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22部分

我要做明世祖-第22部分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叔叔还说皇宫大内处处危机,我看也不怎么样嘛!”

    他这人一向胆大,还喜欢听行侠仗义的各种话本,于是对于“规矩”,就没有了多少敬畏。

    毕竟在生活里,基本没谁敢招惹他。

    就是他老爹徐显忠死的早,年少的徐永宁要继承爵位,还要再等个一两年大点才行。

    “那些年纪大的人总喜欢多想,看见样东西就能恨不得把它来龙去脉揪出来,跟他们说话都废脑子。”

    朱见济乐呵呵的应和。

    徐永宁闻言一拍大腿,自觉找到了知己,“原来太子殿下也这么觉得?”

    “要我说这世上哪里有那么多复杂的事?按着道理律法去办就行了。”

    “更何况太子殿下一看就是好脾气的,哪里吓人了?”

    “就是,太子很好。”

    因为景泰帝恩典才得以承爵的小英国公张懋也点头附和,对朱见济释放好感。

    他自幼的生活不好不坏,毕竟张辅生下他的时候年岁已高,对于大哥张忠来说,这个小弟的存在非常尴尬。

    特别是张忠本人先天残疾,失去了承爵的希望,生下的孩子更是大多早夭,而这个老爹快七十生的儿子却是身体康健。

    作为大哥,他很嫉妒自己的幼弟。

    老父亲张辅虽然对他很看重,但到底没有太多精力去陪伴儿子。

    对于小孩子张懋来说,他爹的年纪放在正常家庭里,都能给人当曾爷爷了,张懋贪玩的时候在英国公府里到处乱跑,也曾听到过有人给他爹说闲话,说“人老放空炮,隔壁老王造”之类的污言秽语。

    虽然说这话的人被张辅愤怒的赶了出去,但已经懂点事的张懋还是被刺激到了。

    所以情绪敏感的张懋跟他爹也不亲近。

    可是当老父亲战死之后,张懋又开始怀念起他来了。

    谁让他哥跟他关系不好,他的老叔叔张輗他们也只把目光放在英国公这个顶级爵位上面。

    更没想到的是,张辅的爵位会落到他头上,给了突然丧父,陷入茫然的张懋一份大礼。

    现在进来陪太子读书,张懋都做好了给小太子当马骑的准备了,结果一上来就好吃好喝,态度比他的亲戚们好多了。

    徐永宁和柳承庆的性格也不错,一个很莽一个柔和。

    东宫伴读团里个个都是人才,

    张懋超喜欢这里的。

    “你们喜欢就好,反正宫里很大,有空孤就带着你们一块去玩。宫外孤也有皇庄,不怕没有地方闲逛。”

    “那不读书吗?”三人中性格最软弱的柳承庆大着胆子开口。

    他话刚一问出来,就被旁边的大个儿徐永宁给瞪了一眼。

    然后又怂怂的缩回去了。

    朱见济被这两位的互动逗笑了,装逼的说道,“孤早就读了不少书了,四书五经常背诵,文华殿的老师们也说孤可以不用忙于此事。”

    就是毛笔字得赶紧练起来。

    所以陪读天团的主要功能就是陪小太子玩耍。

    “这么厉害?”

    又彪又莽的徐永宁开始赞叹,“我连《大学》都背不下来呢……”

    他家世代勋贵,混吃等死都有朝廷兜底。

    读书?

    鬼才读书!

    “我们也背不下这么多书……”柳承庆和张懋羞涩的坐正。

    面对比自己年纪还小不少的天才儿童,让这两位智商普通的少年很尴尬。

    “殿下都是怎么读书的?”张懋问道。

    朱见济态度随和的回复,“也没什么,孤可以教你们……”

    他笑着,把一本神秘到没有封面的小册子拿了出来。

    这是他总结了后世常识,还让人去找了当年郑和下西洋所带回来的资料编出来的,希望可以教导世界观还没有彻底形成的少年郎以新的目光去认识这个世界。

    虽然内容对比起后世初中生的书本还要简陋,但有图有字,也是尽了朱见济这位前世打工人的全力了。

    总不能强求他混社会那么久,知识储量还保持在巅峰时期。

    这本书编好之后,朱见济根本不敢拿出去给别人看,马冲虽然负责给小太子磨墨洗笔,但也只认识几十个字的他也看不懂书上写的什么玩意儿。

    不然这上面的内容放出去,群臣得怀疑太子是被鬼魇住了。

    而且年纪小小就能编修书籍,要么是世人活在梦里,要么就是朱见济绝非凡人。

    为了照顾别人的情绪,朱见济只好将之收藏,等以后有机会再显示给其他的人。

    “咦,这字好丑!”

    徐永宁手长,先一步接过了小本子,翻来一看,又先一声感慨。

    不会说话就别说!

    朱见济忍着愤怒含笑不语。

    张懋和柳承庆在旁边疯狂咳嗽,假装刚刚什么都没有发生。

    “画的也……”

    “孤有事,先去更衣了。”朱见济没有给对方继续说话的机会,转身走了。

    徐达的后人就这么莽的吗?

    要是老祖宗也这德行,难怪老朱同志忍不住给徐达喂蒸鹅了。

    不过这么活泼也是有益处的。

    起码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别人要强的多,有准定国公的身份在,徐永宁可以在很多方面帮朱见济发挥作用。

    就是嘴巴不行!

    要不是因为自己做不了持续性书写的鹅毛笔或者竹管笔,硬上还会把纸划破,何至于苦哈哈的扭毛笔?

    到时候朱见济把自己前世苦练过的硬笔书法拿出来,又能自成一派,谁敢笑话?

 第三十八章 太子维护好爸爸

    开春以后,被派遣去江南赈灾的高谷等人成功返回,来到宫里向景泰帝述职,并且承报赈灾过程中的问题。

    之前就有书信呈递宫廷,北京的君臣们对于江南情况也是有些了解的,这次不过是总结下工作经验罢了。

    景泰帝难得认真的召见了高谷等人,想当面听着他们夸儿子。

    “此次赈灾,太子所提之法收效甚好。”

    人黑瘦了不少的高谷和王竑被景泰帝赐坐,然后严肃的说道。

    “节省了不少钱粮,并且利用此机会,疏通了江南诸府堵塞的几条大渠,之后数年的民生可以保证了。”

    古代的农业发展,无外乎“风调雨顺”四个字,而风雨给农民带来的最贵重礼物,就是水资源。

    水渠通畅,则旱涝可控,这对于农民和当地官员来说都是好事。

    而这些,都是朱见济此前就讲到了的。

    除了夸赞太子奇思妙想带来的成果,王竑还着重表扬了下朱见济派去辅助赈灾队伍算账的五朵金花。

    这五位宫人在朱见济手下接受的可是很正规的现代会计教育,用阿拉伯数字算账的那种。

    而她们此前,便是景泰帝着人挑选出来的机灵宫女,本身就有一些文化底子,上手了算盘账本后,更是深感自己的前途就在于此——

    因为朱见济在她们每次有了进步后,都会表示嘉奖,而提升迅速的结果,是短时间内,她们的生活用度都快比得上宫中老资格的女官了。

    所以朱见济在安排她们出宫跟随赈灾,以防地方官员做假账侵吞物资时,即便知道前方有无数险阻,还是咬牙背上了包袱。

    性别差异在哪里都存在,就连皇宫大内中,也是宦官更容易受到主子重任,自古多的是宦官干政,鲜少有宫女支愣起来的。

    现在太子愿意任用女官,是她们罕见的机会。

    因为眼下会计水平被培养到能出差的,就她们几个,马冲得伺候太子无法脱身。

    等到以后人数多了,竞争压力自然会水涨船高。

    谁都想给自己挣一个更好的未来。

    高谷、王竑他们虽然是士大夫,但属于有点气节和良心的那种,对于朱见济强行塞过来的女官,只一视同仁,并没有太多的歧视,在某些时候地方官员不满意自己做的账被女人指指点点的时候,还会帮她们抬出东宫太子来压一压人。

    于是五朵金花更加感动的自觉加班,用此时没有多少人能看懂的奇特数字为王竑他们绘制出了一份又一份表格,揪出了不少做假账,企图浑水摸鱼的家伙。

    面对女官们的功劳,高谷这种守旧派都说不得什么,王竑直接豪爽的表示自己会为其在皇帝面前请功,嘉奖她们。

    毕竟此时的明朝社会,思想还没有彻底走向极端,开明士大夫对女子的包容还是有点的,明末都有著名女将军秦良玉登场呢。

    景泰帝听了,直接笑道,“太子果真像朕,都会调教手下!随便几个女官,就让两位卿家如此称赞。”

    此话一出,王竑和高谷莫名沉默了几秒。

    对于景泰帝的“自知之明”,大家都很无奈。

    朱见济赶紧站出来,表示这是爸爸遗传的好,特别是自己参政以来后的“言传身教”,更让朱见济学到了不少东西。

    当然,学得肯定不是景泰帝看小黄书的各种姿势。

    赈灾取得良好成果,百姓口中自己作为“明君”的声望也水涨船高,高兴的景泰帝先夸了儿子再夸自己,最后为高谷王竑鼓掌,表示自己就是欣赏像他们这样为国为民的臣子。

    理所当然的,景泰帝要为这两位功臣,包括因为回程累倒而无法进宫面圣的白良才赏赐。

    高谷王竑此时都已经身居高位,再升官也升不到哪里去了,更何况高谷也有六十来岁了,即便老当益壮,对于各种欲求也降低了许多,更渴望的是身后名这种东西。

    于是高谷只接受了景泰帝赐下的部分钱财。

    王竑更是直接的表示财物赏赐可以缩减,但是这几年来频繁的天灾是需要朝廷提高警惕的。

    他不像朱见济后世来人,知道明朝立国两百多年,基本上逃不过各种灾害的阴影,只能以封建士大夫的观念提出——

    自景泰帝继位以来,天灾民贫的程度越来越重,只怕是老天爷觉得景泰帝还不够好,希望他能继续保持良好态度,持身严谨,任用贤才斥退奸臣,广施仁爱厉行节俭,放弃一些没必要的徭役和支出,并且对受灾的地方减免赋税,减小百姓负担。

    景泰帝脸上的开心褪去,也端庄起来。

    比起大明之前的皇帝,景泰帝有个很明显的优点,那就是听得进人话。

    像太祖太宗,这是两位典型的唯我独尊型帝王,你敢挑他的刺他就敢杀你全家的那种。

    仁宗虽然仁厚,但到底在位时间短,没有突出表现。

    宣宗皇帝作为好圣孙,脾气很他爷爷差不多,上朝都佩剑叉腰,气质颇为豪放。

    大明的朝臣熬到景泰帝上台,才算迎来了一位儒雅随和的君主。

    景泰帝固然有着好色、懒惰、护短等等缺点,但作为皇帝,只要大臣说得话有些道理,他基本会听,认错起来也不抠抠搜搜,不像别人“别低头王冠会掉”似的。

    特别是他现在都懒得和跟朱祁镇比较“谁皇帝当的更好了”。

    于是王竑的提议,景泰帝满口应下,还请求他发挥自己左副都御史的职能,不要留情的弹劾朝中的奸佞之臣。

    朱见济对此,也赞同了一部分。

    剩下的一部分,则是要去纠正王竑的措辞。

    比如说王竑刚刚的那段话,一旦传播出去,就容易让人说成“老天爷不支持景泰帝,所以频频降下天灾”。

    毕竟后世小学生在考场上面都要过度解读名人名言呢,何况此时的官场。

    于是朱见济站出了,对着王竑问道,“王御史刚刚说父皇需要修身自持,以上达天帝,保佑我朝风调雨顺,那么请问,我父皇哪里做的不对呢?”

    “陛下继位以来,击退瓦剌,安抚百姓,自然是有所作为,只是作为君王,哪里能完全称好呢?自当时时警惕,以免自堕。”

    “原来如此。”朱见济假装了然的点点头,“孤还以为父皇如此勤政爱民,提拔贤臣,却是不合老天心意……”

    “孤此前也着人统计过大明历年来的各种天灾,从洪武至我朝,虽然灾情不断,但却是在这十来年间才逐渐频繁起来。”

    “以天人感应之说,应当是这十来年间,执政者作为有失误并且至今未改,方得天灾频降。”

    景泰帝和周围的大臣们闻言都不由挺直了身子,心想景泰一朝至今才五年,如果把时间往前推那么久,那怪也怪不到景泰帝身上。

    所以是谁引起的老天爷不满?

    朱见济停顿一下,随意扫过四周诸人的表情,等看到有人沉思,才重新开口说道,

    “我父皇监国于土木败军之际,继位于国家危难之间,用于谦卫北京,以诸位安天下,五年间抚慰苍生,使得国势重振,可见圣明。除非老天爷是个黑白不分,忠奸不辨的,不然何故天灾不断?可见罪责不在于我父皇。”

    “王御史此前之语,便是在这里有些错误了。”

 第三十九章 太子了解了下勋贵情况

    王竑被朱见济这么一大段话给憋住了。

    重点是这些年来,有了太上皇朱祁镇这个“大明战神”的对比,景泰帝的形象还真被烘托成了英明之主,功绩也摆在大家面前,是无法否认了。

    于是王竑神色一正,果断朝着景泰帝认错,“臣此前说话有误,还请陛下责罚。”

    景泰帝被儿子那一顿猛夸都快飞起来了,哪里有空关心王竑的道歉?

    他激动的握住王竑的手,表示自己一点都不在意,“爱卿不必如此,你也是一心为国,方才劝谏于朕的。”

    “即便太子说了天意不在于朕,朕也会依爱卿的话,多多自省修身,不负大明江山社稷。”

    高谷也随之附和,让景泰帝飘飘欲仙,快感跟他做操时一样的猛烈。

    但是问题仍然存在——

    如果引起老天爷不满的并非景泰帝,那么还能是谁?

    此时能称得上操盘手的有三位,分别是景泰帝,通过皇帝施加自己影响的皇太子,还有实际宰相于谦。

    第一位的嫌疑已被儿子洗白,第二位曾经有过太宗托梦,必然是受上天眷顾的,第三位的功劳大家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