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215部分

我要做明世祖-第215部分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没能力又贪心的,在一县权力在手后,造成的破坏就很大了。

    所以对他们进行检察,的确有必要。

    更低一级的乡镇,很多时候都是本地人在管理,申明亭被破坏后,法律意识更加淡薄,对于朝廷的敬畏心也跟着减少。

    能派人再去那儿巡法普查,也有利于打击地痞流氓。

    被人骂“管的宽”也没办法,

    谁让老朱家的执政风格就这样?

    朱太祖一个人就安排了多少事?

    不仅有政务、子孙排序,连官员出门带不带妻妾的私人事务都管了。

    从宣德皇帝到朱见济,祖孙三代人还喜欢打击大明朝的会所事业,让无数老色批流离失所,拔剑四顾心茫然。

    连裤腰带都给人管了,那再多点也不算什么。

    难道他们还真能忤逆皇帝的意思?

    开玩笑,

    乾圣天子是崇祯皇帝那种人吗?

    只是事情这么重要,政策要准备全面一点,所以目前还没有实施起来。

    朱见济旁观内阁商议,负责做一个把控全局的,也不急着催他们。

    而在这时,皇帝又听到了一个好消息。

    远洋了一年有余的周似等人终于回到了大明!

    “等他们回来,就让其进宫见朕!”

    朱见济对快马汇报这消息的人吩咐道,然后忍不住幻想起周似他们的情况。

    有没有断手断脚?

    有没有带回一些番薯玉米种子?

    在殷洲,他们又经历了什么?

    心情激荡之下,朱见济抱起儿子,父子俩一起看起了挂在墙上的超大幅世界地图。

    大明通过航海和世界的沟通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地图也跟着补充更新了不少东西。

    像原来在神洲中部占据辽阔地带的帖木儿帝国,此时已经分崩离析,由国内的军事贵族和毛拉们各自推了代理人出来,割据一方。

    卜塞因的几个儿子被人当傻子利用,还以为自己“深得民心”,老爹一死就有人支持,高兴的不得了,心甘情愿的按照别人的意思,跟自己的亲兄弟厮杀的昏天黑地。

    大明朝在旁边当个吃瓜群众,大部分时候不愿意掺和进这一团乱麻里面,不过在有利可图的时候,会打着当初跟卜塞因联盟的旗号,过去捡漏。

    这让海西国的大王朱见泽也松了口气,一心闷头发展自己的小藩国,等着今年风好浪平,把老婆孩子接过来。

    “世界好大!”

    朱佑栎被他爹举高高的盯着世界地图,嘴里说道。

    以前太小,对这个眼熟的地图,朱佑栎感触并不深。

    可现在年纪上来了,也开始了启蒙认字了,小太子对于“天下”的概念,倒是有了点基础认知。

    “这些地方都是我们家的?”

    朱佑栎的胖爪子往地图上一摁,严肃的发问。

 第356章 大明朝的钟表技术

    “现在还不是咱们的哦!”

    “啊?”

    朱佑栎听到他爹这句话,生来就严肃沉稳的胖脸上,不由得露出了六分震惊、三分不解还有一分难受。

    难怪这张图看上去花里胡哨的,颜色这么多,原来还没有归入大明啊……

    “怎么可以这样?”

    作为世界最强帝国的继承人,小太子对自家还没能统治全世界表示出了极大不满。

    “没办法,一口气吃太多,要撑死人的。”

    朱见济颠了颠怀里的肉团子,“你能一口气喝三碗奶吗?”

    “能!五碗也可以!”朱佑栎毫不犹豫的点头回应。

    ……

    没想到这小子比自己当年还能吃。

    “反正吃太多不好。”

    而且世界上还有不少地方是很难直接控制的,与其花费巨大的心思去进行统治,不如采取割韭菜的办法,只跟人家交换资源和劳动力,转手赚一大笔钱就够了。

    只要周似他们回来,大明朝就能对整个美洲大陆宣称“自古以来”了,还怕以后没地方?

    正逢整点,旁边的座钟叮当当的响起了声音,然后座钟上方的小格子打开,有个小木头人从其中滑出来,手里举着个小牌子,显示着此时的时辰。

    直到座钟停止响动,小木头人才收回牌子,重新回到自己的小格子房间里自闭。

    朱见济抱着儿子一起看座钟的表演。

    不管见证过多少次,父子俩都忍不住对这玩意儿的神奇表示惊叹。

    “我明年生日,也要这个钟!”

    朱佑栎的注意力从地图上转移,回归眼下实际。

    他爹没把世界地图全都涂成一个颜色,大不了以后自己上手嘛。

    现在先努力给自己讨要新玩具。

    “可以。”

    朱见济眼睛一眨,同意了儿子的请求。

    反正到了明年,朱佑栎四岁了,也该正式请一些大臣和学者来给小太子讲学,教他读书了。

    虽说朱见济这个当爹的,已经上手给儿子启了蒙,但皇帝到底没多少时间花费在陪儿子认字一事上。

    还是需要专业老师的。

    有了能定时定点响起的闹钟,也不怕这小胖子到点了醒不过来。

    皇帝把儿子放下来,看着朱佑栎跑到座钟前面,踮着脚仰望上面不停转动的指针。

    “工学院的匠造做的这钟,的确是巧夺天工。”

    马冲赶紧的拍马屁,迎合天家父子的心情。

    朱见济对此虽说高兴,但嘴上还是谦虚的,“不过是继承前人之法,后人改良了一些罢了。”

    中国的钟表系统是极为古老的。

    早在远古之时,中国人的老祖宗们就通过日升月落的规律,定好了基础的月份和年份,之后发展,就更深一步,有了节气、时辰等等划分。

    通过日照投影原理来观测时间的“日晷仪”,便可以称得上最早和最古老的计时工具。

    除了利用天然方式来计算时间外,古人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制造了很多钟表。

    如滴水测时的水钟、滑沙计时的沙漏……

    其制造技术和相关的科学理念,不知道远超西方多少年了。

    特别是后世人印象里的大座钟,其先祖也不是西方弄出来的,还是华夏古人的智慧结晶。

    早在北宋初年,当时的科学家苏颂就奉宋英宗之命,设计制造了一座的“水运仪象台”,其水准堪称中古时代中国时代钟的登峰造极之作,也是全世界最为先进豪华的钟表,没有之一。

    根据记载,整座仪器大概有三四层楼高,是一座上狭下广、呈正方台形的木结构建筑。其中浑仪等为铜制。全台共分三隔。

    下隔包括报时装置和全台的动力机构;中隔是间密室,放置浑象;上隔是个板屋,中放浑仪。

    后两者都是用来追踪“时间”,进行定时核对的,并且同步运转。

    无论白天黑夜,每隔一段时间,便有木人从仪象台上的小门里出现。

    木人击鼓、摇铃、打钟、敲打乐器、出示时辰牌,其行动都由巨大的报时装置操纵。

    这架装置则由巨大的枢轮提供动力,枢轮上有木辐挟持水斗,水从漏壶中滴入水斗,使整个仪器每个时辰前进一个水斗。

    种种巧思,足够让任何看到它的人拍腿惊叹。

    可惜的是,随着北宋亡国,这座水运仪象台被金国暴力拆除,企图将之移植到北方,结果途中也不知道疏漏了什么,只在金都之中转了几年,仪器便宣布报废了。

    之后战争频繁,加上像苏颂这样手艺高超,知识水平也极为深厚的科学家也少见了,水运仪象台便在毁坏数百年内,无人复制成功。

    直到工科院的人在《天工开物》里面找到这东西的记载,当即一拍大腿,跟皇帝打了个报告,希望可以重现一下古人的智慧结晶。

    作为一本官方出力编纂,还特意从《永乐大典》抄录了相关制造记录的工艺学著作,《天工开物》光是修就修了三年,找了不知道多少资料,翰林院的人也不知道掉了多少头发。

    比起后世宋应星自己编的,朱见济可以拍着胸脯说,乾圣朝的《天工开物》,比之覆盖范围更广泛,内容也更齐全。

    毕竟是皇帝关心的书,集合了国家力量,还有《永乐大典》给人抄……宋应星哪里有这条件?

    而且水运仪象台虽然被毁,但终究有些记录流传了下来,被录入到了《永乐大典》里面。

    工科院又为皇帝亲自设立的国家最高学府之一,其中获得“匠造”称号的匠人都有不少,算上皇帝掏出来的各种理论和这些年来的实践经验,修这玩意儿的资料和手艺,他们是不缺的。

    就差皇帝批个条子下来,准他们开工了。

    朱见济也琢磨着北京城里,得有个标志性的建筑才有特色。

    若是重修了水运仪象台,虽然称不上奇观,但也足够给城市增加属性和光环了,再者国家也不缺钱,便果断的准其所奏,让他们就在皇城附近,北京的繁华地带上,修一座比宋朝那座还要高大豪华的钟塔出来。

    从乾圣九年开始弄的这个工程,现在已经快完结束了。

    相比起前宋的水运仪象台,大明的大座钟在技术也更有改进,运行动力不仅有水力,还上了一个巨大的发条,其中也多出来了不少轴承。

    从表面上看起来,北京城那座高达七八楼的巨大钟楼,比起水运仪象台的复原图看起来,更要修长精美,也更加牢固。

    等它完工,钟声应该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

    想想也是令人期待。

    “今天正好没事,不如春官跟为父出去玩玩?”

    朱见济又想起工科院最近在搞的东西,便抓着儿子,让他陪自己出宫看戏。

 第357章 大明朝的飞天计划

    登基为帝的这些年,朱见济的主要工作是要把大明朝的视线带出东亚,走向世界,把太宗朝的开放和豪迈找回来。

    现在大明已经在很多地方延伸了触角,还鼓励起了民众下海,每年流放的犯人基本上只会被扔去两个地方——辽东,或者大明的海外领土,像南非和金洲。

    甚至为了让国内的有钱人主动掏钱支持海贸,朱见济已经打算模仿原历史上的英国佬,跟敢于航海,为大明朝实现“天下大同”这一伟大目标做出不小贡献的人分享受益。

    由于中华传统概念里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下海的那些人注定无法以为大明朝开疆拓土的理由,然后直接成为所谓的总督,但朱见济可以把当地的矿产、土地和珍惜药材等等,能够赚取钱财的东西承包给他们,并且许诺其子孙进入太学,毕业后去他们承包的地方任职。

    从某一层面上讲,这也算是把这些地方“分封”给他们了。

    而在大明本土上,富商官绅们被朱见济杀了好几回,已经是“心如死灰”,对于侵吞国有资产的事,慢慢的失去动力了。

    毕竟他们还不想死。

    在后世,还会跟你讲文明和律法,可能贪腐都给不给你判处死刑,要是把东西吐出来,指不定还可以“戴罪立功”……

    但大明朝不一样。

    这里是老朱家的地盘,

    朱见济就是天,朱见济就是地,朱见济就是所有人的爸爸。

    皇帝的态度,皇帝的随口一句话,就能够代表法律。

    很显然,他是很讨厌贪官污吏和某些不法官绅的。

    朱太祖也这样。

    后者为了表示自己对贪官的厌恶,是杀之而后快,将之剥皮实草的。

    而朱见济比较温和,在没有贪到他的红线之前,基本上只会被全家流放。

    至于那些人在流放路上如何哭天喊地,恨不得当场死掉算了,那就不关朱见济的事了。

    所以面对皇帝在海外事物上表现出的“大方”,国内已经被割了几次韭菜的官绅非常惊讶,转而便惊喜的组织起家族里敢于闯荡的后辈去海外开拓新业务去了。

    现在吕宋那边找到了铜矿和金矿,产量和质地比起国内来说要好上不少,在国内的宣传口上,基本上让人普遍有了个“海外有金子”的印象。

    加上海外蛮夷遍地,社会发展水平落后,自己带上一批人,再摸上一些武器,完全就可以在那些地方称王称霸。

    万一真发现了矿产,一夜暴富绝对不是梦想!

    反正朝廷是鼓励人下海的,对于敢去海外冒险的家伙,也不介意支援一点刀兵。

    国内已经在加大火器的生产了,以前很多冷兵器就要被取代停用,还不如交给别人,转手又收一笔“军火费”。

    对于那些只是出海开拓,根基漂泊的人,本土是不怕他们“造反”的。

    难不成他们还能凭空变出来大船,然后带着大炮打回来?

    开玩笑!

    ……有了以上种种,乾圣朝的十二年来,主动出海的人并不少。

    只要朱见济坚持下去,并且把儿子培养好,大明朝以后是不可能再内卷的。

    考虑到这一点,朱见济把目光调回了国内,预备改善一下大明朝的行政体制,保证它能够适应国家以后的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反过来说,上层建筑也是能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的。

    除此之外,大明朝的科技也发展飞快。

    有了朱见济从“梦中”获得的天书,科技理论是不缺的,缺少的是把理论转化为实际的人才。

    而且朱见济并不希望大明朝的科研人员对自己拿出来的那些理论过于依赖,这样并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摸索出具有大明特色的科技道路。

    所以他在工科院、农科院设立的前几年,并不急着催人去搞什么实验,也不一股脑的把很多理论都塞到人脑子里,而是慢慢的玩养成,想要把这个思维给人培养出来。

    好在等待总是有用的。

    朱见济年年往两院里面砸钱,时不时就去那边亲问,虽说面对学院里学子提出的关于理论的疑惑问题,只能笑而不语,但总算是养出来了一朵花苞。

    起码对工科院的人来说,做一些大胆的实验,产生一些奇怪的想法,已经不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