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149部分

我要做明世祖-第149部分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不能确定这事责任在于我,那皮球就能随便踢,跟击鼓传花似的,随机找人背锅。

    去年徐有贞为了讨好朱见济这个大领导,派了自己手下去地方查探基建情况,发现问题后,就遇到过这种情况。

    气得朱见济直接把人给撸了,随后下定决心再搭一个班子出来。

    这并不算“冗官”。

    起码李贤他们也是赞同这事的。

    只要有过实际的工作经验,有脑子的都会明白真正专家的能力有多重要。

    “至于任职的人……就去工科院里面找,学了几年出来,总有人才能胜任吧?”

    朱见济想着他手底下的人才储备,觉得各种局子建立起来后,应该不会出现空荡荡无人主事的情况。

    “臣等遵旨!”

    内阁诸臣齐声答道,继续去帮朱见济完善这些新机构的搭建工作了。

    新的岗位,新的权力……

    拿着勺子想往里面捞肉吃的太多了,必须得仔细对待才行!

    ————————

    而在乾圣君臣对国家管理工作进行整备时,太学和工科院那边则是响应皇帝号召,开始了他们的“工作实习”。

    用皇帝陛下的话来说,这便是“青年人才下乡,为日后处理各种杂务练手”,需要大家打起精神来应对。

    因为等到下半年,吏部就会对这群帝国精英学子们进行整体考核。

    不止会看他们在学三年间的成绩和表现,还会根据这次“实习”的结果进行评定。

    据说后者在评定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大呢!

    所以不管是对学霸还是学渣而言,这都是期末毕业前的最后挑战。

    前者拼搏一把,证明自己可以“学以致用”,是个皇帝眼里的好学生,以后还能分配到一个好地方。

    后者则是没办法,要想好好走出学校大门,就必须抓住这次机会。

    一入学就成为好伙伴的刘韫和张匂,就是这两种人的代表。

    “张弄潮,起来了!”

    宿舍里面,刘韫一大清早就起了床,爬下来后开始收拾东西。

    等他弄完一看,发现张匂竟然还在睡觉,便跳起来,手越过上方床铺的栏杆,给了人一巴掌。

    开春后的余寒让张匂极为留念被子里的温暖,被拍醒后也是磨磨蹭蹭的,不想起身。

    但在太学里磨砺久了,他又清楚的知道,违背学校规矩会怎么样。

    他们那个祭酒周洪谟,可不是一个好糊弄的老头啊!

    司业孔公诚身为奉圣公,看上去笑呵呵的很好相处,实际上却是个能下狠手折腾你的。

    强强联合的威慑力,让张匂被迫和刘韫一块整理起了包裹。

    “我一点都不想下乡实习……老刘你说我爹给我起这么个字,是不是傻了?”

    张匂一边动作着,嘴里一边念叨。

    随着后世的教育方式被朱见济复制到了大明的太学里,并且被学子们接受后,太学生那年轻人特有的骄傲也浮现出来,时常引用《文政杂谈》上的评语,说自己要在“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为此,张匂他爹迎合时尚,特意给自家的傻儿子起了个字,假装后者是个文化人。

    可他看着能是“时代的弄潮儿吗?”

    谁不知道他张匂,是靠着捐钱进来的!

    “张兄不要妄自菲薄,你最近考试起码都过了线,可见还是能塑造的。”

    太学生是真正的“为国储才”,所以就算是捐生这种走捷径进来的,朱见济也没有放弃压榨他们。

    能捐钱入学,本就意味着那些人家里不缺财物和人脉。

    如此,天然便携带这种优势的捐生们如果去了地方上干活,不管本人水平如何,却是能动用亲朋好友的力量,做出一番成绩的。

    哪怕会出点小混乱,但最后老百姓还是能得到点好处的。

    这是别人掏钱,朝廷受利。

    为了充分利用这一批人,朱见济还鼓励捐生们在学校里找私教补课,降低了对方毕业的分数要求。

    有赖于此,当年着名的废物张匂,如今也是能考试及格的了。

    “而且你听说下乡的事,也就是嘴上抱怨乡下生活艰难,没有真做什么……不像其他人,觉得以读书人的清贵去和乡下农户为伍,是自降身份,找祭酒打报告称病不肯去呢!”

    刘韫帮两人检查了最后一遍行礼,觉得没问题后,才拍拍面沉如水的张匂肩膀,“不要担心!”

    “在学校里,先生们不是也让我们种过田吗?”

    “去了那边,顶多是多挑几担粪水,多搅几堆水泥而已!”

    我要做明世祖

 第244章 太学生下乡日志(1)

    太学生的第一次下乡实习,要在直隶、山东和辽阳三个地方进行,为期将近半年。

    而且在此期间,很多方面的花销,都需要太学生们凭借自己的努力去赚取报酬承担。

    当然,朱见济这个发起人也不会做的太绝,让学生们被生活负担拖着折腾不开手脚。

    柴米油盐,是会消磨掉人身上灵气的。

    所以他还是会出点钱支持太学教育实习的。

    不过实习所用钱财的最大来源,并非国家拨款,而是来自于捐生家庭——

    谁让皇帝大发慈悲的降低了捐生的毕业要求呢?

    既然领导都对你这么好了,允许你那个成绩拉胯的孩子出来当官了,不意思意思怎么成?

    太学里面,对于靠门路和撒钱进来的捐生们也不是很友好,凭自己本事考进来的好学生和这群人很少有混一块的。

    对于这种情况,土豪家长们也明白。

    所以为了能让儿子在学校里广结人缘,弥补一下“不学无术”的糟糕印象,他们也是乐意出点钱资助学校活动的。

    “出发了!”

    带队的孔公诚清点了一下自己负责的那一堆人,和其他博士们道别后,便朝着目标地区前进。

    他们去了位于北直隶东部的一个乡镇,那里才组建起新的农会,加上春耕一到,有不少事情需要人去办。

    正好能让初出茅庐的太学生去历练一番。

    有赖于交通的便利,以及孔公诚的催促,从京城出发到那里,也就花费了几天时间。

    刘韫仍旧和张匂在一块组队。

    毕竟他俩是同居三年的老同学了,搭配起来不用花时间去磨合。

    “这什么破地方?我这辈子就没有睡过这么硬的床板!”

    张匂骂骂咧咧的铺好了床,然后躺在上面翻来覆去的睡不着。

    “妈的,还有虫!”

    他觉得身上有点瘙痒,伸手往被子里一摸,抓到了只长的花里胡俏的甲虫后,立马跳下了床,吓得花容失色。

    想他一个出身富贵的地主家傻儿子,哪里见过这种场面!

    刘韫倒是见怪不怪了。

    虽然在太学里过了几年好日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遗忘了自己农家子的出身。

    每次学校里举行各种实践活动,刘韫总是最积极肯干的那一批,不怕苦不怕累。

    “没事,这是乡里常见的小虫子,不咬人的。”

    他安抚了下张匂,让对方别激动,“夜已经深了,动静太大会吵到别人的。”

    虽然没有住到大通铺那边,有幸分配到了一个双人小隔间,但乡下条件就这么好,这里还是新建立起来的农会,就别想有什么隔音效果了。

    大家一落地就忙活了起来,现在好不容易休息上了,要是再吵吵,估计还能惹来几个气血方刚的猛男上门跟张匂交流下肉搏经验。

    于是张匂只能忍着一身鸡皮疙瘩,又把床铺拍了好几下,确定把虫子都吓跑了后,才缩到床脚处小心的睡过去。

    第二天一大早,农会里就有人来敲门,把下乡的知识分子们叫了起来。

    有农人带着年轻学子们去领工具,预备干活。

    事情是有很多的。

    比如说最基础的耕种,还有投喂鸡鸭等家禽牲畜,甚至还要人去修房子……

    随便一件都让学子们有点承受不住。

    他们在太学里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读书的,那些实践课偶尔来个一两节,算是调剂品。

    现在却是要全天进行,习惯翻书做题的双手得跟锄头镰刀黏在一起,哪里能好受?

    但孔公诚这个带队老师都跟着一块干活去了,让学子们连发牢骚的机会都没有。

    总不能承认自己好吃懒做,还比不上五六十岁的奉圣公吧?

    但遇到问题还是要说出来的。

    “为什么不用牛来拉!”

    在拉着犁来回十多次后,张匂摁着自己磨破皮的肩膀,浑身大汗。

    “因为向朝廷借的耕牛还没有送过来,会里养的是小牛犊,没长大,还不能使唤。”旁边指导知青工作的老农顺口回道。

    作为一个才搭起来的小农会,这儿的人都是受了灾逃荒后,被朝廷集中安置来的,本就是白手起家,很多东西都是找当地官府要的贷款。

    能有些小鸡仔和牛犊发给他们,已经算是朝廷仁爱百姓,在认真做事了。

    “你也别嫌累,这爬犁可是新铁做的,破土厉害……要是用我以前的铁犁锤头,还得花更多功夫才能把地翻好呢!”

    老农唏嘘一阵,看着田翻的差不多了,就和张匂他们一块撒起了种子,嘴里还在说着,“也多亏了圣天子在位,要不然我这个老东西,哪来的机会跟你们这些读书老爷种地?”

    按照过去受灾的经验,一旦风雨不顺,田地歉收荒芜了,农民们是没有多余出路的。

    找官府请求赈济,可官府面对那么大的烂摊子,也不敢随意接手,很多官老爷是当了缩头乌龟,得过且过的。

    开仓放粮更不是小事,需要报告上级审批后才可以去做。

    而等流程走完……

    也不知道会有多少人饿死。

    所以在朝廷疲软无力的情况,自己又没胆子搞零元购的情况下,农民们只能去贱卖田地,从地主手里换取一些救命的粮食和铜板,先熬过荒年再说。

    而他们失去田地后,不少人也跟着把自己卖给了地主当佃户苦力,挣扎着继续活下去。

    这是很长时间里的老套路了,土地和人口也是在这样的循环里,被人不断的兼并。

    幸好朱见济弄了个农会出来。

    幸好朱见济有能力把农会强制性的推行到地方上去。

    资源被集中在一起,对抗天灾的能力就提高了。

    政治上面也在不停的改革,提高官员执政能力,把水利修建和百姓生活情况当做了考核升迁的一大前提,逼着官员去做实事。

    以老农的说法,他本是山东那边的流民,被迁移到这里没多久,官府就宣布“以工代赈”,雇佣青壮男女去做事情,老幼则是有免费发放的粥水饱肚。

    这让逃荒中的人活下来了不少,也没出现往年饿到吃土的例子。

    “这些房子跟田,都是那时候弄出来的……你能想象,官府掏钱让我们干活,搞来搞去,做出来的都归了我们?他们是给我们送钱啊!”

    天底下哪里有这样的好事!

    到了现在,老农提到几个月前的情况,还是觉得有点梦幻。

    “可我看这里的事物都井井有条,不像是灾后匆忙建的啊?”

    把田地收拾好了,刘韫和老农蹲在田埂上喝水,好奇的问了一句。

    “那是因为有工科院和农科院的先生们下来过了啊!”老农咕咚干了两大碗清水,咧嘴一笑。

    要不是提前见过了那些人,以此时读书人和泥腿子的巨大差距,老农面对着太学生们,态度哪里会有如此轻松自在?

    早就畏缩着求他们别动手,自己把活都包了。

    “工农……科院?他们也下乡?”

    刘韫听到这里,惊讶了。

    在目前北京城的顶层教育圈子里,太学排第一是肯定的,毕竟它的规模和人数都是首屈一指。

    但工科院因为受到皇帝格外的重视,甚至让帝王自掏腰包给人当奖金补贴,也吸引了不少目光。

    之后,原本的皇庄也在建立十年后得到改组,由当中经验丰富且参与过培育优良稻麦种子的农学专家牵头,成立了“农科院”。

    这个新机构一经组建,朱见济就下旨邀请全国各地的种田好手前去交流,自己还亲自坐镇,那场面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有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农本思想”加持,使得农科院一挂牌营业,就有和两个老前辈三分天下的趋势。

    虽然论起人数,工农院加起来都不及太学,但人家知识体系本就不同,也没有走后门进去的,所以在教学质量上,的确让太学生们产生了一点竞争压力。

    皇帝去这两个地方的频率,比来太学多多了呢!

    我要做明世祖

 第245章 太学生下乡日志(2)

    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

    但作为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生产力”对于现实里的很多人来说,都是无法直接看到的,顶多在用到一种新工具的时候,会恍然发觉“这玩意儿真好用”,而不会深刻理解到其作用。

    能够承载“生产力”的,是工业和农业。

    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吃饭和使用工具,所以工农,是发展的基础。

    至于以太学为代表的,授人诗书礼义等等知识的教育行业,却要在更上面一点,属于发展的第二序列。

    所以就算有臣子腹诽不已,觉得皇帝过于关注工匠农夫,朱见济也没搭理对方,仍旧我行我素,向着工科院和农科院倾斜了大量的资源。

    现在不着急打仗了,不安心发展生产咋办?

    而在大明朝前所未有的君主集权之下,朱见济的个人倾向是可以影响很多事情的。

    不管是不是企图讨好领导走捷径,这几年里加入工农两院的人的确不少,也弄出来了一些成果和人才。

    不过虽然有了皇帝的鼎力支持,两院的师生们也难免混的灰头土脸。

    因为他们的实践课太多了。

    如果说太学是以文化科目为主,偶尔动手实验调剂一下,那两院就是完全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