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54部分

我要做明世祖-第54部分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座下的奸商们都看着徐永宁演戏,并且疯狂配合他的表演。

    赚钱嘛,生意,不寒颤!

    事情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利益显然最重要。

    但徐永宁之后的话,让他们收起了口水。

    “商税是太子提出来的,结果在你们这边弄的不好,让殿下很不高兴!”

    “我劝你们在座各位,最好表现表现,让太子知道尔等忠心,才放心安排做事。”

    “江南多是小商小贩,我等家中店铺也只是勉强维持日常花销而已……哪里交的起商税呢?”有人委屈的叹气。

    反正这边没有东宫的计算机们登门查账,这种话官员们说的是理直气壮。

    我店面装修的再漂亮再宽敞,那也是个负资产!

    徐永宁就知道有人不会轻易松口。

    毕竟今天同意了朝廷收税,那以后税收范围扩大了,他们是不是还得掏钱?

    官老爷们一家老小那么多人要养,只能努力攒钱了。

    “哼!”

    “想要好处又不肯出成本,你这是活在梦里!”

    徐永宁把玻璃珠子弹着玩,认出了发声的那位,正是背后使唤轿夫纠缠自己的家伙。

    “本国公回去就跟太子说一声,这位老爷清廉朴素,承受不来玻璃的福气,要让别人来!”

    作为伴读,还是被太子亲自挑选入宫的,谁会怀疑徐永宁的口气威力?

    旁边的人同情的看向之前那位,心里却高兴少了一个竞标对手。

    不过小定国公的话的确有理。

    要从东宫那边掏好玩意,总得投入一些成本,让自己简在太子心。

    商税这个口子真的不好开,士大夫们这点眼光还是有的,但考成法可以推一推。

    最好能把跟自己作对的某些人赶下去,然后把功劳记在自己头上,方便升职加薪。

    既官既商的老爷们除了关注赚钱小妙招,也很关心自己仕途的。

    谁让前途等于钱途?

    没有权利家财再多,那就是个普通商人,保不住富贵的。

    官老爷们都记不清自己一路走来,生吃了多少前来孝敬的低贱商户了。

    北京的车马行都能有那么多贵客,南京这边起码要翻上四五倍!

    所以在各自利益的诱惑下,朱见济的敌人为了竞标玻璃售卖权而展开了内斗,向徐永宁充分表明了什么叫做“官僚资本主义的腐朽与落后性”。

    下了舞台的定国公感觉自己背上出了点汗,心想成天表演不是他能干的活。

    只有胖太子那吨位能压住舞台。

    好在成果看上去不错。

    徐永宁相信,在玻璃这个直钩下面,会有不少鱼聚集,到时候在背后给自己添过麻烦的几位,会最先被鱼群挤到最边上,连鱼饵的味儿都闻不到。

    随后,他又把本属于开国功臣,偏偏因为靖难而倒了大霉的落魄勋贵们召集过来,跟人一起叙述祖先的友谊,着重关照了一下宋诚情报上的那几家。

    其中甚至还包括了李文忠那被降为平民的后人!

    在秘密集会之上,徐永宁跟他们感叹了一下土木堡之后勋贵集团的拮据情况,再毫不客气的告诉他们,皇帝跟太子要扶持爵爷们了。

    反正勋贵中多得是不读书的丈育,有时候跟他们玩心眼,那是高看了人家。

    打直球是最能让这群人理解朱见济想法的手段。

    下面坐着的都心动不已。

    靖难之后,他们虽然没有被褫夺爵位,但生活上是真下坠了。

    物流老总李景隆的下场如何,亲眼见证的人基本都还活着呢!

    搞的这群爵爷也心生惶恐。

    特别是正式迁都北京,自己却被留下来后,更让他们担忧是不是皇帝对人没爱了?

    现在有徐永宁这个太子伴读背书,那他说的……应该是真的?

    “我才懒得骗你们!”

    徐永宁喝了几杯酒,脸涨的跟猴屁股似的,“你们是不知道,五军都督府现在空成个什么样子,到处都缺人!”

    “不过也别想着捡漏子!”徐永宁把酒杯一扔,大着舌头说道,“皇帝和太子都喜欢听话机灵点的,你们啥都不干,能找着机会被提拔?”

    “要我说你们也是傻逼,各家名下的生意有多少?交点商税怎么滴了?坐不了轿子就骑马嘛!”

    “钱好?还是权好?”

    “你得了圣心一路青云,还怕缺了那一点钱吗?!”

    说得对,说得对!

    老勋臣们点头赞同。

    要说心眼,他们也有。

    但心眼在事实面前是没有用的。

    眼下的情况就是,他们需要重新向皇家表明忠心,重获恩宠。

    一点钱财,一些麻烦,也的确不算啥。

    就是那些当官的把他们带坏了!

    自己就是看着他们不把商税当回事,这才差点错过了这个大好时机!

    知识分子就知道欺负他们这些老实人!

    徐承宗也发挥起了自己在南京勋贵中的号召力,努力的帮徐永宁摇人。

    朋友,要想办法搞得多多的。

    虽然他们也有自己的利益要维护,但这并不是眼下的主要矛盾。

    朱见济要打击的,是真正掌握了国家权力,并且在这一阶段表现出不服管制的官僚。

    我要做明世祖

 第九十六章 衡州府的情况

    衡州府。

    轩輗忙的连乌纱都不戴了,头上包着块布就到处干活。

    他一到这里,立刻安排人手,对灾民做出安排。

    人和畜牲的尸体要及时掩埋,不然灾疫会重上加重。

    林聪和朱骧本想直接抓了衡州府的官员,让他们交代清楚其中真相,但被轩輗阻止了。

    “现在抓他们干嘛?”

    “先让他们把活都干了,之后再算账!”

    大灾一来,百姓流离,就连本地的一些官吏都自称染病,躲到家里不敢出来了,完全没有之前欺上瞒下的胆子。

    他们只觉得自己太倒霉了——

    年初京城派钦差下来实行工赈,自己作为下官当然是在王竑高谷面前狠狠表现了一番,把人忽悠过去了。

    至于人走后……

    工赈起来花费的可都是官府物资,还要负责给受灾百姓善后修补房子,他们可舍不得!

    反正赈济已经有效果了,那么让那些百姓熬一熬,等到天气转暖就好。

    人都长这么大了,该懂点事,要主动为国家省点钱粮,不能给朝廷增加负担。

    父母官为他们忙活了那么久,也需要补一补的。

    于是就这么一熬一补,直接补了个震惊大明中央管理层的衡州府大灾出来。

    当地官吏颤颤巍巍的被轩輗使唤着做事,心里竟然还对自己的下场抱有期待,希望通过这末路之时的苦劳,留住自己的乌纱帽。

    享受过特权的人哪里舍得这东西?

    “就依太子所言,事后该抓该杀的,一个都不放过,但赈灾要紧,没有官吏总归不好做事。”

    先把人渣利用一下,然后再送去地府。

    深得太子用人之道的轩輗将近来发生的事物写好,封入纸包,急送京城。

    在他们的努力下,衡州府的事情还是被很迅速控制住了。

    毕竟,人都死的逃的差不多了。

    按照草草统计出的人口去世比例算,官吏的死亡率却是大大的低,难怪他们能从去年冬天一直拖到今年六月才上报。

    地方官是天子的牧羊人,

    羊死了几头当然不算大事。

    “此间的吏员,个个该死!”

    朱骧忙的几夜难以合眼,只要还能动,必然是在带队整合灾民和维护灾区治安上,说话时双目圆睁,充满了血丝。

    他感觉自己说话都在冒火。

    另外两位主事的,更是在艰难困苦下没了文官的清贵姿态。

    心里也在苦恼,这地方上,怎么就养出来了这么多的畜牲呢?

    ——————

    七月份,直隶地带的农田逐渐的收割完成,不管是麦子稻谷还是棉花,都在仓房里充盈起来。

    皇庄那边的实验田宣布成功,农庄堪称大丰收。

    即便扣掉朱见济在过程中的扶持,再去除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打个七折,那也是凑足了农庄人缴税后的饱腹口粮。

    而这还是北方土地的状况,换去南方更肥沃且一年两熟的地方,情况还能好一点。

    朱见济为此高兴了一些,并且决定在明年以皇庄为模板,把集体化的耕作方式推广到直隶的其他地区。

    今年是不行了的。

    整个下半年,他要努力支援边疆的战争,腾不出更多的物资来充当农庄建立初期时的补贴。

    另外,水泥路也修建成功。

    这种短时间内就能凝固并且投入使用的新式混合土引起了京城百姓的注意,工部尚书石璞都上疏请求太子“雨露均沾”,让工部的土木专家也能去玩泥巴。

    在他的劝说下,朱见济又让人弄出来了一批新的水泥,送去给还在和泛滥状态下的黄河斗智斗勇的徐有贞修大堤。

    ……只能说命运当真有意思。

    想当初,朱见济还惦记着这人的人头呢,现在还得响应对方的请求支援。

    而在这种黄金的日子里,南京和衡州府的情况报表被送到了朱见济手里。

    “当真可杀!”

    和儿子一同分享坏消息的景泰帝暴怒,连廷杖大臣都不怎么干的他直接喊出了一句狠话。

    “这就是衡州府的父母官?!”

    当初赈灾,高谷王竑是从东南而向西去的,由此视察衡州府工作的时候,时间已经比较晚了。

    他们的确认真清点了当地仓储,随后让他们将东西放出来一部分,用于工赈。

    一切看着挺好。

    可根据朱骧去后的调查,才知道那些仓储物资大半是中途送入的。

    由于工赈必须要有足够的物资才能顺利进行,因此但凡高王二人一到,必先去检查当地仓储,有问题就当场给人撸一把,给官吏们表演一下什么叫做“强撸灰飞烟灭”。

    衡州府那边有着同样的问题,只是幸亏他俩来的晚,给了当地官吏查漏补缺的时机,才避免了一场在初春还寒时节的“火龙烧仓”大戏。

    也正因为如此,高王两个都没有察觉到这地方的问题,匆忙安抚了受灾百姓,便去了其他地方。

    之后用来填充的物资也被归还原主,三七分成。

    面对这种事情,刑部尚书俞士悦也非常气愤,“如此贪赃枉法,不知悔改之徒,当诛!”

    朱见济默默点头。

    于是他让旁边的人起草召令给朱骧轩輗等人,让他们把那些人“好好”的办了,重刑安排。

    查明实情后没必要压赴京城和等到秋后,直接处理了,拿首恶人头来安抚一下老百姓。

    如此大灾再放任下去,人不想反也得反了。

    有些东西,还是不要让他们出现苗头的好。

    景泰帝仍然气不过,抬手揉着脑袋,“都六月份了,即便此时民生得以安定,朕再给他们减免赋税,可百姓的下半年又该如何?”

    以景泰帝浅薄的农业知识,知道这时候再去奖励耕织,只怕是来不及了。

    好在朱见济知道衡州府地处江南,跟北方不同,这时候抓紧时间,还能再种一季水稻,于是又着人赶紧总结了几页纸,让轩輗他们按着这上面的去组织生产。

    老百姓总得看到地里的粮食,才会彻底安心。

    顺便让轩輗这名号称“官场老流氓”的御史去清查衡州府土地,把隐藏的佃户和农田都找出来,并且弄一个江南版的皇庄出来。

    朱见济都没想到,还没在属于自己根基最扎实的直隶清田理地大搞公社,就要在衡州府复制一个了。

    没办法,衡州府的公信力被大灾给打击了个透,按户去分配物资和生产,那效率也比较低下,不如一次性整合起来。

    抱团,是冷风之中最让人感到温暖的方法。

    朱见济打算在后面再派几个皇庄中的老手过去,教导衡州那边的分庄建设。

    轩輗在这次事件中表现的不错,可以重用……

    不过在调动他回京城前,还是需要这个老流氓待在衡州府加班一下的。

    朱见济将目光放到徐永宁送来的报告上,将对衡州府的担忧暂时放下,琢磨起了南京那一边的事。

    徐永宁将自己在南京的动向和下乡调查都陈述给了胖太子,一叠子书信中的主要内容是在批判南京官场和士绅的作风糜烂。

    他问朱见济需不需要核查官田,革除某些官僚。

    朱见济没理这事。

    起码要等到明年,派支拿着枪杆子的天子军队过去,这事才能搞起来。

    不然徐永宁一嚷嚷要把在江南搞土地兼并的揪出来,改天朱见济就能收到南京对他的弹劾以及神经病当街刺杀定国公的消息了。

    枪不在手,谁跟你走?

    估计是在勋贵的里一呼百应给了徐永宁这种错觉。

    我要做明世祖

 第九十七章 太子的小目标

    不过当朱见济看到徐永宁在南京的进账时,又对二哈表示了肯定。

    虽然在过程中徐永宁表现出了跟自己这个前任键盘侠一般的浮躁,但事情结果还是很圆满的。

    南京的老派勋臣对于皇家恩宠非常渴望,在权衡利弊后,很快做出了他们应该有的反应——

    补交商税,

    并且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要么通过徐永宁的手,要么直接呈送北京,给小太子送礼物。

    而勋贵的动作也引起了其他人效仿。

    某些官僚自以为这是有人想走太子的后门,提前把玻璃在南方的代理权给拿到手,让自己失去一个吸金貔貅,于是也跟着去补税和送礼。

    虽然朱见济知道,这种乖乖按朝廷令法行事,只是一时之间的表现,但收上来的金银财宝还是看的他眼皮子直跳。

    江南士绅……

    可真他娘的有钱。

    这可不像京城里的年猪,

    南京已经变成了养猪场。

    如果朱见济够野蛮也够缺钱,给个机会他也想过去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