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龙战长空 >

第776部分

龙战长空-第776部分

小说: 龙战长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嘿,怎么夸张也不为过!

    这家伙,王卫国、或者这个世界上任何一名空军飞行员都极其关注,维克托*雷泽诺夫中将和二战时候那些战绩存疑的王牌飞行员不同,此人的战争贡献,早已不能用普通的“击坠数字”来衡量。

    就说最近一次,苏联宣传机构正不遗余力的宣讲“美帝国在太平洋上的惨败”,其中特别提到天降神兵一般的“白色死神”如何神勇,单机大破美军航母战斗群空中防御圈;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全国动荡、一群好战分子如丧考妣,总统在电视机上痛心疾首、怨恨十足的将维克托*雷泽诺夫的行为描述成“上帝之手”,很显然,这位vvs中将的战功都是确有其事,着实令人望而生畏。

    一边是身经百战的超级王牌,另一边是接手“猛龙”没几个月的战场新手,这样的切磋,结果还不是一目了然?

    急匆匆来到作战准备室,接受医生的简单检查,王卫国和战友郑彬一边换下军官常服、穿飞行服,他脑袋里还在思考对抗中应该采取的战术,一边也继续思考首长们的安排。

    眼见长机一脸心事重重样,旁边不紧不慢穿好飞行服、一拉拉链的郑少校却没那么多思想负担,思路也比王卫国要敏捷一些:

    “嘿,我说老王,你不会担心这一场胜不了吧!”

    “当然担心!

    怎么,你一点不担心的?咱们接手新战机还没多久,老郑,我看上面是不是有一点‘保密’的意思,不然为什么派咱们——”

    “哈哈!老王啊、老王,”

    听到王卫国坦诚了焦虑,忙着穿抗荷服、整理装束的郑彬少校哈哈一笑,“你太看重胜负,连这一层都想不到了吗?咱两人是飞‘猛龙’没几天,可这也不是为保密,歼…10战机,这机型出来才多久;试飞员什么的不算,你觉得咱们整个北京军区、甚至全国,能有训练时间还长过咱们的飞行员?”

    “喔——?

    是,说的有理。”

    被战友一句话点醒,王卫国才从牛角尖里钻出来,他觉得郑彬说的很对。

    可不是吗,说起来这位“维克托*雷泽诺夫”可真是威名赫赫,连打一场对抗演练,都能让他这个当对手的心神不定,王少校顿时有点体会到了大洋彼岸那些美国人的沉重心情,当然,同时也感到和这种人做友军的一种庆幸。

    切磋一下倒也罢了,真到了战场上,恐怕没人会愿意和“白色死神”对抗吧!(未完待续)

    。。。

第一三四三章 飞行比对() 
维克托*雷泽诺夫的实力,大概平行世界里任何一个飞行员都会心生敬畏,但承认差距是一回事,真到了切磋较量的时候,王卫国和战友郑彬的战斗渴望还是远远胜过对结局的揣测,两人很快做好一切准备,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向牵引到跑道旁的两架灰色涂装歼…10“猛龙”战斗机。

    既然是一场友军对抗,而非实战,两架一前一后的歼…10战机翼下挂载的同样是训练弹。

    弹翼硕大的灰白色pl…11,弹翼同样硕大的橙色pl…8,三角翼下的两组对称挂架上各有两枚挂载完毕;除此之外,刚才参观时一行人没太留意的是,和龙云的认识不同,平行世界里的歼…10“猛龙”战机翼尖有变,从简单的切尖三角翼变成了向前探出一截的翼尖导弹发射滑轨。

    翼尖挂架,本身并非一件多么难的事,东方国家的战机却很少采用。

    就比如航空大国苏联,从成立以来研制过的战斗机型多到数不清,然而除了一些技术验证机、原型机以外,采用翼尖挂点设置的机型却一个都没有,直到八十年代的su…27,才算是第一种在翼尖设置挂架的社会主义阵营战斗机。

    这样看来,似乎“翼尖挂点”这种技术很高端、或者实现起来很难,其实却并非如此,主要还是一种设计者的综合考量。

    翼尖挂点的设置,好处是可以多出两个轻载的外挂位置,对战机的弹药布置有利,在一些型号上还可以兼做机翼配重。同时也有不少缺点,不仅去增加战机阻力——气动力角度讲距离飞机主体越远的部分阻力越大,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战机的敏捷性。

    除此之外,对速度要求较高的型号,翼尖挂点还受到马赫锥的限制。

    对一架超音速战机来说。如果机翼位置本身比较靠前,再加上挂架和武器的话,往往就会突出到机头形成的马赫锥以外,这样在高速飞行时,不仅阻力大增、还会危及飞行安全,所以战机气动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锐利”。整机在面对大气时只有一个激波中心;反过来说,如果一架机翼位置靠前的战斗机同时还有翼尖挂架——比如f…16或者f/a…18,那么可以推定,这架飞机的极速肯定不怎么样。

    当然,战斗机有没有翼尖挂架的原因很多。冷战时代苏联的三代战机里,迷g…29没有翼尖挂架主要是因为没必要,一架大量装备的前线歼击机只需要带六枚空空导弹、翼下挂架完全能满足。

    而体型更大的su…27,作为原定装备pvo的远程重型机,挂点数量多多益善,此外还考虑到机翼翼尖的震颤问题,同时作为翼尖导弹发射滑轨与配重杆的挂架就随之出现,整机十个外挂点的数量本来就不少。机翼内段仍然空荡荡、后来还可以再加上一对重载挂点,这也算是充分利用了su…27系列战机的庞大体格。

    迷g…29与su…27的情况如此,再看中国空军主力战机的情况。对于翼尖挂架,其实plaaf并不陌生,早年间就有航空技术人员在一架歼…6iii型机上做过试验,在“六爷”两翼翼尖改装了一对导弹发射滑轨,搭载pl…2型导弹。

    不过,试验毕竟只是一种摸索。到了后续的歼…7、歼…8乃至歼…10战机上,翼尖挂架就一直不见踪影。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机翼构型与位置问题——由于追求高空高速性能。加上发动机本身限制较多,这几种主力战斗机无一例外都采用了三角翼,如果不进行切尖,本身就没法安装翼尖挂架,此外另一个原因还是出自三角翼,翼梢位置偏后,如果设置挂架的话会影响机体重心,对飞控也是一种额外负担。

    除此之外,大概还有一个考虑,从plaaf的作战需求、以及这几款战机的挂载能力来看,并没有急迫的增加挂架需求。

    现实世界里的情况如此,等到龙云和战友一起走出作战准备室,在同一条宽阔跑道旁见到了这次准备飞的两架灰绿色迷彩迷g…29m、同时也见到了不远处发动机慢车状态的两架歼…10“猛龙”时,他很快发现了战机翼尖挂载的橙色pl…8训练弹,对翼尖挂架的出现,他的第一反应还是好奇顿起。

    刚才参观战机的时候,大概是机库里的那一架“猛龙”没装翼尖导弹发射滑轨,龙云也没注意到,现在发现这一世界里的歼…10居然有了这种设计,在凑近前去观察之余,也更确定了空军方面准备将其作为多用途战斗机的设想。

    的确,对一架类似于f…16的多用途战机来说,挂点自然是越多越好。

    虽然受结构强度、过载值的限制,翼尖挂点差不多就只能挂一枚格斗弹、或者超视距导弹,但可以解放出两个翼下挂点,顺次转移的话,最后空出来的两个机翼内侧挂点就大有可为,不管是挂空对面弹药还是副油箱都可以。

    补上了翼尖挂架的一课,在停机坪附近和中方人员交谈,军事代表团的成员们三言两语、和东道主确定了对抗演练的一些细则。

    一切准备妥当,各自爬上登机梯进入座舱,引擎啸叫声渐起,片刻之后,在基地塔台的指引下,两架灰色空优涂装、两翼上“八一”机徽鲜艳醒目的歼…10战机就滑跑升空,随后涂着大红色五角星的迷g…29m也飞离跑道,四架战机在天空中组成一个简单的多机编队,向预定的对抗空域飞去。

    出发的先后顺序,按照中方人员的考虑,肯定是让内油航程更远一些的歼…10先起飞。

    这样的安排,算是照顾一下“机场保卫者”绰号的迷g…29,其实这一说法多少也有点私心,按照常规流程,双方战机都是加满机内油箱升空,先离地的歼…10双机在天上盘旋等待编组,也可以烧掉一些油料,整机推重比上会少尉沾一点便宜。

    当然,迷g…29航程偏短的问题,在改进的m型上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现在两种战机的内油航程相差并不大,等于就是在这方面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升空之后,与两架身形锐利的“猛龙”结伴飞行,驾驶编号蓝色09的迷g…29m战机,龙云从久违的米格机座舱里四下张望,头一次驾机飞行在平行世界里的祖国上空,旁边又是两架从未见过的歼…10战机,他一边操控座机保持平稳航线,一边仔细观察“猛龙”战机的飞行状况,当然,这时候驾机平飞的王卫国、郑彬两人也是一样的。

    初春时节的北京,下午的偏西阳光照耀在一架架战机的光滑蒙皮上,起飞后编队南飞、飞行高度在两千五百米左右,座舱外的大片湛蓝天空对龙云来说十分熟悉。

    看起来,和现实世界里的首都北京一样,日益发展的工业和日渐喧嚣的城市活动,让这个世界里的天空同样布满尘埃,眼下虽然还没到闹沙尘暴的时候,但是目之所及,一大片澄明蓝色天空的下缘还是灰蒙蒙的看不清,显然地表的空气质量并不算好。

    身为一名vvs王牌飞行员,此前一直在中欧、高加索和远东作战,不同地区的天空,在天色、时间与天气的变化下,呈现出的景象也是变幻多姿。

    驾机和僚机一起在“猛龙”侧面伴飞,龙云站在维克托*雷泽诺夫的角度观察一番,他必须承认“平行祖国”的地表大气环境不怎么样,就像现在驾机升空,飞越了地表扬尘的薄薄一层之后,头顶和四周的天空湛蓝如洗,好像环境还不错,可往下看的话就会一下子漏了馅。

    对首都的空气质量发了一通感慨,接下来,按照对抗流程的安排,四架战机进入了一组预定航线、动作的编队飞行,每一组双机保持队形不变、两组双机之间则不需要紧密跟随,通过这种方式来让飞行员们对战机的基本性能有一定了解。

    天空中的试飞,如果是为了认识战机的飞行性能,直接让飞行员开着上天飞一圈大概最有效率。

    不过一来基地里的歼…10、还有到访的迷g…29都没有双座型,直接让飞行员单独驾驶陌生机型是不可能,另一方面,后面紧接着还有对抗演练的环节,飞行员驾驶自己的坐骑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实力,对测试战机的战斗力也才比较客观而真实。

    在流程要求下,根据塔台的每一次呼叫,王卫国少校与僚机郑彬掌控歼…10进入标准航行科目,两架“猛龙”先是开启加力、来了一段水平加速,而后机头昂起、进入大迎角的匀速爬升,继续拉高后改平,然后推杆俯冲而完成一个表速六百公里的高强势回旋。(未完待续)

    。。。

第一三四四章 意料之中() 
这样的安排,算是照顾一下“机场保卫者”绰号的迷g…29,其实这一说法多少也有点私心,按照常规流程,双方战机都是加满机内油箱升空,先离地的歼…10双机在天上盘旋等待编组,也可以烧掉一些油料,整机推重比上会少尉沾一点便宜。

    当然,迷g…29航程偏短的问题,在改进的m型上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现在两种战机的内油航程相差并不大,等于就是在这方面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升空之后,与两架身形锐利的“猛龙”结伴飞行,驾驶编号蓝色09的迷g…29m战机,龙云从久违的米格机座舱里四下张望,头一次驾机飞行在平行世界里的祖国上空,旁边又是两架从未见过的歼…10战机,他一边操控座机保持平稳航线,一边仔细观察“猛龙”战机的飞行状况,当然,这时候驾机平飞的王卫国、郑彬两人也是一样的。

    初春时节的北京,下午的偏西阳光照耀在一架架战机的光滑蒙皮上,起飞后编队南飞、飞行高度在两千五百米左右,座舱外的大片湛蓝天空对龙云来说十分熟悉。

    看起来,和现实世界里的首都北京一样,日益发展的工业和日渐喧嚣的城市活动,让这个世界里的天空同样布满尘埃,眼下虽然还没到闹沙尘暴的时候,但是目之所及,一大片澄明蓝色天空的下缘还是灰蒙蒙的看不清,显然地表的空气质量并不算好。

    身为一名vvs王牌飞行员,此前一直在中欧、高加索和远东作战,不同地区的天空。在天色、时间与天气的变化下,呈现出的景象也是变幻多姿。

    驾机和僚机一起在“猛龙”侧面伴飞,龙云站在维克托*雷泽诺夫的角度观察一番,他必须承认“平行祖国”的地表大气环境不怎么样,就像现在驾机升空。飞越了地表扬尘的薄薄一层之后,头顶和四周的天空湛蓝如洗,好像环境还不错,可往下看的话就会一下子漏了馅。

    对首都的空气质量发了一通感慨,接下来,按照对抗流程的安排。四架战机进入了一组预定航线、动作的编队飞行,每一组双机保持队形不变、两组双机之间则不需要紧密跟随,通过这种方式来让飞行员们对战机的基本性能有一定了解。

    天空中的试飞,如果是为了认识战机的飞行性能,直接让飞行员开着上天飞一圈大概最有效率。

    不过一来基地里的歼…10、还有到访的迷g…29都没有双座型。直接让飞行员单独驾驶陌生机型是不可能,另一方面,后面紧接着还有对抗演练的环节,飞行员驾驶自己的坐骑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实力,对测试战机的战斗力也才比较客观而真实。

    在流程要求下,根据塔台的每一次呼叫,王卫国少校与僚机郑彬掌控歼…10进入标准航行科目,两架“猛龙”先是开启加力、来了一段水平加速。而后机头昂起、进入大迎角的匀速爬升,继续拉高后改平,然后推杆俯冲而完成一个表速六百公里的高强势回旋。

    在略微调整状态后。眼见旁边的两架迷g…29m动作基本同步,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