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龙战长空 >

第777部分

龙战长空-第777部分

小说: 龙战长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略微调整状态后。眼见旁边的两架迷g…29m动作基本同步,两架歼…10一左一右互相分离,连续做了一组防御性桶滚。

    在三千米左右高度上,大半径的桶滚做起来没一点难度,plaaf飞行员随即大力拉杆、直接改出,进入航迹间距约两千米的全加力螺旋爬;而在距离不远的附近空域里。刚刚从一组防御性桶滚中改出。两架动力充沛的迷g…29m同样尾焰青蓝,进入一组过载约5g的上升转弯。两种战机的色p区别这时候就逐渐表现了出来。

    沿着一条螺旋航迹盘旋爬升,推重比上占优、又采用了中央升力体构型的米格机越飞越高。首先到达了预定的五千五百米高度,真空速在八百公里/小时左右,两架全力爬升的歼…10还落后半拍。

    通过一组没多大技巧可言的高yoyo与上升转弯,大概观察到了两种机型的垂直机动特性有何区别,接下来,两组战机又进入一组大过载的水平盘旋,以一种近似单环迎头战的方式互相追逐。

    既然是测试、而非实战对抗,一开始两组双机的占位都在对方三九线位置,从plaaf座机的视角看来,天空中两架迷彩涂装的迷g…29m在湛蓝天空中的辨识度还挺高,王卫国在频道里呼叫一下僚机、提醒郑彬注意跟随,而后就拉杆蹬舵、前推节流阀,让座机压坡度后进入高g过载的稳定盘旋。

    按照盘旋对抗的一般要求,为留有后路,双方往往并不会一上来就直接拉杆到底、进入存速不断损失的瞬盘,而会观察对手的动向,并结合座机情况和对抗态势来决定应对策略。

    现在,天空中两组战机的情况就是如此,或者说有意模拟这一种情形,伴随剧烈机动而引发的机身流烟,身后留下一道扭曲白色航迹的歼…10战机很快达到了最大稳盘角速度,三九线方向上的迷g…29m双机也是,一时间,座舱里的飞行员们都意识到,绰号“猛龙”的歼…10盘旋能力还相当不错。

    可不是吗,在眼下的高度、速度条件下,双方都是空战挂载,一架单发三角翼战机的稳盘居然与偏重中低空、低速机动的迷g…29难分上下,要做到这一点可不容易!

    高g盘旋中,驾驭迷g…29m战机的龙云勉强抬头观望天空,暗淡视野里的灰色身影位置一时未变,这样的景象,在他意料之中、同时也有一点意外,看起来平行世界的“十号工程”成果的确和现实世界稍有区别。

    最起码的,身为一名驾驭“猛龙”征战长空的资深飞行员,龙云对歼…10a的性能已经熟到不能再熟。

    在中低空的稳盘能力方面,不得不说,色p上居于劣势的“猛龙”比起迷g…29可是有一点差距,然而在平行世界里,这一差距已经不复存在,显然是由于歼…10相比a型有更大的翼面积、和更明显的鸭翼增升措施所致,除此之外,大概整机空重上也有一些改进。

    稳盘较量上未分胜负,对抗演练的流程也并不是一直有条条框框,接下来,双方就在确保飞行安全的前提下比拼瞬盘特性,发挥座机的极限性能去努力抢位。

    从稳盘到瞬盘,战机的飞行状况大有区别,对飞行员来说却没什么严格意义上的区分,拉杆幅度的一些变化就能导致不同的盘旋状态,接到塔台指令后,驾驭歼…10长机的王卫国立即行动起来,他先是略微减小迎角、同时前推节流阀到顶,以全加力状态向上跃升以积累一点高度,而后就从新压坡度并蹬舵。

    随着飞行员的快速操控,天空中的灰色“猛龙”立即改变了机头指向,好似一枚逆风疾飞的锐利梭镖般切入盘旋航迹内侧。

    从稳盘进入g值更高的瞬盘,离心力很快让少校出现了黑视,不过就在短短几秒种内,双方的位置态势就发生了改变,同样接到呼叫而进入瞬盘的两架迷g…29m转的也不慢、却和鸭式布局的歼…10拉开了差距。

    非但如此,在一场比拼瞬盘能力的对抗中,冲在前面的迷g…29m长机倒是持续划出一道挺标准的圆弧航迹,紧跟其后的僚机却好像有一点操控不准,那架编号蓝色11的灰绿色战机一开始还切入的很果断,却很快由于能量的剧烈损失而掉了高度,与前面全力盘旋的长机拉开了高度差。

    瞬盘比拼,和简单的直线加速、稳盘对抗不同,战机在不同飞行状态下的最大角速度都不一样,飞行员也无从判断座机目前到底是在稳盘、还是瞬盘,只能通过观察高度表、空速表和个人感觉来掌控,说起来,要一架战机拉出最大瞬盘也不容易。

    不过现在,很明显,不管是维克托*雷泽诺夫与战友组成的搭档,还是中方派出的王卫国少校与战友郑彬,两组飞行员都对自己的座驾了如指掌,王卫国从一开始进入瞬盘就在挑战极限,尽管眼前黑视严重,他还是凭借歼…10机头的irst系统去尝试捕捉十点钟方向的迷g…29m双机,争取完成了一次足以发射格斗导弹的射击窗口。

    单纯的盘旋能力比较,在一场瞬盘最大值的比较中,拥有鸭翼、动作敏捷的歼…10算是扳回一分,虽然爬升率等硬指标不如推重比更高的迷g…29,在水平机动性和飞行品质上却和后者差不多。

    更重要的,得益于近距耦合鸭翼提供的高升力特性、和加大三角翼赋予的充沛气动力,歼…10在压坡度侧转、进入极小半径盘旋时还有一些优势。(未完待续)

    。。。

第一三四五章 视距内对抗() 
驾驶迷g…29m对抗歼…10“猛龙”,对两种机型的性能优劣了如指掌,在三千米以下高度巡航的龙云谨慎向前,一边扫视天空、一边留意雷达告警仪的动静,他抬手想要按下电钮、抛弃两枚看起来不会有什么用处的r…27r,想一想又没动手。

    是啊,既然是一场意在交流的对抗演练,直接扔掉超视距导弹冲上去格斗,似乎不是迷g…29的典型接战方式,现在要不要开雷达看一看?

    n019m,改进型米格机装备的一种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规格正如型号所言(再啰嗦一句,n019非指雷达、而是整套系统里的天线型号),是在倒卡塞格伦天线的n019基础上略作改进,性能与原版相比提升不大,肯定不能与n001到n011的改变那么明显,也完全切合迷g…29本身在vvs中的定位。

    毕竟,一种装备量成千上万的前线歼击机,并不值得、也不需要功能复杂的火控系统,龙云驾驶的蓝色09号就是如此,n019m仍然支持同时追踪四个目标、并引导r…27r/t攻击其中的一个,仅此而已。

    座驾◎的情况是这样,而对天空中的歼…10“猛龙”,龙云的了解就比较有限,他不确定平行世界里中国机载火控雷达的发展情况,也不知道“1473”这款来自南京14所的平板缝阵天线雷达究竟如何,是不是能和现实世界里的1473一样——不过既然置身于对抗之中,现在考虑这些也没什么意义。他很快决定了接战策略。在无线电里呼叫一下僚机。指示蓝色11号“各自为战”。

    习惯了一个人独来独往,现在支开僚机,龙云很快唤醒了久违的战斗节奏。

    驾驭迷g…29的战斗,在刚刚穿越到平行世界的一段时期,曾经是维克托*雷泽诺夫上尉的主要活动,正是驾驭这一性能指标不俗的前线歼击机接受了世界大战的洗礼,龙云才以维克托的身份成为了vvs的王牌飞行员,接连两次晋升为航空兵中校。直到在莫斯科接受了马林科夫总书记接见、接到了新的任务,才转而到高加索去驾驭更强大的su…27作战。

    回想起来,那一段驾机鏖战苍穹、在中欧天空横扫北约战术空军的经历,时间才不过过去了大半年而已。

    然而在战争中经历这一切,每一天都在战斗,时间的流逝感也渐渐变得模糊,现在置身于略显狭小的米格机座舱里,龙云才回忆起过去,恍惚间,他觉得那似乎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虽然天空激战中的每一个杀敌瞬间还是那样的历历在目。

    从航空兵上尉,到现在的vvs航空兵中将。自从踏上战争的路途,不知不觉,自己已经走出了这么远啊……

    不经意间回想过去,手指扳开电门,雷达显示屏上很快出现了绿色的光点,目标却迟迟没有发现,龙云抬手设置一下n019m的工作模式,思绪也很快回到现实,座舱里暂时还是一片沉寂,让他意识到了米格机在这场对抗中的一点不利之处。

    在这一场二对二的较量中,正如现实世界里的航空竞技一样,迷g…29m是没有体系支援的。

    “体系支援”,或者说狭义上的gci支持,这一概念对建军理念师承一脉的东方国家空军来说都不陌生,自从二战之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军事建设都或多或少受到苏联空军、国土防空军的影响,一方面作战方略接近,另一方面也受到技术水平的制约,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空军都和vvs、pvo一样重视地面导引体系的支持,主要担负防空任务的战斗机也习惯了在gci体系中接战。

    不过,就算是原则类似,具体到每一个国家的情形还是各有区别。

    同样是gci导引,从单纯的地面雷达搜索跟踪、无线电操作员呼叫指挥,到一整套全自动的地面导引体系,技术跨度同样很大;在现实世界里的冷战时代,对gci运用最娴熟的还要算是红色帝国,耗资巨大建成的地面指挥导引体系(用于vvs)与自动截击导引网络(用于pvo)具备较高的自动化程度、系统容量与抗打击性,可以为规模庞大的苏联空中武装力量提供完善的作战支持。

    具体到vvs的情况,高度依赖gci,龙云现在驾驶的这一架迷g…29m就是如此。

    和他之前用过的迷g…29一样,电子装备相对简陋的米格机对gci导引体系的依赖程度较高,虽然红空军的作战模式要求飞行员有一定的自主能力,vvs的战斗机一般不会像pvo的同行那样、往往连发射导弹都由系统代劳,然而所谓“自主”,那也是在bvr之后的事,超视距战斗方面,迷g…29可没多少完成的“习惯”。

    就像现在,调整n019m工作模式的龙云就碰到一点问题,在没有gci的情况下,他只能依赖座机自行搜索目标,雷达扫描速度的劣势就一点点体现出来。

    开启雷达后不久,勉强捕捉到高差约两千米的一个目标,龙云按下开关、切换到高精度追踪模式,他正打算启用两枚r…27r,却经由rwr察觉到了晴空中射来的x波段高prf脉冲,于是很快选择了退出追踪模式,同时拉杆、开加力,向目标方向进入一个坡度陡峭的大迎角爬升。

    高度居于劣势的情况下,因为雷达追踪而被对手察觉踪迹,接下来的超视距导弹互殴就对迷g…29m不利,他当然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蓝色09号在强势爬升,低空的另一架灰绿色米格也在换位,战斗态势很快发生了变化。

    原本是一场二对二的双机对抗,接到雷泽诺夫中将“便宜从事”的指示后,驾驶蓝色11号的航空兵上校一点都不感到意外——“高加索死神”的战斗风格,差不多是无人不晓,他很快驾机甩脱了“猛龙”的超视距攻击,而后就在低空与俯冲下来的一架歼…10进入快节奏的近身格斗。

    迷g…29m对歼…10,两种不同设计思想产物的一场激烈碰撞,无疑是极有价值的。

    平行世界里的一九九七年,受科技水平所限,像现实里航空竞技赛场上那样的全方位展示手段还没有,看不到实时战况的双方人员,除了去雷达站看显示屏,就是在地面上观望天空的一场激斗;大概也是出于这种考虑,涂着红五星与八一机徽的两架战斗机才会在低空展开对抗,便于地面人员的现场观摩。

    两组战机先后出击后,乘车来到基地近旁的一大片开阔地,在这儿观察空情的中苏双方指战员们正翘首以待。

    晴空中,一串串引擎呼啸渐远渐近,几乎同时出现的战机拖着浓重的白色尾迹彼此追逐;金属结构的庞大身躯,从地面看上去只仿佛是一只轻盈的飞鸟,然而每一次扑击与躲闪,看上去却又是如此的惊心动魄。

    一波bvr攻击、打光了两枚pl…11导弹,驾机俯冲接敌的王卫国少校意在速战。

    从bvr直接进入目视空战,他一路驾机径自冲向低空的米格,在表速达一千一百公里/小时的情况下发动掠袭,疾扑而至的“猛龙”翼下腾起一大片烟尘、橙色的pl…8箭射而出——当然这只是一枚未安装弹翼与舵面的训练弹,攻击有效与否,还要看地面指挥台站的综合判定。

    导弹发射后,视野中的一抹灰绿色身影很快动作,释放出一大蓬红外干扰弹、并向右急转,进入类似破s的急骤机动。

    刚一见到迷g…29m的动作征兆,就预判本机难以跟随,少校原本计划将计就计,手已经碰到了减速板开关,略一思忖后,又转而拉杆、前推节流阀,凌厉扑击的“猛龙”一个大回环进入爬升,用高yoyo来避免冲过低空的目标太远。

    面对色p上占优的迷g…29m,一味减速、降低高度去低空缠斗并不明智,王卫国的应对则是保持能量优势、尽量诱导对手进入歼…10的机动优势区;plaaf一方固然算计精明,深谙座机短长的vvs上校也不会轻易上钩,破s后调整航向、保持速度在六百公里的蓝色11号随即还发射了两枚r…27r还击,却被早有防备、能量也一点都不拮据的“猛龙”用蛇形机动轻松甩掉。

    掠袭与反掠袭,一个回合没分出胜负,接下来两架战机就不约而同的进入盘旋、只不过一个意在扑击、一个倾向于防御,动力充沛的米格机没贸然拉起爬升,一场高度差距甚大的单环迎头战随即爆发。(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

第一三四六章 点到为止() 
低空的较量,过程着实堪称精彩,中高空的一次两军对话也正如火如荼。

    与僚机蓝色11号相比,遭遇plaaf飞行员郑彬的维克托*雷泽诺夫,一开始的作战计划是挺简洁明快,他打算用雷达照路、一路高速飞进目视范围,而后利用r…73导弹与头盔瞄准具的一定优势抢先发动攻击,也许就可以直接决出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