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220部分

我要做明世祖-第220部分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证出来,就是培养出一批新的数学家。

    他是吃过学问断代苦头的。

    《九章算术》这样的著作,都让他花费了几十年才得以在民间复原,可想而知要是没有一个完整的学术继承体系,会对一门学科造成多大的破坏。

    现在赶上皇帝重视数学,还不留余力的支持,吴敬当然要把握机会。

    虽然现在又得回来教一个小朋友最基本的数学,对吴敬这样的数学家来说有点大材小用,但如果能借机跟未来皇帝打好关系的话,那算数一道,以后应该不会再次中道而衰了吧?

    “请太子殿下上车!”

    跟朱见济同款类型的羊车再次出现在了皇宫里面,为了皇家服务,方便太子上下课。

    可想而知,未来的羊肉火锅,天家是不会少吃的。

    从另一种层面上看来,这也算是一种传承了。

    跟随在小太子身边伺候的小宦官拉着羊车,在朱佑栎下课的第一时间走过来,请殿下登车。

    朱佑栎淡定的点点头,然后又关心起了身边的人,“汪直,你读书了吗?”

    汪直摇摇头,乖乖答道,“奴婢未曾读过书。”

    他眼下才十二岁,本身就是在韩雍平定断藤峡一事中被俘虏的瑶族人。

    虽说他爹是个当地的小头目,但老家住的实在偏僻,文化发展水平一直提升不上去,自然也不会强求小孩子去读书。

    即便朱见济努力的推广农会,让底层百姓能够多一些可支配资金,也不是能够轻易供养起一名脱产读书人的。

    更何况瑶族寨子中崇尚武力,对知识分子并无要求。

    所以在被俘虏,然后按照惯例被送到宫里伺候皇家之前,汪直是没读过书的。

    之所以能够跟朱佑栎认识,也是在于汪直已经通过宫中磨砺,学会了看颜色和给自己创造表现机会,趁着小太子在花园里踢球玩,不小心把球踢飞到池塘里时,主动跳下水将球找了回来,方才让朱佑栎对之有了印象。

    如今太子要读书,身边自然要有跟班,除了几个领头的宫人需要年长一些来操持事务外,其他的基本都是些年少机灵,看上去也白净漂亮的少年郎。

    汪直有了先前给太子的印象,其他方面也符合要求,自然当选成了给太子牵羊车的宫人。

    如果朱佑栎年纪再大点,更加懂事了,汪直也算是太子亲信了。

    “那你要学一点了。”朱佑栎坐上车子,让高大又无辜的羊慢慢拉动自己,一边对汪直说道。

    “现在不读,以后再想学就会变难的!”

    刚刚进行完开学第一课,秉持着先生对自己的教导,朱佑栎也让身边的人强化了知识的获取。

 第365章 南洋事毕

    朱见济对于朱佑栎身边刷新出来了怎样人物,并不是很关心。

    因为他虽然一直很关心历史,还在太学讲说上强调学好历史的重要性,但他本人的历史知识……其实并不是学的很好。

    他只知道在原历史上,明朝有个求才若渴,天天喊着“需要你这样人才”的西厂,并不能断定,谁是西厂的管理人。

    谁让“汪直”这个名字,在大明朝还是很常见的。

    朱见济常去外面微服私访,看一下民间生活,然后就不知道遇到了几个“汪直”和“王直”。

    所以当他知道朱佑栎钦点的拉车小宦官也是个汪直时,皇帝不过微微一笑,淡定点头。

    那家伙就十来岁的年纪,能是西厂厂公?

    看起来很机灵,以后跟着儿子当条好狗,也是挺方便的。

    ……

    “安南打完了?”

    接到新通报的时候,朱见济正站在北京城中新落成的百尺楼上面吹风,顺便欣赏

    这一栋百尺楼,是在大钟楼的工程进行了一半后,朱见济下令修建的。

    跟钟楼相对而立,高度还要高出不少,为得就是在前者修好后,能有个地方好好观赏。

    这些年来北京城越发的繁荣,光是街道就进行了多次修缮,城区面积也扩大了不少,

    常住人口越来越多,自然也衍生出了“居北京,大不易”这样的话。

    北京爷们在外面走,腰杆子也越来越硬。

    毕竟古往今来,太平盛世住在首都之地,比起外人都是有不少便利的。

    就算有些家伙占了便宜还卖乖,说北京户口也没啥好的……

    可事实就是如此。

    当然,眼下矛盾还没积累到很严重的地步,虽然大家都很羡慕北京户口,但也没到,没了它就权益受损的地步。

    朱见济作为主政者,求得可是京城周边发展完善,而不是弄出来一个“环京城贫困带”。

    在北京愈发吸引人,加上科举考试都必须在北京举行,每年往来于北京和外省的人还是很多的。

    北直隶利用交通带来的方便,倒也发展了一些。

    所以朱见济有闲心弄这么一栋楼出来,当做景观,来欣赏北京城的风光。

    百尺楼也不是皇家贵人专用,是对外开放的,也是能让老百姓享受了一些城市建设的福利。

    不过此时皇帝微服而来,自然是把多余的人提前清理了一下的。

    “把永乐朝的交趾地图拿出来,按照那上面划分吧……”

    朱见济吩咐道,“占城国王如何?”

    汇报的人不知道皇帝指的是被俘虏的那位,还是逃跑到山林里藏起来的那位,只能把两人情况都说了。

    “前王盘罗茶全前年被俘虏后,便病死在安南将之压回国都的路上,之后被后者斩首示众……其弟盘罗茶悦称王,至今在我大明军中,与英国公一起征讨安南。”

    “这是其人亲手所书,以表对陛下的感激之情。”

    说到这里,传话人从袖子里拿出一封书信,呈给皇帝。

    朱见济接过一看,这书信上的字写的歪歪扭扭,满篇的语法错误,三句之内,必然有“感恩戴德”四个字。

    皇帝再仔细看几遍,才从字缝里又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爸爸”。

    “这盘罗茶悦倒是个懂事的。”

    朱见济被占城国王舔的非常舒服,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使者耿直的说道,“其中也是有缘由的……”

    “在大明帮占城复国后,盘罗茶悦为王,但也有两个侄儿在与之争夺王位。”

    在盘罗茶全被黎思诚亲征俘虏之后,虽说情况跟大怂的靖康之耻差不多,王族大多被打了包,但还是有两个儿子跑出去了的。

    现在复国了,作为唯二的王子,他们对王位自然有强宣称。

    虽然盘罗茶悦在跟着明军复国过程中,有努力的表现自己,带兵打过几次仗,论功劳更有资格当国王,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出来捡漏。

    而占城作为一个不怎么讲究的小国,还真有一些权贵怀念把国家玩完的先王,希望他的血脉能够继位。

    对此,朱见济当然不会放过机会。

    附属国有了王位继承纠纷,那宗主国就可以在其中捞取不少好处了。

    现在盘罗茶悦在书信里表现的如此虔诚,估计就抱着讨好宗主爸爸,获得大明正式册封诏书的念头。

    这就有利于大明对他进行王化了。

    没看盘罗茶悦已经学着写汉字了吗?

    以前占城国虽然称臣,但在国内,到底还不怎么尊崇中华文化——

    因为占城的气候是完全的热带,在文化影响上,也是更倾向于印度那边,将印度教尊为国教。

    朱见济在收复金洲,复设旧港宣慰司后,就对南洋各国进行了新的调整。

    趁着当年一战而亡满者伯夷,让南洋诸国心惊胆战的威势,朱见济就对那些从满者伯夷国中独立分化出来的众多小王国提出了要求,其中自然有让他们像邻居琉球国一样,沐浴王化,由夷入夏的话。

    不断打压在当地流行的印度教、回回教势力,命令各地国王派遣继承人到大明来接受先进教育,还鼓励移民在那里聚居,形成“明人街”这种特殊地区,以此为汉文化在当地的辐射中心……

    这些年下来,倒也是有点作用。

    起码有一些留学大明的王子回国继承了王位后,的确有在国内主张汉化的,有大明做靠山,搞的也算有声有色。

    唯一不足的是,至今为止,在南洋推广汉化也没多少年,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见证到其成果。

    但不管是谁想要坐上占城的王位,总归要接受大明条件的。

    “乌斯藏那边又如何?”

    朱见济听完关于南洋的报告,又问起了国内的另一个特殊地域。

    这片地方的问题由来已久,毕竟其地形对比起平原山地,更难被中原王朝征服。

    即便是当初蒙元要将乌斯藏纳入领土范围,也是先占有了西域这块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携浩荡军威,直指高原,并且采取了相应的军事措施,才让那些喇嘛们大吃一惊,随后与之定了盟约,臣服于蒙元的统治。

    不过因为蒙元皇帝大多信仰藏传佛教,对于高原的优待还是不小的,比如说设立了宣政院专门管理高原事务,还册封高原的宗教首领为“帝师”,以示优荣。

    对于高原官员,也是承认他们政治和宗教的合一权力,喇嘛仍旧是当地主官。

    但明朝在高原建立起统治,并没有延续蒙元的这一治理方式。

    我要做明世祖

 第366章 大明朝对高原的管理

    早在太祖皇帝之时,就确立了对乌斯藏“政教分离”的政策,并且广设卫所,派遣流官过去进行管理。

    虽然和很多边疆机构一样,卫所之中的官员大多是乌斯藏本地的寨主担任并且世袭,但朝廷也不是白白派遣流官过去浪费人才的。

    一方面,明朝承认世居其地的土官酋豪的世系特权,一方面派遣汉族流官,以流管土,以土治番,土、流官员皆为武职,听命于兵部调遣。

    而其中,流官为主导,而土官为之辅,由此强化了中原王朝对高原的政治控制。

    针对在高原势力强大的喇嘛教,大明朝也有自己的手段——

    永乐年间,朝廷就在高原建立起了一套僧官制度,僧官分教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嘛等,每级依受封者的身份、地位进行分封。

    对宗教人物进行地位分化,然后又通过册封其首领为“法王”的方法,使得原本一体的喇嘛教出现了分化。

    你是法王,我也是法王,凭什么这块地盘只能让你一个人念经?

    我就念不得?

    还有高原喇嘛教特有的“转世灵童”方面,大明朝也不是没有注意过。

    毕竟只要掌握了转世灵童,就差不多掌握住了未来的高原宗教领袖,有利于加强朝廷对之的控制。

    不同于后世印象里,好像只有鞑清时才创立的“金瓶挚签制度”,在永乐朝的时候,明朝就对活佛的转世灵童进行过审查,可以算得上是有史可查的,最早的中原王朝对藏传佛教转世灵童的审查记录。

    可惜那个时候,已经是永乐朝的末尾了。

    太宗去后,仁宗执政短暂,宣宗盛行内卷,徽宗幼年登基,成年后更是一通操作猛如虎,抬头一看零杠五,使得在永乐朝开启的,对灵童的审查并没有延续下来。

    朱见济继位以后注意到这个问题,便趁着整顿地方,规范朝贡制度的机会,多次派遣官员前去乌斯藏,探听那边的最新消息,并且参与到活佛转世的过程中。

    毕竟通过太祖太宗打下的一系列基础,明朝在高原上的地位还是不小的,加上西域已经被收复,形势对于高原来说,犹如当年被蒙古人站在家门口拿刀比着,不需要多强大的军事威胁,就让众多的寨主和佛爷们低头了。

    相对起水热充足,气候温暖的隋唐,气温的持续降低,直到眼下的小冰河期,已经让高原的文明水平退化到了比蒙古人还要落后的地步。

    他们再也没有力量组建起像古代吐蕃一样强大的王朝了。

    有时候,气候是影响国家、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即便它因为过于普遍感受而容易让人忽略,但也不得不承认它的强大推动力。

    高原生态本来就脆弱,气温稍稍一降落,就能让其政权走向土崩瓦解之路。

    根据乌斯藏的一些流官汇报,高原地区很多人口聚集的寨子连路都没修,一些当地势力强大者,还是跟农奴主一样,只知道压榨奴隶种田,收割青稞,连基本的商业活动和税收都不懂操作。

    就这情况,朱见济在对西南进行改土归流,还在三辽地方设了统归中央管理的省份后,都对去乌斯藏收税没兴趣。

    穷,

    实在是太穷了!

    还贼她妈落后!

    不过即便如此,朱见济作为国家领袖,大明朝作为中央之国,也不可能放弃自家的一点地方。

    那是自家的地,嫌弃归嫌弃,但还是要管理的。

    去年乌斯藏地区的喇嘛教法王去世,朱见济就派遣官员前去审查接替那位法王位子的转世灵童,至今还没有回来。

    谁让地方太远太难走了呢?

    “已经有了回复,说是找到的灵童出身在一个牧民家里,已经被带回寺庙修行了。至于灵童日后要修行东西,根据陛下吩咐,也送了一些汉传佛经还有四书五经过去,要求寺庙中的喇嘛对之教授。”

    朱见济点点头,“还好。”

    在宗教改革的时候,朱见济关于和尚道士就加强过管理。

    那些西北的回回毛拉们都没有逃过这一劫,更何况高原上的喇嘛们?

    朝廷直接派了几个中原著名的大德高僧和官员过去,并给高原的僧纲领导下令,要求考核当地喇嘛的念经水平。

    念得不好,那就要剥夺他们身上的特权,发回原来的寺庙,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重新修行。

    而高原上有点地位的喇嘛,基本上也出身于当地的寨子,是其寨主的族人子弟,利用出家人的身份,为自家人谋求福利。

    一旦断定喇嘛不行,指不定还要牵扯到其家族身上。

    对此,高原上的寨主们本来是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