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新宋英烈 >

第337部分

新宋英烈-第337部分

小说: 新宋英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得城门以里,王、徐二人与张、黄二人拱手告别,在张维信“一切小心、谨慎,绝不可冒险”的嘱咐之中打马扬鞭,往数里外的后周军大营飞驰而去。

    随着王、徐二人出城,张维信立即赶回留守府衙署,先是通过电台命令一直在幽州城周边地区游弋的穆特尔即刻率所部骑兵赶回幽州城,于开阳门外集结待命。紧接着又派出数路传令兵,往驻扎于良乡、玉河两县的钱远山和曾志林所部传信,命他们立即拔营起寨,向幽州城方向靠近,以备情况有变时迅速完成对后周军大营的包围。而且,在发完电报、派完传令兵后,张维信并没有离开电报室,而是一直守在电台旁边等着王、徐二人的消息。

    与此同时,黄海也马上下令关闭幽州城所有城门,守城军兵一部分上城备战,另一部分则在开阳门之内排好阵式、整装待发,随时准备出城作战。而且,不单单是步兵在城墙上下做好了准备,就连火炮也都被布置到位,在城上和城下建立好了发shè阵地。其中,有十八门130毫米的攻城炮由于shè程较近,放在城内有可能打不到离城三里多远的后周军大营,而其使用人员杀伤弹的威力又较之105毫米的榴弹炮更大,因此在黄海的指挥之下,这十余门重炮被硬是被士兵们推到了城墙之上居高临下的对着后周军大营,以增加炮弹的shè程。此外,得益于科技部武器科众兄弟及众工匠的辛苦努力,原本因为弹药告磬而被闲置一边的那六门火箭炮也有了用武之地,可以依靠百余枚新制造出来的火箭弹进行一次齐shè。

    三里的距离对于骑着快马的王崤峻和徐绍安一行人来说不过是须臾便至,就在张维信、黄海等人紧张准备的时候,王、徐二人及八名亲卫已经来到后周军大营营门之前。守营的后周军早就得到了上边的吩咐,在验看了王、徐二人的官凭之后,便引领着他们一行人往御帐而去。

    到了御帐左近,随行的那十二名亲卫自然是远远的在帐外等候,只有王崤峻和徐绍安二人被允许进入御帐之内。

    御帐之中,柴荣及后周一众文臣武将皆在。见王、徐二人进帐,除了当初曾经在“清园”兄弟开封觐见天子时,与王崤峻有过一面之缘,以及在榆关劳军时见过他的赵匡胤、张永德、赵匡义、刘光义等少数几人外,其他的文武大臣纷纷侧目,打算偷眼看一看这位久闻其名而一直未能谋面的“清园”兄弟中的首领人物。

    对于后周文武的这种注目礼,王崤峻并没有当一回事,他与徐绍安前肩走到御案之前一定距离后,便一齐撩衣跪倒在地,向上叩头道:“臣王崤峻(徐绍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两位爱卿平身。”

    “谢陛下。”

    王崤峻站起身,照着一名臣子应执的礼节,并没有直接抬头去看御案后面的柴荣,而是面sè沉稳、表情恭敬的低着头等候着对方问话——尽管王崤峻本身对这种繁文缛节、特别是需要自己向别人磕头、下跪、不能直视的情形很不习惯,但考虑到这个时代的现实情况、考虑到一会儿对方将不得不在许多问题上向自己作出很大让步、考虑到不管怎么说柴荣都是一个名垂青史的有道明君,他还是勉为其难的按照应有的礼节向柴荣行了礼。

    当然,虽然没有抬头直视,但王崤峻还是偷眼看了看御案后面的柴荣。不知道是因为帐中光线不好,还是柴荣这会儿确实身体欠佳,王崤峻觉得对方的气sè较差、略显病态,远不如三年多之前自己在开封皇宫之中见到时的身体状态和jing神面貌。不过,想到在前世根据史书所载,柴荣应该已经在三天前,也就是yin历六年十九这天驾崩,而如今这柴荣虽然面有病容、jing神不佳,但不管是因为林小雨的悉心照顾,还是因为这个时空的历史因为他们这些穿越者的到来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至少这位在前世历史上为大家所称道的一代明君还活着、还能召见自己,远比前世的时候要幸运得多。

    就在王崤峻偷眼观察柴荣的时候,柴荣也在仔细打量着他。当然,与王崤峻不同的是,柴荣是大大方方、光明正大的上下端详,并且也觉得面前的这个王崤峻与数年前初次见面时有所不同。柴荣感觉面前的王崤峻虽然依然像当初一样略微有一点胖、依然像当初一样沉稳有城府、依然像当初一样对自己恭敬有加,但此时对方的神情之中却多了一种当初没有的气质,一种久居上位、掌控全局的气质。这种气质既不会与生俱来,也不是普通人能够装腔做势模仿得了的,而是随着一个人地位的变化,经过ri积月累才能获得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柴荣并不喜欢自己的臣子有这样的气质,因为有这样气质的人通常都是有理想、有抱负、不愿意总是屈居人下的强势人物,而这样的强势人物通常又都会野心勃勃、不甘寂寞的。

第八章 北平军节度使〔下〕() 
不过,不喜欢归不喜欢,如今的局势令柴荣不得不将这种感觉压下,强打jing神装出一副非常欣赏的样子来与对方周旋,为自己、为后周朝廷、为数万禁军将士打开一条安全返回开封城的阳关大道。

    因此,在短暂的冷场之后,柴荣主动打破了沉默:“二位爱卿及爱卿的兄弟们自四月初举义兵襄助朝廷以来,连战连捷,不但将契丹人一举赶出幽云之地,而且前后斩首近十万级、俘虏近十万人。汝等兄弟有如此战绩,堪称是我大周此次北伐的第一功臣。此番朕召二位爱卿前来,所为正是想听二位爱卿讲述一下汝等兄弟及麾下‘义军’驱逐契丹蛮夷、复我华夏故土的经过与战果,以便朝廷论功行赏,为汝等兄弟及此番击败契丹人、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有功将士加官进爵。”。

    “陛下谬赞了。”王崤峻答道,“此番幽州义军能够取胜,一托陛下洪福、二赖将士用命、三凭幽云百姓鼎力支持。吾等兄弟不过承陛下青睐、百姓错爱,做了这‘义军’首领,为收复幽云、驱逐契丹蛮夷略尽绵薄之力而已,岂敢担这北伐第一功臣的名号。若说这第一功臣,臣以为当是‘义军’将士及幽云百姓。”

    “王爱卿过谦了。”柴荣称赞道,“此战‘幽州义军’及本地百姓自然是功不可没,但若非爱卿及爱卿的兄弟们出巨资聚集起数万‘义兵’,若无爱卿及爱卿的兄弟们或运筹帷幄、或身先士卒、或筹措粮草、或打造兵器,幽云百姓纵有驱逐契丹蛮夷之志,光凭自己的赤手空拳又如何能战胜如狼似虎的契丹兵马。因此,朕说汝等兄弟乃是北伐第一功臣绝不是言过其实,汝等得此称号确是实至名归。”

    眼见这客套话再说下去就要没完没了,而自己和老八在后周军大营中待的时间太长难免会引起外面众兄弟的焦躁与不安,进而令他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在又向柴荣谦逊了几句之后,王崤峻便不再和柴荣客套,而是话题一转,开始在御帐之中侃侃而谈,将穿越团队武装在幽云之战中几次非常重要、有代表xing,且取得了重大战果的战役一一道来。

    四万人马依靠犀利的火器、出sè的指挥、英勇的士兵,每每将数倍于己的契丹军打败,而且多数情况下还是全歼,取得杀敌十余万,俘敌近十万,而己方的损失仅仅四千多不到五千,其中阵亡者不超过八百人——为了简单明了,王崤峻将作战部队与非作战部队的损失合并报出——的辉煌战果,令包括柴荣在内,在场的所有人都听得是瞠目结舌、满脸的惊异与震撼之sè——其中有些大臣还流露出了些许敬佩或者畏惧的表情。

    略微平复了一下激荡的心情,柴荣对王崤峻和徐绍安说道:“以四万对三十万,却能取得如此战绩,真可谓是古今罕见。如今战事已平,自当论功行赏。汝等兄弟要何赏赐、有何需求,尽管说来,朝廷绝不会亏待汝等功臣。”

    听柴荣如此说,王崤峻便知道关键时刻到了。柴荣既然要他提要求,自然是希望能有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让自己漫天要价,而后他才好坐地还钱。不过,王崤峻并不想给柴荣这个机会,如今主动权在自己手里,若是能够让对方主动按照此前所上“万民折”的内容封给自己及众兄弟官职,那么自己这些人在旁人眼中的声望与口碑应该要好于自己向柴荣邀功请赏。

    因此,柴荣那边话音刚落,王崤峻便答道:“陛下明鉴。臣及臣的兄弟之所以散家财、兴义师,响应朝廷大军,将契丹蛮夷赶出幽云十六州,乃是顺天应民,是为了幽云百姓早ri脱离苦海、免遭兵火荼毒,绝非贪图一己私利。如今大功告成,吾等兄弟愿解甲归田,做一个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富家翁,绝无半点贪恋权位的打算。”

    虽然王崤峻在说这番话时语气极其诚恳、态度极其坚定,丝毫看不出任何口不应心的迹象,但御案之后的柴荣却是一个字都不相信。在柴荣看来,对方越是这般推辞、拒绝,其内心中对权力和地位的渴望就越强烈。如若不然,对方也不会鼓动幽州当地的士绅百姓写“万民折”了——要说前ri递上来的“万民折”与“清园”兄弟一点关系也没有,柴荣是打死也不会相信的。

    如果此时站在那里向自己侃侃而谈的不是王崤峻、徐绍安,而是其他任何一名手握重兵、割据一方的节度使向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那么正通过各种手段、利用各种机会削弱藩镇实力、将地方政权收归朝廷所有的柴荣会毫不犹豫的来一个“借坡下驴”、“顺水推舟”,“勉为其难”的答应对方的请求,赐予对方高官厚禄却不给其任何实质权力,将其接到京城去舒舒服服的过下半辈子。只可惜,这会儿站在他面前的是王崤峻和徐绍安,是手握重兵的“清园”兄弟的首脑人物。漫说对方根本没有退隐山林、做一个富家翁的打算,即便对方真有这样的想法,自己在思虑再三、反复权衡之后恐怕也不会同意对方的这个要求。因为纵观唐末以来的历史,属下兵将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鼓动甚至是胁迫主帅铤而走险、举旗造反的例子层出不穷。远的不说,本朝太祖能够荣登大保,也是以其麾下将士为了自身的利益,将黄旗裹在太祖身上作为发端的。

    所以,不管王崤峻在那里说得多诚恳、多真实,柴荣也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同意他想“功成身退”、“解甲归田”的要求的。不然的话,谁也不敢保证那些驻扎于幽州周边、对朝廷大军呈包围之势的数路“清园”私兵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来。于是,不等王崤峻再继续表明自己及自己的那些兄弟对大周是如何的忠心耿耿、对名利是如何的淡泊,柴荣便一摆手截住对方的话头,说道:“爱卿此言差矣。须知,朝廷法度乃是‘有功则赏、有过则罚”,爱卿及爱卿的兄弟们为朝廷立下大功,朝廷自当论功行赏。如若不然,不但朝廷会失信于民、朕亦会失信于天下。难道爱卿及爱卿的兄弟们希望看到朝廷颜面扫地,而朕成为天下人口中无诚无信、不仁不义的昏君吗?”

    说到这儿,柴荣略顿了顿,从御案之上拿起一份奏折,并拍了拍放于御案之上的厚厚的一叠名册,继续说道:“况且,这里还有幽州士绅百姓联名承上来、拥戴汝等兄弟为幽云牧守的‘万民折’。汝等兄弟若是对朝廷的封赏坚辞不受,势必会寒了幽云士绅百姓之心。这样一来,只怕就与汝等兄弟拯幽云百姓于水火,让他们安居乐业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话说到这份儿上,王崤峻便觉得“火候”已经差不多了,如果自己再和柴荣纠缠下去,只怕除了不断增加对方对自己这边的厌恶和反感以外,不会再有其他任何好处了。因此,王崤峻连忙故做惊讶的说道:“竟有此事,幽州士绅百姓竟然向朝廷承了‘万民折’。臣及臣的兄弟们对此事臣实是不知,否则绝不会一再谢绝陛下的好意、朝廷的封赏。若不是陛下提及,臣及臣的兄弟们险些寒了幽云百姓之心,真是罪该万死。”

    柴荣闻言连连摆手道:“爱卿及爱卿的兄弟们淡迫名利、不慕荣华、不贪权位,此正是为人臣者应有之品行,爱卿又何罪之有。”

    说罢,不待王崤峻再行推托请辞,向在一旁伺候的马平安一挥手,说道:“爱卿及爱卿的兄弟于北伐幽云之战中屡立战功、堪称北伐第一功臣,理应重赏。加之幽云百姓纷纷上承‘万民折’,对汝等兄弟的拥戴之意亦溢于言表。因此,朕已决定顺应民心,改幽州城为北平城,建北平军,辖幽、蓟、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蔚、朔、平、营、滦十六州之地。以王崤峻为北平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左武卫上将军、持节钺,加封北平郡公,总领北平军十六州军州事;以徐绍安为北平军节度副使、检校太保、右武卫上将军,加封镇北侯。”

    对于旨意中将被朝廷兵马收复的瀛、莫、涿三州换成了原本不属于幽云十六州范围内的平、营、滦三州,柴荣并没有给出任何解释,而王崤峻和徐绍安也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双方就这么心照不宣的接受了这样的安排。

    柴荣方才的口谕不过是为封赏“清园”兄弟开了个头,他这边才口头封完王崤峻和徐绍安两人的官职,旁边的马平安便紧接着展开一直捧在手中的圣旨,向着已然跪下听旨的王崤峻及徐绍安大声宣读起早已准备好的正式圣旨。这份圣旨除了刚才柴荣亲口所讲的对王、徐二人的官职封赏外,还以便于抵御契丹人为名赐予王崤峻尚方宝剑,授予他对北平军十六州各级官吏、守将生杀予夺的大权,事后只需向朝廷报备即可。此外,对其他“清园”兄弟亦是一个不落的加官进爵,并赐予众兄弟大量钱帛财物。

    待马平安宣读完圣旨,王崤峻和徐绍安一起向上叩头,齐声答道:“臣领旨谢恩。臣定当尽心竭力,为朝廷保境安民、为陛下开疆拓土。”

第九章 内外有别(上)() 
眼见王崤峻和徐绍安二人平静的接过圣旨,并未对圣旨的内容提出任何异议,柴荣终于能够完全放下心来,因为这意味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