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105部分

我要做明世祖-第105部分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世的思想运动,背景比此时艰难无数倍,不还是搞起来了?

    自己现在是实权帝王,又怕什么?

    而在遥远的欧罗巴那边……按照正常的时间轴,应该正在进行文艺复兴?

    就看看大明跟他们,谁先一步解放思想吧!

    朱见济相信以大明朝地大物博,永远不会缺自己想要的人才。

    陈献章打马御街前,浑然不知自己以后会走上怎样的道路。

    等新科进士稳定下来后,朝廷便要给他们安排工作了。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的是,这批进士除了寥寥几位入了翰林院,其余的都被外放到地方做官去了,打破了以往的惯例!

    在此时的某些人心里,已经有了“非翰林,不高官”的想法,被放去地方,那是同进士或者低排名进士才会遇到的事情。

    谁不想当个清贵的翰林学士,留在中央陪皇帝读书呢?

    皇帝是对这次选拔的进士不满意?

    可这是恩科,最终的题目和阅卷都由小皇帝亲自过手,怎么可能选出不符合他心意的人?

    惊讶之后,有人回过味来,顿悟了皇帝这一手动作的真意——

    朝堂之上虽说极大部分都是景泰朝的老臣,可也是被朱见济调教过好几年的,毕竟先帝在位之时,差不多是太子执政理事。

    既然如此,被鞭挞了这么多年,他们也不至于看不出皇帝的喜好。

    这是一位重实际而不重浮华的统治者。

    所谓的“圣人教诲”,忽悠不到他。

    到现在,不少忽悠他和企图忽悠他的人,都已经滚出了朝堂,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就连他的内阁学士们,也去担任了实际官职,积累起工作经验来。

    像商辂这位稀有的三元及第,便挂职了吏部侍郎,每天不是在内阁开会,就是去部门办公的路上。

    吏部每天展开的绩效考核,也越来越重视地方工作成果……

    今年新被提拔入阁的工部尚书徐有贞,就因为治理黄河有功,被皇帝嘉奖了不少。

    连德云社都为了歌颂他的功劳,特意编了个剧本,用各种表演方式表现徐尚书在黄河大堤上的英勇姿态。

    搞的徐有贞每天都走路带风,见人还要会心一笑,露出猥琐的笑容问对方有没有看最近的火爆戏曲。

    没看过就赶紧的去看!

    再深入联想一些,景泰五年的进士们,入翰林的还少有展露锋芒的,可去地方上混的,已经风生水起了!

    看来,“非翰林不高官”的规矩,要被打破了。

    好在这个破规矩本来就没形成多久,打就打了,也没人敢跟皇帝吱一声。

    而进士们也没有多少怨言。

    他们能通过朱见济的恩科,那思维肯定是灵活的。

    当他们得知陈献章之所以被钦定为状元,就是因为写了“经世致用”时,便在心里选好了未来的路。

    “这是陛下御笔所书,赠予状元公,还望你去了地方为官,也别忘了做好学问。”

    朱见济派遣身边的太监张永在陈献章临行之前送了本册子给他,还带了话。

    小册子上面,记录的是朱见济从后世的各种思想流派中复制粘贴来的一些言论,尽量的选了些符合大明时代特征的,不至于太挑战人的三观。

    不然某些做学问做到心发狂的家伙,还真有可能被刺激到疯掉。

    陈献章感动的接过,然后跪谢皇恩。

    旁边同行的人羡慕的看着他,也想有皇帝如此疼爱。

    随后,进士们各奔东西,只等日后考成合格,再找机会调回中央。

    至于朱见济,则是按照自己的正常作息,每天早起早睡,处理政务。

    种子,他已经埋下去了。

    只需要时间吹打,让之成长收获。

    “这就是当年三宝太监下西洋时,留下的《郑和出使水程》?”

    五月天气渐热,朱见济抽空骑了阵马当减肥,然后就换了身常服,去了皇家的档案库里。

    想当初迁都北京,除了像黄册这种庞大重要的文献,因为担心搬动途中破坏了它,被留在了南京外,郑和的航海日志却没有被落下,一起带到了紫禁城中。

    朱见济早就命人去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了。

    随着天津港的修建逐渐完善,南京那边的龙江厂也重新恢复使用,也到把这贵重的文献请出来重见天日的时候了!

    他早就眼馋那还没被人开发染指过的海洋了!

    可惜之前忙于国内事务,“攘外必先安内”,加上国库的银子长期用在打仗和赈灾之上,没有多余的资金拿去修建船只,这才让他不得不停下脚步。

    可现在大明稳定了,国库不再是饿肚子的状态,就算朱见济突然堕落自闭,学他爹一样垂拱而治,以后也能捞到一个“守成”的功劳。

    于是,他躁动的小心脏便无法再忍耐下去。

    再说了,之前抄了东南某些士绅的家,可是从他们那儿掏了几条海外贸易航线出来的。

    这种好东西,能一直荒废着不用嘛!

    皇帝亲自前来,对整理工作进行审阅,可见对于此事的重视。

    “这书正是当年郑和所使记录,记载了海上数十国的风土人情和相关航线……请陛下御览!”

    宫人将叠的老高的一沓书奉上,并将其中内容对皇帝做了简要描述。

    而朱见济的手边,还摆了一本《寰宇通志》和一架地球仪,正好能跟《郑和航海日志》配合一起看。

    小皇帝坐的端正,怀着虔诚的心态,翻开了面前的书籍。

    我要做明世祖

 第178章 皇帝盯上了日本

    作为一名文科生,虽然历史学的不行,但关于以前的大事件,朱见济却是知道不少的。

    像郑和七下西洋,完全是一件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伟业。

    比起西方的大航海早了几十年,其航行规模和船队配置,更是碾压整个时代,堪称同时期的“无敌舰队”!

    奈何后面因为航海人才的缺乏,以及统治者的轻视,未曾让大明的足迹在海洋上持续更久,被西方人给后来居上了,以至于百年之后,一步慢,步步慢。

    对此,朱见济必然是要做出改变的!

    而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收集海上的各种资料,把郑和遗留下的遗产全部接盘。

    关于他手里的这本《郑和出使水程》,朱见济还记得它在后世的“传奇经历”——

    这本记载了郑和一生心血的宝贵资料书,按理来说应当被后人珍而重之,好好保管的。

    结果却被负责这事的刘大夏给付之一炬,彻底摧毁了!

    而这人毁书的原因,只是因为他觉得“三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

    这让当时有意清查旧档案的明宪宗感到非常无语,但他也没有太过在意此事,轻飘飘的将刘大夏放过了。

    朱见济觉得,如果这姓刘的栽到自己手里,别说什么人才不人才的,最起码也得给他来个皇帝御脚猛踹心窝子,然后将人下诏狱等死的结局——

    因为他把皇帝气到水肿!

    大明好不容易打开的世界大门,就因为这个家伙的短视和自大,给“砰”的一声关上了!

    还他妈理直气壮的给大门上了一把铁锁,拦着别人去打开!

    这让大明此前的所有投入、以及未来可能的希望,全都被破坏了!

    如果记录还在,大明对海洋的探索压力可以极大的减轻,指不定等哪天朝廷有钱了,会再弄一次下西洋,而不是一想到下海的庞大代价,就果断放弃。

    好在一切还没有发生……

    《永乐大典》还是完整的,朱见济已经命翰林院的学士们再将之抄录一份备用了,做好了多手准备。

    《郑和出使水程》也是完好无损的,他没有遇到跟刘大夏一样坑后代的大傻逼。

    朱见济特意擦了擦手,然后一边看书,一边对照地球仪,找出郑和曾经去过的地方。

    以后,那些地方会成为大明的“自古以来”。

    所以一点也不能漏下!

    从东南亚到东非,这是大明船队在大海上的漫长旅程。

    地球仪上面也被朱见济点出来了几十个红点,画出来了几条线路。

    久久之后,他才呼出一口闷气。

    “把这些东西收好备份,若是出了一点闪失,朕就唯你们是问!”

    命人把书跟地球仪重新收起来,朱见济冷声吩咐下去。

    “另外,告诉咸阳宫学堂的负责人,让他们着重教导学生,朕刚刚圈出来的地方都要让他们看书了解……”——

    在没有新太子的情况下,作为东宫的咸阳宫,此时已经被朱见济改造成了宫内小学,不少有功匠户的子女都被他收了过来,当做未来的可用之人培养。

    教学的过程,都是按照后世的法子来的!

    朱见济刚才可不是随手涂鸦,他是真的在认真做笔记,看以大明的积累,能最快开拓到海洋的哪个角落。

    最方便的自然是日本和朝鲜。

    作为中国长久以来的邻邦,这两个地方都属于大中华文化圈,三方间都还算了解,特别是朝鲜,更是大明的孝子贤孙。

    自打大明出兵打击了瓦剌,使得朝鲜不用再受其遏制后,这个小国更是每年准时准点的来朝拜上供,还企图给刚登基未成年的皇帝送上他们国内精挑细选出的“美女”,通过美人计来舔好大明爸爸。

    这当然被朱见济拒绝了。

    不是说他不好色——

    毕竟以古代的年龄标准算,再过个两三年,朱见济完全可以行人事,为皇家开枝散叶了,提前几年为自己准备干员也不算什么。

    先帝留下的无数操典还等着他继承发扬呢!

    但要知道,太宗皇帝在时,就曾经对朝鲜使臣吩咐过,让他们不要再送“美女”了,他们那儿小地方出产的马不好骑,还有点丑。

    如此,审美要求更高,不能委屈自己的朱见济更不可能接受棒子国的人了,哪怕是给他当洗脚婢也不行!

    什么,裤子一脱灯一灭就能凑合?

    放屁!

    都成皇帝了,他还用凑合?!

    朝鲜自然也很委屈,但还是听话的没有再供奉“美女”过来。

    朱见济觉得,如果他提出要和朝鲜通商,对方应该不会拒绝,还会很乐意的对自己打开国门。

    至于能吃下朝鲜的多少市场,从那儿掏出多少钱,就得看大明商人自己的本事了。

    朝鲜与大明之间的陆路不好走,但海上商路却很通畅。

    此前到手的三条海路,便是的分别通往朝鲜、日本和越南的。

    这也是朱见济为大明最先预订下的海贸目标。

    之前还有点担心能不能一帆风顺,谁让除了朝鲜,去日本和越南的航道都挺长的,而日本也是三者中,大明海商最少跑的地方。

    现在却是放下了心,彻底决定出海远行了。

    因为……

    大明的国库又要空虚了。

    按照老朱同志制定的收税方法,在明初一切机构还在正常运行的时候,税收都只能算是“够用”。

    毕竟老朱是个节俭惯了的人,他并不喜欢把一大堆钱扔在国库里不用,看着它受潮发霉。

    而在这个“够用”里,只包括了朝廷给官员发工资、给宗室发禄米等等,没有对每年可能遇到的天灾后赈济百姓、修复河堤等等事情进行概括。

    估计老朱自己也没有料到,百年时间内,大明就会迎来天灾频繁的小冰河期,还有他那削藩后被当猪养起来的子孙繁衍膨胀速度。

    所以即便朱见济当政后,一直念叨着“祖宗成法”,恢复了不少太祖时期的管理办法,甚至还提高了商税,重查田户,去掉底层宗室这个负担……

    还是没能把各种坑拿钱补起来。

    更重要的是,对比起太祖的统治情况,他手下还有一个新的巨大吞金兽——

    军队!

    卫所制度正常的时候,军队花费的确不需要朝廷多费心思,足以让朱太祖极为自豪自己的安排。

    可现在卫所制不是崩坏了嘛!

    将士的花销从他们自费转移到了朝廷上,给国库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但朱见济不可能放弃募兵制的好处。

    为了保障军队的战斗力和执行力,给将士发钱是必须的!

    不然,崇祯和君士坦丁十一世会手拉手,半夜入梦跟他谈心的!

    虽然没有把所有的卫所都废除,不需要朝廷承担全部花费,可这支出压力还是很大的。

    张凤今年递上的财政报表,军政方面的支出占比越来越高。

    朱见济非常需要开辟新的财源!

    他把前些年剩下的钱投入了修复龙江造船厂和新建天津港上,就是为了去日本做准备。

    因为经过多番对比,朱见济发现,只有在日本,才有让大明谋取暴利的机会!

    朝鲜那边自称“小中华”,国家的文化、政治发展比起日本,是更完善的。

    它和大明差不多同一时间迎来太平之景,到现在国内情况也慢慢固化,各个利益网上,自有地头蛇盘踞,没多少赚钱的空间让大明去插手。

    要想从他们那儿大把的赚钱,大明还得在先期投入更大的力气,去打破朝鲜的稳定,没有空间创造空间。

    而日本那边,有赖于后世对方强大的“文化输出”,导致历史不行的朱见济都对他们遍布村长混战的“战国时代”颇有印象。

    大明迎来了乾圣元年,

    日本那边,此时应该……已经打成一片了吧?

    我要做明世祖

 第179章 郑和时代的老人

    后世漂亮国的崛起经历很明白的告诉朱见济——

    如果你想一夜暴富,

    那就去贩卖军火吧!

    凭借美洲跟大陆岛隔绝的超强地利,漂亮国通过两次世界大战,赚的盆满钵满,甚至在二战之时,它还给日本卖了大批武器!

    要不是因为后者野心越来越失控,逼的漂亮国不得已下海参战,只怕它还要继续当搅屎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