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104部分

我要做明世祖-第104部分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说了一大段话,把陈献章讲的心中大动。

    “公子到底是哪家人物?”

    怎么言语之间还跟自己很熟似的?

    “你以后就知道了!”

    朱见济让人把自己的马牵过来,翻身上去。

    离开之前,他还特意把身上带着的小玉佩送给了陈献章。

    “今日偶遇,我是孟浪了一些,倒是没给你说话的机会。”

    “这块玉牌就当贺礼了,提前庆贺一下明日放榜的头名!”

    陈献章愣愣的接过玉牌,被朱见济的话说的大惊失色。

    有之前把他绕晕的各种问题做铺垫,他对眼前少年的话是颇有相信的。

    而会试的排名,又岂是一般人能知道的!

    这次是恩科,听闻天子极为重视,谁敢泄露?

    陈献章努力让自己从那些问题里抽出来心思,想着在京城之中有这样地位,又有这般水平的少年……

    结果,

    他差点绷不住一身风轻云淡的气质,拿着玉牌的手都抖了起来。

    可惜朱见济已经带着人打马走了,没有给他高呼万岁的机会。

    各自回家,陈献章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

    他回老家潜心学问后,其实已经看淡功名利禄了。

    如果不是他的好友来信,说新皇登基开了恩科,并且在信中猛烈夸赞新皇是如何的有为之君,一上台就给朝堂带去了一股新风气,让他千万不能错过如此明君,这才说动了在家宅居了数年的陈献章。

    而在老家的时候,陈献章其实对朝廷大政,也是有些接触和感悟的。

    他家在广州嘛,两广之地,本就有众多土司。

    前朝改土归流,清缴土司势力后便广设学院,推广儒学,教化当地蛮夷,让陈献章拍手叫好!

    正是因为见证了这一事件对民间风貌的改变,陈献章才决定听从好友提议,再入京参考一次。

    他在路上,见识到的风景更多。

    像农会这种东西,完全让陈献章说不出话。

    当然,迫害地主的官兵也让他吃了不少惊吓,好在他是去参与国家抡才大典的,一路自然有官员为之行方便,不然陈献章一个普通人,非得吃更多苦头不可。

    等他越靠近直隶,那景物越是不同。

    廉价的布匹、饱食的百姓、作风日益放开的家庭妇女和无处不在的德云社成员……每一样都让陈献章大开眼界。

    他在京城中跟人合租了一个小院子备考,除了每日读书刷题,还要留心报纸。

    陈献章非常喜欢看《文政杂谈》上的各种文章。

    上面体现出的思想活跃和“叛经离道”,简直让他为之着迷。

    可惜他来的太晚,没能买到往期报纸。

    听说前朝关于北孔的大辩论,连太子和诸大臣都下场刊文了,那时候的思想冲击威力更大。

    好在陈献章又打听到,附近的农家喜欢收集报纸,把它当做廉价书本给家中少儿认字,便出城到处求取这些旧时报纸,连放榜这种事都不在乎了。

    然后,他就遇到了朱见济。

    这个风一样的少年君主给他的印象太深刻了!

    那些问题更是困扰的陈献章无心睡眠,大半夜也瞪着双眼睛,跟房东家养的狸奴面对面的比谁更有精神。

    可朱见济这个罪魁祸首回宫后,先是把从外面买回来的新鲜东西送给老妈跟两妹妹,跟长辈们说了些自己的近况,又是清理了下身体,熏香完毕后就香喷喷的睡觉去了。

    根本不知道有人在背后思念自己。

    我要做明世祖

 第176章 大明的思想需要新血液

    “陈兄!”

    “你是会试第一!”

    第二天放榜后,跟他同租房子的朋友兴奋的跑回来,边走边喊。

    虽然他自己没金榜题名,但在这儿的一段时间,也算是托了陈献章的福,由他指点了不少东西,长期拉后腿的数算水平改善了不少。

    成绩出来后,这位同居的朋友上了副榜,可以入国子监读书。

    这对他而言已经是个好消息了。

    所以跟陈献章报喜起来,眉飞色舞,一点酸气都没有。

    结果一夜没睡的陈献章只是衣冠不整的拉开门说了一句,“咦!”

    “我中了!”

    随即把门一关,又回去补觉了。

    报喜的朋友惊讶他一夜之间颓废如此,连会试头名的消息都没能刺激到他。

    对方趴到窗户边上,本想劝说陈献章收拾收拾,外面还有不少等着他出去庆贺的同科学子呢,却见陈献章连鞋子都未曾脱下,整个人卧在床上,鼾声如雷。

    朋友“嗨”了一声,却也没再去打扰。

    —————

    等到殿试那天。

    朱见济穿戴整齐的坐在宝座上,看着新科贡士们一个个的走进来。

    他们之中有些人看上去很紧张,但也有一些貌似轻松的。

    毕竟只要过了会试,那就能当官了。

    殿试只是确定最后的排名如何,是不会刷人下去的。

    皇帝挥了下手,让他们抬起头来。

    一直低着,对脖子不好。

    陈献章作为会试头名,走在最前面,微微抬头后,即便不能直视圣颜,但偷瞄一下,也能认出上座的确是自己偶遇的那位少年。

    只是换成了帝王龙袍后,让对方浑圆的身材少了几分富贵,多了点霸道的感觉。

    想来等年纪上去,青春期迅速发育后,能更加有威严。

    他在心里松了口气,然后迅速收回视线,不敢冒犯天子。

    陈献章脸上的黑眼圈还没有退完,可见朱见济关于“世间真理”的问题,还在他的梦里徘徊了好几天。

    不过也许是有了些头绪,这人精神振振,除了黑眼圈浓了点,并没有多少颓败之气。

    加上他在这科贡士里算是年轻的,眉目儒雅,看的旁边围观的大臣也微微点头。

    官员代表朝廷颜面,长的太差可不行。

    “今日殿试,是朕给你们出的题目!”

    等人缓了缓,朱见济站起来,让捧着考卷的朝官开始分发,一边对考生们说些“考试注意项目”。

    “这次殿试,朕要考你们两个问题——”

    “一个,是为何而学,诸位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拘束!”

    “一个,则是策论。”

    “大明边疆辽阔,四面皆有不驯之蛮夷,针对这点,我朝该如何制之?国家之内,又该如何?”

    堂下的考生闻言,都紧张起来。

    因为这两个题目都太广泛了!

    描述起来,可不是能轻松搞定的。

    新皇果然不喜欢按理出牌,一来就玩这么大!

    幸好这是在殿试,不然这官就当不成了。

    提笔研磨,考生们闭眼思虑一阵后,便开始写起了自己的议论文。

    陈献章坐在其中,感受到来自旁边君臣的视线,重重吐出胸中闷气后,也写了起来。

    “陛下这次出的考题艰难,若是真能言之有物,那便有望成我朝未来的栋梁了!”

    朱见济身边的徐有贞看着奋笔疾书的贡士们感叹一句,顺便吹捧皇帝。

    小皇帝轻轻一笑,“朕出的题目,很难吗?”

    只要那些考生到了京城后不要成天闷着苦读,而是花些心思去看看报纸上的各种咨询,收集朝廷这些年推出的新政策,摸准自己这个皇帝的心思并不难。

    虽说古代的消息传递速度非常缓慢,但这里到底是京城。

    是有《文政杂谈》和德云社的地方。

    前者是官方出版,上面多得是议论朝廷大政的文章。

    后者是皇家隐藏在民间的喉舌,本就能拿到前线第一手资料,然后编成利于流传的段子去外面。

    由此,就看那些考生的脑子灵不灵敏了。

    朱见济下去走了几圈,看了看某些人的答案。

    靠近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对方的身体僵了僵,好在拿笔的手够稳当,没有紧张到写错别字。

    当他走到陈献章身边时,这人已经完全投入写作之中,两耳不闻身外事。

    他是看过很多期报纸的,又有偶遇时得闻皇帝天音,沉思了这么多天,也该下笔如有神。

    而他写的东西也没让朱见济失望。

    当看到上面的“学以致用”、“学以为国”以求“直达本心良知”,并且有理有据的论证起其观点,并不是其他学子空荡荡的“为往圣继绝学”时,朱见济满意的点了点头。

    而且陈献章的书法写的十分漂亮,赏心悦目,足以再让朱见济给他加几分。

    他陪着这群贡士考完,然后才在众人的拱卫下,带着卷子离去。

    几日后公布殿试排名,陈献章被御笔点为状元,由他带头,骑着高头大马游街簪花,春风得意,让人好好见识了一番新朝进士的风光。

    “陛下对新科状元很是满意嘛!”

    就在朱见济站在城门之上,感叹“天下英才尽入我彀中”时,卢忠赔笑道。

    朱见济没理由否认,“不错,陈献章的确是个人才。”

    但马冲又对此不解,“朝堂上能臣不少,陛下何必对一个进士花心思?”

    别人看来,状元郎是风光体面的,可在朝廷里,这人起码要在翰林院中熬不少日子才能出头。

    论权势地位,连自己这个太监都比不上!

    “你啊你,多读书!”

    朱见济摇头叹息。

    他现在手里能办事的人是有很多,不论中央还是地方,在考成法和皇帝手握兵权的威慑下,大多会安心做事,不敢胡来。

    可要想政策持续下去,改变整个大明的面貌,只埋头做事是不行的。

    他们要把自己做的想的,宣扬出去!

    还是老前辈的话说的精妙——舆论战场,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

    现在通过德云社和发行报纸,朱见济对大明的民间言论有了基础掌握,但士大夫的脑子里还充满了他们从“圣贤书”里学来的私货。

    程朱理学僵化之后,当代大儒讲求的,大多是刻板礼教,每天计划好自己穿什么做什么,活得跟个傀儡一样,还利用自己的地位,要求别人跟着他学习。

    不学你就是叛经离道!

    不学你就是存人欲,灭天理!

    至于对方受不了这样的束缚,希望获得更多的自由空气,追求灵魂通透,那就不关理学大师们的事了。

    朱见济上位之后,在东南大开杀戒的事更让他们哔哔不已。

    根据卢忠的情报,有不少士大夫躲在家门之中,小声骂当今天子有暴君之相。

    这差点让朱见济笑出声。

    老百姓夸他仁德,某些人却说他残暴……感情他小小年纪,还有两幅面孔?

    他能猜到,已经有些士大夫在预备着,等乾圣朝结束之后,就针对朱见济这个皇帝编一些野史故意摸黑,就像原历史上的明宪宗一样——

    明明是个中兴之主,结果在后世人眼里,可怜的宪宗就成御姐控了,他那个丢了河套的儿子才是大明的救星。

    直到后世信息大爆炸,人人都能识字读书,才慢慢打破这些人编造出的虚假形象。

    朱见济需要解决掉他们,并且是一劳永逸的解决。

    靠杀人,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全面普及知识,以目前的生产力而言,也很难做到。

    所以,他要扶持一个站在自己立场上的儒家大师作为代言人,抨击落后腐朽的礼教,让士大夫学习新的东西。

    大明,需要一场“新文化运动”!

    这位大师要善于做学问,并且能吸引人追随于他,开创新思想新流派。

    就像后世的王阳明一样,为大明的士大夫们注入新鲜血液。

    孔公诚做不到。

    他最大的倚仗,是“孔夫子”这个招牌和站队能力,只说做学问,他还无法成为一代宗师。

    但陈献章有这个潜力。

    我要做明世祖

 第177章 皇帝找到了郑和航海日志

    文化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虽然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当基础稳定后,双方将就会出现互相影响。

    好的政策和思想有利于促进经济,反之则是会产生抑制效果。

    现在大明的边关少有战事。

    在科技差距和朱见济下血本的提高军队待遇,使其受到近代军事训练的情况下,本就处于历史衰落期的蒙古更加难以崛起。

    瓦剌这个在十年前还能给大明带来阴影的草原势力,已经在不断的内斗和大明武力压制下,被打断了腿。

    新任首领达巴拉干干脆认了朱见济当干爹,天天喊爸爸,丝毫不觉得羞耻。

    而它的老伙伴鞑靼,则是还在经历瓦剌的过去,生活内容仍然是内斗、内斗和内斗。

    听说毛里孩在带着他的傀儡大汗过去之后,那些家伙的内斗更厉害了。

    根本不用大明天兵出手,他们自己就能把自己打死。

    朱见济觉得,那些家伙穷的连铁锅烂了都没法补,打又打不过武力提升后的明朝天兵,除了给大明当狗,他们别无选择。

    他不需要再把草原放在眼里了。

    外部没有压力。

    而内部,在改土归流后,大明将西南的土司领地尽收囊中,又增加了一大块可以收税的地方,加上他抑制了一波土地兼并,想来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国内的情况也可以稳定下来。

    所以是时候改变一下大明的思想了!

    他视察了自己的产业后,发现其中不少人的想法有所进步。

    纺织业、农业以及基础建设的进步,都催生出了一批渴求新“道统”的人。

    也许他们现在还有些懵懂,沉迷在赚大钱的快乐里无法自拔,可时间一久,就会寻找起自己做事的合法性。

    新兴的阶级是需要时代给自己一个说法的。

    这群人,算上之前被大辩论事件引出来的潜水分子,以及朱见济这个皇帝充当幕后推手,力量还是足够去挑战下传统道德礼教的。

    后世的思想运动,背景比此时艰难无数倍,不还是搞起来了?

    自己现在是实权帝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