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735部分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735部分

小说: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发突然,各地疏于防备,使得己方一溃千里,连连失地。

    但是随着宋军深入两淮腹地,战线被不断拉长,补给线也随之延长,需要派兵留驻收复的重镇,会进一步削弱其本就不充足的兵力。而己方在最初的慌乱后,各地也会有所提防,签征兵力加强戒备。如此一来宋军强劲的攻击势头会被逐步遏制,也为朝廷调动兵力增援赢得时间。

    基于李谦的论断,大家认为淮西的宋军主要目标是襄阳和寿州,且分别从鄂州和江州、芜湖出兵,路途遥远。两地得到预警后便会加强防备,宋军想一战而下是不可能的。但他们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以宋军的攻坚能力,襄阳尽管城高壕深,可终归缺乏可战之兵。而己方即使当下调动兵力千里驰援,恐怕也难以赶到城破之前赶到。

    真金等人皆以为淮东方面局势最为严重,盱眙已经失守,山阳也危在旦夕,宋军随时可以北渡黄淮进入淮北地区,进攻南朝的南京商丘,甚至东京汴梁。但他们现下面对逼近的宋军似乎却束手无策,河南山东地区的蒙军大部皆已南渡,而宋军号称十万在南朝小皇帝的率领下步步紧逼,可以沿着运河随时北上,而他们要派出的援兵还远在大都附近,根本来不及。

    宋军收复汴梁,这是元廷谁也不愿意看到的。京师通常是一个国家朝廷的所在地,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驻扎地。既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亦是国家的象征,一国京师被攻陷后意味着这个国家当前的政权无法对全国实行实质上的统治,往往地方抵抗势力抵抗就会减弱,十分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

    同时该朝代就被宣告灭亡,这对国人的士气是一种强烈的打击及抵抗势力也有强烈的震慑作用。

    反之,收复失去的京师对于一个国家也有强烈的象征作用,标志着国家的中兴。宋朝南渡后皇帝驻跸杭州时,诏以为行宫。后升杭州为临安府,又正式以临安府为都城,仍称为行在。正是因为他们仍然视开封为京师,其意义也就在于向天下宣示大宋没有亡国。若是此次被南朝攻占,则表明还归故国,可以极大的鼓舞军民士气。

    对元廷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损失不仅是土地和财赋、人口的丧失,更重要的是会被天下人视为其已经走向衰落,引发国民的质疑,甚至是背叛。尤其是在真金帝位开始出现动摇,外部叛乱不断,内部要其勋位让贤的关键时刻,这也是他对撤离大都前往草原上的上都极力反对的原因之一。

    李谦对于众人的担心却不以为然,认为大家过于悲观,形势并没有那么严重。他以为攻占泗州的宋军号称十万值得怀疑,不过是在虚张声势。他推测以南朝小皇帝谨慎、保守的性格,在玉昔帖木儿部侵入江东腹地的情况下,依然敢于调动举国之兵北进,正是早已在江东布置了大量兵力,数量足以阻挡己方的南侵大军,保卫京畿地区的安全。

    “当下南朝伪帝所领军队应该不足五万,而其还要留兵据守扬州、真州和泰州,以防止我朝玉昔帖木儿部北还,切断其后路。其又在高邮分兵两路分取盱眙和山阳,如此算来其可调动的兵力更为有限,以我的估计不会多过二万。”李谦解释道,“以两万兵力沿河北上到汴梁,即便占领也难以据守,而我朝援军一到,其必然会迅速撤军,退守淮南。”

    “平章以为玉昔帖木儿能够脱困北还?如此我们就可对淮东之敌两面夹击,将南朝伪帝擒获!”听到李谦的分析,真金兴奋起来,面显红润,发出几声怪异的笑声地道。

    “这……”李谦听了不面尴尬,想着自己说得含蓄,可你老也不能就过于乐观啊!可转念想想,自己这个学生活的也够憋屈的了,当了十多年的太子,却因为几句谗言惹得世祖要将其废黜,若非忽必烈突然暴死说不定就成真了。可其这个太子继位又颇为艰难,好不容易摆平了各方势力,却又失去了江南,导致财政危机,引发各方的质疑。继位两年来,可以说日日忧郁,天天哀叹,却还要殚心竭力的在一片反对声收拾烂摊子,愁得毛都快掉没了。

    “大汗,这个可能性很大。”想了片刻,李谦还是没有忍心打击真金刚刚恢复点的好心情,含糊地道,“想玉昔帖木儿能征惯战,并非庸才。且手握十万精锐大军,南朝要将其部全歼也非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其次其素有谋略,发现不妥定会设法突围的,绝不会束手就擒。再者,我军多为骑军,迅捷如风,一旦发现事不可为迅速撤军,敌军追已不及。臣想大汗不必过于忧虑,稍后也许就有消息传回,但当下我们要做最坏的打算计,才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

    “嗯,平章所言极是。当前我们是要做好其不能迅速北还的准备,可即便宋军可能停止于淮南一线,平章以为我军当如何应对?”真金此刻就好像溺水之人终于抓住了根稻草,就把李谦这番模棱两可的话当了真,也许心里也明白玉昔帖木儿军团突围北还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只是不愿相信罢了。

    “臣以为当下应当迅速集结侍卫亲军,挑选将帅领兵出援,一路前往寿州,阻淮西之敌;另一路则前往徐州,切断宋军继续北上之途,确保京畿安全。”李谦指着舆图言道……

第1161章 侍卫亲军() 
占领了泗州城后,赵昺令都哥部及护军辎重团进驻,他领护军亲卫团和侍卫营及拔都所部留驻在盱眙城中。他的行营没有选择在盱眙县衙,而是让给了拔都。自己选择了一处靠山近水的陈园中,此是一座富商的别院,在得知宋军北进的消息后早早的就逃了,逃了一劫。

    陈园的面积很大,样式采用苏扬的样式,取淮河之水入园,临城中之山势,又采太湖石作为装饰,整体典朴素雅,很合赵昺的口味。由于主人仓皇出逃,园中的一切得以完整保留,连仓库中的粮食,留守的仆役都没来得及带走,可以说是‘拎包入住’,不用添置什么东西。

    当然选择驻跸此处更多还是出于安全考虑。尽管都哥和拔都表现的十分恭顺,但是王应麟等人依然不放心,且降军的兵力要超过他们,一旦有事事态将难以收拾。而县衙虽然便于理事,可位于市中心,西面临街,不利于防守,也不便于撤退。

    而陈家庄园背依山、左右近水,只有一座桥与外界想通,亲卫团车营将战车布置在桥梁两端,可以轻易封锁通往外部的道路,又间或在水畔以战车作为活动堡垒兼做警戒哨。有事就可迅速结成车阵,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外围防线。且庄园临近城池南水门,守不住也方便撤到城外。

    赵昺喜欢水,依然选择了一处近水的庭院作为自己的居所。自渡江以来,他一直随军驻扎在野外,乍一住进屋子中不知道是适应了野外,还是最近连续行军作战过于疲劳,进城后居然得了病,连日低烧,让他觉得身上没有力气,懒洋洋的不愿意动。

    “陛下,还是要保重龙体,勿要操劳了!”王德端着亲手熬制的汤药,一进屋中就看到小皇帝又裹着被子坐在榻上批阅公文,急忙上前道。

    “只是偶感风寒,不必大惊小怪的!”赵昺却是白了其一眼道。

    “陛下,切不要小视,大发了还得了!”王德仍然是喋喋不休地唠叨着将药碗递给皇帝。

    “朕看你是老了,怎生变得如此啰嗦?”赵昺接过药碗一口喝下笑着道。

    “是啊,陛下如今长大成人了,老奴如何不老啊!”王德接过药碗放下,端过清水让陛下漱了口,再用帕子给陛下擦擦嘴上留下的水迹,又拿过一颗糖放在其嘴里叹道。

    “既然知道朕长大了,却还事事都要唠叨!”赵昺觉得有些哭笑不得,自己都这么大了,其却还像哄小孩似的,吃了药给块糖。可又看看王德,突然发现其真的有些老态了,身子开始有些佝偻,脸上的皱纹也多了起来,想想其也跟着自己十多年,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陪伴他最长的人了,心中又不免有些伤感。

    “陛下,吃过药休息会儿吧!”王德说着将摆在榻上的公文收起,要扶着陛下躺下道。

    “唉,好吧!”赵昺看看忙碌的王德,想拒绝又不忍拒绝其一片好意,便将手中的奏折递给他躺下。王德给他盖好被子,又往火盆中添了炭,让值守的小黄门好好照看,才轻手轻脚的退了出去。赵昺躺下一时也睡不着,脑子中依然想着事情。

    当前盱眙已经到手,从水路进军的陈凤林也已经到达山阳并展开进攻。山阳城也是一座军事重镇,最先是东晋的大将荀羡造的,后来经过历代的加固,城高三丈八尺,周围共有十一里长,直径三里半,也是一座坚城,有‘铁打的山阳,纸糊的清江’之说。蒙元将河北山东蒙古军都万户府移驻此处后,在洪泽湖畔屯田,多达二万余人。

    对于能否收复山阳,赵昺却并不过于忧心。陈凤林率领的一军大部,兵力近二万,他们有舟船之便可以携行重型火炮。而城墙的消失,正是由于火器的时代来临,再者玉昔帖木儿南侵带走了山阳大部驻军,只有一个千户所镇守,根本无法抵御宋军的进攻。

    赵昺当下停止进攻,正如李谦所言是苦于兵力的匮乏,他不敢再贸然前进,现下他们这路已经前出其他各路宋军数百里,左翼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当,在没有友军掩护的情况下有被敌军迂回包抄的危险。而他也清楚,蒙元朝廷不会任他们恣意妄行,定会派出军队拦阻。

    当前蒙元方面驻守淮河南北的军队或被歼灭,或被包围,但他们并非没有还手之力,在真金手中还掌握着一支多达二十余万的军队——侍卫亲军。

    侍卫亲军在元朝的军事系统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是大汗亲手掌握和控制的最为重要的一支武装力量,是蒙古统治者进入中原后仿照中原王朝设立的不同于草原传统怯薛军的中央卫军组织,其地位相当于宋朝的御前护军,前朝的御林军。

    侍卫亲军在忽必烈时代是平定诸王叛乱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制衡汉军万户和有效控制朝政方面是其有力的军事砝码。作为中央禁军的一支,它又体现出完全与怯薛不同的特点,同怯薛的关系实际上也是元代统治者民族二重性表现的缩影。

    怯薛和侍卫亲军虽然都是中央禁卫军,但是在职能上有明确分工。侍卫亲军士兵的成分与待遇和普通士兵并无不同,其主要功能在于平衡地方武力,而不像怯薛那样兼有多种政治功能。怯薛负责皇帝的安全,掌管宫城和幹耳朵的防卫,一般不外出作战。侍卫亲军则既要负责两个都城的安全计腹里地区的屯守,又是朝廷用以‘居重驭轻’的常备精锐部队,随时可以出去作战。

    作为皇权的干城,在隶属关系上也和怯薛之间听命于皇帝不同,侍卫亲军由各卫都指挥使司掌管,除东宫、后宫卫军外,均隶属于枢密院。其功能大致有以下几项:第一,作为常备军,防守两都及附近地区。第二,作为控御地方的中央武力,逢有反叛,出征讨伐。第三,非军事时期,屯田自给军食,减轻国家负担。第四,承任两都营建、修缮等劳役。

    所以其一方面由于它的机要性,使它在君主专制统治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否有效的控制禁卫军军权以及以何种方式进行控制,是衡量专制君权强弱兴衰的一个重要标准。另一方面,由于侍卫亲军是京畿地区的主要武力,地近宫阙,成为元廷的安全屏障。随着元朝统治者对中原汉地统制和开发,在怯薛的军事功能逐渐蜕化的情况下,侍卫亲军成为元军的中坚力量,已经逐步取代了怯薛作为全军‘大中军’的军事地位。

    根据各方面的情报,赵昺基本摸清了侍卫亲军的情况。忽必烈于至元年间组建了十二卫侍卫亲军,其主力以汉军为主。同时,又建有色目人和蒙古人诸卫,将原来隶于蒙古军籍的色目“诸国人之勇悍者聚为亲军宿卫”,每卫设亲军都指挥使等军官统辖。

    汉军五卫由前、后、中、左、右组成,除了各地汉军外,还筛选宋降军精锐着入充,每卫万人。屯营地均在大都以南,前卫屯营在范阳,后卫建营于白雁口,中卫建营在漷州,右卫建营在永清县,左卫建营在东安州,永清县东。此外又建隶属于清运粮万户的海口侍卫,建营直沽海口,计兵员六千人,给田十万顷屯驻。

    色目卫分左、右,钦察卫亲军都指挥司,以土土哈统领,设行军千户十九所,屯田三所,统军在一万五千到二万人之间。其中钦察军以善战著称,尤其在灭宋和平定海都、乃颜叛乱中战功卓著,建营在清州;哈喇鲁万户府,以蒙古军西征时随阿尔斯兰归附成吉思汗的部分士卒,以及匣答儿密里归顺时所率的‘翰思坚国’三千哈剌族兵组成。

    在元代贵赤卫和昔宝赤卫也就是‘打捕鹰坊人户’,多取析居、放良及漏籍勃兰奚,还俗僧道与凡旷役无赖者等户为之,入元后又多有蒙古、色目人充任,康安人明安统领,领百户八十员,统军在五千人,建营檀州;隆镇卫是由各色目卫军士中抽取人员组成,又分钦察、唐兀、西域、左右阿速诸位军三千人,并旧汉军六百余,建营居庸关,屯东西四十三处,共四千人。

    元朝统一后蒙古军队镇守漠北以及由诸王分领,留在中原地区的不多,其中编入侍卫亲军的一不多,先后只建立了四支蒙古卫军,其中三支隶属于枢密院,由左、右翊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司。左翊侍卫亲军设百户六十二愿,统军四千人,建营沧州;右翊蒙古侍卫设百户一百零九员,统军在七千人,建营武清。

    东宫侍卫为忽必烈为真金所建,蒙古侍卫亲军为五投下探马赤军组成,又分取侍卫亲军一万户组成,统兵在八千余人,建营于易州。真金继位后,作为他的班底又得到加强,具体的情形不明,估计人数大为增加,实力也成为侍卫亲军诸军之首……

第1062章 心痒难耐() 
赵昺攻略两淮最初的计划是诱敌深入,歼灭屯驻于两淮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