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17部分

我要做明世祖-第17部分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南宫那里,就要像朱见济给阮伯山的吩咐,将联通内外的人换成自己的眼线。

    景泰帝身边的兴安有问题,孙太后还能用名头压制讲礼貌的景泰帝。

    所以朱见济决定牺牲自己,替好爸爸分担压力,顺便把阮伯山推上去。

    东厂养了那么多宦官,总不能让他们吃白食。

    “让东厂的人去办……宫里可有不少正统时期的老人啊。”景泰帝微微皱眉。

    显然阮伯山之前给他插的刺还没有拔掉,让景泰帝一直耿耿于怀,近来兴安这个老太监随身伺候皇帝的频率也下降了。

    对方也察觉到了这一点,不但降低了自己的存在感,还会“偶尔”表现一下年老力衰,不能再服侍皇帝了。

    “这个无妨,可以安排些新进宫的过去,再让他们分成五人一组,每两组轮换值守,但凡谁跟太上皇来往密切,就举报出来。”

    “违者连累全组受罚,有功者则施以奖赏。”

    驱之以利,而且是皇家许诺的利益,这对于宫里面的奴婢来说是极大的诱惑。

    宦官们挨了那一刀,能依靠的就只有皇帝了。

    宫女们长时间待在紫禁城,出去了也是老女人,为了谋个远大前程,也会选择讨好贵人。

    眼下谁都不知道以后会有一场夺门之变,这些人基本上都会跟随在景泰帝身边。

    “太后那里也是一样。”

    “她老人家心善,喜欢奉养佛祖,那就找个大师进来和她天天说禅吧,顺便也收心养病,不要时刻为太上皇忧虑。”

    简单点说,就是要把朱祁镇和孙太后都监禁起来。

    但对外的面子工程要做好,一个得说安排人伺候,一个得说太后喜欢这样。

    如此,只要脸皮再厚一点,坚持自己这是在做好事,大臣们要指责也找不到借口。

    “那就听青哥儿的。”

    景泰帝也琢磨不出什么好主意,毕竟这种私密问题,他也找不到别人商量。

    如果他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去,第二天指责皇帝不识礼法的奏疏就能堆满整座奉天殿。

    “咱们青哥儿真是聪明,能想到这么好的法子。”

    景泰帝又开始夸儿子。

    落在朱祁镇眼里,朱见济是个大脑发育超乎寻常的妖孽,而对景泰帝来说,儿子明显是被太宗皇帝点化了的。

    政治手段顺手拈来。

    像他,果然是自己的种!

    朱见济看着景泰帝乐呵呵的模样,就乘胜追击,顺便把自己想要组建东宫六率和请求好爸爸赐予田地充当皇庄的想法说了。

    而景泰帝听了以后,果然跟朱见济此前猜想的一样,眉头一皱,抚摸起了下巴上稀疏的胡须,

    “建立六率和皇庄?青哥儿年纪还小,还时常跟在为父身边,有必要这些东西吗?”

    宫里有禁卫环绕保护,皇家也从不差钱,景泰帝左瞧右瞧,也不觉得哪里让儿子受委屈了,怎么突然就要建设东宫了?

    这么小的年纪,虽然聪明,但独自去管理太子府事务的话,是不是太早了?

    “有的,因为那些人都会听我的话,而不是因为父皇才听!”朱见济对着景泰帝又使用起了撒娇这无往不利的手段,哄着好爸爸答应。

    “天天都有人围着我被我指挥,想想都觉得刺激。而且皇庄赚的钱我跟父皇对半分,结余财物归入咸阳宫,我要攒着给父皇母后买礼物。”

    “不然吃的用的全都靠父皇赏赐,我连给马伴伴他们赏点金豆子都要先看看账本才放心。”

    景泰帝果然喜欢儿子这招,立马被朱见济逗笑了。

    不过想想,儿子第一次上朝就拿出了能让户部尚书称赞不已的表格图法,在算学上应该是很有天分的。

    就咸阳宫那点小家当,估计儿子算来算去也腻了,的确需要给太子扩大下小金库的规模。

    反正儿子都说了,赚钱是为了奉养父母尽孝的。

    到时候真做起来了,父子俩也能理直气壮的告诉天下人皇家是极为和睦的,而不是天天让人念叨景泰帝和太上皇之间的兄弟矛盾。

    “那就听你的!”

    景泰帝豪迈的点了下头,问朱见济,“东宫六率的长官要不要为父帮你挑?皇庄你想建在哪里?”

    “我听父皇的!”朱见济笑嘻嘻的抱住了景泰帝的胳膊,“儿子唯一的要求,就是六率长官得在勋贵里面挑。”

    “为何?”景泰帝被他这话搞糊涂了。

    “因为我前些日子读书,听人说了景泰元年大战瓦剌的事,结果让那么多侯府公府带孝披麻了,有点心疼。”

    能不心疼嘛,

    勋贵集团受了那一波冲击,跟男人隔了蛋一样,再像重振雄风可不容易。

    大明朝堂由此失衡,打破了太宗皇帝规划好的“文官、勋贵、东厂”互相牵制的势力分配。

    偏偏景泰帝半路登基,根本没有意识到维系朝堂势力平衡的重要性,只觉得自己学大臣口中的圣君明主,任用些有能力的官员就成了。

    就算提拔了西宁侯宋杰,也是心疼他们家的遭遇,顺手为之。

    于是好爸爸没有做的事,只能由儿子来打补丁了。

    趁着勋贵们还没有彻底萎掉,朱见济需要扶持起其中的年轻代表,给他们止止血,试着看能不能把被割掉子孙根续回去。

 第二十九章 太子关心灾情

    而六率卫队的基础成员,朱见济相信以景泰帝对自己的重视,不用他提要求,也会自觉的抽调些军中精锐过来。

    皇庄更不用说。

    连唐兴都能被赐田千顷,良田近半,何况自己?

    于是多余的话便没必要讲了。

    对于景泰帝看人的眼光,朱见济还是信任的。

    历史也证明了,景泰帝提拔的人才十有八九是真货,没有掺水。

    比起对勋贵世家还不怎么熟悉底细的自己,让景泰帝掌掌眼更省时省力。

    “那过两天,为父就找几个人过来给你看看,要是青哥儿顺眼,就直接任命他当卫率将军了。”

    正好,目前年轻一派的勋贵已经结束了守孝,也有活动起来谋求职位的,景泰帝完全可以大挑特挑。

    慈父孝子都觉得今天称得上畅快,于是说完了话,吃了些桌上的糕点,就大手牵小手的出去散步了。

    这些日子经常被朱见济以各种理由拉出去锻炼,景泰帝也感觉身体的确舒坦了一些,于是也爱上了散步这种小运动。

    徒留下殿内小厅里藏着的唐美人还在无聊的等待皇帝接见完太子,再来和自己磨合感情。

    而等朱见济跟好爸爸说完了事情,在南宫更新安保系统的阮伯山方才溜到咸阳宫,悄悄的向太子殿下汇报情况。

    “太上皇可有受苦?你带过去的人可不能以下犯上啊……”

    坐在矮凳子上泡着热水脚,朱见济舒服的眯上了眼睛。

    阮伯山回道,“绝对没有!”

    “奴婢们把太上皇请到了殿里,让他眼不见为净,以免知道是谁私底下行违逆之事,因此心烦。”

    “那生病的小皇子怎么样了?”

    “请了好几位太医过去,开了一些药,现在睡着了,烧也退了一些。前皇后和陈妃都称赞我等呢!”

    “那是尔等应该做的,”朱见济哼哼的把脚抬起来,让宫人给自己擦干净,“太上皇多贵重的人,哪里能受委屈?”

    “安排在那里的人能保障吗?”他又问道。

    “都是奴婢近些日子挑选出来的机灵人,分的清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那就好,不过还是得盯着点。”朱见济爬上早就暖好的床,半睡半醒间把自己先前计划好的监控安排告诉了阮伯山。

    阮伯山自然满口答应。

    “你干的不错,去找马伴伴要五十两的赏银吧。今天父皇准许了孤开建皇庄,到时候少不了你的赏钱。”

    朱见济对于自己能不能赚钱很笃定。

    虽然他对理科各种操作不顺手,但在前世常年的网络滋润下,还是记得烧玻璃和配水泥这几个穿越界烂大街法子的。

    他只需要一些熟练的工匠,加上时间和足够的材料,就可以把这几样吸金利器搞出来。

    等有了钱,很多东西就可以提上日程了。

    毕竟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奴婢谢过太子殿下赏!”

    阮伯山高兴的谢恩,然后转出咸阳宫,在马冲羡慕的眼神下,抱着五十两走了。

    马冲在被朱见济调教的会算账后,对于太子这边每一笔支出都很不舍,更何况他和阮伯山还是潜在的竞争对手。

    阮伯山受用,自然就意味着自己的地位降低。

    可他的确比不上阮伯山机灵,也没有个东厂督主的名头方便朱见济做事,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机会,让太子看到他身上的闪光点。

    好在过不了多久,朱见济这边就有了马冲表现自己的机会。

    “山东江北等地,当真又有了灾情?!”

    内阁之中,陈循等人面对着快马飞驰送回的调查报告,惊呼出声。

    “不错,根据这上面写的,山东在去年并没有下多少雪,天寒程度也不及往年,估计开春就要发生旱情了。”

    朱见济将情报合上,脸上透出不符合年龄的肃静。

    而且山东江北范围广阔,有些地方没有足够的雨雪,一部分地区却是发生了冻饿之灾,已经有几个村子的人开始流亡,聚集在县城乞食。

    好在地方上的应对也算得体,暂时性的安抚住了这些人。

    真正的问题还要等到开春才能显露。

    可这并不代表现在大家可以放松了。

    因为除了两个月后必然到来的山东江北春旱,还有江南的雪灾更迫在眉睫——

    正月,江南诸府连续大雪四十天,苏州、常州等地,冻饿而死者无法计算。

    朱见济对此只能深吸一口气。

    他从未想过自己还有期待段子成真的一天,希望靠着人多吸几口冷气,让气候变暖一点。

    而阁臣们虽然也重视,但对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而言,民间遭灾是常有的事,哪天突然传来某地全部脱贫了,才是让人目瞪口呆的惊奇情况。

    所以他们就像以前一样,讨论如何调集粮食赈灾,顺便派兵过去预备有些泥腿子活不下去揭竿而起。

    在统治阶级看来,只要少死几个人,民间没有掀起轰轰烈烈的造反运动,那么这次灾情就算完美度过了。

    朱见济也是统治阶级的一员,

    但他的良心还没有死绝。

    他都在琢磨如何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了,如何忍心看着自己的子民遭罪?

    就算不能保障全部灾民,也要尽人事啊!

    “来人!给孤准备纸笔!”

    几位阁臣迅速的做出反应,只是不解太子想要写什么。

    “太子对于赈灾一事,可有见解?”

    朱见济严肃的点点头,“孤是颇有想法。”

    “麻烦萧侍郎为孤代笔。”

    朱见济看着萧滋乖乖的拿起笔,然后一边思索,一边开口。

    “儿臣听闻江南大灾,生民流离,心中悲切……故而斗胆上疏言事,献以工代赈之法……”

    这封奏疏即写即看即批,重点在于走流程。

    毕竟他们都在内阁,朱见济随时都能见到景泰帝,寻常小事,没必要硬凑一封奏疏。

    但像赈济江南诸府灾民这样的国家大事,也不仅仅需要内阁和皇帝来看。

    文武百官也是需要参与的。

    更重要的是,朱见济提出了“以工代赈”这个后世一出现便造成巨大影响力的计划。

    他希望能够用这封小小的奏疏,改变一下大明的救灾程序。

    在封建时代,有些东西是被分的很清楚的。

    比如徭与役、赋与税,后世常常把它们当做一个词,可实际上指代的却并非相同的事。

    所以很长时间里,赈灾就是赈灾。

    像“以工代赈”这种事,老百姓都遭灾了你还拉着他们干活,简直就是十恶不赦!

    内阁的诸位阁臣起先听到朱见济提出“以工代赈”,拉着灾民去疏通江南复杂的水道或是兴修地方水利时,差点就忍不住跳出来。

    像高谷这样的传统士人眼睛都瞪起来了。

    只是他们再无知,等朱见济将“以工代赈”的内容详细解说出来后,变得越来越沉默。

    总觉得听到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

    世界观都要被塑造重组了呢。

    像江渊陈循这等人才,在意识到小太子当真提出了个不简单的提议后,当即溜须拍马顺杆而上,夸得好像在朱见济讲出“以工代赈”四个字后,江南雪灾就被解决了一样。

    高谷则是思考许久,最后谨慎发问,“若是以太子这等法子为之,需要多少人手进行管控呢?”

    在古代,让统治者没想到“以工代赈”这种简单方法的阻力之一,还有将大量的劳动力聚集一处,容易引发谋反事件。

    像前朝蒙元的覆灭,开端不就在于召集人手修黄河大堤吗?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这句话何其的如雷贯耳?

    就算是后世的漂亮国,每每遇到灾害,调动人手过去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赈灾,而是镇压可能出现的动乱。

    以工代赈?

    谁闲得没事去做这活儿?

 第三十章 太子组建了六率

    “朝廷是去救百姓于水火的,怎么能赈都没赈,就要防着人起乱子呢?”

    “诸位,圣人说治理天下,在于仁在于诚。朝廷以真心牧民,民自以真心奉养朝廷。”

    高谷感叹,“太子赤子之心,着实令我等惭愧。”

    “可防人之心绝不可无,大明江山切不可出现祸乱。”

    永乐年间的山东也曾遭灾,结果在赈灾之时,爆发了一场震惊全国的白莲教起义事件。

    这个教派存世长久,还立志于造反,不是你觉得好他就不会搞事情的那种。

    朱见济也从善如流,表示这是自己的欠缺。

    “所以这需要好好规划,而且派去赈灾的人也要仔细斟酌,必须是行事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