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1627崛起南海 >

第292部分

1627崛起南海-第292部分

小说: 1627崛起南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成为祸害一方的流寇。在这种陷入生存危机的窘迫状况下,有人告诉他们只要来琼州岛做工,便能提供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所有生活保障,小孩还能免费入学,而这些承诺甚至还有官府出的公文为证,几乎没有人能够拒绝这样的‘诱’‘惑’,乖乖地进了难民营,然后乘船从大陆来到三亚,成为执委会治下的新归化民。

    随着海汉实力的不断发展和膨胀,罗升东也不再像去年那般担心海汉人会犯上作‘乱’,因为这地方已经成了实质‘性’的国中之国,只差没有亮出国号而已了reads;。罗升东倒是很淡定,因为他很清楚海汉的实力,崖城官府基本已被架空,属于名存实亡的存在,而大明在琼州岛的驻军也实力不济,已经没有办法撼动海汉人对三亚地区的统治。海汉人现在之所以没有直接把手伸到琼州岛北边的州县去,只不过是忙于埋头发展,暂时腾不出手而已。

    但海汉人通过各种手段增加人口的脚步却从未停止过,如果今后海汉治下的人口达到十多二十万,罗升东相信那个时候的执委会一定会撕下讲求和平的面具,把海汉民***出去占领更多的地方,亦或是采用他们对崖城所用的办法,收买地方高官,以利益来将这些人捆绑到海汉这艘船上。

    这种方法的效果如何,执委会已经在崖城做出了成功的示范,罗升东自己就可以算是其中的范本之一。放在两年前如果有人试图在崖城分疆裂土,罗升东肯定会毫不犹豫地为了大明王朝而尽忠奋战,但时过境迁,如今的罗升东却很难再有当初的勇气,这是因为他很清楚海汉人的手段有多高明,同时也放不下自己乃至家族亲人已经得到的诸多好处。

    “走吧,今天应该有移民船要到港,你我若是不出现,民政部那帮老爷们又会说我们偷懒了。”罗升东收回思绪,叫上魏平离开了工地。

    相比詹贵这样一掷千金的富商,罗升东和魏平还是得活得更实际一点,他们没有从事大宗海运贸易的能力,只能从海汉人安排的各种事务中零敲碎打地拣些好处。当然这相比他们以前的状况已经好过百倍,因此他们也实在没什么好抱怨的。

    罗升东前月已经打了报告,以修缮水寨的名义,将崖城水寨的驻地由宁远河河口“暂时”搬迁到三亚港这边来。这个报告是直接递到他老丈人章青手里,获得通过基本没有问题,而罗升东今后的常驻地也将由崖城迁到三亚新城区这边,以便他能够更专心地将‘精’力投入到‘私’盐买卖中来。其实罗升东打不打这个报告,崖城水寨都已经名存实亡了。参将何文辉已经在六月的时候离职退休,而整个水寨的战兵编制也全部都被打散,绝大部分人为了高薪,借着各种名义加入了海汉的海运部和海军,由海汉民***人顶替了原本的编制。新的参将倒是还没有委任下来,但罗升东早就已经想好了该如何应付新上司——崖城现在所有的军政头目都已经换成了亲海汉的人在位,几乎是铁桶一个,外人进来之后根本就使不上力,如果不愿意一起发财,那就只能等着被活生生地架空。现在罗升东和魏平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码头上充当‘门’面,专‘门’负责辅助接收移民工作,让那些远道而来的大明移民能够感受到官府的存在,从而安心地融入本地的社会体系。

第三百六十一章 土地问题讲座() 
建设部在三亚新城所规划的商业房产其实远远不止“三亚‘花’园”一处,之所以会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主要还是因为“三亚‘花’园”对普通民众来说堪称天价的发售价格。 '更新快,网站页面清爽,广告少,,最喜欢这种网站了,一定要好评'。访问:。 。就算是最便宜的‘花’园洋房,一户也要当八户归化民安居房的价格了,普通民众虽然买不起,但难免会也会议论一下。不过好在本地归化民都享有一定的生活保障,并没有被压榨得难以存活的状况,因此民间倒也没因此而出现什么仇富的情绪。

    除了“三亚‘花’园”这种高档商住小区之外,建设部当然也没有忘记为数不少的普通外来打工者,以及一些主动迁入三亚地区的富户。外来打工者多数是各路海商的下属人员,需要常驻在三亚地区,据民政部和商务部的统计数据,目前由外来客商派驻本地的各种掌柜、管事等等,已经多达二百余人。而从崖州下属各县,甚至是北边的儋州等地因为各种原因打算迁来三亚定居的富户也为数不少,这些人本身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对于居住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毕竟住在商站客栈这种地方并非长久之计,终究还是得买套房子才行。

    建设部针对这一部分短期内还不会主动加入归化民籍贯的消费群体,推出了价位在500到800元一户的商务公寓。不过这种房子其实在房屋质量上并没有比归化民购买的安居房好很多,只是户型面积稍大一点的筒子楼而已。但对于急着在本地找到固定住所的外来者而言,并没有什么可以挑选的余地,要嘛买这个‘性’价比不算高的商务公寓,要嘛就继续住旅馆和商站。

    除了经济上的考量之外,这类针对外来者规划的居住区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将外来者的居住地集中到一起,这是执委会一早就定下来的制度,以便于有关部‘门’进行登记和监管。

    民政部早在去年就已经开始针对归化民推出了户籍登记制度,对民众进行登记造册,逐步完善政务体系。而随着三亚地区的日渐繁荣,外来人员也逐渐增多,本地针对归化民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全适用于外来人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大对外来人员的监管力度才行。而要达到这种效果,效率最高的做法就莫过于限制外来人员的活动范围,特别是他们的住处和工作地点。

    军警部拆分之后,警察司被纳入新成立的司法部,但其编制并没有得到太大的增加。执委会将大部分的资源都拨给了军方,以至于警方经常会出现捉襟见肘,时常还需要在某些公众场合借调民兵或者民团的人协助维护治安。而建设部推出的这个外来人口集中居住的方案,简直就是帮了警察司的大忙。

    当三亚新城因为房地产的兴起而逐步热闹起来的时候,在两江领域的上游,距离海岸约莫十来里地的近海平原地区,农业部所组织的大型农场开发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

    按照农业部的规划,这片水利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在未来的两三年中将进行持续开发,以千亩为单位,大面积地推广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而面对这种集体农场式的经营方式,受到冲击最大的便是本地的一些中小地主阶层。'。。想看的书几乎都有啊,比一般的站要稳定很多更新还快,全文字的没有广告。'

    由于海汉人给出的报酬更高,待遇更好,不少原先为地主做事的长工甚至佃户,都辞工投了海汉。一些只有少量田地的农民,也选择了将地出售给海汉,然后进入归化民体系做工,这样所能获得的报酬甚至远远超过了他们自行耕种田地所得。这导致很多地主家***现了劳动力短缺,田地大面积抛荒的状况。而海汉人从安南大量运来优质稻米,又大大地拉低了本地市场上的米价,让本地种粮的大户们几乎无利可图。崖州官府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向地主们施压,希望他们能够“主动”地把名下土地出售给财大气粗的海汉人。

    但在这个土地为本的社会当中,仍然有不少人并不愿意出售祖祖辈辈积攒下来的土地资产。对于这种状况,执委会也是早有预料,并没有对这部分人实施强制‘性’收购,而是采取了放任的态度——你不愿卖地,那就守着地皮等死吧。

    不管是开垦田地还是兴修水利,农业部治下的集体农场都有着普通地主远远不能比拟的优势,动辄调动上千人出工,而且农业部在此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人力机械工具,使得工作效率远胜同时代农民的零散劳作。如果地主们打算种点粮食自己吃,那估计是够用了,但想要往外卖的话,却绝对卖不过生产成本极低的集体农场。而且除了粮食之外,现在崖州地面上的绝大部分生活物资都由穿越集团直接或者间接地进行供给,不跟穿越集团合作的人,甚至连食盐都很难买到。因此在农业规划区中虽然还有不少的地主存在,但他们现在的日子一点都不好过,活生生就是被困在了自己的土地上。

    对于执委会的政策,其实民众当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太理解的,尽管这些人大多都是因为遭受了地主阶级的各种压榨而导致了破产,最终才会投靠了穿越集团,但他们并不太认同穿越集团所执行的土地制度和对待地主的态度——毕竟在这个时代的每一个贫苦大众心中,都有着或者曾经有过一个地主梦。

    这种落后的思想认识并非个别人,执委会和农业部在推广土地政策的时候,发现基层人员竟然会对自己的工作有抵触情绪,因为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何一定要将‘私’人所有的土地收归公有,并且今后也无法从集体手中购买到自己‘私’人所能拥有的土地。

    对于这种状况,农业部和宣传部专‘门’联合组织了讲习班,打算用来培养一些基层干部,帮助他们理解并执行现在的土地政策。作为穿越集团里的首席讲师,宁崎三不五时地也会到讲习班上给学员们上上课,洗洗脑,回答一下他们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

    “宁先生,我有一个问题reads;。”

    宁崎讲完课之后,见有人举手,便点点头道:“说吧。”

    那学员便开口说道:“最近去地主家里做工作,地主说,我们种自己的地,又没有招惹过海汉执委会,为什么一定要想法设法收我们的地?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们才好,请宁先生教教我。”

    “这个情况恐怕不止你一个人遇到,我想在座的大多数人在工作中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吧?”宁崎看看下面的学员大多都在轻轻点头,心里便有了数,接着说道:“这听起来好像是一个关于正义的问题,如果我们所做的事情缺乏正当的理由,不符合道义,那么你们做起来似乎也就没办法理直气壮,甚至不能说服自己去执行上司的命令,是这样吧?”

    “那么我们今天就不妨‘花’一点时间来说一说土地所有制的问题好了。”宁崎返身在黑板上写下了“土地”两个大字:“不管是大明,还是之前的朝代,无论怎么更迭,发生变化的永远都只是社会的上层,就是那些有资格决定土地所有权的人,而下层人民,包括这些质疑你们工作的地主们,其实对于土地所有制都没有任何的干涉力,他们不过是这种制度的既得利益者罢了,因此他们一定要维护这种有利于他们的土地制度,反对一切可能剥夺他们权益的政策。”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地主阶级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好了。”宁崎在黑板上写下“官府”两个字,然后在其下面又写上“农民”,指着中间的空白道:“在官府和农民之间,就是地主乡绅了。他们在这个社会体系中就是充当着官府和农民的中间,掌控社会的稳定,他们靠着土地进行收租放贷来累积个人财富,以财富来获得社会地位,垄断乡村的手工业和商业,管理着宗族事务和宗教组织,不断地壮大着自己的力量。而农民呢?我想你们都有切身的体会,一年辛苦到头,最终只够‘混’个半饱,一旦家里出个什么事情,就只能向同村的地主借贷。如果一赶上荒年,往往就只能把自己的田地抵押给地主来换粮食,还不上债的时候,就失去了家产变成流民。你们当中,应该有不少人都是这样来到胜利港的吧?”

    台下的学员中有不少人都默默点头,如果不是失去家产,他们又怎么会流落到胜利港这么偏远的地方来做工——当然从现在的生活状况来看,能到这个地方落脚倒也并非坏事,甚至可以说是自己人生中极大的幸运。

    “这些地主在压榨了你们之后,又干了些什么呢?”宁崎在不知不觉之间,便巧妙地把学员们与地主对立起来:“因为他们脑子里的学识有限,不可能像我们这样生产出各种各样的商品来赚钱,因此他们能想到的生财之道就是继续剥削和压榨你们,他们不敢挥霍,又不愿把钱财变成资本投入到工商业,就只能用来购买更多的土地,然后通过土地兼并来压榨更多的农民reads;。”

    “就拿我们现在在凤凰镇附近开垦的农场来说吧,你们也知道我们在当地组织修建了大量的引水灌溉工程,覆盖的地区已经近万亩,以你们的见识来说,这些工程是能够依靠某一个地主或者某一个村庄就能实现的吗?”

    看着台下的学员纷纷摇头,宁崎继续说道:“这么大的工程,依照惯例,只能由地方官府来组织实施,但崖城的官府能管吗?会管吗?显然官老爷们并没有这样的兴趣和动力,以前没有,以后也不太可能有,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土地根本不是他们的,所得的利益也与他们无关。丰收了,或许他能在奏折上添一笔,给自己刷一个领导有方的政绩,欠收遭灾了,也并不会影响到屁股底下的官位。所以这就是一个死结,有土地的人没有提高生产力的能力,有能力的人又没有足够的利益推动,这个矛盾的根源,就还是在土地制度上!”

    “你们当中很多人觉得现在执委会的土地政策有问题,无非是想着自己或许也有一天会当上地主。那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们,当不当地主,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地主所占据的社会财富,并没有你们想像的那么多。”

    宁崎看着学员们将信将疑的表情,继续说道:“我就还是以凤凰镇为例来说明吧,根据崖城官府提供给我们的土地资料,凤凰镇现有的耕地当中,有五成的耕地是属于自耕农,他们占本地居民的数目不足三分之一,另一半的土地属于当地地主,他们所占的人口比例更低,还不到十分之一。如果凤凰镇的农民平均瓜分了当地的所有耕地,就会变得富裕了吗?并不会。多那么几亩地并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