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刘备的日常 >

第88部分

刘备的日常-第88部分

小说: 刘备的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乌莲说,自从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便将领土,分地为三。右北平以东为东部,右北平到上谷为中部,上谷以西为西部。三部各置大人管理,直属檀石槐。

    乌莲还说,胡民生存所依,亦有三:“水草”、“刍稾”、“盐地”。檀石槐成为鲜卑大人后,立王庭于弹汗山,歠chuò仇水上,去高柳北三百余里。兵马甚盛,东西部大人皆归焉。之后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馀,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声势日盛。

    正如乌莲所说,胡人赖以生存的资源有三:“水草”、“刍稾”、“盐地”。

    水草,便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刍稾,乃是指干草料。盐地,自然是指产盐之地。

    时下所食盐,主要有:海盐、池盐湖盐、井盐、岩盐矿盐。池盐历史悠久,西周时,解池已大规模生产池盐。因盐池在河东解县,故名解池,也称“河东盐池”。又因池盐粒粒洁白,称“河东大盐”。用池盐腌制的酱菜,色正味美,久存不腐。

    边郡亦有池盐。比如五原郡有白、乌二盐池。

    这些盐池,也是胡人占据劫掠的重点。

    华夏以农立国,自古便把水、旱、蝗并列为三大害。诗经小雅就有“去其螟滕”的记载。滕,便是蝗虫。

    蝗灾往往和旱灾相伴而生。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土壤板结坚硬,含水量降低,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于此同时,干旱年份,江河湖泊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较快,生殖力极高。

    所以自古便有旱极而蝗之说。

    此次蝗灾,殃及极广。草原亦受灾。故而往往年岁才寇边的鲜卑,今年却在本应蓄马养膘的春夏,便大举抄掠边郡。

    护乌桓校尉夏育,便是看到了此次危机中一闪而过的战机。想趁鲜卑羸弱,一举平定塞北。

    我朝在与西羌、鲜卑、乌桓,旷日持久的战争中,磨砺出一批忠臣名将。比如“凉州三明”:皇甫规,张奂,段熲。不单此三人很有才能,麾下一批佐官裨将,皆为将才。夏育便是其中之一。夏育早年为段熲护羌司马,屡立战功,熹平三年,夏育时为凉州北地郡太守。鲜卑寇北地,夏育追击破之。加封护乌桓校尉。

    刘备问过乌莲,此时本该绿草成茵的草原,却寸草不生。所出青苗皆被蝗虫啃食一空。大汉七州蝗灾,朝廷开仓赈灾,农人或可活命。然而草原牧民,若无牛羊,只能饿死。鲜卑之所以破例在四月进攻,足见形势急迫。

    正如左丰密信,此战不可避免。

    想到这里,刘备急忙取出地形图卷,细细观摩。

    又唤来心腹大将黄忠、徐荣、乌莲等人询问:若为将,该如何进兵?

    徐荣纵横辽东,边郡地形皆在心中。这便言道: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后,便将领土,分地为三。右北平以东为东部,右北平到上谷为中部,上谷以西为西部。若我为将,当兵分三路:使一军出代郡,使一军出云中,再使一军出雁门。三路并进,直捣王庭!

    刘备急忙取灯来看。

    代郡之高柳县北三百里,便是鲜卑王庭弹汗山所在!

    话说,鲜卑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馀,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如此庞大的国土,正当居中而守。为何偏偏把王庭立在距我大汉如此之近的弹汗山?

    见刘备似乎不解,徐荣这便解释道:胡人所赖有三:水草、刍稾、盐地。而这些地方,都是有数的。且位置固定,皆近我边关。

    正因如此。两汉一来,常以内附胡人为向导,或经由通晓胡语的边民提供情报,朝廷利用骑兵机动,对胡人驻地进行快速精准的斩首行动,并消灭对方有生力量。称为:捣巢。

    取直捣敌巢之意。

    徐荣又道:料想朝廷此次北伐,便行捣巢之策!

    原来如此!

    因行捣巢之策,又因檀石槐将鲜卑分成东、中、西三部。故而要兵分三路。所出皆是大汉精骑。日夜奔驰,但凡有一路破敌,便可直捣敌巢。若能斩杀胡酋檀石槐,鲜卑必乱。分裂后的鲜卑,再无力对抗北匈奴、三郡乌桓这些归附汉庭的胡人。

    如此行事,确有道理。

    可若不能速战速决,一击而中,陷入持久战。如今内忧外患的汉庭,根本无法支撑。

    护乌桓校尉夏育上言:“请征幽州诸郡兵出塞击之,一冬、二春,必能禽灭。”也是把此战,限定在一冬、二春一年之内!

    如此说来,必是捣巢之策。

    见黄忠沉默不语。刘备这便问道:义父又做何想?

    没等黄忠开口,乌莲却摇头:“此策凶险。”

    刘备急忙问道:为何?

 1。31 直捣敌巢

    乌莲指着图中弹汗山鲜卑王庭的位置言道:鲜卑亦是游牧。所谓的王庭,别说洛阳,就是楼桑也比不上。不过是一些木栅栏圈起的一片大帐篷。随时都可拔营而走。加之鲜卑亦会造高车,踏雪涉水如履平地。日行百里。汉军只要出塞,王庭最多两日便能迁徙。到时只需在弹汗山周围埋伏重兵,汉军必败。

    黄忠轻轻点头:胡人游牧。所谓王庭,皆是些皮帐、篷车,并无片瓦。说走就走。弹汗山在高柳北三百里。大军只要一出塞,便会被鲜卑斥候发现。距离最近的鲜卑三部,便会举兵来战。行游击战术。且战且走,阻挡汉军步伐。如此一来,三日便能走完的三百里路,或许要五日,七日,甚至十日才能抵达。那时,弹汗山早埋伏鲜卑重兵。趁一路厮杀到此的汉军扎营未稳,四面杀出。我军危矣。

    刘备一声叹息:我大汉内忧外患,西有羌人,南有蛮夷,北有鲜卑,内有家贼。正因如此,故而无法行持久战。只能速战速决。鲜卑亦是如此。恰逢蝗灾,牧草短缺。牛羊皆饿死,于是在春夏之交,便南下抄掠。双方都想速战。故不用多久,便可分胜负。

    这便将目光投向弹汗山:乌莲,此地山势如何?可适合设伏?

    乌莲答道:弹汗山北坡平缓,南坡陡峭。群山密集,有高有低。山谷纵横其间,多为前、后二山的交通孔道。熟悉地形的鲜卑人可自由绕行。或南或比,往来穿梭。我军初到陌生之地,必然顾此失彼。

    刘备又问:若闻我大军来袭,鲜卑王庭拔营而走。会去哪里?

    乌莲随口答道:往东而行。

    见她脱口而出,想都未想,刘备追问道:为何?

    乌莲指着弹汗山周围的一条山脉说道:弹汗山乃是阴山中部山群,阴山东西横亘两千里,南北宽一百里。往北便要翻越阴山,虽有山谷可通行,然而地势起伏,行车不易是其一。远离水草、刍稾、盐地,加之牛羊存栏亦不足够,难以为继是其二。其三,若王庭北上,对三部鲜卑控制力亦削弱,久必大乱。且汉庭此次精骑尽出,乃行捣巢之策。翻越阴山,时间也来不及。故而,只能沿阴山南坡高原,东西移动,最为便捷。

    刘备又问:既然东西皆可,为何笃定向东?

    黄忠答道:雁门、云中等并州边郡,皆在弹汗山以西。若王庭西行,刚好迎头撞上两路大汉骑军。既然要远遁避祸,自然离兵锋越远越好。故而向东。

    刘备细细看过地图,这才幡然醒悟:果然如此!

    沿阴山南麓,一直向东。刘备目光从代郡、上谷、一路看到渔阳郡。忽然停在了靠近右北平的一地。

    这便问道:此是何地?

    黄忠探身一看:白檀县。前汉所置,今汉已废。

    从弹汗山到白檀县旧城,约千余里。若是遣一军抢占白檀城,偃旗息鼓,修复城垣。待王庭东移,半路截杀。大事能成呼?

    刘备细细想来,似乎并无不妥!

    这便问道:如何能速抵白檀城。

    黄忠目中精光一闪,显然是知少君侯心意。这便将目光投向乌莲:上谷乌桓久居边郡,必有所知。

    乌莲先是一愣,跟着重重点头:待我问过王兄。

    刘备不知道。历史上的此次北伐,经过是这样:熹平六年八月,灵帝以鲜卑连年入塞抄掠边郡,命护乌桓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匈奴中郎将臧旻各率骑兵万余人,分别从高柳代郡、云中郡、雁门郡出塞,分三路进攻鲜卑。汉军出塞二千余里,鲜卑首领檀石槐命东、中、西三部大人率众分头迎战,大败汉军。夏育等军辎重尽失,战士死者十之七八,三人仅率数十骑逃回。论罪当斩,缴赎金免死。皆以败军之罪贬为庶人。此后,鲜卑兵势更盛,连年犯汉边境。

    这段历史语焉不详。究竟出塞后发生了什么,已无人知晓。然从史书短短数语中,却可窥探一二。

    汉庭遣三大良将,兵分三路。且皆是骑兵。显然行的是捣巢之策。

    汉军出塞二千余里。而弹汗山距离高柳县,不过三百里。若直捣敌巢,又如何会转战两千余里。说明,鲜卑王庭正如乌莲所说,赶在大军到来前,迁徙到了别处。汉军一路追击,故而转战两千余里。具体路线未知,单从二千余里便可知,其中颇多曲折。

    一路追击。汉军连续作战,军心疲惫,人困马乏。兵力在追击过程中,渐被鲜卑狼骑蚕食。最后鲜卑四面合围,一战而灭。

    此战,北地精骑尽数折损。南匈奴王屠特若尸逐单于重伤,第二年便暴毙。数年前,伊陵尸逐就老单于去世,屠特若尸逐刚刚继位,如今一战殒命。引匈奴动荡,激发内讧。

    再无力抵御鲜卑南下。

    万幸,四年后正值壮年的檀石槐无故暴毙。鲜卑亦分裂成三部,各自为政,互相攻伐。也无力吞并蚕食汉土。

    黄忠说,最快八月,最迟九月,朝廷便会发兵。

    刘备点头称善。

    还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可供刘备转圜,需早做准备。

    这便秘密安排侯府良匠,打造守城诸器,制备行军干粮、草料不提。

    事关机密。不宜书信。乌莲遣亲随北上。很快,右北平乌桓王乌延便传回胡语口讯。说,出卢龙塞四百里,可达白檀屯戍城。

    卢龙塞,位于徐无山麓最东,坐落于两山之间。左侧梅山,右侧云山。

    西汉时,汉与匈奴在右北平一带长年作战,卢龙塞还算畅通。但从东汉建武年间至今,一百余年,这条关路人迹罕至,只有“微径可从”。出行不易不说。竟有数百里路程。

    再者说,何为屯戍城?

    原来。

    为防御异族,开发边疆,两汉沿长城一线营造了大量关塞。如烽、燧、关、侯城和屯戍城,作为报警和驻军之用,并组成坚固的防御体系。屯戍城,既是屯驻重兵之所,亦是边疆屯田之地。

    “白檀”,即“白檀山”,位于高石水瀑河南岸。

    水经注:“濡河又东南,水流回曲,谓之曲河。镇东北三百里,又东出峡入安州界,东南流迳渔阳白檀县故城。”汉书地理志曰:“濡水出县北蛮中。汉景帝诏李广曰:将军其帅师东辕,弭节白檀者也”。

    两相结合,可确定白檀故址在卢龙塞西北四百余里。

 1。32 循路而进

    白檀究竟在哪,后世有两种说法。

    传统认为在今河北省滦平东北兴洲河南岸,因白檀山得名。后有人指出,实与曹操北征乌桓路线背道。并说白檀城址在宽城县城东八里,药王庙村遗址。亦指出汉书地理志中的错误。言:出卢龙塞,历白檀,平冈。若白檀在滦平,从地图上就说不通。前者反驳后者,说不该质疑汉书有误。后实无论据,又说汉初与后世所置白檀,并非一地。云云。

    故而,后世流传的曹操北伐乌桓路线,有两条。

    一条先折向西北,再向东北。此乃汉书、水经注所载路线。另外一条便一直向东北。

    事实上,在刘备看来。此时行军,多循路而进。

    正如前面所说,时下居地,因何要用亭和里来划分。十户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

    正是因为,比起需要养活十几亿人口的后世,汉朝五千万人口需要的耕地,只是后世的二十分之一。

    剩下的全是没有开发过的沼泽密林,莽原群山。

    一条蜿蜒的官道,穿山越岭,从沼泽、密林、莽原、群山中穿过,串联起中原明。那些远离道路的地方,人迹罕至,猛兽纵横,即便有些许的野人出没,也承担不起延续明的重任。

    所以说,路,才是时下最重要的明载体。于是整个行政架构,以里、亭来划分,也就十分合理了。

    即便白檀在卢龙塞西北,若西汉时确有一条通往卢龙塞的边关要道。时下虽只有“微径可从”,却也比横穿沼泽密林,莽原群山,通行要容易的多。故而,曹操先折向西北,再一路向东。直抵白狼山,也就十分合理了。

    所以说,城在哪不重要。重要是路在哪。

    右北平乌桓王乌延说,白檀城在卢龙塞西北四百余里处,刘备自然深信不疑。

    白檀往东,便是田畴所说出空虚之地。白檀往西北,便是阴山东端,后世内蒙坝上高原。

    刘备无需冒然北进。只需占据白檀,广散斥候,若鲜卑王庭沿阴山南麓,于长城沿线一路东移,必能碰见!

    此去塞外,步骑皆有大用。还有弓弩手,守城亦重要。侯府良匠、楼桑能工,也要带上。帐篷高车自然是运送辎重的上上之选。还有机关箭车,诸多兵器。刘备命人多购买白垩、硫磺等物,存以备用。

    魏书云:“悦般有火山,山旁石皆焦熔,流地数十里乃凝坚,即石硫黄也”。中原一带也已开始从涅石黑色含煤黄铁矿提取硫磺。时为一种制造绿矾的工艺:在土坯砌成的窑中,把矿石和煤炭垒叠起来,点火焙烧,硫磺便从窑的顶部冷凝下来。所以东汉时硫磺又有“矾石液”的别名。

    距离朝廷出兵,还有数月。刘备又命人取出积攒皮毛,缝毛毡帐篷。锯大木,广造高车。

    军粮皆是干粮。鱼干、肉脯。粳米碾磨成粉,混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