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龙战长空 >

第111部分

龙战长空-第111部分

小说: 龙战长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座舱里歪头回顾,龙云看到科罗廖夫的su-27s,不仅涂装和自己的座机雷同、就连编号都是一样的红色十七号。

    虽然已经知道安排,龙云看了还是觉得有点好笑。

    看看周围的天空,这时候压根连只飞鸟都没有,一模一样的编号又要给谁看呢?

    ————分割线————

    求推荐、求收藏!

第二二一章 多目标接战() 
改战术编号这种事,当然不是地勤自作主张的主意。

    这种事无巨细、无从遗漏的混淆策略,恐怕也只有克格勃才会这样不厌其烦;要是在空情复杂、指挥任务繁重的大编队作战里,还不知道会惹出什么乱子来。

    “十字斧,到达高度八千五后改平,目标距离六十五,准备实施拦截。”

    “收到,十字斧明白。”

    战术呼号“铁砧”的科罗廖夫在无线电里提示龙云,他们接下来的战术安排和预定动作;虽然现在他的占位位置是在僚机,但是要让龙云熟悉237团的典型截击战术,还是需要他细心的不时向龙云发出提醒。

    驾驶su-27从爬升中改平,这时候两架战机已经在刚才的爬升中突破音障加速到马赫一点四;龙云稳稳把住cao纵杆,借助电传cao控系统稳定战机的姿态。

    挂载六枚导弹的su-27机体阻力大增,重心也变得后移,马赫一点四也已经接近在九千米高度的速度上限了。

    高度、速度已经满足要求,龙云知道如果是在实战里,他们接下来的接战步骤就是开启雷达搜索前方空域,判定敌我并锁定威胁最大的目标,然后在r-27的射击远界附近发动第一波超视距导弹齐射。

    在此之前,通过阅读237歼击机航空团的作战记录,还没有参加过作战讨论会的龙云也已经知道,这支队伍的作战模式和309团有很大差别。

    这种差别,怎么去理解呢?

    237团的典型战法,和龙云之前的作战习惯是迥然不同的。

    和装备迷g-29、驻扎在作战一线,以争夺前线制空权、提供战场遮断的第309前线歼击机团不同,237歼击机航空团原本是装备su-15tm的一支拦截作战力量。

    表面上看是装备的不同,其实也是为了不同的作战意图服务;237团原本就是部署在苏联国土二线,执行宽大正面空中防御,以拦截、消灭入侵空中目标为己任的远程作战部队,这种作战性质在换装su-27系列战机后也没有多少改变。

    初看起来,这种拦截作战方式和以守卫苏联领空为目标的国土防空军并无不同,实际上也差不多是这样。

    和很多人的想象不一样,vvs(苏联空军)和pvo(国土防空军)的一些作战装备与部署常有重叠,这种安排主要是应对大规模战争、甚至是世界大战的需要;而su-27,作为一种原本当做重型截击机研制,却因为优异作战性能、特别是高超机动性而完全满足歼击机作战需求的成功之作,不仅顺利入役pvo,在vvs里的数量反而还更多。

    这些装备su-27的空军航空团,其中不少都是和237团一样、原本是承担防空拦截作战的二线部队;这种安排既是考虑到su-27的作战特性,也显示出决策部门显然是没有把su-27投入作战一线、做好像迷g-29那样在开战初期大规模消耗的准备。

    在这种安排与考虑下,237团在开战以来,实施的作战行动都是类似su-15、迷g-31这些机种的作战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在接到空情通报后,以大编队起飞,赶往前线航空兵与敌人的预定接战空域,然后在地面导引系统的指挥下积累高度、速度优势,在敌人入侵方向实施密集的超视距导弹攻击。

    第一批次导弹攻击后,大编队会分出部分兵力掩护其余的su-27转弯脱离、积累速度恢复高度,再次返回战线实施突击。

    和重视近战、一般只携带两枚r-27的迷g-29不同,以su-27十枚空空导弹的载弹量,挂载最多六枚r-27的su-27编队会如此反复的发动若干波导弹袭击,直到所有战机的超视距导弹消耗完毕,或者对手败退、甚至全灭才告结束。

    在这样的作战里,237团、或者说su-27的作战模式与迷g-31这种著名的截击机相当类似;不过和庞大笨拙、不适合抵近作战的迷g-31不一样,su-27编队在发动导弹齐射后,如果确有必要,也完全可以继续深入敌阵实施近战。

    作为全长二十二米、空重就超过十六吨的重型战机,su-27的格斗性能却并不输给任何一款北约现役战机,这种超视距、格斗能力全面的空中利剑,使苏联空军真正具备了与北约三代战机正面对抗的作战力量。

    ……

    与科罗廖夫组成的双机编队,在八千米高度上加速前冲,对着远方假想出的目标,龙云和科罗廖夫模拟了标准的导弹齐射过程。

    两人在做好发射准备后,就连续按动电钮,以三秒间隔陆续“发射”了两枚r-27r导弹。

    su-27的导弹挂载,在设计状态下应该是最多六枚r-27r/r-27t;其中在机腹中心线下串列挂载两枚,左、右进气道下各挂一枚,然后机翼最内侧挂点也是左右各一枚。

    至于机翼外侧挂点与翼尖导弹发射滑轨,一般都只用来挂载r-73格斗导弹;虽说更换挂架后也可以搭载r-27,但是就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作战方式来说,携带太多的导弹也并没有什么实战意义。

    与发射后自动寻的、不需要载机再照看的红外制导导弹不一样,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在发射后需要载机提供连续的照射信号,通过接收目标的信号回波来跟踪直至命中;这样的作战方式,导致战机在发射导弹后需要一直为导弹提供照射信号,一方面延长了交战处理时间,另一方面从原理上讲也很难同时引导多枚导弹、对付多个空中目标。

    打个不太贴切的的比喻,携带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战机就有点像使用栓动步枪的士兵:因为射速本来就慢、一次只能攻击一个目标,携带再多的子弹也无法提升火力密度,而只能是增加作战负荷而已。

    虽然说,第237歼击机航空团的su-27s都在前两年进行了电子设备升级,通过改进火控系统中的照射模式与信号配合,使其具备同时接战两个目标的能力;但是和早期su-27s只能最多导引两枚r-27r攻击一个目标(这主要是为了提高命中率)的作战方式相比,也不过是略有加强而已。

    说白了,所谓的同时接战两个目标,并不是两发齐射同时导引,而是需要对不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先后发射两枚导弹。

    导弹发射之后,火控系统先使用雷达天线持续照射第一个目标、为第一枚导弹提供照射,这时候第二枚导弹找不到照射信号,而只是按照火控系统提示的修正信号保持预先装定的航路飞行。

    这样的接战状态一直持续,直到第一枚导弹命中目标或者越过目标航迹;然后火控系统会迅速切换频率,再转向到第二个目标所在方位提供连续照射,为此前一直按照火控系统提供的航迹修正信号飞行、这时候应该已经接近目标的第二枚导弹提供照明,直到第二枚导弹的作战过程结束。

    这样的作战方式,不能说没有实战意义,但是对飞行员的控制能力和火控系统的协调运作有较高要求,而且单发r-27对目标的杀伤概率也并不理想。

    所以在实战中,su-27s一般都不会使用这种作战方式去同时接战两个目标,以免出现“两只兔子一只也没追到”的情况,而是专心使用“两枚r-27r对付一个目标”的传统战术去攻击敌人。

    至于分别导引两枚导弹攻击不同的目标,只有在面对大量目标接战、同时对手机动能力与电子干扰手段有限的时候,su-27s才会考虑使用“分而治之”的作战模式。

    这种模式虽然复杂,在对抗大批目标的饱和突击时还算比较有力,理论上可以倍增战机的攻击力,也是su-27原本应有的截击机特性的一种体现。

    不过这种情况实际上出现的可能性很小,就龙云所知,团里也并不提倡分心二用的作战策略。

    如果是每次只和一个目标接战,考虑su-27的作战能力,和携带两枚r-27导弹、仅能发动一次齐射攻击的迷g-29相比,两者间并无多少区别;但是su-27的携弹量与机内燃油量都远比体格较小的迷g-29充裕,理论上完全可以在攻击后高速脱离、转弯后再次占位,在一次空战中持续发动两到三批次的超视距攻击。

    这种持续接战能力,就不是定位于前线争夺制空权、以格斗空战为主的米格机可以做到。

    正是这样的战术考量,今天龙云和科罗廖夫所演习的也是单打一,两架su-27s各自锁定自己的对手,然后发射两枚导弹实施超视距攻击。

    ————分割线————

    求推荐、求收藏!

第二二二章 杀手变弓兵?() 
没有真实靶机的训练,对龙云熟悉接战过程来说也已经足够。

    作为训练,今天他们设定的作战目标是迎头接近的北约歼击机,高度五千米左右、飞行速度马赫零点八五;在这样的高度、速度差和接敌条件下,r-27r导弹理论上的最大射程接近六十千米。

    六十千米的射程,听起来的确是很厉害、也挺吓人的吧?

    只是很可惜,这个所谓的最大射程只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在实战里基本上是不可能;如果龙云双机真的在距离目标六十千米时就发射导弹,那可以说保证打不中目标。

    考虑到导弹发射时机、航迹偏离与目标可能的机动、电子对抗措施,即使是占据速度、高度优势,团里的作战讨论也是建议在接近敌人到五十千米以内再发射导弹,这样才能保证有起码的命中概率。如果要求进一步提高打击效率,r-27导弹的发射距离控制在三十千米以内是最好,但是这样的话载机就很难在发射导弹后全身而退;所以到底在何种距离上发动攻击,就需要看飞行员的临战考量如何。

    不仅如此,在模拟发射导弹后,龙云就立即关闭发动机加力、控制战机减速并进入小角度俯冲;两架战机的动作相当同步,见到侧前方的红色十七号su-27s动作进行的相当娴熟,科罗廖夫不由得暗自点头。

    看来这位王牌对他们的作战模式已经了然于胸,也就不需要他再去指手画脚。

    之前在309前线歼击机团,龙云和战友们的超视距攻击都是在高速冲刺中发动,发射导弹后也不会轻易减速:这样才能在对手躲避超视距攻击、手忙脚乱的时候杀入战团,往往就能够有所斩获。

    但是在现在237团的攻击模式下,如果不打算在超视距攻击后进入格斗空战,那么战机在发射导弹后就要尽量减速,从之前为导弹提供初始速度的高速飞行中退出来。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为导弹提供照射的迎头飞行过程中,尽可能减缓接近敌机的过程;在导弹加速疾飞、最终遭遇目标的时候,战机才会尽可能远离敌机的位置,避免陷入难缠的格斗空战。

    不仅如此,倘若推测、或者发现对手也同时发动超视距攻击,那么在减速、俯冲过程中还要结合规避机动,这样的飞行控制就相对复杂的多了。

    模拟这样的攻击过程,在导弹“发射”之后,艰险的作战才刚刚开始;一边降低速度与高度,保持对目标的照射并实施一定限度的转弯机动规避,短短的几十秒导弹攻击过程,却是决定对手与自身生死的紧张对决。

    现代超视距空战中,数十千米的距离,导弹也是顷刻可至;估计导弹已经与“目标”遭遇,龙云双机才从接战过程中脱离。

    从模拟的导弹攻击过程中改出,转弯调整航向加速,龙云才和科罗廖夫打了个招呼,他知道在紧张作战的时候飞行员没有心思去沟通交流,既然要训练就模拟的真实一些才好。

    “完成的很好,十字斧!——之前你们也经常采用这种策略么?”

    “呃,没有。如果是驾驶米格机的话,现在应该已经径直冲过去、和对手扭作一团了!”

    龙云的说法,不仅是他自己、也是很多米格机飞行员的作战经历。

    和可以从容躲在远处、加速爬高然后用超视距导弹反复攻击的截击机部队不同,前线歼击机部队的使命就是刀头舔血、你死我活的贴身厮杀;r-27这种导弹在龙云之前的战术里,往往就只是被他当成恐吓敌人的投枪而已。

    真正要让北约战机血溅当场,他还是更倚仗性能优秀、锋芒毕现的r-73。

    不过现在,经历过这两天的战术掌控和飞行训练,龙云对237团、对su-27的战术使用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主要参与格斗的前线歼击机不同,携带多达六枚r-27的su-27可不见得会把这些庞大而昂贵的超视距导弹当成恫吓对手的空中焰火。

    如何驾驭这种庞大而灵活的战机,去密集突击远方的北约战机?

    这种作战方式让龙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思考怎样在这种交战模式下、去发挥自己的强大实力。

    这种作战方式,对龙云来说既感到新奇、也的确是一种挑战。

    在此前的大量空战里,龙云的作战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自身实力也在两个世界的交替磨练中变得愈发强大;对于迷g-29,这款到目前为止苏联最优秀前线歼击机的理解和驾驭,也已经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是的,这是真正的驾驭。

    以龙云对米格机的掌控,也许可以说已经到达了人机合一的程度;这不是靠打模拟器或者恶补飞行理论课所能够企及,而是离奇的穿越经历加上无数次战斗磨合的成果。

    今天的龙云已经熟稔了迷g-29的机械增稳系统,对n019雷达为核心的火控系统也已经掌控娴熟;不需要去记忆任何技术参数,他也可以在瞬息万变的空战中准确的判断出,自己现在正处于飞行包线的哪个区域,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机动策略。

    不仅如此,经过几个月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