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224部分

我要做明世祖-第224部分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守仁?听起来顺耳多了。”

    朱见济轻轻点头,脑子一时没反应过来,只是附和着妹妹的话。

    不过等他想起来“王守仁”究竟是何等人物时,大明皇帝突然就被自己口水咽住了,不停的咳嗽才缓过来。

    再一看儿子那边,作为堂哥兼太子的朱佑栎正捧着小表弟的脸不停的打量,看久了还顺带捏一把。

    而还没有正式改名王守仁的王云小朋友知道面前这人的身份,年岁差距也让他无法反抗,只能默默忍耐。

    “有点瘦。”

    因为自己和弟弟都遗传了老朱家的优良基因,从小就是一副胖嘟嘟的福娃模样。

    王云表弟这样的瘦小形对朱佑栎来说还挺少见的。

    难道王家虐待皇亲?

    “多吃点!”

    想着王华也是父皇手下挂名的人才,不至于对亲儿子很过分,加上王云至今为止都不怎么吭声,朱佑栎只能把他当成一个不爱吃饭的自闭儿童了。

    出于对表弟的关心,小太子摁着对方的肩膀,充满了大哥的豪迈。

 第373章 殿试

    朱见济看着儿子带着类似于哑巴的表弟玩耍,还很照顾对方,一脸的难以言喻。

    王守仁啊……

    不过后面冷静了一些,倒也看开了。

    他都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了,碰上的历史著名人物不知道多少,再见到这位王圣人,也不至于过于惊讶,纳头便拜。

    作为在民间富有良好声望的乾圣天子,朱见济这点自信和稳重还是有的。

    所以他决定,对于王小朋友,还是按着原来的路子来——

    让他给朱佑栎当伴读,且看双方未来发展如何。

    历史的确有奇妙的必然性在,但人在发展过程中可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的。

    他要是因为“王守仁”未来的成就而过分干预小外甥的生活,也不知道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随他去吧!

    “你跟我下盘棋吧。”

    在跟小表弟熟悉了一会儿,总算从对方嘴里逼出来几个字,知道他喜欢玩什么之后,朱佑栎便让汪直给他拿来一副棋盘,打算通过下棋来拉进友谊。

    毕竟他爹说了,这小孩会来跟随自己,按照遗传基因和家庭教育等因素,小表弟以后八成也是个人才,这感情需要提前培养好。

    不过他年纪大懂得多,肯定会下棋让着表弟,不会把人欺负哭的!

    想到自己那被父皇盛赞的下棋天赋,朱佑栎还有点高处不胜寒的感叹。

    ……

    “今天进宫怎么样?”

    王华大半夜跟老婆躺在床上,问起了固怀和孩子的事情。

    大舅子在对待自己亲人方便不是过于严苛的人。

    虽然他对那些早就出了五服的宗室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法令,强迫他们出去干活,以至于有不少走出温室,面对外界狂风暴雨的宗室子弟哀怨不已,私下骂过皇帝不知道多少次,但对自己亲近的,基本都很大方。

    固怀跟着他到处游山玩水,乃至于回余姚生孩子,其实也不符合“祖宗之法”,可皇帝还是准了。

    可见乾圣天子的确是个仁厚君主。

    “……”

    固怀沉默的翻过身。

    王华从妻子的态度里察觉到了不对的地方,警惕起来,“怎么了?难道犯了皇家忌讳?”

    “那倒没有……”

    固怀叹了口气,“只是大宝跟太子下棋了。”

    而太子的棋艺,都是皇帝手把手教的。

    王华何等聪明,立马就从妻子的态度和言语里猜出来了真相,然后又想起了当年受到的刺激,也沉默的钻进了被窝。

    久久之后,他才透过被子闷声说道,“这样也好,让陛下和太子认清自己……挺好的。”

    人,总得认清自己。

    哪怕经受一些痛苦也是可以的。

    王云小朋友根本不懂大人的弯弯绕绕,就算面对太子殿下的下棋邀请,也是毫不客气。

    起先还有点小紧张,毕竟朱佑栎年长他几岁,从小也是精英教育,必然棋艺高超。

    结果……唉!

    好在朱佑栎的心态跟他的体重一样沉稳。

    太子爷一点都不觉得这是他的问题,只是在感叹一下自己这样的下棋天才都被四岁的表弟的击败了,足以见得对方是个人才。

    完全有资格给自己当伴读!

    而朱见济也没有趁此机会看清自己。

    在他知道王云就是“王守仁”后,对于这小孩做什么特殊事情,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下棋赢过他儿子,这对王圣人来说很正常嘛!

    也就是没有下过王守仁罢了,

    天底下有多少人赢不过王圣人呢?

    他儿子的棋艺还是很厉害的!

    对此,皇后只能微微一笑,然后拉着丈夫赶紧上床睡觉。

    这种事情,还是去梦里比较好。

    ……

    “今日的考题,讲的是户籍制度。”

    “古时户籍如何,今时户籍如何,你们要好好的想,好好的答。”

    乾圣十六年的殿试,朱见济坐在上头,对下方正襟危坐的贡士们说着。

    后者自然认真听讲,不敢在皇帝发言的时候大喘气,御前失仪。

    等朱见济讲完之后,他们才拿起笔开始作答。

    户籍制度在中国古已有之,毕竟对于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来说,对国内民众进行统计是不可或缺的。

    登籍造册,便是如此。

    不过很多时候,户籍只是简单记录一下个人的出生地、家庭情况等等,以古时候的交通环境来说,普通人也不可能跑的太远。

    出生在哪儿,基本上一辈子就在那儿过了。

    除此之外,如果要通过参军、科举等手段实现阶级跨越的话,也不会有太大阻碍。

    起码在流程上看起来,是没有限制哪哪的户籍不准参军考试的。

    但是这种制度在蒙元之时发生了改变。

    面对一个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情况,本来汉化程度就不高,对待富饶的中原江南也只是想着把农田变成牧场的蒙元统治者来说,他们可巴不得固定所有——

    民族上固定四等人制,让少数的色目人去帮忙统治多数的汉人,前者外来户,要想好好收税,就只能依靠蒙古的军事能力,办事起来自然尽心尽力,然后压制汉人势力,蒙元贵族便天天吃着火锅唱着歌,高枕无忧。

    而阶级上,则是定下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得工匠永远是工匠,农人永远是农人。

    最好谁都不要改变。

    蒙元覆灭之后,由于其统治华夏也有近百年,影响力还是不少的,所以大明也继承了这户籍制度。

    毕竟后世人看来具有极大人身限制,是真“人权问题”的户籍制度,对于统治者来说是必要的。

    屁股决定脑袋。

    朱太祖开局一个碗,打下全天下,最后坐上了皇帝宝座,其根本目的,也是要把老朱家的江山社稷给维护好啊!

    但历史洪流滚滚而来,该出现的变化还是会出现的。

    大明朝的户籍制度在洪武年间就出现了变故,很多军户逃亡,之后更是一路崩溃。

    到了朱见济手里,先是废掉了大部分已经失去实际意义的卫所,让那些早就不会打仗了的军户转为自由民,再是采用募兵制——

    即便向民间募兵需要朝廷出钱,又是一大笔开支,但一分钱一分货,整体上,总比征收卫所的军户们好一些。

    之后对各地流民、移民也是就地编户立档,没有记录多余的东西,全算成自由民。

    甚至李东阳这位状元公,便是军户出身。

    皇帝本人都是如此做派,加上地方上早就有了的“逃户”现象,可以说,从蒙元开始的,把人一生乃至于子子孙孙都安排好的户籍制度,到眼下,可谓是名存实亡。

    而一样东西既然到了失去实际作用,那就该果断一点,让它随风而去。

 第374章 户籍制度

    今年搞了税制改革,可以说是当年“官绅一体纳粮”的延续和发展,之后要再进行改动,只怕不会这么频繁。

    因为就目前而言,大明朝承载大部分财富的东西,还是土地,不是房子。

    或者说严格一点,即便到了后世,承载财富的还是土地——

    后世房价高成那样,很大原因也得归于当地官府给开发商批的土地就很贵,然后商人天生的谋利心,还有要还银行贷款的利息,一步步一层层的,把房价推高到了让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地步。

    其中牵涉的东西和势力,可比大明朝要复杂多了。

    最后的直接表现,便是谁有房,谁就有钱。

    趁着大明朝没有这么多弯弯绕绕,又是君主专制的时代,乾圣皇帝可以采用快刀斩乱麻的法子,对占据财富代表的那些人开刀,要求他们交税。

    而在此之前,地方地主士绅已经被朱见济犁了好几遍,对于朝廷的税收政策已经不怎么动弹了。

    税嘛,交嘛!

    不交,等着官府派人来抓是吗?

    在几年前的那场大纠察之后,士绅串通地方官府也更加难了。

    因为皇帝搞纠察从来没有个固定时间和地点,可能隔年来一次,也可能一年多次,抓到了违法乱纪的分子,处置也十分严重。

    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被那群犹如疯狗的锦衣卫、东厂还有都察院给折腾怕了,不敢碰运气。

    所以没了地方官府为之遮掩背书走流程,士绅们也只能面对新政低头了。

    再说这些年大家可以去海外搞开发,针对海外领土,朝廷又是另一种政策,只要移民不在海外搞大屠杀,自立为王跟大明朝对抗,弄点啥也是随他去的。

    本土这边安安分分的交了税,缺的就从海外找回来,算来算去也没亏。

    至于摊丁入亩,那就更简单了。

    朝廷老早就在对土地采取按大小收税的行动了,如今把人头税跟土地税整合起来,也就多了一点,还让部分农民不至于成天收着自家的地,等着官府来人清点人头,完全可以去其他地方闯荡发展。

    在税收这种国家大事基本搞定,只需要按照之前的步骤推行的情况下,朱见济便把目光转移到了另外一个上层建筑上。

    他是想要把蒙元传下来的这套“户籍制度”给废除的。

    只是皇帝怎么想,却不代表别人可以轻易的去想。

    即便是朱见济,面对老朱同志选择采用的这套制度,也的确感受到了来自“祖宗成法”的一点阻力。

    不能一拍脑袋就搞,

    他需要先把舆论弄起来,等出现一批人明确认同废掉这玩意儿的时候,才能采取措施。

    在殿试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那些学子给自己找理由也方便。

    朱佑栎也跟着父亲,俯视着

    看着他们皱着眉头冥思苦想良久后奋笔疾书的模样,好奇起来。

    于是他看了他爹一眼,得到朱见济的同意后,便下了自己的小椅子,开始巡场观看别人的答卷。

    朱佑栎从小营养就好,现在的个子不止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就连大他一两岁的,可能都跟太子同一个头。

    所以面对考生摆在桌子上的答卷,他是能够轻松看到的。

    都七八岁了,哪里能比桌子还矮?

    而他学着大人模样,背着手在殿试之时左右观望的姿态,也让朱见济恍惚想起了自己在景泰五年时,跟着景泰帝在考场上转悠的样子。

    果然是祖传的基因产物啊……

    皇帝在心里默默感叹。

    之后收卷评分,朱见济也是把太子带着的。

    见证到这场面的大臣也是见怪不怪。

    景泰帝和当今天子,是出了名的父慈子孝,这样的情感能够延续到下一代身上,对于老臣来说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

    毕竟皇帝如此态度,表明了太子储君之位稳固,不可动摇,让他们这群大臣可以安心打工,不会被迫或者主动卷入皇家的争夺战中。

    有的时候,站队能力可比自身的管理能力占据更高地位。

    只要队伍选的好,猪都能飞上天呢!

    “如果选王华当状元,会不会有人说闲话呢?”

    看着他爹捧着王华的卷子不放手,已经通晓部分人情世故的小太子发出了正常的疑问。

    储君一发声,也有大臣跟着表态。

    王华跟皇家的关系过于密切,的确不好操作。

    不管是秉公还是徇私,都能被人乱嚼舌根。

    “那你觉得呢?”

    朱见济问儿子。

    太子说道,“谢迁的可以。”

    “这人写的东西多,理论扯的也多,估计本人也是个能说会道的。”

    朱见济把谢迁的卷子拿出来,跟王华的放在一起,摸着胡子呵呵发笑。

    从立意上来说,这次殿试的考生都没有偏题。

    在皇帝执政这么多年,政策行动来了一波又一波后,本来就习惯把握考试风向的学子哪能不摸准皇帝的爽点?

    再说了,朱见济也不是个喜欢搞场面的人,做事说话都挺直接的,没有让大臣沉迷揣摩圣心而降低工作效率。

    殿试上面皇帝亲自强调了一番户籍制度,八成是要对之进行下手了。

    不过是改革还是废旧换新,他们把握不准这个程度,写的比较小心。

    而谢迁和王华的文章里,都是明确提出要废掉蒙元以来的户籍制,重新设计一套符合当下社会环境的人口管理制度的。

    谢迁引经据典,附带了一些自己所知的情况,向皇帝说明了废旧换新的重要性,甚至还在文章中隐隐透出了“祖宗之法不足守”的意思,对喜欢打圆场,广交朋友的谢迁来说,算是非常激进的态度了。

    他就赌这份激进,能入皇帝的眼!

    而朱见济也的确被谢迁抓住了目光,如果没有王华的卷子,只怕皇帝就要当场点他做状元了。

    王华那边,摆出观点之后,也是附录了一些社会现状——

    毕竟朱见济提了十几年的“去虚务实”,没有资料打基础,可不能再用空口白话来说服皇帝。

    但是比起谢迁单纯强调户籍制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