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18部分

我要做明世祖-第18部分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这需要好好规划,而且派去赈灾的人也要仔细斟酌,必须是行事严谨,并且身负名望的才行。”

    “孤想要举荐高卿家和左副都御史王竑共同前往赈济,如何?”

    “臣谢殿下看重!”高谷一口应下。

    毕竟这是对他人品的肯定。

    “既然是要以工代赈,那工部自然也要出一份力!”

    江渊不甘落后,同时举荐了一位善于水利修建的专业人才。

    “白良才是谁?”朱见济问他。

    “乃是永乐年间治水能手白英之孙,承继家业,宣德年间由举人补为县令,就任江南之地,在任期间亲自主持县内水利修建,现任工部员外郎。”

    “他既然有如此本事,那先前陛下召集天下善于治水的能人,为何选中了徐有贞而不选他?”朱见济挑眉说道。

    “据臣所知,白良才自认只善于疏通地方水道,而不善于黄河长江这等国脉,因此当初并未自荐。”

    “那让他抓紧时间呈一份关于江南河道治理的奏疏上来,若是言之有物,便让他跟着过去吧。”

    朱见济负手而立,随后又出内阁至未央宫,找到了窝在这里休息的景泰帝。

    他三言两语,把山东和江南灾情的事告诉了好爸爸。

    景泰帝闻言也严肃起来。

    “来人!”

    “召六部尚书以及都御史进宫,朕与太子要见他们!”

    临近晚上,才结束了一天辛苦的各位尚书、御史就又进宫面圣,从景泰帝手里领取了新的任务。

    王文、高谷和工部员外郎白良才被任命为这次赈灾的重要人员,以太子提出的“以工代赈”之法为指导,贯彻“高效、简洁、能省就省”的原则。

    毕竟在正统朝和景泰朝的这近十年,天灾是不断的,地方上的民乱更是没有停过,有些东西能省下来一点是一点。

    重要的是,节省归节省,绝对不可以让别人以这样的借口贪污或者克扣灾民口粮——

    以工代赈的目的就是将本来免费发放给百姓的物资,变成让他们用劳动力来换取,这样不但解决了灾民的生存问题,还能改善当地的基建和就业率,并且维护了一些“不受嗟来食”的人的骨气。

    这是万般好的事情,千万不能被一些庸俗官吏给搅和了。

    朱见济派高谷和王竑这两位道德卫士过去,就是想让他们盯着这群人。

    白良才连夜写报告,证明了自己的确有能力后,回家打包好包袱就跟大队伍出发了。

    两位中央级别的大官为首,携带黄金八千两前往江南赈灾。

    随行的还有朱见济培养了近一个月的咸阳宫五朵金花,过去负责算账,将这次赈灾花费的每一笔流水都仔细记下。

    作为从咸阳宫百位宫人中选出来的机灵会计,朱见济相信她们可以防止阴阳账本这种东西的出现。

    当然,任用女子参与政治事务的行为肯定是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是朱见济坚持,景泰帝也跟着儿子走,其余大臣也没办法了。

    但之后种种,就不关朱见济的事了。

    因为他的手根本伸不到江南这么远的地方。

    而这,只是冬季的灾情。

    春天还没有来呢。

    朱见济抬头望天,算是体会到了明末崇祯帝被连续不断的天灾被折腾的嘴上长火泡的无奈。

    还好他周边没有东林党这个奇葩组织拖后腿,还好朝堂上还有像于谦这样有良心的臣子在。

    不过一直不把生产力发展起来的话,面对频繁的天灾,人类还是很脆弱的。

    皇庄必须早点建起来了。

    于是在二月初二,这个龙抬头的好日子,景泰帝面对儿子渴望的眼神,终于下旨将朝阳门外以及昌平县范围内千顷良田赐给东宫。

    这些地方因为距离京城很近,本来是无主的,后面就被权贵们占据。

    不过现在皇帝亲自下旨了,权贵们也只能默默撤出,将这些好田地让给小太子。

    虽然他们不知道太子爷小小年纪要自己的田干嘛,但作为大明第二尊贵的人,谁也不想惹到他。

    有缘分的是,这千顷良田里面,竟然还有一部分是曹吉祥被处决后,从他那里充没来的。

    难怪有些皇帝喜欢培养贪官,

    养这种人跟养猪一样,嫌他烦了直接下刀宰了,自己一口吃饱,还能赚一个“皇上英明”。

    光是一个曹吉祥,就给太子的小金库添了多少块砖头?

    而东宫六率方面,景泰帝还真为儿子调集了一些原三大营中的精锐过来。

    只是仍然不放心才六岁的朱见济,担心人手一多他管不过来,只按着每率五十人的规划算,给咸阳宫凑了三百个直属于太子的卫官。

    因为编制份额就这么多了,朱见济也懒得分什么左右卫率长了,直接简省成一位。

    而长官让谁来做,则是召集了勋贵中颇为英武的青壮,先是景泰帝挑挑选选,再是朱见济挑挑选选,最后定下来了成国公朱仪。

    这对于成国公府来说,是一件绝对的好事——

    因为前任成国公朱勇虽然也在土木堡一战中牺牲,但人家不像宋瑛和张辅,是因为上司胡乱下令被坑死的,而是自己在大战之中惊慌失措,随意跟进,结果落入瓦剌包围圈,导致身死。

    景泰帝登基之后,于谦等人认为这位成国公损兵折将,有罪于国,还建议皇帝削掉他的爵位,导致整个成国公府都惶惶不可终日。

    而之后朱仪请求以国公礼法安葬父亲并且祭祀,景泰帝则表示因为朱勇的操作失误,让本来就处于困难战时的大明损失了一大批精锐,因此没通过。

    直到景泰三年废立太子的事,朱仪上蹿下跳的拉拢熟人帮景泰帝站队,方才获得恩准袭了爵位。

    所以朱仪这现任的成国公,算是朱见济的政治盟友。

    不过以上这些,居于深宫的小太子并不清楚。

    他只是在一排精壮硬挺的汉子里面选了几个顺眼的,然后问了他们一些关于如何“统领卫率,为太子服务”的问题。

    朱仪回答的最得体,所以被朱见济相中。

    只有朱仪自己知道,为了得到皇太子的青眼,他在背后做了多少准备。

    他和一着急就容易发昏的父亲不同,生性是很稳重的。

    但大变一来,成国公被景泰帝嫌弃拖了后腿,只是稳重是无法让他们家重新兴盛的。

    于是朱仪想方设法的讨好景泰帝,然后看清了他的软肋——

    皇太子朱见济!

    讨好了太子,那就讨好了皇帝,双赢!

    正好太子殿下想要组建东宫六率,这样的机会朱仪把握住了,成为了卫率长。

    他有预感,跟着太子走,前途注定是光明的。

 第三十一章 太子来到了他忠实的皇庄

    朱仪自觉眼下要做的,就是把新成立的东宫卫率操练起来,好更尽职尽责的拱卫太子的安全。

    等他打定主意谋前程后,也格外关注朱见济的心思。

    当他发察觉到太子殿下对从神机营抽调来的人手颇为关注后,便感悟到了太子想玩枪的意图。

    那就着重训练下那些用火铳的!

    朱仪精神抖擞的上任,希望能给朱见济一个惊喜。

    而朱见济本人也没料到新来的卫率长会如此的“揣摩上意”,因为他在皇庄被划归完毕的第二天,趁着天晴就在锦衣卫和东厂以及禁卫们的三重防护下,坐着马车浩浩荡荡的穿过宫城,来到了自己的地盘上。

    位于京城附近昌平县的庄园之中。

    马冲提前来了这边,已经收集了相关情况,当即呈现给朱见济。

    他现在算是找到了合适的位子,老实的面容笑起来更加憨厚。

    因为太子许诺,皇庄建起来后,就让他当庄头,为其打理财产。

    作为一名贴身服侍太子的宦官,突然被外放到宫外干活,放在他人眼里,那得是绝对的失宠了,就跟曹吉祥沦落到司设监一样。

    但马冲时刻跟随着朱见济,也能看明白太子爷对皇庄的重视。

    没看见才刚刚圈好地,太子就亲自过来检阅了吗?!

    而把这么重要的东西交给自己管理,不是在证明太子对自己的看重吗?!

    想明白这点的马冲意气风发,也不再去嫉妒近来越来越让朱见济赏识的阮伯山了。

    他俩的业务不对冲,是可以和平相处的。

    而马冲能找准自己的定位,也让朱见济觉得高兴。

    马伴伴好歹服侍了他这么久,本性也是老实人,对于热爱小动物的朱见济来说,这就是一只传统的中华田园犬。

    不好看不机灵,但很忠诚踏实。

    朱见济可以指挥阮伯山、卢忠去盯梢咬人,却不忍心把这么好的狗狗派去干脏活。

    好在皇庄是个适合马冲发挥的地方。

    在朱见济的计划里,皇庄不仅仅要发展田园经济,他还要挑选一批匠户进来,研究新事物的开发。

    像引起第一次工业革命风暴的珍妮纺纱机,以现在的技术完全做的出来。

    而且还有烧玻璃、制造水泥,都需要熟练的工匠来做。

    朱见济只有脑子里的理论,要他亲自上手是不可能的。

    就像很多次在文华殿学习的时候,彭时和朱见济辩论经典,上了头让两人各写一篇文章展示给其他人点评,毛笔字写得不好的朱见济从来都是果断拒绝。

    太子殿下的人设是少年神童,高深的知识可以张嘴就来,绝对不能让手动能力破坏了这个形象。

    而且身居高位,怎么能自甘下贱,去做匠户的活呢?

    “这里原来的农户在哪儿?”

    朱见济下了马车,在一大堆宫人的仔细照顾下,连冬日暖阳都照不到。

    但这只是小问题。

    眼下要注意的是这片地区之前种田的老百姓。

    虽然此前这良田千顷被权贵占据,但权贵也不是会种田的,因此向下层层承包,仍旧是吸引了不少佃户过来耕种。

    他们是和权贵们签了契,租了土地的,一家老小都靠着给有钱人种地为生。

    现在景泰帝旨意一到,权贵匆匆忙忙撤去,自然留下了还没搞清楚状况的佃户们。

    他们前几天突然被宫里来的人围住,才知道自己头上换了新主子,惶恐不安的害怕朱见济不承认此前的契约,把他们赶走。

    马冲回道,“回殿下的话,都在另一边等着,奴婢去把他们召过来?”

    “去吧。”朱见济点点头。

    过了不久,一群画风灰扑扑的人佝偻着身体,小心的来到了朱见济身前。

    “拜见太子!”

    “叩见太子爷!”

    …………

    农人们紧张的跪下来,不整齐的对着朱见济高呼,膝盖直接陷到了因为气温上升,而软化渗水的泥地里。

    但他们早就见怪不怪了。

    连看一眼站在上方的贵人都不敢。

    “你们都起来吧。”

    朱见济一挥手,让他们起身,随后让宫人将准备好的白面馒头分给这群人。

    作为佃户,哪里吃过这么漂亮白净的馒头?

    农人全都手足无措的站着,手里捧着馒头不敢乱动,一是怕犯了贵人忌讳,二是怕弄脏了手里的馒头。

    “愣着干什么?还不快谢过太子恩典?!”马冲见这些人一点礼数都不会,忙紧催着他们。

    于是农人又想下跪。

    面对上等人,他们最习惯的就是跪拜了。

    可朱见济不习惯。

    “不必了,说了让你们站起来!”

    小太子眉头一皱,反而是催着农人们把馒头吃了。

    “孤这么早过来,劳烦你们在这里等着了,想来都没来得及填填肚子,这几个馒头暂时给各位饱腹,等孤跟你们说完话,再去庄子里喝粥吃肉!”

    农人们露出不敢置信的表情,但热乎乎的白馒头就在手里,白吃一口也是嫖来的。

    先是有个干瘦的少年咬了一口,然后其他人都动了嘴巴。

    “如今土地为东宫所有,你们身为佃户,此前与人做的契约统统作废,可还有去处?”

    吃了几个馒头的农人面面相觑,然后才推举其中最德高望重的老头出来回复,“回太子爷,没地方去了。”

    如果还有去路,何至于给人当佃户?

    朱见济笑了,“既然如此,那就留在皇庄这边做事吧。”

    农人们只能答应。

    作为佃户,他们是跟着土地走的,谁是土地的主人,他们就听谁的话。

    “只是孤听说,你们其中还有私逃的军户匠户?”

    此话一出,农人们连忙吓住,膝盖软了,要不是之前朱见济就不让他们跪了,只怕又要倒下来一片。

    为何闻言色变?

    这有得上溯百年,夸一夸老朱同志了。

    大明开国以后,老朱就建立起来了一套著名的户籍制度,军为军户,匠为匠户,世世代代,永不改籍。

    在老朱眼里,只要世界按照他制订的标准运行下来,老朱家的江山就会永世相传,岁岁不休。

    可惜世界的变化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随着世道稳定社会发展,在永乐年间就出现了普遍的“逃籍”现象,户籍制度被破坏。

    而正统十四年的那场北京保卫战带来的伤害,更加促进了活不下去的某某户们摆脱限制,另谋生路。

    这是人之常情。

    是不可以避免的情况。

    但在统治阶级眼里,这是违法的!

    权贵们因为自己占的就是黑田,也不管找来的佃户是不是逃籍之人,所以农人们可以混过去,上缴大部分的田租,换来一家几口的生存资源。

    可这是太子啊……

    “不必担忧,”朱见济摆出笑脸,安抚了下农人们,“孤不会追究你们的罪责。”

    “孤要建的皇庄是个新东西,只要你们好好干活,户籍之分也不会太重要,孤还要保证你们衣食无忧。”

    “……草民们谢过太子开恩。”农人惶惶然的应下,眼神忍不住朝着旁边的宦官宫人们瞄去。

    以后皇庄是会让这些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