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1627崛起南海 >

第439部分

1627崛起南海-第439部分

小说: 1627崛起南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如说?”

    “比如说距离海南岛最近的地方。”马力科站起身,走到背后挂着的地图前,指向琼州海峡以北道:“雷州府、廉州府、高州府,这都是很好的目标地区。”

    相较于广州所处的位置,位于雷州半岛及周边的这几个州府与海南岛的距离的确要近得多,雷州到琼州府城才十多海里航程,如果是海汉的快船,两三个小时就到了,路程要比广州近了几十倍。但也正是由于路途遥远,驻广办在头几年的对外发展中,辐射到这些地区的影响力也非常有限。

    何夕迟疑道:“这些地方距离海南岛比距离我们这边还近,到那儿去招揽移民,这活儿我们做反而更费时费力讨不了好啊!”

    “你别急,西边不亮,还有东边亮嘛!”马力科手臂一抬,又指向了珠江口以东区域:“惠州府、潮州府,再往东的福建地区,这都是我们可以下手的地方嘛!”

    “福建那边可是许心素的地界了!”何夕不忘提醒马力科一句。许心素集团跟海汉虽然是有比较深层的合作关系,但合作也仅仅只限于军火交易和经贸领域,至于政治方面,特别是涉及到地方管辖权之类的敏感内容,双方都是很默契地保持了互不干涉。

    许心素近两年也选派了多批军官到三亚这边接受海汉的军事培训,对于琼州岛南部已经落入到海汉实际掌控的现实还是比较了解的,但福建方面并没有因为这种侵害大明利益的做法而对海汉产生敌意,双方的合作依然还是照着以前的步调在进行。

    而海汉方面也同样清楚许心素下辖的所谓“水师”是什么货色,这伙洗底上岸的海盗即便穿上了大明的军服,多数时间也还是在干着武装走私的买卖。许心素势力把持的漳州府、泉州府等地,大明官府在当地的实力影响力恐怕也堕落到跟崖城的官府也差不多了。

    双方在合作中都有意识地避开这个领域,不去干涉对方在地方上的做法。海汉先前倒是也有委托许心素从福建大量雇佣各行各业的手工艺匠人,但却从未真正打着招揽移民的旗号从福建输入人口。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统治者,都不会轻易地看着自己治下地区的人口大量流失,而许心素作为一个商人,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肯定也不会太差,因此海汉这边从未向其提过这类的要求。

    马力科摇摇头道:“以前我们不会这么做,是因为时间还没成熟,但既然我们已经拿下了海南岛这个根据地,我认为现在就可以跟许心素重新谈一谈合作条件了!老何,依你之见,许心素这人对大明的忠诚度能有多少?”

    “十分制的话,四分不能再多了!”何夕毫不犹豫地讲出了自己的判断:“他选择归顺大明的唯一原因就是要接着这个靠山来发展自己的势力,就跟原本历史上郑芝龙所做的一样。但现在对他来说,除了大明这个靠山之外,我们这个靠山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原本的历史中,郑芝龙在干掉许心素之后,很快也选择了接受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招安归顺明廷,官至总兵。而他在控制了海路之后的行径便是向过往福建海域的所有商船收取保护费,做的事情其实跟占山为王的强盗没有多大的区别。

    不过在这个时空中,许心素由于得到了海汉这边的军事援助,已经成功避过了原本的悲惨结局,这两年跟“十八芝”海盗团伙的作战倒是胜多负少,颇有起色。但如果他真的灭掉了“十八芝”,那么其后的做法大概也会走上原本历史中郑芝龙的老路。因此海汉在对其进行军援的同时,也一直有所控制,使其军力膨胀得不会过快,不会让许心素太早灭掉“十八芝”这个对手。

    马力科接着说道:“我跟你的看法是一致的,许心素这个人对大明的忠诚度有限,他所追求的就是靠着大明和我们两座靠山,打败眼前十八芝这个对手。以前我们需要控制对许心素援助的力度,那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海上力量太弱,在无法影响到福建海峡局势的时候,只能希望许心素和郑芝龙之间保持攻守平衡。但现在我们海南岛也占下了,根据地有了,舰队也有了,我觉得可以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福建那边也可以开始做准备了。”

    何夕试探着问道:“你的意思是,加大对许心素的军援力度,用这个条件来换取福建的移民?”

    “没错。”马力科点头道:“许心素在福建有我们在广东所不具备的优势,他以官方的身份组织大规模移民,没人能把他怎么样。而他对我们最大的需求,就是购买我们的军用装备。多给福建方面提供一些武器,顺便让他们加快打败十八芝,消磨一下他的实力,也替我们扫清今后前往福建海峡的障碍。”

    何夕沉默了一阵才开口道:“这么做同样也存在极大的风险!”

    “但执委会里支持这个方案的比例肯定会比你刚才说的方案更高。”马力科解释道:“至少我们有两个天然的盟友,第一是军工单位,除了海汉兵工之外,有可能还要加上胜利港造船厂。第二是军方,特别是海军。我听说海军的第三艘‘威严级’战舰是因为经费和用途问题才被搁浅的,但如果海军能有前往福建的机会出现,那执委会肯定就会批准后续的造舰计划了。”

    “这还不够吧?”何夕问了一句。

    马力科继续解释道:“最关键的,是这个方案的风险可控性更高。我们需要打交道的只有许心素一家,而不是你之前那个计划中的许多家,意外的变数会减小很多。并且许心素在武器装备方面对我们的依赖性非常高,如果失去了我们的弹药支持,他手底下的部队顶多能打一两个月的仗,这个道理他不会不明白。”

    何夕没有再作声,拿着纸笔开始写写画画。马力科也不催促他,坐回到自己的位子上,静静地等待着。

    半晌之后,何夕放下手里的笔,望着马力科道:“我把两种方案的利弊都列出来看了一下,的确是你这个可行性会比较高,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周期和费用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我知道,但我也没办法解决。”马力科耸耸肩道:“福建到海南岛就有这么远,路途长了,周期当然就长,运送移民的费用也会水涨船高。但只要运力有保障,我认为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移民是能够实现的。现在执委会要的是人口,我认为费用是次要问题。我们可以向执委会提出方案,至于性价比如何,那就交给执委会去衡量吧。”

    何夕想想暂时也没有别的路子可走了,便同意了马力科的意见。当下两人便开始起草报告,当然也将何夕提出的第一种方案也列入其中,然后一起以电报的形式发回三亚。

    执委会对于这件事的重视程度显然很高,第二天便回复了电报,要求广东方面借鉴之前在安南用武器换人口的成功经验,就第二种方案进行详细规划,并且尽快跟福建方面接触,试探一下以军备换人口的这种做法是否能够得到对方的认可。

    11月10日,马力科来到广州城城北的一处庄园,在这里见到了福建许心素集团驻广州的代表董烟云。

    见面寒暄之后,马力科便将海汉希望能够与福建方面达成新的合作方式告知了对方,而董烟云对此的惊讶就直接写在了脸上:“马主任的意思是,我方以人口来换取贵方那些限制出售的武器?”

    “没错。”马力科点头道:“我们也知道贵方一直都试图大量采购武器,但我们的产能实在有限,没有办法供应贵方所需的数量。不过从明年开始,这种局面就会有改观了。我们会扩建铁矿和兵工厂,加大武器的生产规模。当然了,前提是我们能够得到数量足够的劳动力,而这也正是我们向贵方提出这个新合作方式的主要原因。”

    董烟云皱眉道:“那不知这武器换人口之法,贵方准备如何计价?这似乎……有买卖人口之嫌啊!”

    “不不不,这并不是人口买卖。”马力科一本正经地纠正道:“这只是一种条件交换,你们向我们提供劳动力,而我们向你们提供劳动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会出现人口价钱之类的数字,而我们也不会把大明百姓当作商品来进行贩卖。”

    “海汉人这脸皮真不是盖的,这还真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啊!要比脸皮厚度,那的确在下输了!”看着一脸理直气壮的马力科,董烟云心里忍不住吐槽了两句。

第526章 武器换人口() 
当然吐槽归吐槽,董烟云也很明白海汉提出的这个新建议有多大的份量。 ↖,

    自从跟海汉人达成合作关系之后,许心素就极为看重从海汉引进的各种先进武器,并且一直都在想方设法地扩大购买数量和种类。只是这种努力一直都被海汉有意识地进行了压制,让许心素空有银子也难以得偿心愿。

    早两年双方刚刚开始合作的时候,许心素就有好几次差人装了现银运到胜利港去买军火,但每次都是被海汉以产能不足给回绝掉。多来上几次之后,以许心素的精明,自然就看出来其中的门道——海汉人并不是产能不足,而是有意识在进行控制。特别是弹药补给品和各种武器配件方面,海汉的管控极其严格,许心素麾下的炮兵部队的弹药储量,甚至长期都维持在一个在他看起十分危险的水平上,如果“十八芝”对其驻地发动不惜伤亡的攻击,那么这支部队顶多能维持两三天的守势就会宣告弹尽粮绝。

    当然“十八芝”并没有这么多的兵力可以用来进行不计成本的牺牲,发起攻击的部队只要伤亡率超过一定比例就会难以避免地发生溃败,而要让许心素的部队耗完弹药,那就真得拿数以千计的性命去填才行,郑芝龙可承受不起这样的伤亡率,因此被“十八芝”打到弹尽粮绝的这种可能性基本也只是理论上存在而已。

    但在许心素看来,没有充足的弹药,不,是没有掌握制造海汉武器和弹药的技术之前,都很难谈得上有多少安全感。尽管许心素也请了不少匠人,花了不少的时间秘密研究采购回来的原装正品,但并没有能完成逆向开发,工匠们摸索着做出来的试验品,也跟原版有着较大的差距。

    海汉出品的步枪,相同的型号就能做到口径一致,子弹和零部件完全通用,而许心素找工匠做的仿制品却难以达到这样的精巧程度。尽管在有效射程上的射击精度并不输给海汉步枪太多,但许心素也明白,这种需要工匠耗费多日才能打造出来的步枪,根本就没法大规模地量产,而且造价早就超出了从海汉人手里购买的价格。退一万步说,即便能实现量产,但不能让子弹和零部件通用,在战场上所能发挥的威力也远远不及海汉步枪。

    火炮就更不用说了,传统火炮的铸造技术注定其成品率远不及海汉,而其成本相比采购价格,也就没什么优势可言了,而且在火炮精度和性能上,也与海汉火炮有着一定差距。这种差距在靶场上体现得并不是很明显,但到了战场上,炮弹弹着点差了那么一两丈,结果就完全不同了。郑芝龙手底下的炮兵,在这两年的征战中大部分都死在了漳泉两州的海岸上,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在火炮的对轰中处于下风,最后被海汉火炮一一点名。

    还有一个工匠们无法克服的技术难题,就是海汉的独门火药。不管枪药还是炮药,海汉原装的火药威力就是要比工匠们仿造的更大,而这体现在作战当中,就是武器有效射程的增加。同等装药量,原装与山寨货的射程差距非常明显,火枪差了约莫五分之一,而火炮的射程则是达到了惊人的四分之一,这在战场上已经足以影响到一场战役的胜败了。

    而火炮上还有一个工匠们无法攻克的技术障碍,那就是拉发式点火管。这个利用简单化学原理制成的发火装置极大地方便了炮兵的操作,并且使得击发成功率也大大地上升。在一些较为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炮兵也无需再担心引火绳的受潮问题了。

    这玩意儿一开始的时候,是搭配炮弹一比五出售的,也就是说要买五发原装炮弹,才能得到一发拉火管,然而那实心铁弹又没什么技术含量可言,许心素自己的铁匠也能造,对他而言这买卖就是伸着脖子让海汉人宰,自然心里是不舒服的。又过了许久之后,海汉才开放了点火管的单独购买,但价格高不说,而且还限量供应——毫无疑问这又是海汉人有意为之的手段。

    如果说能找到跟海汉人技术水平差不多的另一家军火商,许心素大概早就不会继续受这个气了。然而不管是荷兰人还是葡萄牙人,他们所能提供的武器在综合性能上都与海汉人的军火有着一定的差距,而且其供货量还不如海汉这边。所以最后转来转去,许心素还是只能从海汉这里购入军火,并且其麾下部队也因此对海汉军备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了。

    而除了枪炮之外,海汉的战船也是许心素极为感兴趣的购买目标之一。从他手下派往胜利港进修的军官几乎都见过海汉建造的新式战船,这种火炮布置类似于西式战船,但船型又更接近传统中式的船只,不但火力强大,而且在海上的机动性极好,远胜传统的福船广船。留学的军官大多都会有一两次乘坐这种新船出海执行巡逻任务的机会,在有过亲身体验之后,当他们回到福建便纷纷建议许心素设法购入这种威力强大的新式战船。

    然而海汉人再一次冷漠地拒绝了许心素的使者,哪怕摆在海汉人面前的银子已经堆成小山,许心素最终还是没有能够获得购买这种战船的许可。而缺乏一支强有力的舰队,也是许心素一直以来无法突破福建海峡,攻打“十八芝”在台湾岛上老巢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确定马力科不是在开玩笑唬弄自己,董烟云试探着问道:“二八式步枪可否购买?”

    “可以。”马力科立刻点了点头应道。

    “那二八乙型火炮呢?”

    “也没问题。”

    董烟云连忙追问道:“购买数量可有限制?”

    “数量不限!但是……”马力科话锋一转道:“这些原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