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名门妾室 >

第162部分

名门妾室-第162部分

小说: 名门妾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有放不下的事吧?”有人轻声嘀咕道。

    双喜和双庆吓得脸色有些发白。

    玉秀将玉梁交给宫嬷嬷,走到棺木边,伸手轻抚着棺木,“柳絮,我们先回家吧。这里离东屏太远,路上还要走好久。我让人去蜀中送信了,让老赵赶到砚山码头来送你。我知道,你不甘心,我也不甘心,你的仇,淑儿的仇,你若是在天有灵,这仇,我们一起记着!”

    她轻声呢喃,好似柳絮在眼前。

    众人听不清她说了什么,看着纸灰袅袅,打着旋儿飞起,往南边飘去。

    玉秀说了好一会儿,体力有些不支,退开几步。

    那四个壮汉再用力,居然将棺木抬起了。

    双喜和双庆撒下纸钱,那纸钱落地,居然有叮叮当当的声音,有人发现,这家人的纸钱里,居然还有铜板!

    原本看热闹的,正谈着那棺木起灵的异事,看到铜板,众人沸腾了!没人顾得上忌讳这是送灵的,也没人管什么害怕不害怕了,众人追在后面,趴在地上捡起铜钱来。

    一行人上了马车后,玉秀和玉梁的马车在前,运了棺木的马车在中间,宫嬷嬷带着双喜和双庆坐的马车在最后。

    马车晃悠悠跑动,纸钱还不时撒落。

    走出小镇很远,还有人追着不放,沿途有村子听说这灵车后有铜钱捡,也纷纷追在后面。

    一直在官道上跑了好久,不再撒纸钱了,陆陆续续的人才散开。直到最后一个人也死心离开时,他们已经离开南山几十里路了。

    钱昌和钟有行再一次见识了大娘子的谨慎。县衙放心了,还是引出了这么一出大动静,一篮子铜板,换了几百人沿路护送。

    他们佩服,又有点心惊,若不是看大娘子难掩红肿的眼皮,他们甚至会疑惑,大娘子为什么都不伤心呢?人在伤心之下,还能想到这些事。

    他们自然不知道,前世,玉秀伤心了十几年,再伤心的时候,她都能将泪压在心底,笑着为那些贵人敬一杯酒。

    两人觉得玉秀小心太过,他们自然不知道,他们离开后,有三人离开县衙,匆匆回京复命。

    在城门口,两人遇上丁三爷一行人,稍稍侧身躲开。丁三爷一行人忙着出城,压根没有多注意。

    这三人来到皇城外的东锣鼓巷,进了一座府邸。

    这座府邸,正是太后娘娘的娘家镇国公文家的宅院。因为老国公早已去世,如今文家嫡系只有现在袭爵的国公爷文峥还有族中排行第九的文九爷文峻。

    这两人和文太后都是一母同胞,三人感情不错。

    文九爷年纪最小,比文太后、文国公小了快二十岁。兄弟俩分家后并没再起院落,只在府内隔了墙,文九爷外面开了一扇大门,没事时还是一个府门进出。

    这三人进了文九爷的府邸,来到前院书房外,刚想找人通禀,刚巧书房里一个管事出来,看到他们三个。

    “九爷起了吗?”这三个连忙打听。

    “昨日国师送了两个美人来……”那管事挤了挤眼,露出一个男人都懂的猥琐的笑,“九爷昨晚带着歇在闻香阁,还没起来呢。”

    这三个人听说九爷还没起来,也不敢拿小事去吵醒,等到日上三竿的时候,总算等到文九爷到书房。

    文九爷听三人说颜家姐弟俩已经带灵启程回乡,打了个呵欠,“你们去国师府告诉王道长,让他不用担心了。”

    “九爷,我们回城时,遇到靖王府大公子身边的那个管事丁三,看那样子,是要出城去。”

    “李承允?怕什么,他想巴结太后娘娘一直没巴结上,只好守着谢惠灵,谅他也没什么能耐。”

    “国师昨天说想求太后娘娘……”

    “蠢!这种小事都去烦扰太后娘娘,不是笑话吗?”文九爷嗤了一声,王丹阳这种有色心没色胆的,底下人抢人出事,就吓得睡不着了。

368章 朝中纷争() 


    文九爷文峻,因为有太后娘娘的宠爱,在京城里,一向顺风顺水。

    王丹阳昨日来求助,只说是颜家姐妹貌美如仙,他的徒弟想带回来献给九爷。没想到不会办事,没抓回来,还死了一个。

    他当然不会提到武帝也见过玉秀之事,只说怕颜玉梁找两个师兄帮忙找自己麻烦,求九爷给想个办法。

    文九爷才能平平,在礼部任着闲职,平时倒喜欢和僧道往来。

    武帝有寻仙防道的心思后,文太后吩咐他找些得道高人,引荐给圣上。

    他多方打听之下,找到了王丹阳。而王丹阳也不负厚望,果然得了武帝宠信,如今连国师都封了。

    文九爷引荐有功,武帝多次赏赐褒奖。

    王丹阳感念引荐之恩,明面上没公开投靠,暗地里很听他话。

    就为了这,文九爷也得为他设法。

    更何况,王丹阳还提到了颜玉梁的师兄。

    颜玉梁的师兄,不就是李承允和谢惠灵吗?这两人,文九爷很不喜欢。

    因为武帝无子,前朝后宫,为了继位人选,早就暗潮涌动。

    这两年武帝年纪渐大,眼看着求子无望。众臣曾提出在皇室中过继一个。结果武帝大怒,以怀有不臣之心的名义,将谏言最烈的老御史给杀了。

    朝中重臣,除了成王这样,历代以来,只忠于坐在龙座上的皇帝,从不参与储位纷争。

    其他大臣们怕武帝怀疑自己的忠心,不敢再催促讨论储君之事,私底下,却从未停歇过。

    滕王造反,现在能选的继位人选,就落到福王府和靖王府两府头上。

    论血脉亲疏,是靖王一脉更名正言顺。

    论年龄才干,也是靖王两个嫡子呼声最高。

    对朝臣来说,幼主登基不是好事,靖王两个嫡子都已成人,更是上佳人选。

    到底选谁,却各自有不同想法。

    对文家来说,李承允是唐赫章的弟子,成王妃是他嫡亲姨母。对李承允来说,文家的支持只是锦上添花。而且文太后觉得李承允性子隐忍沉稳,只怕不好控制。

    反倒是李承恩,他的外家刘家没什么人,母亲刘氏还在世,可只能在靖王府中做主,若文家扶持他,雪中送炭,也不怕有别人分庭抗礼。

    没想到,谢皇后默默无闻了十多年,这当口忽然跳出来,对李承允百般关怀。谢惠灵更是和李承允时时一同出入宫廷。摆明了谢皇后和谢家,是要支持李承允了。

    如今宫中,谢皇后竟敢和自己的大姐文太后分庭抗礼。

    朝廷里,谢家文家也各自纷争。

    文九爷早就有些不忿了。

    若不是文太后不许他随便出头,他早就想给谢家一点颜色看看。

    他没见过玉秀姐妹俩,对美色倒还其次,可王丹阳说颜玉梁的两个师兄,他一时想起李承允和谢惠灵来,觉得若从颜家下手,逼得这两人出头,倒可趁机收拾。

    王丹阳说过自己的大徒弟静虚的腰牌不见了,可能落到颜家手里了。

    “对了,颜家姐弟俩没拿腰牌出来?”

    “九爷,那县太爷说,颜家手里,估计没证据。他们师爷说,颜家大娘子又伤又吓,起不了床。颜玉梁才十岁,听他说盗匪劫道,吓得脸色都白了。”

    文九爷点点头,小孩子嘛,见血不得吓死?

    “那让你们下手,为何没动手?”

    “九爷,那颜家姐弟俩不知哪里的风俗,撒纸钱居然夹着铜板。沿路的村人,都穷疯了,跟着捡钱,后来就过了南山镇。小的看再走就出了京城地界了,怕您在府中挂念,就……先回来回话了。”

    这人说着,看文九爷唔了一声,并未对他自作主张发怒,放心了。

    文九爷让人去吩咐南山知县,让他逼迫颜家姐弟认下是盗匪劫道,若颜家姐弟不认,就趁机拿了下狱,跟谢家一比高低。

    若她们认了,就逼着她们签字画押,也算替王丹阳了结了这事。等他们离开南山时,选个路上无人的地方,再将他们给灭口也就神不知鬼不觉了。

    现在,这些人回报,玉秀姐弟觉得知县所判有理,又吓坏了,急着返乡。这事也算了结了。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没想到颜家这暴发户,居然拿铜钱当纸钱撒,沿路招了那么多人,不能下手。

    文九爷想想,这些也不算什么,颜家姐弟离京,事情也了结了。

    虽然没能找谢家的晦气,可就派人吩咐两句话的事,自己白得了王丹阳两个美人,还有好些金银珠宝,也是美事。

    “行了,也不算什么事,你去国师府走一趟,让王丹阳放心吧。”文九爷懒得再花心思,指了一个让他去国师府报信。

    王丹阳正在府中提心吊胆,听到文九爷派人来了,连忙请进来。

    王丹阳的大徒弟,就是昨日带人去抓玉秀姐妹俩的那个大师兄——静虚,此时也正守在边上,马屁没拍成,还惹下麻烦。躲开又怕错过消息,可凑师傅面前又要挨骂,他蔫头耷脑地缩在屋角。

    文九爷派来的人将南山的事略说了几句,告诉他们颜家姐弟已经带灵返乡了。

    王丹阳和静虚传的话后,舒了口气。

    以他如今的地位,也不会将颜家兄妹放在眼里。可李承允和谢惠灵,他还是忌惮的。

    武帝对他宠信,目前还仅限在养生之道和命理冲撞上。朝臣们反对时,武帝还是会听从谏言的。比如封他为国师,因为钦天监和御史们的反对,武帝只给了他国师的名头,却没给他国师的品级。

    现在文九爷出头,将这事料理了。就算闹到圣上面前,有文九爷顶着,料李承允和谢惠灵也奈何不了他。

    唯一的麻烦,就是武帝对玉秀,会不会念念不忘?若圣上还惦记着,知道他竟然也惦记那两个小美人,甚至还不小心弄死了一个,会不会龙颜大怒?

    王丹阳正想着要如何做,文太后派人来见他,吩咐他办件事。

    王丹阳听完大喜,太后娘娘这吩咐,来得太及时了,他想着得尽早将这事给办妥才行。

369章 国师观天象() 
次日,武帝下了早朝,正在皇后宫中用早膳,康顺来禀告说国师觐见。

    谢皇后微微皱眉,笑着将粥端给武帝,“圣上,臣妾昨儿听娘家侄子提起,说朝中大人们,对王真人封为国师,有些不满?”

    武帝今日心情不错,听谢皇后的话,笑着说,“自古儒道不相容,天生的冤家。”

    “王真人方外之人,想来也不在乎这些名利之事。”

    “这倒也有理。不过朕且看着,王丹阳是有几分道行的,他说着几年里朕必会诞下龙子,且待皇子降生,再给他赐国师印绶。”

    武帝,登基之初轻徭薄赋、更新吏治,做了不少事。如今年纪越大,疑心渐起,因为没有皇子,他总怕大臣们结党乱政,皇室中人妄图篡位。可他也是想做明君的,所以在政事上,还是会做出纳谏的样子。

    再说,他觉得王丹阳为了国师之位,或许会拿出真本事来,等他有了皇子,就让他做个名副其实的国师又有何妨?

    谢皇后知道生子这事,是武帝的执念,连忙惊喜地问,“圣上,王真人真这么说?”

    “恩,他进宫时就说,机缘到了,自有龙子降生。朕身体安康,你们身子也都无恙,为何宫中迟迟不闻婴啼?王丹阳进宫后,吃了他的丹药,朕觉得身子都强健了。”

    “那真是太好了,臣妾身子不争气,就指望宫中哪位妹妹有福诞下皇儿。圣上,王真人既然这么说了,不如就告诉他,待皇子降生,就赐他国师印绶,又能褒奖他的功劳,又能堵了那些御史门的口。”

    “不错,朕就是这么打算的。”武帝点点头,“你一向知书达理,等皇儿降生后,就抱到你膝前养着,朕如今觉得身强体健,我们亲自教养他长大成人。”

    他虽然觉得自己长生有望,可能养几个皇儿,也是不错的。

    “臣妾谢圣上恩典。”谢皇后连忙跪下谢恩。

    武帝扶起她,帝后二人其乐融融地用完早膳,武帝到前殿去召见王丹阳。

    武帝自觉吃了丹药身强体健,可太医却说圣上吃了阳性之物,若时日长了身子会被掏空。

    谢皇后心急,却不敢出言阻止。

    宫中多少妃嫔美人,觊觎她这皇后之位。她若开口劝谏,必有人说她不愿圣上身子安康、居心叵测。以武帝多疑的性子,指不定就信了。

    再说,还有文太后。这几年,她在宫里收拢了不少人。她不是武帝的亲生母亲,往年总是深居仁寿宫。这几年,却渐渐露于人前,比如露华香一事,就是她出面跟武帝说纳为贡品的。

    宫中女人们,隐有隐的道理,露面有露面的情由。

    想到文太后在先帝时,一力促成武帝登基之事,谢皇后想,她必定是还想再保文家几十年富贵。

    而自己呢?她若想以后的日子舒心,也只能学当初的文太后。

    谢皇后微微叹气,“这王丹阳一早过来,必定是有事,让那边有消息就尽快报过来。”

    她的心腹女官答应着,急匆匆退出去了。

    武帝来到前殿的玄妙观,王丹阳正在玄妙观外候着。他穿着一身道袍,面容沉稳,须发皆白,看着更是仙风道骨。

    听到静鞭声,他连忙转身,冲着走下步撵的武帝大礼参拜,“臣王丹阳,参见圣上。”

    “王真人免礼。”武帝笑着伸手,示意平身。

    宫中,为了宫里主子们礼佛拜神,专门修建了一座小寺庙和一座小道观。

    玄妙观,就是道观。

    王丹阳得了宠信后,武帝赐他在玄妙观讲道,甚至允他宫门落匙后可在观内过夜。不过王丹阳以避嫌修炼为名,都是离宫住在宫外的。

    武帝走进玄妙观偏殿,康顺带人送上茶点后,带人退到边上守候。

    王丹阳再次行礼之后,跟武帝说,“圣上,臣昨夜夜观天象,发现紫微帝星越加明亮,而紫微星边上,有一客星若隐若现。”

    “哦?这做何解?”

    “圣上贵为人间帝王,紫薇星明亮,是圣上江山稳固之兆。这都是圣上治理之功,也是三清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