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24部分

我要做明世祖-第24部分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亨呢?”朱见济又问。

    “武清侯有问题!”

    卢忠果断答道,“在下探听到,武清侯私自在府邸和朝廷所赐下的周边田地里,养了近千民家丁!”

    “这些人不事生产,衣食皆由武清侯提供,却从不上阵,可见其心歹毒!”

    “嗯?!”

    朱见济也不盘腿了,当即冷着脸站起来,“他也蓄养私兵?”

    其实按照明朝的传统,作为一名武将,自己私底下养一些家丁打手是可以的,像明末那十几年动乱里,很多时候将领平叛都是自己带着小弟过去的。

    而著名的“戚家军”“吴家军”,就是其中代表。

    但这是什么时候?

    景泰朝才开始五年呢!

    距离明末远远不及,将领蓄养家丁还没有成为普遍行为。

    更何况还是在天子脚下蓄养这么多人?!

    曹吉祥家里当初抓出来了两三百个,现在石亨在暗处藏了近千人……

    难怪这两位能够走到一块玩耍,感情爱好都是没事养人玩儿!

 第四十一章 太子对石亨很不满意

    朱见济原本在习惯了批阅政务,养出一些上位者气质后,重新考虑去要不要放石亨这些人一马,毕竟人好歹算是名将,在没有真造反前称得上国家功臣。

    结果人硬是要在朱见济的红线上面蹦迪。

    难怪石亨一直请求景泰帝给自己赐田,如果在京城周边没有足够的田地,又如何藏的下这么多人?

    “石亨到底想干什么?”

    朱见济眉头一皱,有些摸不清这种奇葩的心思。

    按理说景泰帝对他不薄,又是升爵又是任官,动不动还赐田赐金,作为一名臣子,能享受到的待遇石亨基本都享受到了。

    如今自己也活得好好的,太上皇被严密监视着,按着朱见济的计划,在不久的将来他还要被放逐到凤阳给朱家老祖宗们守陵,夺门之变已然是不可能。

    他喝高了想作死吗?

    卢忠面露难色,沉默一阵后才颇为自责的对朱见济说了一件事。

    “武清侯恐怕有反心。”

    “你怎么断定?”朱见济目光如炬,紧紧盯住卢忠。

    “武清侯府上有一善卜者,名为仝寅,传闻中这人眼睛虽瞎但是神算,连太上皇当年被困瓦剌都预测到了……”

    “在下当初受制于金刀案,前后无人相助,便去找了这人,也是他出主意让我装疯卖傻瞒混过关的。”

    金刀案引起的反应激烈,当时根基未稳的景泰帝想拉卢忠一把都做不到,只能让他自己想办法了。

    “后面果然逃过一劫,我便在私下约了他一次,请他喝酒。谁知道这个仝寅喝醉之后口不择言,说武清侯长相不类凡人……”

    卢忠越说越艰涩,脑袋都快低到脚跟了。

    作为一名封建时代的人,卢忠还真有点相信“天意”这种神神秘秘的东西。

    特别是“不类凡人”这样的点评,就差说“你能当皇帝”了。

    这样的大事他之前竟然忘了,现在才给朱见济汇报,实在是犯了大错。

    但朱见济没有怪他,反而抓到了这段话里的逻辑漏洞。

    他好奇的问卢忠,“既然那个仝寅是瞎子,怎么看出来石亨长的不像凡人?”

    ……

    卢忠沉默了。

    “而且他测算出太上皇受困,是土木堡大战之前,还是之后?”

    “这个……”卢忠含糊不清的说道,“好像是之后才有流传。”

    而借由这件事,仝寅才成了贵人中有名的神算,让人趋之若鹜,就想请他给自己算一卦。

    现在朱见济把这种逻辑漏洞站出来,卢忠也恍然发觉,关于仝寅这人的消息,怎么就这么假呢?

    仔细一想,好像不少大事都是马后炮。

    “继续盯着石亨、张輗还有跟他往来亲密的人吧。”

    除却卢忠后面的封建迷信表现,朱见济对于他的情报收集能力还是很认可的。

    因为卢忠眼下还无法放开手脚,但已然连别人家里的事都能打听到了。

    而且花费的时间并不是很长。

    至于石亨此人的处置……

    朱见济在卢忠退下去后,又独立面对着矮案上的蜡烛沉思。

    因为于谦的缘故,景泰帝还是想要借石亨来稍微平衡下于谦手里权力的,所以在没有找到合适的代替品前,还没办法完全弄死他。

    如果朱见济对景泰帝告发了石亨蓄养家丁的举动,让好爸爸打压下这位大将,那可能早有反心的石亨会不会鱼死网破?

    朱见济幻想了下石亨造反的后果,然后发现,只要防守一段时间,基本不会有问题。

    因为团营不全是石亨在控制,对方造反冲击起皇宫估计也不敢动用这些人——

    团营的成员可是从原三大营中抽调的精锐,属于对大明很有认同感的那种。

    石亨敢说“反了朱家他娘的”,下一秒就有人敢反了石亨他娘的。

    特别是于谦做事很严肃,手下人员调度都要走流程,石亨绕不过去,很大可能只会带着那堆家丁搞偷塔行为,然后被赶过来的救驾军队包饺子。

    所以只要老天爷不开玩笑,在朱见济堵住皇宫内部漏洞的情况下,石亨也是翻不起大浪花的。

    只是人家想造反,对于半个帝国统治者的朱见济而言,是个无法忍受的罪过。

    既然石亨敢因为一个算命的话而生出反心,甚至还一步步爬了上来,准备了很久,那朱见济就能因此生出杀意!

    至于那个仝寅,

    朱见济虽然穿越了一回,立人设都打着“老天爷眷顾,列祖列宗庇佑”的旗号,但他还真不信这些所谓的高人。

    除了他有后发优势,知道石亨绝对不可能鲤鱼跃龙门成为真龙外,更重要的是,历史早就在朱见济睁开眼的那一刻就宣布改变了。

    有他这么个不受控制因素在历史长河里“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谁还敢自称神算?

    若是真有天命,

    那天命不在于他人,必然在朱见济身上!

    朱见济在夜色中发出一声嗤笑,然后随意的吹口气,熄灭了眼前的烛火。

    ————————

    二月下旬,万人瞩目的春闱已经结束了,无数举子滞留在京城里面等待放榜。

    朱见济在这个时候也给自己的小伙伴们放了假,自己则是和景泰帝一块去观赏科举试卷,想看看里面有没有符合自己心意的人才。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次选拔出来的进士们,以后很大可能要给朱见济打工。

    所以小太子作为未来的老板,必须要去熟悉一下自己的员工。

    徐永宁闲得没事,干脆一提腰带,带着张懋和柳承庆这两个小的出来散步,体察民情了。

    由于在东宫待了一段时间,他们的行为都受到了六率操练的影响,走着走着就有些齐步走的架势了。

    三个半大小子排成一条直线,一身富贵的绸缎衣服和身后跟着的随从,让人不敢平视,纷纷退避。

    于是他们就成为了有组织的街溜子。

    徐永宁原本兴致勃勃的想要隐藏自己定国公的身份,然后在遇到歹徒欺男霸女时挺身而出,实现他仗义行侠的梦想。

    结果他忽略了这里是京城,而且还是即将放榜的京城。

    在春闱期间,为了给广大举子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国家能更好的选拔人才,京城的防卫总是强化了点的。

    特别是敢当街欺男霸女的家伙,上一秒才色咪咪的喊声“小娘子让爷嘴儿一个”,下一秒就会有巡逻的朝廷捕快把他抓去牢里火热火热。

    于是徐永宁失望了。

    “算了,找个茶馆喝点水吧!”

    准定国公放松了他的腰带,人也跟着泄气。

    张懋和柳承庆也叹息一声。

    他们早就走累了。

    早知道出来这么麻烦,还不如待在府里睡大觉呢。

    随便找了座貌似精装的茶楼,徐永宁带着两小的进去。

    里面熙熙攘攘,但他们三个带着随从的华丽登场,还是让人抽空看了徐永宁三人一眼。

    哦,

    贵人家的少年出来耍了。

    不关自个儿的事。

    默默的给徐永宁等人让开道,掌柜的亲自招待着他们上楼占了雅座,其他人也渐渐把注意力调回了茶楼中央。

 第四十二章 太子开始煽动舆论

    那里被用四五张桌子搭起来一个高台,正有一个穿着长衫的人站在上面,说得吐沫横飞。

    “这谁啊?”

    徐永宁牛饮了一口茶水,问掌柜的。

    “聘来的说书先生,正在给人讲什么《西游记》呢!”

    此时《西游记》的相关故事已经流传起来了,只是人物形象和情节有些不一样,而且故事分分散散,不成体统,只等吴承恩这位“白马王子”过来,将之分门别类,整编成流传数百年的名著。

    朱见济虽然没有把吴承恩的活儿做了,但是为了迅速推广德云社的口艺人们,也利用后发优势将民间流传的“猴王修仙传”捋了一遍,好歹有个开头结尾,加了一些段子进去,用来吸引吃瓜群众。

    只是人民的意志是强大的,随着口艺人的讲述,听众们仍旧自发给它取了《西游记》这个书名。

    知道这事的朱见济只希望吴承恩能别怪自己,毕竟他随手为之摆了下故事大纲,实在是比不上后来完整版的名著。

    “猴子有什么好看的?”

    徐永宁只是听了一两句,发现自己对“猴子偷桃”没什么兴趣,就吃起了掌柜的送上来的烤鸭。

    而等烤鸭被三人分食的差不多,高台上的说书先生也正好讲完一个篇章,结束了口水飞溅的一天。

    低下的听众纷纷叫好。

    然后也不知道是谁起的头,借由听书的趣味犹在,感叹起来如今的太平世道。

    “眼下真是托了景泰皇帝的福了,要是放在先前的正统朝,要么是太监干政,要么是外敌来袭,咱们哪里有这闲工夫听人说书?”

    这话说的有点偏激,毕竟正统朝十多年的时间,要论太平光景还是有的。

    但重点不在于正统皇帝在位的时候,百姓生活太不太平,而是那几乎层出不穷的恶人恶事——

    在正统皇帝刚登基时,太皇太后张氏还在,王振被她压着是蹦哒不起来的,但这并不妨碍孙家人仗着孙太后,在民间充当人形螃蟹。

    以孙继宗有胆子替家奴讨要官职可以看出,这家人的行事作风有多狂野。

    张太皇太后深居皇宫,管不到外面,其他官员也不敢随便跟孙家作对,到头来被坑了的反而是老百姓。

    谁让普通人没话语权呢?

    传统的士大夫们都说自己是“替天子牧民”的,某种程度上的确也没把老百姓当人看。

    反正又不是上等人受罪。

    好在后面王振支愣起来了,官老爷们也跟老百姓隔一个坑里窝着,总算有点感同身受了。

    老百姓忍啊忍啊,总想着天子圣明,只是一时被小人蒙蔽了,总能等到青天大老爷带着圣光下凡的那一天。

    结果等来了个北京保卫战。

    茶楼里坐着的,可有不少亲身经历过战争的幸存者。

    于是他们也跟着感叹起来,夸起了景泰帝。

    因为对比起前一个皇帝,当今陛下虽说没有很值得让人夸赞的地方,但好歹称得上知人善用。

    而且景泰帝登基以来,没什么劳民伤财的行为,顶多给身边的人赐点金子和田土,竟然还算是简朴的。

    老百姓是种很单纯的生物,他们可不管朝堂上的人有多脏,政治斗争有多激烈,反正只要日子过得去,那龙椅上的就是个好皇帝,朝廷就是个好朝廷。

    景泰朝到现在五年了,除了头一年顾着反击瓦剌忙活了点,剩下四年是越过越好,频繁的天灾在朝廷的努力救助下,也没有造成太大的问题。

    苦日子只是回忆,好日子才是值得他们凑在茶楼里聊天扯淡的。

    锅底灰也就抹到了太上皇跟王振脸上罢了。

    但是在众人的感叹中,忽然响起了几声破坏气氛的抽泣哽咽。

    其他人闻声一看,发现是对角落里的老夫妻在抹眼泪呢。

    “我儿子五年前战死了……听你们说这话,一时忍不住……我们家绝后了啊!”

    老人互相依偎着,眼圈通红,花白头发杂乱,可见日常没有好好打理。

    五年前……那是北京保卫战的时候了。

    不用多说,其他人也猜到了来由。

    然后以这对老夫妻为引子,又有人哀伤起来,“我大哥也被瓦剌人杀了……”

    “我老娘是因为在街边买菜,冲撞了会昌侯的家奴,被踢了一脚不治身亡的!”

    “我家受了阉党祸害……”

    “我家里也是!”

    叽叽喳喳的,本来一派和气的茶楼突然变成了卖惨大会,一时之间啼哭声不止。

    高台上的说书先生当即感同身受,表示既然大家都在卖惨,那让我们来分析下这些惨状到底是为什么来的?

    于是他一拍桌上醒木,喝了一口茶水润喉,讲起了正统十四年的各种混乱。

    其中突出的重点,就是正统皇帝的各种瞎搞。

    因为所谓的权宦和外戚,他们的权力的来源就是皇帝。

    有皇帝的支持和放纵,才有这些人欺负老百姓的情况发生。

    但他说的也很小心,没有把话题引导朝堂上去——

    在老百姓的口中,某位皇帝可以糊涂,某些大臣也可以变成非酋,但整个朝廷的形象是不能被破坏的。

    所以糊涂皇帝成了太上皇,奸臣也通常迎来了狗头铡。

    徐永宁倒是没听说过这些乱子。

    因为身份有别,作为上等人随便抱怨皇帝,那是有可能“闻寡人之耳者,罚廷杖五十”的。

    他听得津津有味,看别人的热闹。

    只是没过多久,就发现旁边张懋也在垂泪,憋着嗓子在哼哼。

    “你怎么了?”徐永宁大吃一惊,怀疑掌柜的是不是在烤鸭里下毒了。

    “就是想起了我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