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734部分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734部分

小说: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汗,山阳为新运河进入淮河,北上中原的孔道,万万不能失守,还要尽快派出援军!”安童也是急促地道。他知道山阳地处江苏高官江以北的核心地区,邻江近海,处于徐州、海州、南通州、扬州的中心,东边面临海,西边接着江淮平原,北边有淮、泗两条大河,为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境内虽然没有高山峻岭,却能控制南北交通和物资往来,也是新运河的枢纽之地。

    “大汗勿要着急,山东河北都万户府于前岁移驻山阳,此次大部随玉昔帖木儿南征,但仍有洪泽屯田千户留守,他们业已移驻城中据守,即便不能取胜,也能阻宋军一阻。我们可迅速调集侍卫亲军驰援,阻敌于淮南!”月赤察儿见真金面色极为难看,知道其担心山阳失守,宋军两路大军就能深入中原腹里,便再次言道。

    “大汗,我以为当下宋军四处出击,分派军队各处增援,不仅难以阻敌北进,还可能被敌各个击破,不若暂时移驾上都避敌锋芒,而后再图中原!”这时桑哥也建议道。

    “胡说,移驾上都将中原拱手让于敌军,岂不是将世祖数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难道左相要做大元的千古罪人吗?”安童闻听怒然吼道。

    “我非是此意,而正是担心大汗的安危。现在宋军兵锋强盛,而我军可战之兵只有拱卫京师的侍卫亲军,一旦调离则大都再无可战之兵,只一路败落则就会被敌趁虚而入。可上都尚有我族十数万精骑,合兵一处再行出击,重复中原唾手可得,而非要逞一时之快!”桑哥辩解道。

    “言退着当斩!”叶李这时也冷哼一声道,“大汗,中原不可失,此乃是天下根本之地,失去中原我们则粮食和税赋全失,恐铁器都难得。那时还谈何再复中原?”

    “正是,中原不可失,两淮也不能丢,否则朕即便逝去也无颜再见世祖和列为先祖!”听着争吵声,真金无比烦躁地拍案高声道……

第1059章 窥破天机() 
“大汗,还是要知道取舍,不可一时冲动而失全局!”见真金状若癫狂,殿上众人皆哑然,担心其狂怒之下做出有失理智的事情,这时中书平章国事李谦上前奏道。

    李谦与徐琰、孟祺、阎复齐名,号称“东平四杰”,以其居首。他是由东平学派前辈王磐召入翰中为官,在朝工作期间,为国设宪、制定纲纪,为忽必烈治国提供决策,成为元代朝廷重臣。此外李谦奉命教导时为太子的真金,后为其继位出力甚多,担任中书左丞。

    但在年前因为财政困难,真金重新启用桑哥,以其为尚书省平章国事兼尚书左丞,李谦被排挤改任中书平章国事。这个职位看似位极人臣,其实是有职无权,等于被高高挂起,却无实际权力。可其是帝师,地位超然,还是时常被真金召进宫中请教国事。

    “先生……我失态了!”真金听了立刻噤声,定定的看向李谦,好一会儿才道,“当下南朝沿长江防线从鄂州至江口,全面发起进攻,两淮重镇接连失守。但我军江北两个蒙古都万户府大部南下江东,部分或降或败,可宋军依然北进不止,似要入寇中原,威胁京畿。现下当何去何从,还请先生指教。”

    “大汗,宋军此次北进来势凶猛,但并不足虑。只要应对得当,定能将宋军逐出江北!”李谦捋捋胡须,气定神闲地道。

    “李平章,宋军此次非是只从一地发起进攻,战线长达数千里,而我军当下可调动的兵力只余京畿地区的侍卫亲军,且分散多地屯田。即便可即刻召集前往拦截,可战线漫长,我们兵力又不足。若分散驰援处处设防,则有逐个被歼的可能;而若集中使用,固守险地,又无法阻挡它处敌军,亦有被迂回围歼的可能。还不若退守上都,调集草原各部击敌主力,迫使他们撤军!”桑哥见其胸有成竹的样子,反而不屑地道。

    蒙古的官僚体系并不似宋朝那样文武分明,而是如汉代以前文武官员界限不清,完全是根据需要进行身份转换,不少人都说下马治国,上马领兵。如桑哥、伯颜、安童等人虽身居相位,但是都曾有过领兵征战的经历,可像李谦、叶李和徐琰等人都是儒士出身,没有掌兵从军的经验。因而桑哥对于这帮纸上谈兵的儒士十分瞧不起,现在李谦称有退兵之策,自然也是不信。

    “大汗,南朝此次北伐可谓是动员了举国之兵,但其兵力也不过区区四十万,且为围剿深入江东的我朝玉昔帖木儿军团必留有重兵,此外还要应付川蜀和云南的战事。如此一来可用于北伐之兵充其量不过半数而已,却要面对千里战线,兵力并不充足。”李谦没有理会桑哥的挑衅,而是分析道。

    “平章之言吾不敢苟同,可当下宋军各部齐头并进,连连攻城拔寨锐不可当,毫无疲状,可见他们的兵力充足,并非如平章所言!”安童摇摇头道。

    “此亦是老夫要说的,宋军当前得以速进,皆因我朝驻扎于淮南、淮北的两个都万户府兵力皆被调开,以致无可战之兵,使得他们趁虚而入。但即便如此,宋军并没有稳扎稳打,却是急攻猛进,进军的路线亦皆是沿大路或江河进攻,并没有分兵攻取偏远的州县。可见其目的不外乎是夺取两淮重镇,并在我军援兵到达之前尽力控制战略要点并据守之,然后再慢慢经营新占之地!”李谦缓声言道。

    “平章说来说去,并无说出破敌之策,与当前战事又有何益。”月赤察儿听了半天,觉得并无新意,不禁着急地道。

    “枢使勿要着急,此战地域广阔,非是一城一地的争夺,因而要放眼全局,才能化繁为简,对症施药!”李谦脸上依然是一副荣辱不惊的平静,并没有受到其恶言的影响进而争辩,而是请真金和众人移步到大元舆图前。

    “装神弄鬼……”桑哥跟在大汗身后边走边嘟囔着。

    “勿要胡言!”桑哥的嘀咕没想到被真金听到了,他低声呵斥道,“平章乃是有大才之人,可运筹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非你等这些蠢材可及的。”

    “是、是,小的愚钝!”桑哥连忙点头哈腰地‘自谦’道。

    “大汗,诸位同僚请看!”众人来到墙壁上挂着的巨幅舆图前,早有内侍撤去了遮掩的幔帘,李谦走到近前道,“南朝此次进兵,虽分成数路北犯,但其实他们是各有目标,分别是荆襄地区的襄阳、淮西的光州、寿州、钟离及淮东的盱眙、山阳……”

    “这些大家都已知晓,无需多言,还请平章说明破敌之策!”安童见其啰里啰嗦的又说起当前的战局,有些不悦地催促着其进入正题道。

    “右相勿急!”李谦依然笑着道,“诸位皆知襄阳乃是控制大江与汉江水道的重镇;光州境内有桐柏和伏牛二山,可拱卫淮西;而寿州、钟离和盱眙、山阳则是通往淮北的重要孔道。只要控制这几处重镇,向北可近中原,向南可保两淮平安。”

    “平章,这皆是为帅、为将者皆知的事情,南朝占据这些要地,自然意在北上!”真金觉得李谦所言并无新意,也略感失望地道。

    “大汗,臣以为正是因为尽人皆知,才更易让人忽略。”李谦拱手施礼答道,“南朝伪帝一直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是以臣所闻其行事向来谨慎,从来是谋而后动,从不鲁莽冒进。而其指挥作战,亦是以消耗我军兵力为上,并不是以夺占土地为目的。”

    “平章如此说可有凭据?”安童皱皱眉道。他觉得李谦的话似有矛盾,但又觉合理,一时却无法理解。

    “南朝伪帝初时并无达名,但其出战便以三千乌合之众攻陷广州,尽歼二千镇守的达鲁花赤,可其却在尽掠广州财物后就转往荒芜之地的琼州,并没有留在富甲天下的广州;稍后其在琼州七洲洋伏击追击伪行朝的刘深所部,击沉、缴获战船四百余艘,刘深仅以身免!”李谦侃侃而谈道。

    “此后,其孤身入行朝继承帝位,在崖山大败张弘范,兄弟二人殒命,我朝数万大军仅有千人逃脱;稍后又攻泉州,败唆都,蒲氏一族被其灭门,三万精兵尽数折损。以后数年间的事情镇南王应该最为清楚,阿里海牙数次调兵征讨琼州,折损兵力近十万,却未能踏上琼州半步。”

    “平章重提这些旧事有何用,与当前战事又有何干系!”脱欢听了大为不悦地道。

    “呵呵,臣绝无奚落之意!”李谦冲满脸愠色的脱欢拱拱手道,“镇南王应知,几战之下我朝精锐水军几乎折损殆尽,再无法与其争锋,其战船横行东南沿海,内陆五十里内其亦是纵横无阻,但为何其始终仍困守琼州弹丸之地,却始终不肯占据沿河任何一大城呢?”

    “这只能说明其胆怯,不敢与我军在陆上一战!”脱欢被揭了老底,又辩无可辩,只能愤愤然道。

    “也许有之,但其在世祖大行之后,为何又能迅速兵进江南,复夺江东和湖广呢?”李谦反问道。

    “本王那时前往上都奔丧,又如何知晓!”脱欢冷哼一声道。

    “还请平章解惑!”真金也对此一直不得其解,想不通横扫世界的蒙古大军为何在宋军面前不堪一击,迅速落败,待其稳定朝局后连调兵的机会都没有。

    “这正是南朝伪帝的精明之处,其知道以自己初时的实力无法与我朝抗衡,更无力守住夺下的地盘,反而会将有限的兵力迅速折损掉。而在琼州可以占据天险,用有限的兵力守住那弹丸之地,并以占据优势的水军在海上与我军周旋,伺机予以围歼。现在想来当初大汗派兵远征占城和安南,也是其从中使诈,诱使大汗出兵占城,从而减轻了其压力,还消耗了我朝屯驻江南的大量兵力。”李谦轻叹口气道,似乎在为自己的后知后觉而懊悔。

    “嗯,确有可能。”真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道,“当年父汗决定出兵占城,正是与留梦炎出使琼州带回伪朝欲以占城、安南结盟共抗我大元的消息有关。现在想来,其不过尚是幼齿之年,行事便如此缜密,细思极恐啊!”

    “那便对了!”李谦抚须沉思片刻道,“正是由于我江南屯驻军大量被抽调远征江南,又在历次与伪朝作战中折损了大半精锐,使其得以利用世祖新丧,汗位未定,朝廷内乱之机夺取了江南!”

    “平章之意是南朝伪帝故技重施?”安童似乎也想通了什么,挑了挑眉毛言道。

    “嗯,守江必守淮乃是千古有识之士的共识。伪朝占据江南后,未能占据淮南,只好在长江南岸部署重兵防守。虽然得以暂保平安,可终是心头之患!”李谦看向安童言道。

    “平章判定此次南朝北犯是意在两淮,而非中原!”安童恍然道……

    。

第1060章 秀才论兵() 
俗话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李谦虽然当下处境不佳,但是毕竟位居中书平章。中书省向来为历朝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政权执政中枢部门,不过历朝历代中书省的职权相似,但并不尽同。

    比如宋前期的中书省仅存空名,与门下省并列于皇城外两庑,所掌只是册文、覆奏、考帐等例行公事,宰相办公处称中书门下,中书令不真拜。中书舍人亦为寄禄官,不起草诏命,而另设舍人院。中书舍人亦为寄禄官,不起草诏命,而另设舍人院,置知制诰或直舍人院以掌外制。

    元丰官制改革,将中书门下职权分属三省,恢复“中书取旨、门下覆奏、尚书施行”的唐制、并任命实职省官。同时废舍人院。中书令仍虚位,以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与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并为宰相。然因三省分权制影响行政决策效率﹐实行中改变为由宰﹑执事先共议于政事堂﹐奏准后以”三省同奉圣旨”行下。南渡后,中书省与门下省再次合并为中书门下省,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改称右丞相,中书侍郎改称参知政事。

    元世祖忽必烈以前﹐大蒙古国以札鲁忽赤掌政务﹐大札鲁忽赤是最高行政官。随着蒙古统治地域的扩大,在中原和西域各地区颁布政令以及征收贡赋、任免官吏等事,都需要行用文书。窝阔台南征驻跸云中时,仿照中原官称,必阇赤长分别称中书令和中书左丞相、右丞相,同时将必阇赤机构称为中书省。但这只为适应统治中原汉地的需要而权宜使用中原官名﹐并未成为蒙古国的定制。

    中统元年忽必烈即位后,始采用中原官制,设立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其设官沿袭金尚书省之制,长官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任,未立皇太子时则缺。实际长官为右丞相、左丞相总领省事,统率百司。平章政事四员,为丞相之副贰;右丞、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两员为执政官,统称为宰执。因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后因阿合马被杀事件,忽必烈一度废除中书省,恢复尚书省掌权,真金继位后为了提高汉臣的地位,又再行恢复中书省,安置汉法派官员,以巩固自己的帝位。但又为解决财政问题,又不得不启用桑哥,导致中书省地位下降,尚书省位置上升。

    李谦虽然失势,人微言轻,但职位终究还在,作为宰执的一员,还是有权参加议政的。所以他比其他人对国事的了解要远超常人,加上与大汗真金的良好关系,又能接触到机密之事,知晓当前战事详情,甚至比些宰执更多也就不奇怪了。

    李谦可以称得上当代大儒,学识渊博,又曾辅政,参与决策,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因而对于现下的战事做出清晰的分析也就顺理成章了。他的话虽然没有说服殿上的所有人的,但是已经取得了大多人的认同,尤其是大汗真金和安童,这让紧迫的形势发生了转机。

    经过密议后,大家达成了共识。认为以南朝当前的兵力和财政状况不足以支撑全面的对元战争,应该是一场意在改善江南被动的防御态势的局部战争。现下虽然是进军神速,攻势猛烈,主要还是己方两淮兵力抽调过多,导致防线薄弱。且事发突然,各地疏于防备,使得己方一溃千里,连连失地。

    但是随着宋军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