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重生之折腾年代巧折腾 >

第11部分

重生之折腾年代巧折腾-第11部分

小说: 重生之折腾年代巧折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晓华…梅:“给!你挑吧!”

    老头儿跳了六穗,给了王晓华…梅一张五元的票子。

    “你是说,这品种真能抗病虫害?”叫李老师的老奶奶问老头儿。

    “抗不抗病虫害不知道。不过,老常年的玉米从来不打农药,也长的挺好。多年没见了,买几穗尝尝鲜儿。”老头儿笑得很是自然,一副重见宝物的样子。

    “我买六穗!”

    “我买六穗!”

    “我也买六穗!”

    几个人同时蹲下挑拣起来。当李老太太想蹲下时,已经没地方了。

    人们都走了以后,王晓华…梅数了数篮子里的嫩玉米,还有十四穗,对李老太太说:“老师奶奶,你给十块钱,这十四穗全是您的了。怎么样?”

    李老太太:“行!就冲你这么小就这么会做买卖,我全要了。”

    钱、货交清后,王晓华…梅又问:“奶奶,你当过老师,认识的人多,你听说谁家卖旧自行车呀?飞鸽的、凤凰的、永久的,加重、轻便的都可以。但要能骑,比卖给收废品的略贵点儿就行。”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二十三章 买自行车、旧衣裳() 
李老太太:“你说的这些都是五、六、七十年代的自行车了,现在哪里还有这种车子?你岁数不大,怎么知道这些老牌子?”

    王晓华…梅笑笑:“我听收废品的说的。”

    “你买这个干什么?”

    “高的给家里人,矮的我自己骑。”

    “我有一个儿童车哩,是我孙女八、九岁上买的,十二、三就不骑了,你要不?”

    王晓华…梅一听说儿童车,这不正适合自己嘛!忙问道:“多少钱?”

    李老太太:“一百六十多块钱买的,多半成新,怎么也得四、五十块吧!”

    “奶奶,我就卖嫩玉米的这钱,还想给弟弟妹妹买小衣裳什么的,我给您二十块怎么样?”

    “二十块?忒少了。”

    “一个加重飞鸽车才十块钱,二十块不少!”

    “这与加重飞鸽车可不能相提并论。飞鸽车重的很,还带大梁,你搬不动也没法儿骑。我这个又轻便又好,高矮里你骑着正好。这样吧,你给三十块钱!”

    “奶奶,不依着你,也不依着我,咱两下里一搉,我给你二十五,怎么样?”

    李老太太被逗笑了:“看在你这张小巧嘴儿的份上,卖给你!跟着我家里推像车子去!”

    “奶奶,您的孙子孙女都大了吧?”走在路上的时候,王晓华…梅装作很随意地问。

    李老太太:“大了。最小的都上初中了。”

    “您能把他们穿不着的、小了的旧衣服卖我十块钱的吗?”

    好不容易遇见个能沟通的主儿,王晓华…梅想在她身上多捞点儿洋落儿。有枣没枣打三竿儿,有就捡,没有当白说,给的少了再给她讨价还价。反正钱在自己手里,王晓华…梅有把握自己不会吃亏。

    “怎么,衣裳你也想论堆买?”李老太太好奇地问。

    “反正是他们穿不着的,我想你也少给不了我。是吗?奶奶!”

    “你要多大的?”

    “我家里有弟弟妹妹哥哥姐姐,最小的妹妹一周岁多,哥哥十三岁,多大的都有人穿。”

    “嗬,你父母都赶上超生游击队了!”

    “我们那里都是这样,家家都好几个孩子!”

    “你这小嘴儿、这小心眼儿!奶奶算服你了。行,奶奶今天卖你十块钱一包袱小旧衣裳。”

    “谢谢奶奶!”

    李老太太的家很快到了。原来是文教委家属院,几排红砖瓦房,一排里有、五户人家,都是独门独院儿。李老太太的家在胡同边上,很好记。

    到了家里,李老太太首先推出儿童车来让王晓华…梅参看。

    说是儿童车,其实是儿童自行车。两个轱辘,前面有车筐,后面有后衣架,正好是王晓华…梅想要的那种。

    王晓华…梅情不自禁,一偏腿上去,在庭院里骑了骑,高度正合适。

    在王晓华…梅观看自行车的时候,李老太太收拾出一大包袱小孩子的旧衣裳。自行车和旧衣裳,王晓华…梅给了她三十五元钱。

    “你上算。”李老太太掂着手里的钱说:“一篮子嫩玉米,换了我一辆儿童车一包袱旧衣裳,还有剩余。”

    “什么上算不上算的?”

    人随话到,庭院里走进来一个老太太,与李老太太差不多年纪。

    “冯老师来啦!”李老太太忙迎道:“是这样的,这个小姑娘用卖嫩玉米的钱,买了倩倩的儿童车,还买了一包袱旧小衣裳。我说这个哩,就被你听耳朵里了!”

    冯老师:“一包袱旧小衣裳多少钱?”

    李老太太:“十块。她说就买十块钱的,反正在家放着也是压箱底,我就给她拾了一包袱。她家兄弟姊妹多,大小都有人穿。”

    冯老师:“行喽。卖给收废品的还给不了这些钱哩。”又问王晓华…梅:“你还要不要?要的话,我也给你十块钱一包袱。”

    王晓华…梅:“要。但我今天没钱了,明天下午卖了嫩玉米来拿,怎么样?奶奶!”

    冯老师:“可以。还是来这里就行。让李老师喊给我。我就在隔壁。”

    王晓华…梅把包袱摽在自行车后衣架上,离开了李老太太的家。走到背人处,闪身进了空间。

    “我有钱了!我能买东西了!”

    王晓华…梅把自行车往空间堂屋里一支,高兴得在沙发上张了几个跟头:虽然现在手里只有五块钱,但她有了挣钱的门路,她相信自己能挣到很多钱。

    迫不急待地拿出衣兜里的五元纸币看了看,发现上面赫然印着“2005年”。

    我勒个去!虽然是“嘎嘎”响的新票子,但与那世差着近五十年,无论如何是不能拿出去花的。

    那就在这世里折腾,赚了钱买成东西,再拿到那世去。

    又解开包袱看了看,果然都是童装,什么样式什么颜色哪个季节的都有。多有都是半成新、多半成新,样式也都新颖。

    但这些衣裳也不能拿到那世去,那世里农村的孩子们穿的都是老粗布,而且还都的家做的,与这个相差甚远,自己无法向人们解释。

    那就在这世里卖,把衣服变成钱

    对了!王店村不是有大集嘛,可以在那里卖呀!

    这里是县城,人们穿戴相对讲究;要是拿到农村,小的一块(钱)一身,大的两块(钱)一身,肯定能卖出去。

    卖了钱再用来给队上买粮食,也就补上卖的嫩玉米的亏空了。这样一折腾,队上不吃亏,自己也能沾点儿便宜,何乐而不为呢!

    王晓华…梅这么一想,心里坦然起来。把衣服和自行车都放在西里间屋里,闪出空间通道,又来到华联超市。

    别看王晓华…梅对农贸市场不熟悉,对超市她可记忆犹新:上世重生到富二代身上,超市是她打发时间的最好场所。虽然相距千里,也不是一个年代,她相信既然都叫超市就一定大同小异。

    超市里的货物琳琅满目,什么都有。看看哪个也想买,需要买的也很多,只可惜兜里只有五块钱。

    买点儿什么呢?

    头发里还有虱子,痒的难受,回想起用坑泥抹脑袋的情景,最好买瓶洗发膏。洗出来的头发又光亮又顺溜,对虱子的生长肯定不利。问了问前世用过的飘柔洗发膏,七元钱一瓶。

    王晓华…梅吐一下小舌头:先忍一忍,这样的奢侈品还是钱多了再买吧!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二十四章 见到了前世的妹妹() 
往肥皂货架上看了看,忽然眼睛一亮:上海硫磺香皂,标签:二元。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自己最需要的原来在这里!

    硫磺香皂是一种硫磺类药皂。具有杀菌灭虫的效果,治头虱最有效了,而且还便宜。

    要一块!

    想起上午几个孩子看见糖果发绿光的眼睛,应该买些回去打发他们。

    到糖果区一看,最便宜的杂拌糖都八元钱一斤。已经拿了一块硫磺香皂了,只好秤了两块钱的。

    出了超市,又找到一个小副食百货。

    “有轴线和缝衣针没有?”王晓华…梅问一边守门市一边给一件小衣服钉纽扣的女店主。

    有的小衣裳不合适,需要改动;现实中的衣服破了,需要缝补,她必须预备下针和线,留下一元钱就是想买这个用的。

    “有。”女店主回道。

    王晓华…梅:“怎么卖?”

    女店主:“轴线一块钱四轴,针一块钱一盒。”

    “针怎么论盒卖?”王晓华…梅疑惑地想。

    王晓华…梅感到奇怪。前世的针都是论包卖,一毛一包。富二代时期没买过,到了这时怎么论起盒来了?而且还这么贵!

    “一盒多少枚?”见店主没有言语,王晓华…梅又问。

    “十枚,从绣花针到纳底子的大针,都有。”

    “零卖不?”

    女店主白了她一眼:“一块钱你还零买?”

    “阿姨,我带的钱不多,就一块,”王晓华…梅态度和软下来:“但我想买针和线,能不能都卖我一点儿。针我不多要,”说着一指柜台上插在半轴红线上的一枚半大缝衣针:“有这样的一枚就行。”

    “不行?”女店主冰冷地说:“一块钱还来买东西!”

    王晓华…梅被噎的半天说不出话。

    针线超市里没有,这样的小副食百货部又不多,下一个还不知去哪里找。

    “那,我买三轴线给你七毛五,总行了吧?”

    王晓华…梅执意要买,把钱放到了女店主面前。

    女店主把线轴盒放在柜台上,让王晓华…梅自己挑。

    王晓华…梅挑了黑、白、绿三轴,又拿起柜台上插着针的半轴红线,笑着对女店主说:“甭找钱了,这个顶一轴线,你不吃亏。”

    女店主愕然,继而笑道:“年龄不大,心眼儿倒不少,你是谁家的孩子?”

    “谢谢阿姨!”王晓华…梅摆摆手,笑着离开了副食百货部。

    经过打听,又来到富强南路国税局家属院。

    国税局家属院又称福苑小区。大门朝南,大门内是一条直通正北的通道。

    通道的东面有三栋五层高楼,西面是五排二层小别墅,整个家属院住着三百多户人家,大多是国税局里的职工、干部。

    不知门牌号,不知王晓叶的丈夫姓甚名谁,怎样打听王晓叶的住处呢?

    姊妹俩已经是两个时代的人了,自己又是另一个小孩子的身体,见了面又说些什么呢?

    王晓华…梅兴冲冲而来,站在家属院门外又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既然来了,总得见见面吧!说什么再见机行事!

    王晓华…梅鼓励着自己,把留给王晓叶的十穗嫩玉米放进从超市里顺来的一个大塑料包装袋里,在背人处闪出空间。

    还好,人们都知道王晓叶的名字。看来小妹在这世混的有头有脸。王晓华…梅不由心中高兴。

    经过询问,王晓华…梅很快敲响了王晓叶的大门。

    “你是”

    开门是是一个五十来岁的中年妇女。理着露耳短发,面色有点儿憔悴,眉眼儿里像极了五十多岁的小弟王贵勇,不是小妹王晓叶又是哪个。

    王晓华…梅赶紧压下内心的激动,童声孩气地说:“奶奶(既然叫了小弟王贵勇“爷爷”,这个也叫“奶奶”算了,总不能把兄妹俩叫成两辈儿吧!),我找王晓叶奶奶。”

    “我就是,你从哪里来!”王晓叶吃惊地问。

    从你的老家来!王晓华…梅心道。但她不能这样说,灵机一动,便满嘴里跑开了舌头:

    “哦,是这样的,上午我在王店赶紧,碰上你哥哥王贵勇爷爷了,他听说我下午要来城里,便让我给你捎来了十穗嫩玉米。”说着把手里提的嫩玉米给了王晓叶。

    “是这样啊,那你家来。”王晓叶立时换上一副笑模样,打开了大门让王晓华…梅进了庭院。

    王晓叶住的是二层小楼,楼前有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庭院。进了抱厦门以后,往右拐是一个宽敞的客厅,足有三十平米之多。看来,小妹这世的生活很不错。

    “你是哪村的?怎么碰见的我二哥?”王晓叶继续审问着。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都五十多岁的人了,怎么好奇心还这么重!

    王晓华…梅腹排着,嘴上却说:“我妈妈他们熟悉。听说我们下午来城里,才让我捎的。这嫩玉米不禁放,过两天就老了,不好吃了。”

    “哦,是的。谢谢你。你妈妈叫什么名字?”

    啊呸!三姑娘还真是打破砂锅问(纹)到底呀!我妈就是你妈,我能说吗?

    “我妈妈没去勇爷爷家,我自己去的。勇奶奶还给了我几身娜娜姑姑小时候的小衣裳。这个连衣裙就是。”王晓华…梅答非所问,赶紧扭转话题。

    “我说怎么看着这么眼熟?这还是我给娜娜买的呢!”

    王晓叶一看问不出什么来,便打消了询问的念头,拿过糖盒让王晓华…梅吃。

    王晓华…梅也不拘着,挑了一块儿牛奶糖,剥开放进嘴里。

    “你几岁了?”王晓叶又实在想不出别的话题来,不由又问道。

    “九岁!”

    “你妈妈呢?”

    “在别处等着我哩。奶奶,我走了,找我妈妈去了。”

    王晓华…梅见王晓叶问起来没完没了,感觉也实在不好说话,见了面也就足够了,便起身要走。

    “天不早了,我也不留你了。来,拿把糖果。”王晓叶说着,抓了一把糖糖果放进王晓华…梅的衣兜里。

    虽然没问出子鼠寅卯,人家孩子知道哥哥和侄女的名字,还穿着自己给侄女买的旧衣裳,肯定与哥哥不是一般关系,不能冷落了孩子不是!

    “再见!奶奶!”

    王晓华…梅含着两眼泪花儿,离开了王晓叶家。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二十五章 麦穗的故事() 
没想到姊妹俩见面这样清冷:这里满腔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