因素,就是要考虑到国外友人的观感。

    游击队最大的好处是机动灵活,然而最大的弊端也是太过分散,缺乏存在感。

    为什么要强调部队的“存在感”?

    因为外国友人看不到或者看不起穿着老百姓衣裳的游击队员,人家能从新闻报道上看到的只有军容齐整的大兵团,千军万马的大战役!

    如果瓦萨把大陆军分散成潜伏在各地的游击队,尽管战士们还在抗击敌人,可是在国外友邦看来,你的军队就等于解散了,不复存在了,那我为什么还要出钱出枪支援你们闹革命?天知道这些军援最后会落在谁手中?

    自古以来,还没有哪个政权是靠游击战成功打下一片稳固的地盘,更别提独立建国了。

    是人都有路径依赖,都会从过往成功的范例中寻找经验,乔治·瓦萨也不例外。

    相比不靠谱的游击战,他更乐于学习远东人闹独立的成功先例,学习远东开国君主鲁道夫·寇拉斯治军作战的经验,人家可是自己拉起一支队伍,采用堂堂正正的正面作战击溃帝国大军,漂漂亮亮地打下了一片江山。

    瓦萨不乏自知之明,他很清楚自己无论治军还是指挥才能都比不了早在远东建国前就被各国军事家尊为“当世名将”的鲁道夫一世,但他不得不硬起头皮扮演“新大陆的鲁道夫”,因为殖民地的广大同胞和外国友人对他怀有这样的期待。

    他不能、也不敢辜负大家的期待。

    大陆军南北两地的矛盾,在士兵阶层体现的更为尖锐。

    跟随瓦萨一同来到北方的还有亚尔夫海姆的三千名子弟兵,其中包括来自波瓦坦村的一千名阿萨族战士。

    这些来自南方的官兵大多军装鲜亮,装备精良,显示出亚尔夫海姆的富裕和优越。

    相形之下,约顿海姆的民兵简直就是一群沿街行乞的流浪汉,看到南方佬耀武扬威的气派,难免气不过。于是,北方民兵就去找亚尔夫海姆民兵的麻烦,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是家常便饭。

    为了克服地域偏见,瓦萨建议打破以地区为单位的编制,把所有的战士混起来重新整编。

    可他这话刚出口,就遭到将军们的一致反对。

    也不能怪将军们小心眼,这是当时的政治结构决定的。

    大陆军听上去应该是“国家的军队”,应该由大陆会议统一筹划。

    然而很遗憾,大陆会议没钱——不但没钱,还没有征税权。

    这样一个软弱无力的“中央政府”,靠什么养活大陆军呢?

    只能靠各殖民地的支持,也就是各地供养自己的军团,大家凑在一起打仗。

    约顿海姆军团由约顿海姆议会拨款发军饷,米德加德军团由米德加德政府发军饷,亚尔夫海姆军团由亚尔夫海姆政府发饷……各地的供给标准不一样,有的多,有的少,在这种情况下打破地域编制是不可能的。

    比这更麻烦的还在后头。

    瓦萨从进紫衫谷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对士兵进行非常严格和系统的军事训练。

    练到最后却发现,那些刚刚学会打仗的士兵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卷铺盖回家,因为他们的合同就要到期了。

    当初包围新阿瓦隆的时候,谁也没想到战事会拖这么长时间,征兵时都是签的三五个月的短期合同。

    这么短的时间,基本上什么都做不成,费劲搞什么军事训练,不是白忙活吗?

    瓦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向大陆会议提出要建立一支永久性的常备军,却出乎意料的遭到了拒绝。

    在多数议员眼中,“常备军”就意味着暴政,一位要求建立常备军的总司令,难免令这些文人政客怀疑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军阀,试图推行军事独裁,当然要趁早断了瓦萨的念想。

    约顿海姆的民兵还有一个奇葩的传统,就是各级军官都是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