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龙战长空 >

第112部分

龙战长空-第112部分

小说: 龙战长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仅如此,经过几个月的血与火洗礼,加上他在现实世界获取的知识和经验,对于自己每天都要面对的这些对手,龙云也已经相当熟悉。

    如今在天空中,不论是在何种情况下遇到什么样的对手,他都可以从浩如烟海的对战模式里选择比较恰当的方式应战,然后往往就是教科书一般的击落过程回放;不仅是在呼啸而来的导弹面前惊慌失措的菜鸟,即使是颇有过一些战绩的老手,也几乎无法逃脱龙云发出的死亡召唤。

    而且……事情还不仅仅是如此。

    龙云、或者说维克托*雷泽诺夫的突出战绩,在东西方造成的巨大影响也是他本人所未曾预料、现在也并不确切知道的。

    借助不断攀升的耀眼战绩,龙云的勇猛作战,不仅使自己成为了苏联空军无可争议的头号王牌,也带动了一大批对空战格外痴迷的歼击机飞行员;在漫长的东西方战线上,他们同样驾驶大量装备于华约空军的迷g-29屡屡取得突出战果,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世界对这款战机的整体评价。

    如果说开战之前,很多西方军事观察家还把迷g-29视为与美国f-16那样的低端三代机,并始终对其模拟式多普勒雷达、机械cao控系统与燃烧不达标的发动机大放厥词;那么现在他们才开始意识到,与以往的米格机不同,迷g-29是真正可以与西方先进战机进行全面对抗的全能型歼击机。

    然而对于龙云来说,随着战斗的进行,他也越来越发现自己并不完全适合使用这款前线歼击机;或者说,迷g-29虽好,却无法完全发挥他的战斗实力。

    在之前的莫斯科之旅,他对米格设计局成员的吐槽,其实就是自己的真实想法。

    要说迷g-29的问题,首先就是机内燃油量不足:出于设计指标的需要,要求具有良好机动性能的迷g-29被设计成具有尺寸中等、身材窈窕的外形,这却导致其为了控制重量而无法携带太多燃油。

    单纯使用机内燃油,迷g-29在巡航飞行状态下的航程也只有1500千米左右,如果进行空战则油耗还会更大,两台rd-33一起开加力的话很快就会让油量精告灯亮起。

    即使龙云有时候会在机腹中线携带一个副油箱,仍然觉得燃油不够。

    其次,作为在大规模战争中投入前线、可以预料会大量消耗的中型歼击机,米格设计局的设计师们综合各种考虑,也没有为其设置很多挂点,使得迷g-29在执行空战任务时只能携带六枚空对空导弹,其中r-27系列中距导弹一般只能携带两枚。

    六枚导弹的数量,对菜鸟来说也许还嫌累赘,可以就龙云的作战风格来讲,那就是捉襟见肘了。

    回想之前的中欧天空之战,龙云在每次出击、遭遇强敌之时即使竭尽全力,六枚导弹打完后就只能脱离接触乖乖回家;虽说有时候可以使用航炮,而航炮的有效攻击距离又很短,并不是想用就可以用。

    一次出击,对龙云来说就是六枚导弹,这样的火力持续性自然让他不太满意。

    正是因为这样的考虑,在得到新分配的su-27s后,龙云起初以为他可以从容的挂载一大堆r-27和r-73,在战火密布的高加索天空继续肆无忌惮的对北约战机实施屠杀。

    然而,对照237团的战术安排,他就知道这个想法恐怕是很难实现。

    不论是从航空团的作战模式、还是从su-27s的作战特性来看,可以想象他后面的作战是驾驶庞大战机身处编队之中,以如同战列舰决战的方式对远方的目标进行齐射、随后整齐划一的转向脱离接触。

    这种交战的目标距离一般是在几十千米开外,即使会碰到目视格斗,估计也是少数情况。

    那么也就是说,今后他就要从勇猛冲杀的大刀手、转而摇身一变成为躲在战线之后的弓兵吗?

    ————分割线————

    求推荐票、求收藏啊!

    起点中文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第二二三章 骑兵与排枪() 
想到他现在驾驭的可是威力强大的su-27,龙云觉得这实在是有点荒谬。

    这种事情,要他偶尔为之也许可以;至于后面的战斗怎样打,那还是要让他自己说了算。

    训练归来后就心怀这样的思考和选择,经历过两三天的适应性训练之后,早已经求战心切的龙云总算是得到了团长的出击许可。

    更换了驾驶的机型,这么短的时间就要升空作战,要是一般飞行员那肯定是想也别想;但是以龙云的技术和威名,就没有人会发出一点质疑。

    就在参加战备值班的头两天,每日清晨都会集合在驻地办公楼的小会议室里,龙云和其他飞行员一道聆听指挥官的情况说明;加上他之前通过交谈得知的情报,大概明了了高加索的空中作战形势。

    与欧洲犬牙交错、炮火连天的惨烈战事不同,发生在高加索地区的战争,看上去显然是另外一种模式。

    在这片地形崎岖、交通极其不便的土地上,没有人会真的选择地面大规模进攻,那样即使伤亡惨重也未必能够穿越东西走向的巍峨高加索山脉,何况此进攻方向的战略意义也相当有限。

    但是,就在这片犹如铠甲般的地区所遮蔽的后方,却是拥有大量机械与石化工业基础、同时有强大战争潜力的苏联欧洲南部领土。为了攻击这里的大量目标,北约空军从来没有停止过各式各样的渗透和偷袭,有时双方还会爆发大规模的空中对抗;在这里驻守的237团,其使命是支援一线的前线歼击机团,他们和临近地域部署的国土防空军部队一道,使用su-27s和友邻部队的su-15tm、迷g-31进行高低配合,组成固若金汤的空中屏障。

    可是从开战以来,随着北约纵深攻击力度的不断加强,该团的战果日渐增多,损失却也持续不断的攀升。经过长期打击的地面导引系统,不少地面雷达站被击毁,很多节点与防空指挥网的连接也相当不畅,这对于依赖地面导引的苏联防空作战体系是很大的削弱。

    如今,龙云的到来,对237团指挥人员和更高层来说,都对其寄予了极高的希望;如果不是战火如荼、形势紧张,估计他的作战申请也不会这样容易得到批准。

    雪藏的尖刀,总要再次出鞘;至于锋利到什么程度,就看他升空之后的表现。

    不过……龙云驾驶su-27的出战,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战果送上前来。

    加入团队的头两天里,作为整个237歼击机航空团都翘首以待的绝对王牌,龙云并没有贸然行动,而是循规蹈矩的跟随大部队的行动。

    依照团里的作战部署,他只是与自己的僚机科罗廖夫参加过两次常规的空域巡航、拦截反制作战,跟随其他出击的战机紧急升空,组成壮阔的一线编队巡弋在苍蓝色的广袤天空里。

    这种大规模的作战出动,在龙云看来是有点新鲜。

    回想之前在309团,这样多架战机的编队出击也是常有的事;但是和灰黑与豆绿色渐变迷彩、身形轻巧而低调的迷g-29相比,现在他驾驶红色十七号身处其中的这支空中编队,看上去显然是更加壮观得多。

    之前的编队巡航里,左右看去也只能发现麻雀般飞翔的米格机不同,座舱里的龙云抬眼看去,就可以清楚的观察到四五架战机组成的清晰编队基线。保持编队队形向前飞行的一排身影,机身颀长、线条流畅,饱满有力的弓形前机身似乎充满爆发的力量;这样一排身披蓝白色渐变迷彩的su-27s,在浩瀚的苍穹之中,就仿佛是参加检阅的威武骑兵一样的气势昂扬。

    壮观的巡航,固然让人心生赞叹;在地面雷达与巡航在他们身后的a-50提示下,指挥中心发来的信息到达显示屏,爬升加速飞抵战区、与北约空军狭路相逢的su-27编队依照惯用策略发动了超视距导弹攻击。

    和战友们的娴熟cao作别无二致,龙云和科罗廖夫根据编队长机分配的目标信息,各自锁定当面的北约战机,然后就间隔发射两枚r-27;拖着火焰与长长烟迹的导弹纷纷在天空中划出近似直线的航迹,为对抗北约预精机窥视而保持密集编队的su-27,这样的导弹齐射不管怎么看都是蔚为壮观。

    十几枚、甚至几十枚超视距导弹,几十秒钟的激烈对决;在天空中密布导弹航迹与战机机动留下的白色残云后,各自所取得的战果却是极为有限。

    经历过开战初期的小规模试探,和最近两周以来的激烈混战,活跃在高加索天空中的北约战机和他们的苏联对手一样,都已不再是零实战经验的生疏新手。

    面对气势汹汹、却效果寥寥的超视距导弹攒射,有经验的飞行员并不会惊慌失措;在合理采用机动规避与电子对抗措施后,这些导弹往往都会与瞄准的目标失之交臂。华丽的超视距突袭后,战机编队整齐划一的掉头脱离战斗,在完成速度恢复、爬升到位后准备进行下一批次导弹突击,但是这时候狡猾的北约机队见势不妙、立即脱离正在和他们厮打不休的苏联前线歼击机,让237团的第二批次攻击失去了目标。

    以编队成员的身份参与的这一次超视距拦截战,龙云的cao作中规中矩,却并没有取得任何战果;不过这样的作战结果,这时候却一点也让他觉得乏味。

    作为枪林弹雨里摸索出来的头号王牌,和跃跃yu试的菜鸟、或者心怀深仇大恨的老手不同,龙云知道他此时的首要任务是适应和观察。

    通过与出击编队的协同飞行,参与到战友们的掠袭攻击作战中,加上每天例行的战术讨论会,龙云很快就对高加索地区的国土防空形势有了既直观又全面的理解;在考虑编队作战与双机出击的利弊之后,龙云向值班军官提出了后面几天的出击申请,同时开始思索自己接下来的对敌之道。

    是继续混在编队里参加排枪战,还是搞点自己擅长的门道?

    ————分割线————

    求推荐票、求收藏啊!

第二二四章 攻势出击() 
这种问题的答案,当然是显而易见:

    如果真的一直跟着大队人马远远放枪,那就不是原来的龙云了。

    第二天上午,接到空情通报后,龙云双机像昨天一样跟随大部队从斯塔夫罗波尔近郊的驻地起飞,进行例行的战备巡航。

    有了之前的那些思考,这一次龙云和科罗廖夫双机的武器挂载方案都不是满挂;和其他战机挂满r-27r/r-27t与r-73的标准搭配不一样,红色十七号和僚机都只携带了四枚r-27r和两枚r-73。

    这样的配置,显然龙云不打算和其他战机一样,只是远远的在战线一侧发动超视距打击;如果有可能,在今天的空战里,他将与科罗廖夫协同行动、适当前冲实施近距格斗。

    这不仅是要践行他最熟悉的接战方式,为了让僚机尽快熟悉他的战法,也是完全必要的。

    就在升空后不久,地面导引传来接战指示,要求237团战机编队立即赶往东南方向空域,在格鲁吉亚南部边界上空发现大批敌机的入侵迹象;同时告知他们前线航空兵的米格机队已经出动,这时候很可能已经与敌机发生超视距接触。

    在gci的导引指示下,龙云与僚机开启加力,跟随编队一路爬升到接近万米的高空急速向南方奔袭。

    以一点四马赫速度冲刺的龙云,一边注意保持双机队形、跟上战机编队的行进,也在对自己拟定的作战计划进行检查;虽然他对自己的战斗力有绝对信心,但是毕竟驾驶su-27sduli接战,这还是头一遭。

    经过两三天的伴飞训练,龙云也已经知道他的僚机飞行员科罗廖夫虽然对自己颇为崇拜,却并没有完全理解战前临时向其讲解的作战策略。

    而且,经过这两天的飞行观察,龙云也看出这位副手的战斗力只能说还可以;据他的了解,科罗廖夫的水平在237团当然还属于中等偏上,但是和他这个才摸过su-27s真机不过几天的王牌比较,还是要差出一大截。

    这样一来,在进入目视格斗的时候龙云往往要单独行动,又不能完全放弃掩护僚机,这种作战条件对他来说并不怎样理想。

    然而在紧张的空中作战里,这些想法只是在龙云脑中打个转而已;经过几分钟的加速飞行,就在他们前方大约一百千米处,105前线歼击机团的迷g-23ml已经与北约机群发生超视距接触,双方正以标准的迎头拦截战法在互相接近,随即就爆发了大规模导弹对战。

    这种作战方式,对105团的作战人员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相比电子设备更加先进的北约战机,由于在雷达性能上居于劣势,105团的八架米格机采取了团队战术:他们分成两个四机梯队分离爬升,以近乎六十度交叉的角度高速进入预定截击区域,然后使用超音速掠袭的战术对入侵机队进行打击。

    而在北约一方,迅速沿入侵线垂直方向展开的,正是他们多日来的死敌,美国第八航空联队25战斗机中队的若干架f-15c。

    相比迷g-23ml,动力充沛的f-15c这时候显然是在遂行空优作战,他们大摇大摆的越过苏联南部边境线、一字排开向北方挺进,一副“敢打就来”的蛮横样子。

    以这样的作战态势,分散开来的f-15c一时间倒不能把超音速掠袭而来的米格机怎样;但是此战法不可持久,时间一长就会险象环生。

    所有的这些情况,高加索地区的地面防空监视系统都看在眼里;但是要说以此来指挥237团接近敌人、然后进入大机群混战,由于监控网络受到打击而缺乏在战区附近进行精确定位的三坐标雷达,航空引导此时就无能为力,只能起到起码的带路作用。

    当然,237团的飞行员们,这时候至少知道迫近的北约战机机型和大概数量;至于其他的信息,则只能由他们自己通过雷达,看显示屏上逐渐显现的起伏回波进行判断。

    在接近交战空域时,龙云注意到雷达上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