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40部分

我要做明世祖-第40部分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孙家作为外戚却不思报效国家等等罪恶。

    激情完毕后,方才摆出“老子是清流”的模样,站回了自己的位置。

    朱见济也懒得理会这些人了。

    他只会默默的记下,等什么时候对方惹到自己了,再拿出来敲算盘算总账。

    我要做明世祖

 第七十章 太子想要加征商税

    “还请于尚书和张尚书留步!”

    朝会过后,有个面白的宦官拦住了即将离去的于谦和张凤,笑着对他们说道,“陛下请两位去内阁参加个会议,说是有大事相商。”

    这当然是不可能拒绝。

    所以于谦和张凤转变方向,前往文渊阁而去。

    而在那边,内阁的首辅陈循和高谷各据一边,显然在政见上矛盾频繁,不想再给对方做脸面了。

    其他阁臣不愿意被迫站边,只是沉默的坐在一旁。

    朱见济不理他们的对立行为,只顾着喝水润喉咙。

    自己下朝驾着羊车到这里也是很累的!

    景泰帝更不在乎这种东西,只是随便一摆手,让他俩赶紧坐下。

    “敢问陛下有何要事?”

    六部长官参与内阁会议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但像今天早朝刚过就把人拽过来,的确是前所未有。

    景泰帝看了眼儿子,对着于谦说道,“今日找你们过来,自然有几件事吩咐——”

    “一是要增选两位阁臣,处理近来繁重的政务,朕与太子相商后,决定提拔王文与李贤二人,各位卿家有何意见?”

    李贤是可以的,他的身份适当并且有政绩傍身,入阁只需要别人推他一把。

    而朱见济并不介意当这个给李贤借力的人。

    不仅仅因为李贤曾经对着守旧派伸出正义的背刺,还因为朱见济曾经翻到过他以前呈上的奏疏,里面提到了“鼓励火器发展”的话。

    这显然是一位对火器威力有深刻了解的官员。

    朱见济需要这样的人才来为自己打工。

    但另一位就有点出格了。

    “王文任吏部尚书,为二品大员,其人入阁并非小事……”高谷说道。

    景泰帝无所谓的打断了他的话,“近来六部与内阁交流频繁,但每每论事,都要差人去值班房请人过来。朕念着使王文入阁,可以减少许多麻烦,故而如此。”

    这是为了你们着想啊!

    工作效率提高点不好吗?

    在皇帝明确表示“他就要”以后,本来持保守意见的高谷便无话可说了。

    因为在内阁权力还没扩展成大明中后期的国家中枢时,它在法律上的定义就是皇帝的秘书。

    即便是到了后期,非法管理国家大事的内阁也能被皇帝想换首辅就换首辅,何况是一名阁臣?

    于是在景泰帝的支持下,王文光荣的成为了大明朝首位以尚书之身加入内阁的臣子。

    “除此之外,是太子提议的征收赋税一事……”

    景泰帝对着儿子招招手,示意该他上场表演了。

    反正主持内阁会议的早就是朱见济了。

    如果不是因为“增收赋税”一事牵扯过大,需要皇帝来震震场面,景泰帝一下朝就要就回去补觉了。

    “收税?”

    “近年天灾如此,陛下之前已经下旨减免了,怎么眼下出尔反尔?”

    内阁的诸位大臣都疑惑的看向朱见济,觉得小太子这有福的相貌,不像个会压榨百姓的。

    “自然是有所原因的。”

    朱见济润好了喉咙,便提着自己腰间的玉带,冲着张凤一点头,“张尚书,孤前面让你带来的关于今年户部的各项开支明细,你可准备好了?”

    张凤顺从的将带来的厚重资料拿出。

    他一早就塞到了衣服里,把自己撑得跟突然发福了似的,早朝时随时准备着响应小太子的要求,谁知道都下朝了还没让他掏出来。

    张凤都快怀疑小太子是不是忘了这回事。

    原来是在这里等着。

    朱见济将这份档案交给臣子,让他们自己先看一看。

    自打他提出来的表格法得到金濂的认可并且大力推行后,张凤萧规曹随,仍旧坚持。

    所以户部做的今年各种预算,他们还是看得懂的,还有数学好的在心中迅速算出了今年可能要花费的钱数,同时隐隐猜到了太子接下来要说的话。

    “今年要赈灾,要练兵,还要分发俸禄……”朱见济摸着腰带上的玉扣,长声一叹,“孤也不瞒各位卿家,国库是没什么钱了。”

    “臣前日便给陛下上了一封奏疏,恳请莫要再免除受灾之地的赋税,可以小额征收,以缓解财政匮乏。”

    张凤也开口说道,印证了朱见济不是在对他们卖惨。

    因为预计的支出和往年收入摆在眼前,户部那边空荡荡的库房也是中央官员差不多都知道的一件事,阁臣们的面色也沉重了。

    “那就只能苦一苦百姓了……”陈循缓缓开口,仿佛带着千分悲痛,完全不想对着老百姓收税,但只能向现实低头,“骂名我等作为臣子,可以承担……”

    朱见济奇怪的看了他一眼,“谁说孤要对平民收税?”

    “孤和父皇商议说了,要加征商税!”

    “此事万万不可!”

    内阁之中有人忽然脸色大变,急忙进言,“我等为官,岂能与民争利呢?”

    “百姓流离,经商者也在其中,哪里能承受更重的赋税呢?”

    “还请陛下三思!”

    景泰帝都被他这么激烈的反应给唬住了,“太子还没说明白要如何收税,你就如此激动……是做了什么亏心事吗?!”

    江渊呐呐,不敢多话,只是注视着小太子。

    朱见济露齿一笑,极为灿烂,“常听江侍郎爱好议论,如今一看,所言不虚。”

    “嗤——”

    堂中有人忽然发出一声轻笑,对象自然不可能是朱见济。

    江渊恼怒的看向笑出声的萧滋。

    萧滋摆出一副对不住的样子对他拱了拱手,眼神却是全然的看热闹。

    正如陈循和高谷玩内斗一般,

    萧滋跟江渊也是不对付的。

    江渊更加尴尬,只恼怒自己嘴皮子溜惯了,情急之下竟然没想过后果。

    好在朱见济饱含深意的眼神没有在他身上停留多久,只是抬起头看着顶上的多彩夺目的装饰说道,“征收商税,自然是有深思熟虑在的。”

    其实大明朝的工商业税低下,起先也在于朱太祖定下来的一系列政策——

    由于大明立国之初,万事以恢复农业生产为主,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再加上太祖皇帝可怕的掌控欲,不但规定了“户籍”政策,还对工商业采取了“垄断”的方式,从此什么工匠都归属于朝廷,做各种生意的人也必须获得官方认可才能够行动。

    民间工商业非常不景气。

    所以税收也很符合当时的经济特点,规定收取的数额低下。

    但现在不一样了!

    开国将近百年,民间的经济早就从蒙元摧残中恢复过来了,甚至因为太祖皇帝的安排,还出现了不少巨富。

    商人们很有钱,朱见济还能猜到在不禁止官员涉及商业的情况下,有些官老爷也很有钱。

    而朝廷很缺钱。

    老子曾经说过,“损有余而补不足”。

    朱见济对景泰帝仔细分析过其中利弊后,最后统一认为,是时候劫富济贫了!

    不要以为皇帝很富有。

    当一个皇帝想做点正经事的时候,他总是能发现自己身边到处都要花钱的地方。

    趁着现在民间的那些商人还没有报团起来,还沉浸在自己的发财梦中,渴望通过财富获得地位和权力,

    趁着皇帝手里的兵权还在,朱见济认为需要赶紧为朝廷的税收政策升个级。

    现在不做,

    以后想做就要难上天了。

    我要做明世祖

 第七十一章 太子的商税收法

    “这是京城中家产超过百两的商人统计,孤打算以他们为标准,对其每月的收入,采取三十税一的征收。”

    “除此之外,孤之前提出的减免门摊课税,实行至今也有半年,收效不错,也要慢慢推行到全国各地,将收钞变为收取通宝和银两,钞关税也是如此……”

    宝钞这种东西既然被百姓抛弃了,那就不要死捧着了!

    提出这样的要求,朱见济也是经过一番调查的。

    眼下在民间,除了他养的“德云社鹦鹉”们替皇太子控制舆论外,还有以卢忠为代表的黑暗锦衣卫在收集各种情报,其中就包括了物价、人均生活水平以及收税情况等等。

    像宋朝之时的商税征收,大多设置在百分之二到三的程度,还没有加上各种杂税。

    元朝则是最低二十税一,最高不限,死命的想办法从老百姓身上掏钱。

    明初收商业税,虽然改为了三十税一,但只针对特定的商品,有不少东西是免除赋税的,缴税压力比起前朝低了不少。

    朱见济将两种收税标准整和起来,保持了三十税一,但大大缩减了免税的范围,频率也变成了一月一核算。

    同时为了鼓励这些人积极缴税,还给出了一些优惠。

    比如说你连续一年按时缴税,那么官府就会给你发放一个“纳税证明”,以后的半年内,要是去其他地方做生意,可以免除门关税。

    古代的商业流通是要交各种税的,就像进城交门税,放东西有落地税等等,杂七杂八的算起来,也是一笔较大的开支。

    而朱见济毫不怀疑,在这样的时代能把身家搞到百两之巨的商人,会没有能力去外地做买卖?

    所以这对于某些转运货物赚差价的中间商来说,甚至还算占了便宜。

    可江渊仍然不满意。

    因为他家不是做中间商的。

    他们家是做布匹生意的!

    虽然很多地方的布店没有挂上江家的名号,但的确是被江氏家族支持,并且利用族中为官者的免税特权,每年为江家贡献大量财产的。

    现在小太子想对他们家收税,

    还是每个月三十税一,

    这让江渊感到非常不舍。

    就算数目比起收益而言不值一提,可赚来的钱谁想再掏出去?

    所以他仍旧在试图说服景泰帝不要做傻事,“与民争利”是违背祖宗成法的。

    听到某个熟悉的四字成语,内阁里的人包括景泰帝,都对着江渊微微侧目。

    上一次喊出“祖宗成法”的人,叫做杨善。

    现在这位都御史被同僚明里暗里的挤兑,他本人也一改此前的大嘴巴,低调了不少,估计再熬一段时间就要被降职外调了。

    江渊也意识到了不妥,看向了朱见济。

    然后就见小太子对着他笑出了自信,笑出了强大。

    “太子殿下,老臣肺腑之言……”江渊努力的现场编台词,想为自己刚才的话找借口。

    “无妨,孤知道卿家只是一时着急罢了。”

    朱见济不好意思的放下腰带,胖爪子伸到袍子的内袋里,明显又要掏东西。

    “其实孤此前派人统计京城周边商人财产之时,也额外打听了是谁家的铺子。”

    “江爱卿身价不菲,和百姓站在一边,的确是不想让孤与其争利的……”

    这话说的可大了,

    当臣子的不和皇帝站在一边,你屁股是想挂树上了?!

    而且朱见济话里面透露出来的消息,也表明他早就把江渊的底子给摸出来了。

    那么他之前的“慷慨陈词”,不就是小人之言了吗?

    “臣有罪!”

    “请陛下责罚!”

    江渊满头大汗的跪下,自己将头上的乌纱帽摘下,又是一张新面孔。

    其他人不屑的哼了一声。

    景泰帝也冷了脸。

    江渊在内阁一向会说话,所以景泰帝一直都挺喜欢他的,谁知道这种人也会骗自己?

    还是用听起来充满了正义感的话来骗?

    士大夫的口舌功夫果然厉害!

    不过朱见济显然更高一筹。

    能养出来一堆鹦鹉的人又怎么可能不会说话?

    “青哥儿真是聪明,这种东西也能查到。”

    景泰帝感叹道,又夸起了儿子。

    看看这优秀的大脸,这聪明的大脑袋,

    果然只有皇家精品粮才能养出来这样的品种!

    朱见济谦虚的笑道,“儿子也就是派锦衣卫们随手一查,想着人之一生,不过衣食住行几个字,便着重找了些这方面的东西,就凑巧知道原来江侍郎家里是做布匹生意的。”

    江渊惨淡的笑了笑,乌纱还摆在地上。

    他心想小太子也是奇妙,锦衣卫竟然被他派去做这种事了。

    太祖设立这个机构不是为了监察百官的吗?

    但对朱见济来说,派遣底下人打听消息,有卢忠跟仝寅一内一外的配合就差不多了。

    他俩的工作进展也算顺利。

    朱骧还担任指挥使,以他的性格,再考虑到于谦这个额外因素,那明面上的锦衣卫就不能让他们去做一些太过分的事情,干脆放出去巡查兼职捕快和登记处好了。

    而调查这种东西也不算太难。

    正如朱见济此前处理石亨一样,有很多民间都知道的事情,之所以不闻上位者之耳,是因为“不接地气”了,或者上位者装聋作哑罢了。

    景泰帝爱护百姓,但没有主动去倾听底下声音的意识,中间的官僚也会上下蒙骗,利用信息差来为自己谋取好处,反正在地理隔绝和信息不流动的情况下,“天高皇帝远”嘛!

    明末的崇祯也就在上吊之前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遗书上面悲愤的写下了“诸臣误朕”这句话。

    朱见济可不会是他!

    后发优势很清楚告诉他,掌握信息就掌握了大势。

    朱见济也不会成为一个被底下人堵住了耳目,民间怨声载道还以为天下太平的统治者。

    眼下不就是最好的例子?

    江渊口口声声说着“不能与民争利”,被朱见济一打断揭穿,就顿时颓废了。

    而这只是一个江渊,自己也只是一个手里还有武力存留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