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刘备的日常 >

第89部分

刘备的日常-第89部分

小说: 刘备的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距离朝廷出兵,还有数月。刘备又命人取出积攒皮毛,缝毛毡帐篷。锯大木,广造高车。

    军粮皆是干粮。鱼干、肉脯。粳米碾磨成粉,混合油脂、青盐、肉糜,蒸熟后,经水压压制成圆饼,一截截由牛羊肠衣密封包裹,便于携带。只需取出一块煮熟,便足可果腹。

    因混入油脂、青盐,类似腊肠,肠衣密封后,可保鲜数月。只是风味颇咸。需用清水煮开才能下咽。干吃亦可。却需吃一口饼,就一口水,方才不咸。

    刘备又命徐荣亲赴洛阳,将手书密信交于黄门令左丰。崔霸、徐荣曾携五十鼍龙骑一路护送左丰往返洛阳与楼桑。崔、徐二将乃少君侯心腹,且与左丰颇为熟络,左丰自不会生疑。刘备信中让左丰寻机向圣上进言,许他领右北平乌桓出关,策应北伐。就说,右北平夹在中部鲜卑和东部鲜卑之间,若能在此地遣一军截住中部鲜卑,又能与辽西乌桓一起,对东部鲜卑呈前后夹击之势,对北伐大有裨益。

    三郡乌桓有四部。辽东乌桓鞭长莫及。辽西乌桓王丘力居,与辽西太守赵苞一同发兵策应。上谷乌桓王难楼,必与护乌桓校尉夏育一起兵发高柳。剩下右北平乌桓王乌延,无人问津。实力羸弱自然是最大原因。

    若刘备自请北上,不花朝廷军资,再有左丰从旁进言,或许能成。

    此事不宜宣扬。若诉诸于朝堂,别说刘备自请,便是此次北伐也断难成行。

    事实也是如此。正是身边中常侍不停进言,刚刚元服的皇帝这才力排众议,出兵北伐。

    趁其病,要其命。时机自然正好。只可惜鲜卑一统,实力冠绝一时,最后大败而归。

    护乌桓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匈奴中郎将臧旻,久经沙场,皆称良将。若非鲜卑实力强横,断不会大败而归。

    半月后,徐荣返回。带回左丰手书。言,定让少君侯如愿。又说待事成,莫忘保举之义。

    字里行间,颇多自信。貌似朝廷或者说禁中,对此次北伐甚有信心。先有中常侍王甫极力撮合。后有中常侍赵忠,荐从弟赵苞为辽西太守,分润北伐之功。如今北伐还未成行,左丰便开始邀功。

    也不知这些不懂军事的内臣,何来必胜之心。

    也难怪我家皇帝陛下会罔顾群臣谏言,出兵北伐。显然是受内臣们鼓惑了啊

    此去若能一击命中,鲜卑必乱。可保汉庭数十年边关太平。待灭黄巾,安流民,休养生息,再发兵北上,尽收前汉失地!

    即便不成,刘备也要为大汉精骑留些种子。变大败为小败,小败化不败。若能不胜不败,亦是有功于社稷。

    北伐之事,只有心腹家臣方知。邑中一切如常。

    蝗灾过后,农人们开始育秧。督亢城三千座干栏重楼,立春前便已完工。淮泗山民皆搬入新居。壮汉健妇喜气洋洋,纷纷下到水泽,筑坝舀水,开辟新田。围绕督亢城,陂渠水网,阡陌纵横。秧田如棋盘,蔚为壮观。

    沟渠内屉舟往来,运送秧苗,准备插秧。

    除去铺路通渠,大部分熟练工匠皆乘车轮舟,奔赴郦城。郦城大建速度再加倍。无需数年之久。再过一年多,便可完工。

    今夏七州蝗灾,秋粮绝收。周围受灾乡民拖家带口,陆续向临乡迁徙。刘备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决定把大利城的督造,提上日程。

    郦亭沟水又西南转,历大利亭南,入巨马水。

    濡水又东南流于容城县西北、大利亭东南合易水。而注巨马水也。故地理志曰:易水至范阳入濡。又曰:濡水合渠。许愼曰:濡水合涞。濡水与易水,在大利亭东南合并注入巨马水。巨马水,便是涞水。

    大利亭,被南北向的郦亭沟水,东西向的南巨马水,以及东南流的濡水所包夹。在大利亭十里之内,刘备准备择一居中之地,筑造大利城。

 1。33 无双割草

    好在朝廷开仓赈灾,令灾情有所延缓。投奔临乡的北地流民,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先有郦城长郭芝,后有督亢长管宁,纷纷进言。说,正值用人之际,苦无人手,不必另筑新城。两城足够容纳。

    插秧一结束,督亢城的淮泗山民便纷纷返回,督造新楼。夯实坡地,修筑道路。城垣先不着急建。四面环水的督亢地,如今只能行舟船。要城墙无用。再说,究竟要建起多少栋干栏重楼,别说北海一龙,就是刘备也不知晓。几位渠帅年前已齐聚,虽再无举族迁徙,可仍有零星山蛮陆陆续续的赶来。督亢已落籍近五千户,数万之众。于是早春就已完工的大建,今又重新开始。

    好在山蛮不再是一窝蜂的涌入。隔三差五的来一户,只需遣少数山民造楼,也来得及。多余人手皆去通渠筑堤。围绕督亢城的水泽,管宁已细致划分。沟渠水网,田埂阡陌,纵横交错,却又各行其道,通行无阻。还有雨污分流的各陶管的出水口的位置,亦颇费心思。

    管宁所求不过是和楼桑一样:督亢居民只需乘一叶扁舟,往来水道沟渠,便可直达自家田头。

    郦城大建最为壮观。满城塔吊、脚手架林立。刘备已事先命匠人用藤条编织安全帽,麻布手套,多层牛胶靴,安全麻绳,防护网,等保护周全。虽偶有事故发生,却未造成大的损伤。

    偶被瓦片砖头砸伤,在所难免。好在安全措施得当,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工匠们的安全。衣食住行,便是安全防护,少君侯也想在前。

    楼桑长乐隐也来说,被邑民改造的楼桑宅院,颇能容人。可租给流民暂住。不过要先去义舍隔离数日,确定没染风寒瘟疫,才允许进入楼桑邑中,自行活动。

    刘备欣然点头。

    楼桑百业兴旺,通商各地。先前用来喂养家畜的设施,皆被邑民改造成楼阁。刘备听之任之,未曾拦阻。

    楼桑是少君侯政通人和的压舱石。

    麾下武皆齐聚邑中,安稳是一切前提。楼桑两千余户邑民在诸城中最少。然无论产出还是所得,皆是第一。仅凭楼桑一地,便可供应治下十万百姓吃穿用度一切所需。足见有多富庶繁华。

    人口不停涌入,单凭老族长一己之力,已无法登记造册。刘备这便让耿雍任命上计掾、史。编制为计簿亦名集簿,上报县中。耿雍便以陈逸为计掾,田骅为计吏,刘修为计佐,负责少君侯治下所有城邑的上计。此官职乃是侯府掾属,皆为百石少吏。

    官秩百石以下的低级官吏称少吏。

    三人年纪虽轻,却皆精于计算。田骅出身辽东豪商,刘修父亲也常年经商在外,陈逸为人清白谨慎,乃是最佳组合。

    官秩虽不高,然而郡国乡县选派计吏、计掾,却都很慎重。面对上官问询,计吏、计掾应对是否得体,有无谬误,兹事体大。计吏、计掾本身,对上计之事亦看得很重,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仕途。尤其是郡国遣往朝廷的计吏,应对得体,很有可能便会被朝廷留为“郎”,即后补官吏。有的计吏、计掾还被朝廷直接选用为县令、长之类的长吏。

    官秩两百石以上官吏为长吏。

    陈逸三人领俸百石,加上春赐和腊赐,收入颇丰。能自食其力,陈逸自当欣喜。田骅虽不在乎这些小钱,却能年少出仕,母亲甚感欣慰。这便手书告知辽东田韶。田韶亦回信刘备,再三拜谢。

    历代士大夫皆耻于与商贾为伍。刘备能破格启用在学坛名声不显的田骅,自然有褒奖之意。这便是辽东田氏从单纯的生意伙伴向家臣转变的开始。

    刘修乃刘备从弟。上计大事,自然要有刘氏宗亲参与。耿雍如此安排,堪称周全。

    楼桑安全更是无虞。两次屠灭战,数千颗人头。楼桑五缺,有邑无门,天下皆知。却再无人敢动楼桑分毫,便是明证。

    楼桑所有编户齐民,包括楼桑能工、侯府良匠,每户皆已补全五十亩美田。学坛亦有四千亩公田。加上新辟水田,今年少君侯的封邑,共计插秧五十万亩。三百万亩水泽,辟出约六分之一。足见治下之民,有多尽心竭力。

    也足见,少君侯有多深得民心。

    围绕郦城、督亢、楼桑的美田,青苗皆连成片。放眼望去,层禾尽染。被蓝天碧水滋养如天地棋盘。生机昂然。

    五十万亩水田,若亩产五石,可获新谷两百五十万石。听完老族长乐观的估算,刘备头一次升出一种难以言喻的雄心壮志。

    高筑墙,广积粮。待天下有变,举兵平暴乱。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少君侯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朝堂禁中之事,自有崔廷尉和左丰往来书信告知,刘备起居如常。并未有大变化。邑中工坊区却忙的不可开交。改造后的高车、箭车,正加紧生产。刘备设计的割草车,也被苏伯试造完毕。

    所谓割草车,就是跑起来能够割草的马车。前面装吊臂,中间为马匹,后面是车厢。吊臂下悬螺旋刃扇两组,用于割草。

    原理很简单。

    借助畜力,由车厢内的齿轮传动,驱动前方吊臂下的螺旋刃扇,旋转割草。单匹马力不足,改进后由两匹北地骡马共同驱动。又改进了变速齿轮组、差动齿轮组、螺旋刃扇的叶片数量,以及挡板角度。

    再次测试,一路割草如飞。长满百里长堤的苜蓿,数个来回,便收割一空!

    赶着马车收取牧草的牧民,竟被远远的甩在身后。皆无比惊诧于汉家机关术!

    督亢沟堤,堤面宽丈余3米,长约百里。约合三百三十亩。左右两条大堤,堤面共计六百六十亩。亩产鲜草四千斤。一次能割鲜草两百六十四万斤。可得干草料五十二万八千斤。

    还有七十余里的郦亭沟堤。一次能割鲜草一百八十四万八千斤。可得干草料三十六万九千六百斤。

    这还只是一茬的产量。

    有经验的牧民估算,如此规模的种植,一年可割四茬。第一次青割产量最好,能占总产四成。往后再割三次,也只有六成收获。即便如此,也是高产!

    苜蓿茬地三年不施肥,却能稳产高产。增产幅度通常过半,高者可达一倍以上。

    农谚有“一亩苜蓿三亩田,连种三年劲不散”,便是说此。

    苜蓿枝叶繁茂,对地面覆盖度大,二龄苜蓿返青后生长四十天,覆盖度便可达九成五95。苜蓿根深地下。生长二十年以上时,主根可深达七十尺以上。作为多年生深根型植被,在改良土壤,拦阻径流,防止冲刷,保持坡面减少水土流失等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

    后世测定,坡地种植普通农作物,与种植苜蓿相比,每年每亩流失水量大十六倍,土量流失大九倍,所以,刘备在坡地种植苜蓿十分合理,不仅能减少水土流失,还能收获大量牧草。

    人吃马嚼。粮草粮草。

    除了粮,还有草。

 1。34 内忧外患

    牧草对畜牧的作用不言而喻。

    没有足够的牧草,别说组建一支骑军。就是刘备自家槽头的大小马匹也喂不起。

    如今牧草泛滥,正当大用。

    这还只是堤面上的产量。两侧坡面,刘备也命人大量种植。

    只可惜坡面陡峭,割草车无法收割。需用人力。无妨。西林邑中牧民天天泛舟来割。青草便放在堤上晒干。再运回邑中草料场。先前舟船需用桨篙,牧民不堪其用。如今改成车轮舟,操作简单,便是北地胡人亦能驾驭。即便如此,牧草也多到无法盛放,刘备便命人直接堆在大堤。建棚覆盖,充作临时草料场。

    青草嫩,易消化。干草轻,易携带。

    故而行军打仗,多带干草料。青草便于槽头饲养。

    春夏过后,膘肥马壮。

    战马亦训练完成,可堪大用。

    听闻朝堂六月间,关于北伐一事,皇帝召百官议于朝堂。大臣多有异议。

    蔡邕yōng说:“征讨外族,由来久远。然而时间有同有异,形势有可有不可,所以谋略有得有失,事情有成功有失败,不能等量齐观。以武帝之神明威武,将帅优良勇猛,财物军赋都很充实,开拓的疆土广袤辽远,然而经过数十年的对外战争,致使朝廷和人民都陷于贫困。武帝尚且深感后悔。何况今天,人财两缺,和过去相比国力又处于劣势。

    自从匈奴远遁,鲜卑日益强盛,占据了匈奴故土,号称拥有十万军队。士卒精锐勇健,智谋层出不穷。加上边关要塞并不严密,法网禁令多有疏漏,各种精炼金属和优良铁器,都外流到敌人手里。

    汉人中的逃犯,成为鲜卑的智囊。

    鲜卑兵器锐利,战马迅疾,皆已超过匈奴。过去,段熲一代良将,熟悉军旅,骁勇善战。然而西羌战事,仍持续了十余年之久。

    而今夏育、田晏才能和谋略未必超过段熲,而鲜卑民众的势力却不弱于以往。竟然凭空提出两年灭敌之策,还自认为可以成功?

    倘若兵连祸结,战况胶着,便不可半途而废。不得不继续征兵增援,不断转运粮秣,结果为了全力对付蛮夷各族,使中原虚耗殆尽。

    边疆祸患,不过是生在手脚上的疥癣一类的小患;内地困顿,才是生在胸背上毒疮一类的大患。而今郡县的反贼尚无法禁止,怎能使强大的外族降服?过去,高帝忍受平城失败的羞耻,吕太后忍受匈奴单于傲慢书信的侮辱,和今天相比,哪个时代强盛?

    上天设置山河,秦朝修筑长城,汉朝建立关塞亭障,用意就在于隔离中原和边疆,使不同风俗习惯的民族远远分开。只要国内没有紧迫和忧患的事就可以了,岂能和那种昆虫、蚂蚁一样的野蛮人计较长短?

    即使能把鲜卑打败,又岂能把他们歼灭干净,使朝廷高枕无忧?过去,淮南王刘安劝阻朝廷讨伐闽越王国时说过:如果闽越王国冒死迎战,我大汉打柴和驾车的士卒只要有一个受到伤害,纵然砍下闽越国王的人头,还是为我大汉王朝感到羞耻。而今,竟打算把中原人民和边疆外族等量齐观,将皇帝的威严受辱于边民,即便能如夏育、田晏所说的那样,尚且仍有危机。何况得失成败又不可预料?”

    奈何灵帝不肯听从。

    刘备看过蔡邕奏章后,久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