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134部分

我要做明世祖-第134部分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曲阜孔家那近乎抄家的下场,张家人听完只当看了个热闹。

    可等即将落到自己身上,却是一丝一毫都犹如剥皮抽筋的痛苦了。

    没过几天,又有官府派人过来,核算张家一应财产,拿着朝廷最新颁布的《宗教管理办法》,要求他们足额交税。

    张家人非常震惊,“我等出家修士,何用交税?”

    他们可是不食人间烟火的!

    平时花销……那是下面百姓自愿上供给神仙的!

    结果官府来人也是毫不客气,“你们那位张真人在京城被三堂会审呢,若是要一错未平再犯一错,只怕龙虎山这千年道都也得废了!”

    “不要以为自家何其了得,没了便要天塌地陷。我大明天子喜欢的,可是武当全真!”

    这可威胁到张家人的软肋上了——

    要知道,“张天师”之所以能在道门中占有崇高地位,一来是法脉悠长,从东汉就有了,后面很多道派涌现,都算其晚辈,故而以“张天师”为首,弄了个正一盟威道出来。

    即便后面能人辈出,谁也不能否认老张家的前辈地位。

    二来便是因为不同于一般道派师徒相传,“天师”这个职位是被张家人垄断了的,只有他们家的人才能称之为“天师”,就跟只有皇帝才能自称天子一样,更添神圣色彩。

    但这种高高在上的情况在全真教出现后被打破了。

    全真教,自金宋之时兴起,得成吉思汗喜爱,由此大兴。

    等到永乐时期,太宗皇帝更是斥巨资给全真分支武当教修建了一个巨大的宫殿群,规模次于紫禁城而已。

    这意味着,长期垄断道门头部地位的天师道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而有的时候,有了对手,也就有了软肋。

    等官府来人说武当山那边已经响应朝廷政策,按照一应程序缴纳了赋税后,张家人的脸色跟吃了屎一样难看。

    听说武当山上的道士还借机给自己粉饰了一下,说“有赖昔年太宗赏识,才有武当派的今天。如今朝廷要他们交钱,那是自然要配合的”……

    好家伙,又树立了个“知恩图报”的好形象!

    这让坐在皇位上的朱见济龙颜大悦。

    于是乎,张家人再怎么不情愿,在各种压力之下,还是忍痛出钱免灾,希望能让皇帝别对自己翻白眼。

    其他地方的宫观庙宇在道门两大巨头的领头之下,也跟着交起了赋税。

    钱很多,除了一些真的看淡风云的高人,不少修士都差点心痛的走火入魔了。

    南京那边的皇觉寺还想过走朱太祖的关系,给自己弄个特权。

    毕竟皇觉寺地处市区,观宇收税也是按照地皮好坏核算的。

    和尚们出的钱不可能少。

    但朱见济拒绝了,反而下旨责令日后的神佛塑像,只能用泥木雕刻,不能再弄什么“金身”。

    虽然佛门金身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用铜铸造然后镀金装饰的产品,但铜也是值钱啊!

    朱见济还想着工部里铜的储量足够,再让人重新铸币发行呢。

    和尚们对此有苦说不出。

    眼见浙江那边的官场都快翻天了,他们只能含着血泪往肚子里吞。

    在此期间,自然也有暴力抗税的事件,不过当地的军备也不是摆着给人看的。

    但凡敢抗税,朱见济直接下旨将之定性为邪教恶徒,责令地方将领将之剿灭。

    寺庙拆毁,参与抗税者处死,其余人发配边疆,还要问责当地官府,指不定能让老爷跟着主持大师一块上刑场。

    距离北边近的,就扔去关外开发新城;南边的,流放西南。

    沿海诸省的,则是被扔去吕宋,为以后的沂国建立打基础。

    移民好歹还要花钱招揽呢,这群和尚道士可不需要,绑好了就行。

    而且能出家念经,说明这群家伙起码认识几个字,单人质量比招收过去的破产农民们好多了,免去了一些吕宋教育上的花费。

    “臣谢陛下隆恩了……”

    被朱见济没事叫进宫里聊天,朱见濡得知即将有大量有点文化底子的“出家人”去他未来的封国安家落户后,也开心的笑了起来。

    自打他跟万贞儿的儿子出生,朱见濡也迅速成长了起来,看事情也复杂了。

    他现在就在为以后就藩担忧,生怕那边没弄好,全家匆忙搬过去,带着老婆孩子受苦。

    现在的吕宋移民定居点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便是“文化水平过低”。

    仓禀足而知礼节。

    这句老话很直白的点出了人只有在生存条件得到满足后,才会去学习其他方式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的道理。

    所以这话也是朱见济批判眼下古板道学家时常说的。

    礼教?

    礼教能让人吃饱肚子吗?

    还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君子们没看见史书上每逢天灾人祸,总会提到“人食人”之事?

    人不能吃饱肚子,是会闹事的!

    目前吕宋的开发还不够,虽然土地肥沃一年三熟,但岛上的气候、毒虫,以及落后的基础建设都让人颇为难耐。

    在这样的情况下,别说让移民们安心思考人生意义了,本土上的穷秀才见到了招移民的告示,都避之不及。

    朱见濡为此头疼得不行,连给儿子换尿布的时候都在想以后孩子的教育怎么办。

    他跟贞儿……

    书读的都不多啊……

    今年的宗室考核,他只是个中分段,亲弟弟荣王朱见清都没及格,被朱见济狠狠训斥了一顿,目前还在关禁闭中。

    有了这一波新的移民,文化建设问题就能缓解不少了。

    所以朱见濡感谢的真心实意。

    我要做明世祖

 第218章 天花和牛痘

    “沂王和朕是兄弟,无需多言。”

    朱见济笑着说道,“以后大明能扩张到何等范围,还是要亲族联手同心开拓的。”

    “何况吕宋之地,本就荒凉,要是朕再不多花些心思,岂不是要送你们去死?”

    朱见濡尴尬的摸了摸嘴上刚留出的一点胡须,不说话了。

    因为在他娘周氏得知朱见济为他安排的封地不在本土,而在远隔重洋的吕宋岛时,就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甚至口出恶言,说皇帝这是想害死对皇位拥有强宣称权的朱见濡,好让自己独占龙椅。

    朱见濡为此又跟周氏别了苗头,最后还是万贞儿劝了他一下,方才停止了争执。

    “儿子是怎样的身份?徽宗被废子孙!”

    朱见濡跪着对他娘哭诉,“以我父为帝之功业,我被废之后还能安然长成,已经是先帝仁德了,如今陛下愿以我为一国实权之主,更见隆恩,何谈加害?”

    他又不是傻子,连谁好谁坏都分不出来。

    景泰朝时期,他跟兄弟被封王赏赐,除了心理压力大了点外,其实日子过得还很舒服。

    后面朱见济发育起来了,景泰帝对他这个侄子也更为友善,时不时把人叫进宫去考校学问,年末家宴也会给他跟荣王准备一个座位。

    虽然有作秀的可能,但的确让朱见濡享受到了好处。

    而他爹呢?

    对在南宫陪着自己的女人不停的打拳,周氏也是被害人之一。

    如果不是因为这人太过刻薄,当年高氏也不会想着偷他的佩印了。

    等到死后给他想庙号,还有大臣提出给个“幽”字号,将之类比周幽王。

    要不是有此前的“太上皇罪己诏”,土木帝连徽宗都称不上。

    等朱见济继位,胸襟宽广的新帝也多次对他们这些可以跟自己争皇位的堂兄弟赏赐,可见他继承了先帝的仁德之心。

    有哪个废太子,能有机会去外地掌权称王呢?

    周氏只是骂他不知道利害,不怕万一,然后让万贞儿把孙子带过来,抱着娃娃自艾自怜去了。

    对此,朱见濡见到天子,其实是有些愧疚的。

    朱见济这边早就有阮伯山的汇报,根本不把这问题当回事——

    作为一名立志要开创大明新时代的统治者,朱见济给自己对标的榜样,可是古代的唐宗和后世的长者。

    睿智、仁德、能干……这些人设,他全都要!

    在皇位坐稳后,连个堂哥都容不下,那他的心胸又如何容纳整个地球?

    统治者自身的气魄,对国家风气也是很有影响的!

    “佑极如何了?”朱见济又问了一句,关心起自己的小侄子来。

    “一切尚可,已经会翻身了。”

    万贞儿大龄产妇,以古代的普遍条件,母子都很容易遇到危险。

    原历史上,宪宗和万贵妃的孩子刚出生不久,连名字都没来得及取就夭折了。

    这辈子有赖于朱见济提高了大明医疗水平,并且将《永乐大典》中有关于儿科护养的方法给摘了出来编修成册,培养了一批妇科和儿科大夫,成功让万贞儿母子平安。

    这也不是因为朱见济这个皇帝吃饱了撑的,去关爱人妻幼子了。

    而是大明需要这些儿科大夫。

    自景泰朝以来,大明走上了拨乱反正的道路,虽然天灾不断,但在广阔的疆土和朝廷的努力赈济上,还算可以控制。

    大部分的地方是步入正轨,并且享受到大明中兴福利的。

    农会、新农具、改良的耕作方法还有新稻种的推广,都让社会稳步繁荣起来。

    生活好过之后,最大的特征就是老百姓乐于生孩子繁衍血脉,民间婴幼儿数量增多。

    等到乾圣四年,已然是黄口小儿遍地跑了。

    为了让这一波新生儿顺利长成为大明的人口红利,朱见济需要大夫们好好护持。

    “等到一两岁的时候,不如让佑极接种牛痘?”

    周王朱子埅那边搞的医疗研发也有了进程,从诏狱里拿了几个被判处死刑的犯人实验,总算把牛痘和其相关接种技术弄了出来——

    也别说什么残忍的。

    大明朝判死刑都得让皇帝审批了才可以,要不然怎么总得等到“秋后问斩”?

    这些年重查旧案,那几个人犯都是货真价实的值得一死。

    临死前让他们不用被天花这个流行病困扰,也是大明给他们福报。

    可惜,对于新技术还有人不敢相信,毕竟种人痘跟种牛痘还是有区别的。

    朱见济只好让皇室发表领头作用,鼓励他们带着小儿去当地的惠民医药局接种。

    朱见濡对此也是感激笑笑,“臣明白!”

    天花作为一种让人闻风丧胆的流行病,在世界各处都带来了巨大伤害。

    特别是在西方人手里,这种病毒更是被他们当成了清除印第安人的一种手段。

    西方殖民者到达美洲之后,把天花病人用过的东西“送”给了跟他们友好交流的印第安部落。

    长期的地理隔绝让当地人对天花病毒根本没有抵抗能力,加上殖民者的种族灭绝政策,百年后就让美洲的印第安人只剩下不到百万。

    这让殖民者成功“灭绝”了印第安对美洲大陆的统治,自己随后光鲜亮丽的取而代之,还能高举人权大旗,到处搅屎。

    朱见济觉得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有可能让大明踏上美洲土地的。

    但他“仁德无双”,哪里舍得用西方人那种恶心的手段去害那可能是殷商后裔的本土人?

    大明远在东亚,要移民美洲的话,也没有西方“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好条件,所以原住民还是需要保留人口以做同化的,不能让他们轻易就被流行病搞死。

    反正不管怎么说,天花这种东西,还是尽早被抑制住的好。

    “哥哥原来躲在这里!”

    喜欢黏着朱见济的那只大橘从某处溜了过来,给了皇帝一个蹭蹭,随后固安固怀姐妹俩也过来了。

    ……

    朱见济低头假装继续和沂王下棋。

    自打张懋率军出发,固安一颗少女心也跟着飞去了辽东,还动不动在朱见济耳边念叨那边的情况。

    生怕皇帝决策失误,延误了粮草运输,或是连下十二道金牌,让她的情郎受伤。

    朱见济被还没嫁出去就背叛了自己的妹妹气笑了。

    你说他一个当哥哥的,能卖妹子一个缺胳膊少腿的男人?

    再说了,张懋出发之前,朱见济就给了他和已经提前去了辽东的赵辅八字方针——“捣其巢穴,绝其种类”。

    看见后脑勺扎金钱鼠尾的家伙就杀,毫不留情,不用考虑其他问题,简单粗暴是最好的手段!

    后勤方面有李秉和项忠负责,这两个老头也是硬气的厉害,这几年待在辽东,曾多次抑制过女真对边民的劫掠。

    他们打配合,朱见济在京城里当远程辅助,应该能算一支梦幻五排队伍,完爆三路。

    土木堡之后,大明国威骤堕,女真人在辽东可谓威风八面,独霸一方。

    根据统计,光是被他们劫掠杀害的辽东百姓,就有数十万之多,边地军民深受其害。

    这消息差点把苦恼于如何填充北方新建城池,用人口巩固统治的朱见济气的吃不下饭。

    果然,不管在哪个时空,女真杂种永远都会让他生气!

    “哥哥!”

    固安带着妹妹一左一右拱卫住思考接下来如何下棋的朱见济。

    见人暂时性耳聋,固安计上心头,“太后那边已经收了几十张适龄女子的画像,打算给哥哥选皇后呢!”

    杭太后到底是疼爱儿子的。

    为了给朱见济选个贴心的枕边人,花的心思极多,还让画师把入选的姑娘画了下来,让皇帝亲自挑选,以免盲婚哑嫁。

    朱见济当即表演了个聋哑人康复奇迹,猛地站起。

    “原来是太后传唤?那朕岂能拖拉!”

    “走,去仁寿宫!”

    “沂王先回府去吧,这局棋就算和局吧!”

    朱见濡在后面眺望着皇帝迅速离去的背影,然后无奈的整理棋盘。

    明明……

    是自己要赢了,怎么陛下就硬说和局呢?

    我要做明世祖

 第219章 西榜和武榜的增设

    “我儿喜欢哪个,尽管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