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88部分

我要做明世祖-第88部分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见济实在不想跟他俩有类似的下场。

    所以他对李继业的考察很严格,不仅仅问了他各种问题,要求对方证明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还要求他必须要完成一定的任务,才能被小太子划归到“家犬”的行列里面。

    毕竟以朱见济的身份,什么样的狗找不到?

    徐永宁这头二哈不还在山东那儿,给他找了头颇有能力的柴犬回来吗?

    接见李继业,无非是因为他的身份的确卡的好。

    毕竟要想恢复开国之时的荣光,他真的只能依附于皇家。

    而落魄勋贵子弟的身份,又让这家伙游移在达官显贵和平民百姓之间,实在是两头吃的好条件。

    李继业也清楚自己对皇太子并不是一个必需品。

    但他在京城这边磨蹭了好久时间,都没回南京,为得就是找能够让太子心动的东西。

    他提出来,希望让太子能够正眼看一下自己。

    于是李继业在地上磕头,自请去南京为太子充当马前卒,调查官田被侵占一事。

    后世有句话说的好——有些事情不上秤没有四两重,一上秤一千斤都打不住。

    所有话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

    田地在官方统计里莫名的“减少”,一直都是常见之事,大家都习惯了。

    可如果真查起来,那就不会轻松了。

    当年东汉光武帝以兴复汉室的威望,企图推行度田之法,打击地方豪强,结果如何?

    还不是在滚滚浓烟和各地群起的造反之下放弃了?

    李继业要去南方查官老爷们的田?

    只怕没多久就能去长江口里捞他的尸体了。

    不过既然敢说出这样的话,也说明这位比他祖先有胆子多了。

    “你口气太大了!”

    “大明国土之大,所占田亩不是想查就能查的……”

    东宫培养出来的计算机还是不够多。

    没有足够多的,被自己直接管理的统计人员保证信息可信度,以及强大的军队战力来保证执行力,朱见济都不敢轻易的去重谱“鱼鳞册”。

    在原历史上,大明的其他皇帝也试图做过这种事,结局无外乎是失败了的。

    “殿下天人之姿,想做什么,谁人敢拦?”

    孔家都被搞垮了,江南的官商又算什么?

    朱见济看的却是明白,依靠鼓吹“道德”而站在高处的人,一旦自身道德出现问题,舆论又被别人掌握,那垮台就是意料之中了。

    后世漂亮国成天的“民主自由”,在自身衰落之后,你看他还喊不喊?

    道德榜样是可以被抛弃被更换的,但利益……是永恒的!

    “给你个机会!”

    “去江南帮孤操练一支部队出来,度田的事不必着急。”

    “队伍带出来了,你才叫真有本事。”

    朱见济也才会放心收下他。

    但李继业并不是完全的听话。

    他觉得为了洗掉祖父带来的负面影响,他需要做更多的事,并不只是为皇家在南方操练出一支军队来。

    回到南京之后,先是拿着小太子从好爸爸那里要来的手令去南京的兵部报道,挂了一个军官的职务——

    虽然朱见济阻止了北京方面的兵部架空五军都督府,可南京这边天高皇帝远,在长时间太平的情况下,南京兵部的职权最终还是压过后者的。

    好在南京这边有个轩輗。

    能干的老头不用白不用。

    景泰八年的四月,朱见济就以轩輗政绩卓着,使得南直隶官场风气一新的理由,将之提拔成了南京兵部尚书,从名义上控制了东南的军事。

    然后又令魏国公徐承宗领南京前军都督府事务,加了一层保险,并且改任原来的大同巡抚年富为南京吏部尚书,辖制东南的某些人。

    而李继业领了职务后,就是去找徐承宗报道。

    对于这名晚辈,徐承宗表现出非常的热情,很爽快的同意了李继业以他的名义编练新军的请求。

    反正这是皇家的意思。

    他顺水推舟成了事,还能分一些功劳。

    现在南京的勋贵们也大多团结下皇家的旗帜之下,有不少人都挂名了一个官职,钱财方面也有东南玻璃贸易的代理,钱权都到位了,他们对天子是很服从的。

    唯一的问题,就是南边勋贵们掌握实权的不多。

    现在李继业说他要搞军队,徐承宗自然赞同。

    有了队伍,那在南京说话的底气就更足了

    于是李继业打马上任,从南直隶所辖的卫所中抽调精锐,普及皇太子“募兵制”的思想,也给他们发放高额的薪水,迅速的收拢住了手下官兵的民心。

    南京这边的官老爷们有点看不下去,总觉得军队一有战斗力,他们的屁股就有点痒痒。

    所以有人弹劾李继业和徐承宗,说他们滥发军响,私自笼络兵勇,给朝廷带来了财政压力。

    但北京的回复还没到,一直是官场泥石流的轩輗立马也跟着上疏,叙述了南京这边“军备废驰已久”,沿海又有倭寇等等灾祸,编练军队的重要性。

    潜意识说的,就是反对朝廷组织新队伍的人,都是傻逼。

    南京这边的情况大家都很明白。

    在大明迁都之后,不止官场迅速的原地飞升,就连军队都成了不干活的混混。

    轩輗对此厌恶已久,但此前没有职权,只能按下不表。

    现在有了职权,还用得着管其他的?

    年富也随之弹劾起了不少官员,火力全开的让人害怕。

    对此,皇帝没有太多表示,只是派人来到南京,为轩輗赏赐了不少养生物品,心中偏向于谁显而易见。

    李继业得到了中央支持,地方上面长官的维护,心中大定,于是继续干活。

    轩輗和年富都是调任而来的官员,年纪也都不小了,能够顶住一时的压力,但顶不住一世的。

    而且这两人跟东南官场格格不入,不知道多久会被人想办法弄走。

    李继业知道他得抓紧时间。

    而在操练军伍之余,他还去了南京户部一趟,检查了一番鱼鳞册的完整度。

    我要做明世祖

 第150章 有人背着朝廷偷偷下海

    所谓黄册,指的是大明朝对全国人口按所从事职业的一种登记,相当于后世的户口本。

    内容主要分为民、军、匠三类,由朝廷对其进行造册登记,再以户为单位,每户详列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逐一登记在册,是古代非常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

    而黄册之下,又有“鱼鳞图册”,则是土地登记簿册。

    在洪武十四年,太祖皇帝发现因土地隐匿给国家税收造成损失的严重问题后,便怒而命人编造完整、详细的鱼鳞图册,将房屋、山林、池塘、田地按照次序排列连接地绘制。

    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摸清了地权、清理了隐匿。

    然后配合此前建立起来的里甲制度,两种图册互相补充后,就成了加强人口管控和社会管理的一大杀器。

    不过很可惜,除了开国之初进行过一次全国田地及人口普查之外,到现在也没有迎来第二次。

    要按照历史发展,第二次大清理还得等到张居正改革时期。

    李继业知道,如果皇太子独掌大权并且有了足够动力后,是需要黄册和鱼鳞图册来帮助清查的。

    所以他很敏锐的跑到南京行政衙门,动用职权和走了别人的后门,跑去看了眼这东西。

    据说在轩輗上任之前,位于玄武湖黄册库中的登记本已经遭受了场里面的湿气侵蚀和虫子啃食——

    毕竟人口统计放在历朝历代都是大事,有强迫症和强大控制欲的朱太祖自然也不能免俗。

    为了加强信息管理,他把黄册库安排到了湖心岛上,并且下令库内禁绝灯火,湖内外防卫森严,每旬一、六开船过湖,平时与外界完全隔绝。对吏民查阅黄册限制尤为严格,明令敢有私受财物、偷抄洗改后湖黄册者,不分首从皆斩。

    可惜这样的政令随着大明都城的改变而变。

    因为黄册繁重珍重,所以当初迁都北京,并没有把它带过去。

    朝廷仍然很重视黄册的统计,但又能执行到太祖时期的几分?

    好在轩輗到任后,由于总督南方粮草储备一事,本就在户口田亩上多关注了一些,之后考成法推行,他又对南京各部的官员进行了考核,得知黄册库管理松懈后,便上奏景泰帝,希望大开府库,进行清理晾晒,以免日久被湿气彻底侵蚀,让虫子蛀去了重要部分记录。

    景泰帝当然是同意了。

    而由于数量庞大,晾晒黄册也需要看天气如何,所以一直到景泰八年还没有收尾。

    托了这个福,再加上轩輗老头猜到李继业有背景,也没有多阻拦。

    半推半就,让他来看了一眼。

    李继业努力的记住一些内容。

    好在轩輗和年富合力,杀伤力比较强大,撸出来了不少侵占民田的贪官。

    在抓人抄家后重新清点田亩,使得南京这边的记录比较新鲜,也比较好看。

    只看了不久时间,李继业就离开黄册库,下乡考察。

    他把自己记下的,在官方登记册上本该是公田或者他人所有的田地走了一遍,看了下被侵占的情况如何。

    这个举动和当初徐永宁有些类似,但却比后者要深入不少。

    毕竟李继业本地人,办事的时间比徐永宁一个外来户充足不少。

    然后,他又去打探其他的消息。

    作为大明前几十年的首都,南京留下来的遗产是非常丰富的。

    比如说,曾经铸造过郑和宝船,让中国人率先西方数十年踏上世界其他地区的——龙江宝船厂。

    因为宣德年间还有过一次下西洋活动,所以此时的宝船厂还颇有活力,不算彻底废弃。

    可李继业还是敏锐的发现,随着大明对外政策的收缩,宝船厂的地位下降,已经有些地方被人开辟成了农田或者水塘。

    当初太祖为了更好的修建船只,命人特在南京钟山开辟了漆园、桐园、棕园等园圃,也受到了一样的待遇,其中种植的数万棵有用良木被人盗伐近半。

    这些树被人砍去做了什么?

    过去太祖迁过来的四百多户造船匠户,又有多少人不在造船厂工作了?

    李继业顺藤摸瓜,最后发现的确有一些东南商户或者官员打通了门路,把人和物都据为己有,然后自己造船出海。

    虽说大明有“海禁”政策,但执行起来一直很灵活,要不然郑和下西洋怎么来的?

    完全不像后世鞑清一样,“片板不得下海”,并且强迫沿海居民迁往内陆。

    因此,有钱权之力的人完全可以下海捞钱。

    南宋之时,由于江山只有半壁,一边要压榨百姓供统治阶层享乐,一边还要给金国上供,对钱财的需求是很大饥渴的。

    可偏偏南宋就做到了,还富得流油。

    根据后世统计,南宋有不少财政收入,来源于海外贸易。

    所以像朝廷里某些官员说“下海没出息,请陛下继续海禁”的话,都是来忽悠人的。

    不过像金濂临死前的发言,却是坦诚的站在朝廷角度上来说的——

    永乐到宣德年间的数次下西洋,主要目标是“耀兵异域,以示中国富强”,换句话说就是去撒钱笼络海外蛮夷的,让你看看什么叫做天朝上国。

    像这样的行为,对于国库来说自然是个庞大负担。

    但如果大明能放下面子,在进行政治任务的同时兼职卖货,那局面就不同了。

    对钱财的追求让商人们对下海趋之若鹜,所以在东南沿海,常见有海船往来。

    但是他们的收入,是不计入纳税程序的。

    不用向朝廷缴税,每次出海的利润有几倍到几十倍之多。

    也难怪海商几乎人人富有。

    而背着朝廷偷偷做这种事情,还用舆论蒙蔽统治者的耳目,忽悠皇帝不关注海外动向,自然也有某些官员参与。

    反正他是锦衣卫,李继业也不讲究,直接把自己感觉有牵扯到这些事情中来的人物都记了下来,弄出来了一张关系网。

    当身处东宫的朱见济受到这封密奏的时候,也不由得称赞起了李继业敏锐的嗅觉。

    这跟他祖宗简直是两个极端!

    尽管此时已经到了秋日,晚上的天气还有凉爽,但朱见济仍是穿着亵衣直接光脚站到地上,双手叉腰哈哈大笑。

    服侍小太子入睡的马冲急得不行,生怕朱见济凉气入体,在夏秋换季之时受寒生病。

    “这是何等好事,能让殿下如此开怀?”

    朱见济摇摇头,没跟他细说。

    本来想着入睡的,现在睡意都给笑没了,他干脆告诉传消息过来的卢忠,“李继业这个人的确有些才智,给他提拔提拔吧!”

    东宫咬人的狗养了不少,会喳喳叫的鹦鹉也发展成了遍及全国各省的大社团,但鼻子灵通的还是少的。

    北边有个柴犬,南边也该来一条土松了。

    可惜,现在下手还不行。

    有些事情是好的,但得一件一件来做。

    再说了,

    钱嘛,赚来赚去其实都是在大明的手里,等朱见济人马一齐,直接杀过去把财物都抢了都行。

    如今盐政和商税每年可以收入大笔钱财,名下的布业和玻璃厂也扩张了几倍,都快去南方这个纺织业的传统地带踢馆子抢市场了,一切运行良好。

    所以小太子并不着急找人要钱。

    他现在关注的,是中央统治的问题。

    改土归流……

    这个在上半年就被抛出来,在经过朝臣的吵吵闹闹后,终于得到了认可,并且推行起来了。

    我要做明世祖

 第151章 改土归流

    “云贵大患,无如苗蛮,欲安民必先制夷,欲制夷必动刀兵!”

    “夷人不识天威,反复无常,以至于代有边祸,欲根除之,必加之以雷霆!”

    “雷霆降落,兼有雨露,不可过于优容……制苗之法,固应恩威并用。”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