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刘备的日常 >

第19部分

刘备的日常-第19部分

小说: 刘备的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院中还有水井、农田、马厩、牛牢、鸡埘等,分布其中。

    刘备觉得农田可以不用。只需把仓楼建大,多存粮便是。反正家中只三口人。

    改成一座三层连阁式仓楼,最好。

    “三月,可利沟渎,葺治墙屋,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

    这也是四民月令上的记载。

    清明后,家中所雇宗人,开始犁、耖、耙,细细打理秧田。

    所以说,通读此书后,结合原有经验,刘备已能有条不紊的安排自家的生产生活。这本书,实在是太强大。

    要说崔尚书曾久在地方,颇知民情疾苦,能解民寒苦。

    为五原太守时,地虽利种麻,民间却不知纺织。百姓无冬衣,卧草而居。见官时则衣草而出睡在草窝,浑身沾满麦秸。崔寔变卖积蓄,得钱二十余万,购买器具,聘请良师,受以植麻、纺织诸技,民得以免寒苦。

    也正因如此贤能,方才写出四民月令吧。

    刘备寄去的床垫,崔钧已收到。崔父试过,称之曰奇物。大加赞赏。不但令崔钧送来不菲的钱银礼物,还手书了楼桑锦垫,妙不可言八个汉隶,一并送来。

    崔烈何许人?

    天下名士!

    手书等同于担保。从此以往,楼桑锦垫便可天下名扬!

    崔钧见刘备没有拒绝其父所赠,不禁暗自松了口气。这个细节,却被刘备无意瞥见。

    细细一想,不禁莞尔。

    刘备那日去送麻垫、果冻,尚书崔寔便欣然手书果仙冻,涿县刘以示赞赏。想必在朝中做官的崔烈也有耳闻,便向崔钧打听了刘备诸事。或许那日崔钧来信,为其父讨要麻垫,并非崔烈本意。而是作为儿子的崔钧之意。

    寄去安平崔家田庄后,崔钧又转寄给洛阳为官的其父崔烈。路远时长。所以过了一月有余,崔钧才送来回礼。

    之所以送来手书,除了麻垫确实舒适外,也有不让从弟崔寔题字,专美于前的心思。

    崔寔题了六字,他便题了八字。便是从字数上,也要压过一头。

    世家子弟,斗而不破。

    有趣。

    这里面最大的诱因是,崔寔都题字了,崔烈焉能不题?

    有了崔家二老的题字担保,刘备的麻垫和果冻,必将大卖。

    来而不往非礼也。

    这便留崔钧客居数日,为崔氏二老制备两盒果冻捎回。

    院外桑果已有早熟。

    刘备唤来族中兄弟,上树取果。崔钧知其心意,也来树下帮忙。树上树下,欢声笑语,好不热闹。听闻是安平贵客,老族长也赶了过来,与崔钧会话树下。崔钧言行举止,落落大方,端方合度,颇多世家风范。

    老族长甚喜。

    喜从何来?

    吾家麒麟子,能识人,善交友。焉能不喜?

 1。40 蜜蜂分箱

    将采摘的桑葚洗净煮熟,熬制成酱。加入肉皮白汤,辅以蜂蜜调味。三日后乃成。

    桑果仙冻,二老一人一盒。

    蜂蜜本就防腐。刘备又用蜂蜡密封,以绝空气。果盒缝隙亦用蜡密闭。确定无误,这才交由崔钧带回。

    路上多泥泞,崔钧此来轻车简从。与三五侍卫,一人一马。生怕果冻久之生腐,崔钧不敢耽误,与刘备辞行,这便打马而去。一队人鲜衣怒马,穿村而过,一溜烟的消失在远处。

    “四月立夏后,蚕入簇,时雨降。可种黍禾,可种胡麻,可种大小豆。”

    立夏之后,刘备家雇佣的宗人,便开始整理秧厢,浸种、晒种、播种。犁、耖、耙寄秧田,拔小块、栽寄秧,厢田育种。待稻苗长成,便可移栽插秧。这是水稻种植很关键的步骤,不得有半点疏忽。

    育秧不好,收成又岂能好。

    早晨起来,忽听前院嗡嗡作响。推门一看,只见一群乌压压的蜂团,正旋在当院。在蜂群下方的地砖上,还匍匐着一只胖大的蜂王。

    蜜蜂分箱!

    蜂箱已有新王。老王这便带着自己的蜂群,移出或是被赶出了蜂箱。

    赶紧分箱!

    刘备这便找来工匠,另起一木箱。

    午后时分,先在新箱中安置好巢础和巢框,再往箱中涂抹蜂蜡和蜂蜜,将落地的蜂王小心移入。不久,盘旋在院中的蜜蜂便纷纷归巢,暮时,多半已入新箱。

    刘备这才松了口气。好在处置妥当。不然老王必死,蜂群尽散。

    又等三日,见新箱时有蜜蜂出入,分箱才算完成。刘备担心老箱生有巢虫,打看一观,一切如常。这才彻底放心。要说,就连这个时代的昆虫都比后世坚强。

    两箱蜜蜂,产蜜加倍。由一生二难,由二生四易。由四生八,八生十六。如此反复,刘备不久就能有一个产量可观的蜂场。

    然而场地?

    难不成也学那位高士姜岐去隐居。

    这可不行。先别说刘备母子,便是楼桑宗族也断然不会放他离去。

    是了,后院还要再建一栋蜂房。

    养蜂这件事,在当下很是重要。君不见一个会养蜜蜂的高士,竟有数千户追随于他!

    只需说刘备能养蜂,最近乡里必扶老携幼,争相附之。

    蜂房,就像母亲不忍杀害的斗鸡一样,是一种明的象征。

    工匠们人多地少。平日里除了那些许的农活,大半时间都被各家唤来修葺房屋,打造家居。空闲的时候,会去宗祠领取资材,制造麻垫。因麻垫外裹蜀锦,被崔烈称之为锦垫。别说,一字之差,档次明显上去了啊。

    一张锦垫的成本,需一千五百钱。

    这可不是工匠们能够承受的负担。宗祠内的资材,都是刘备托耿雍代买。所以堆在祠堂内的锦垫,都属于刘备。和宗人约定,做一垫,可得薪资百钱。

    宗人熟能生巧,五日可成一垫。如此算来,一月可得六百钱。绝对是一笔大进项。

    此时的刘备,已对五铢钱的购买力,有了深刻的认知。话说,祖父为县令时的年俸,换算成铜钱是三十余万。参考一座普通房宅不过万钱,足见祖上收入之丰厚。很轻松就能积攒下一笔修建老宅的钱。后世一提刘备,便会想到织席贩履。想当然的以为他家境贫寒。

    其实不然。

    虽有名士手书,可时日尚短,锦垫未能在北地广为流传。如今多是二崔的族亲好友,托人代买。这也算是名士效应的体现。

    一月下来,卖出十张有余,得钱数万。

    族人喜获工钱,倍加努力。老族长也喜笑颜开,点头称善。刘氏复兴,指日可待。

    将崔烈手书刻板拓印,交由耿雍托送往蜀地商家,以后定制的蜀锦,将统统把大长乐明光承福受右佑的铭,改成楼桑锦垫,妙不可言。

    刘备生怕自作主张,绣在蜀锦上的赠字,惹恼了名士。便将蜀商送来的绣着楼桑锦垫,妙不可言的样锦,交由崔钧呈与其父先行观瞻。已位列九卿的崔烈戏言道:可一字千金。

    刘备听闻,翻了个大大的白眼。

    对面只顾喝茶的崔钧,如坐针毡。

    刘备想假崔烈之名,打开销路。而崔烈又何尝不想借妙不可言的锦垫,再次扬名天下?

    本值两千钱的麻垫,有了崔烈的题字,身价陡增,高达万钱!岂非是美谭谈一件?

    不过是一麻垫,买这么贵,刘备自己都过意不去。

    送走崔钧,将烦恼说与母亲听。

    母亲笑言:“这有何难?可将麻垫分成上、中、下三品,统称为:寝垫。有崔公题字的麻垫,需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工艺制成,为上品,可卖万钱。中等麻垫卖三千钱。下等麻垫,以葛麻、鼠胶制成,外裹麻布,买八百钱。中下两等,皆无名士题字。如何?”

    “妙极!”刘备大喜。真不愧是比肩蔡琰的才女啊。

    如此一来,普通长者,亦可买之安寝。这也是刘备将寝垫打造成楼桑特产的初衷。如若寝垫价高,只能货与公侯上卿,便失了公允。也不能称之为特产。

    上品锦垫,刘备交给技艺最好的匠人们制作。不曾想,锦垫将出,便被采买一空。

    刘备一打听,所购者,多是崔烈至亲好友。

    别说,上中下三垫叠放,品相不凡唯上品。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

    “五月,乃弛角弓弩,解其徽弦,张竹木弓弩,弛其弦,以灰藏旃裘毛毳之物及箭羽,以竿挂油衣,勿辟藏。”

    芒种后,小麦开始收割。

    田间地头,一片丰收景象。

    刘备家水田所雇宗人,犁、捂、堆、耙、平大田,拔寄秧,移栽入大田,除草,管水。坡上几十亩区田里的麦子,也要收割。区田、谷地,忙的不亦乐乎。

    听老族长说,种完本季,楼桑村的旱田将改水田。已令匠人们建陂渠、翻车,引水浇田。待来年与刘备一同植稻。

    甚好。

    老族长之所以敢有此魄力,皆因水田丰产,宗人手有余钱。即便不种粮,每月制寝垫得来的数百钱,也足够一家吃穿用度。

    黄骠马肚皮渐大,身形慵懒。刘备日日查看,不敢有疏。

    这夜,忽听青駹嘶鸣。刘备翻身而起,提灯直奔马厩。前几日黄骠马精神不安,食欲消减,不时自顾其腹,时起时卧,还不断低声呜咽。三叔看过说是将产之兆。

    刘备心生挂念,不敢怠慢。提灯视之,羊水已破。

    不等刘备唤来三叔,母马已自行产子。

    母子平安,刘备大喜。待胎盘自行排出,三叔便取走胎衣,防止母马吞食。

    母马舔犊情深,槽头旁的青駹马也不停的打着响鼻,独目中似也有喜色流露。

    “色如霜纨,必是好马!”三叔指着马驹笑道。

    “莫非是骕骦?”说话的是母亲。听到后院动静,便起身来观,“左传有言:唐成公有两骕騻马。一云骕骦,马色如霜纨。此马是骕骦否?”

 1。41 黄骠产子

    骕骦sù shung,古之良马。

    东周列国志有载:“唐侯有名马二匹,名曰“肃霜”。“肃霜”乃雁名,其羽如练之白,高首而长颈,马之形色似之,故以为名。后人复加马傍曰骕骦,乃天下希有之马也。”

    高首长颈,色如霜纨,方为骕骦。

    而高首长颈、四肢修长,皮薄毛细者,乃是大宛马。公孙瓒的白龙分明是乌桓马。与匈奴马血脉相近。特点是头大额宽,胸廓深长,腿健蹄坚,鬃长毛密。耐力好,负重强。是铁骑的上佳之选。

    所以,这匹小马驹应该不是骕骦。

    然而古之良马,又怎会排队诞生在自家槽头?母亲引经据典,刘备也不好说破。这便挠了挠头,顺着她的心意说道:“许是白义。”

    白义,又名白牺,是周穆王八骏之一。血缘上更近匈奴马。

    “纯色曰牺。白牺者,纯白也。”母亲欣然点头。

    黄骠马,色中带白。公孙瓒的白马,也是一身如雪。生出来的小马驹,通体雪白实属正常。取名白牺也无妨。至于是不是,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母亲开心就好。

    见小马吃到初乳,三叔这才叮嘱说,马驹满月后,切记要与母马分槽饲喂。

    刘备暗暗记下。

    待小马驹吃完奶,三叔取来麸皮和豆饼碾碎,加水润湿拌成精料喂给母马。

    母马产后体虚,饲料一定要精细。

    还要给小马驹独建一槽。

    忙忙碌碌的一晚,将三叔请回。刘备这才扶母亲返后堂安睡。

    刘备身长年小。虽与母亲分塌而眠,却同在一屋。刘备心中亢奋,无心睡眠。便和母亲说起了要建坞堡的事情。

    母亲也未反对,还说了个典故跟他听。

    母亲说,以前,南阳有个叫樊宏的人。其父樊重,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

    樊重善于经营,把庄园管理得井井有条,所起庐舍皆重堂高阁,一派欣荣之景。

    刘备要学樊重,让涿郡刘氏也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

    母亲是用前人之事,告诫刘备,自家和宗族,都要顾及到。

    想着村中低矮的茅屋,刘备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楼桑村建设好。

    城中苏双善马事。

    刘备准备进城一趟,向他询问照料马驹的事。

    翌日清早,便牵出青駹马,奔赴县城。

    远远就见人马嘶鸣,旌旗蔽日。母马怀孕一年,方才生产。可不正如去年此时光景!

    “刘备!刘备!”人群中高呼刘备的,正是苏双。

    不待纵马上前,苏双早一把抓住缰绳。青駹马虽不识,却也没有躲闪。任由他牢牢抓住。

    苏双也和刘备一样,蹿高了一大截。

    “你怎么许久才来?”苏双仰头问道。

    “说来话长。”刘备这便下马,将一年多的事情说与他听。

    “难怪。”苏双这才知道,刘备身上竟生出了这么多事情。

    “公孙瓒来了没?”刘备今天骑的可是一匹公马,还怕他作甚。

    “瓒公子自然在。”苏双指着青駹马笑道:“今年这钱可不好赚。”

    刘备嘿声一笑:“今次我来与他配种!”

    “谁要与我配种?”声音自耳后来,吓了刘备一跳。

    没等回头,一只胳膊便搭了上来:“刘备贤弟,你家母马可曾生下我家子否?”

    “昨夜已生。”刘备一想不对:“乃我家马驹。”

    “哈哈”公孙瓒长笑:“你我兄弟,你家不就是我家?”

    “那你家是不是我家?”刘备反问。

    “哈哈!要问过家翁方知!”公孙瓒只手一摊,“哪日,我给你引荐?”

    “算了。”刘备正要开口,却见公孙瓒表情一凝:“此马,眼有疾?”

    “砂一目。”刘备指着青駹马的左目。

    “可惜。”公孙瓒摇头叹息。看样子他本想打这匹马的主意。见眼有疾,便消了此念。

    “平日骑行,也挺稳当。”刘备笑道。

    “那是自然。却不堪大用。”公孙瓒口中的大用,显然是指沙场。

    “此马作价几何?”声音似有耳熟。

    刘备循声一看,可不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