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龙战长空 >

第97部分

龙战长空-第97部分

小说: 龙战长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我们希望是如此,所以才会有等离子隐身——”

    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阿尔金忽然间缄默不言。那可是新型歼击机的不传之秘,虽然目前还在研究中,可是保密等级却已经相当高,是不应该对外人提起的!

    “……哦。”

    等离子发生器么?龙云马上回忆起现实世界里的项目1。44,当时就在这上面耗费了大量时间;以他了解到的资料,如果不是受到这种设计思路的影响,那么1。44很可能会进度更快,说不定也就可以演变成后来的迷g-35。

    如果那不靠谱的玩意真的可行,现实中的迷g-35也许就不是现在的样子了。

第一九五章 新的希望() 
想到这里,龙云觉得他必须提醒阿尔金,等离子隐身技术的研发风险很高。

    不管怎样,等离子发生器这样的东西,龙云所在的现实世界里都还没有研制成功,他当然有必要提醒阿尔金这个现实。

    “等离子隐身这样的事情,我听说过一点。不过个人意见,最好还是不要把宝压在这上面比较好,”龙云一时想不到别的理由来驳斥这种隐身思维的不靠谱,也只有点到为止,“就说隐身设计本身,既然我们的雷达水平还达不到能够远距离发现隐身战机的水平,为什么不换个思路,用普通的雷达去装备到具备良好隐身特性的机体上?”

    说到这里,龙云又歪头看了看眼前的歼击机机体。说起来,这东西和他见过照片的项目1。44还真是挺像,但是和真正投产的迷g-25相比就有很多地方不同了。

    “目前的设计,我的感觉、是的只是感觉,隐身特性可以说并不好。”

    聚精会神的阿尔金,这时候已经听得有点云里雾里;这些话从飞行员的嘴里说出来,怎么让人感觉这样怪异呢?

    但是看到龙云在笔记本上画图,他又有些好奇的凑过去看。

    这时候,龙云正在凭借记忆,去勾画他所见到的迷g-35外形设计三视图。在这种机缘巧合的时候,他当然也没有机会再回到现实去慢慢描摹清楚,但是对苏俄的这一款第四代战机他可以说是相当熟悉,估计也能画个仈激u不离十。

    至于具体的外形设计,他也只是给阿尔金提供一种思路,用与不用那就看他们的考虑了。

    他一边画,一边给出粗略的解释:

    “……机头鸭翼的连接是问题所在,像这样的鼓包,rcs值肯定不行,”他指了指机库里的原型机机体,“所以建议还是放到主翼平面上,用边条翼去过渡;机身隆起部分最好不要这样设计,具体的曲线你可以根据模型测算,把进气道弯扭的部分留出来;——哦还有,尾椎应该也可以缩短,不是说不安装很沉重的雷达了么?所以用不着配平,设计成楔形就可以……”

    就这样,一边说一边画,龙云几乎就是他所见到的迷g-35外形设计给阿尔金说了一遍。经过这样的设计、再加上吸波涂料的应用,迷g-35的雷达反射面积已经可以降低到零点一平方米左右,这个成绩也许还不能和f-22相比,但是也相当不错了。

    “这样、这样也可以吗?”

    拿着龙云画的图样端详了一番,阿尔金还是有些将信将疑。

    关于隐身机体的外形设计,他们之前也进行过相当多的工作,但是受限于计算机的模拟能力,做出来具有良好反射特性的都是平面构成的结构,虽然能够隐身但是气动特性就相当差。

    现在这个王牌中校竟然随手给他画出这样一种设计来,他的理智告诉自己,这应该就是一种天马行空的幻想;但是看到那匀称协调的机体轮廓,直觉却又让他心中一动,目光也不由得久久停留在哪潦草却简洁的设计上。

    怎么说呢,这设计……很美。

    不,或者应该说,从那样略显粗糙的手绘图上,阿尔金分明能够感受到一种协调流畅的设计美学在体现!

    师从米高扬等前辈多年,“好的设计一定是美的”,这句话他可以说是烂熟于心;现在看到这样的机体构形,心里就不自觉的发出由衷的赞叹来。

    这种洒脱利落的线型,整体架构如此洗练,要说是已经投产的正式设计,恐怕也并不为过!但是——

    这、这真的是雷泽诺夫中校、出自他的手笔?

    这怎么可能!

    阿尔金手捧笔记本,还是沉浸在震惊和难以置信当中;大概是看到他的表情而觉得有点好笑,龙云拍拍他的肩膀,继续他的简短说明:

    “这种设计的话,你可以注意到发动机的匹配,我个人是按照缩小的尺寸去画的。正如我刚才所说,这架原型机的体积似乎是太大了一点。”

    “但是……尺寸问题所牵扯的问题很多,这个不太好解决。”

    受到图波列夫、苏霍伊设计流派的影响很深,“大即是美”的概念在阿尔金脑海中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特别是贝利亚科夫、也就是他的导师之一主持设计的迷g-29因为机体尺寸问题而备受歧视、甚至被称为“永远无法飞到第聂伯河zhongyang”的机场保卫者,虽然这是一种无稽之谈,但也让阿尔金有相当的忌惮。

    别的不说,现在这样尺寸直逼迷g-25的庞大机体,也是为了照顾大航程和重型电子设备装机的要求。且不提那到现在都见不到影子的al-41,预报尺寸也比al-31大出一圈,这样整体妥协的结果不就是这样吗?

    “那当然,如果你坚持使用还未有定论的新模块,尺寸可能也就这样了。”

    对阿尔金的想法一目了然,龙云继续他的劝说,这不仅是出于对红色帝国新一代空中利剑的关心,最起码的,他本人也很想尽快弄到可堪使用的新型歼击机:“但是现在战况紧急,我建议还不如修改设计,在限定尺寸和机内燃油容量的基础上,通过优化隐身外形和气动控制的方式来提高战斗力。——当然了,关于al-31,可以设法小幅提升推力,配合机体减重,不是也可以实现相当高的推重比么?”

    阿尔金似乎是想明白了的点点头,他自己当然不是泛泛之辈,马上就想到“留里卡”之前提供给他的一些资料和报告,那里面的确提到过改进型al-31的事情,推力可以有小幅度提高。

    如果,仅仅只是如果,把目前的机体进行修型、缩小至全长二十米以内,那么空战重量控制到与老对手f-15近似的水平,就完全可以实现大约1。4的空战推重比!

    这种想法让他感到很兴奋,不由得口中喃喃而语,绕着基本成型的试验机机体转了一圈。

    越是仔细去考量这位空军中校的提议,他就越是觉得眼前的机体设计实在是不怎么样;当然,至于那硕大头颅里准备安装的“盾牌”m系统——那种死沉死沉的变态雷达,其实他本来也是颇多忧虑的。

    “那么,——中校同志,雷达上难道就沿用现在的型号么?”

    ————————

    求推荐,求收藏

第一九六章 南下征途() 
不知不觉,阿尔金竟然像是在和同行讨论问题一样开口,他这时候恐怕已经忘记了去质疑:龙云只是个王牌飞行员,那他的这些想法和方案都是怎么来的?

    “这方面,我个人不是很看重雷达的作用。雷达、火力控制和导弹是一整套武器系统,只是强调雷达的发现距离,而没有对应的打击措施,那么这样的意义其实相当有限。

    而对于所谓隐身战机的发现问题,苏联现在的歼击机对地面导引的依赖程度还比较高,这其实也是一柄双刃剑。说白了,如果地面雷达能够提前发现北约的隐身战机,那么自然可以引导歼击机前出拦截;而如果地面雷达都不能发现对手,指望歼击机用自己的雷达去发现yf-22这样的飞机,是不是更加的不切实际?”

    “那么,您的结论是——”

    “我么?”想到这个世界里也存在有f-22这样的威胁,龙云也觉得有点沉重;对这种典型第四代战机的挑战,他心里也相当清楚,苏联现役的歼击机可以说都难以胜任。

    “我的想法,与其寄希望于大功率相控阵雷达、奢望在超视距作战中击败对手,还不如踏踏实实的提升战机推重比和机动性,配合隐身能力去和yf-22对抗。如果用一句话去概括,我觉得空军现在需要的,并不是能够对三代战机大开杀戒的超级su-27加迷g-31的混合体,而是能够直面北约四代战机威胁的、真正的第四代歼击机。”

    听到龙云相当直白的说法,阿尔金似乎是深有感触,他低头注视笔记本上的图样,很长时间都没有说话。

    感受到他现在脑海中的各种想法正在激烈对抗,龙云也没有打扰他,只是伫立在灯光明亮的机库里,出神的看着匍匐在场地zhongyang的巨大机体。

    过了好一会儿,阿尔金才从遐想中脱离出来,有点不好意思的向龙云点点头。

    “我想,我大概明白你的意思了。虽然不能说完全赞同,但是我个人的看法,”他下意识的看了看不远处的克格勃探员,“项目1。44的总体设计的确有重大的问题。——是设计超级截击机,还是隐身歼击机?这个问题相当尖锐,我回头要和几位设计师还有整个团队人员好好讨论清楚。”

    颇为感慨的说完这一席话,阿尔金向龙云伸出手,两个人紧紧地握了几下。

    感受到龙云有力的双手,阿尔金似乎是回想起了他的身份,脸上浮现的讶异和赞赏,让龙云觉得有点不自在;不过阿尔金倒是相当直率的开口说话:

    “说实在的,今天见到你的时候,我只是想从中得到一些第一手的空战信息,以此来指导具体的模块设计和人机工程考虑。但是现在看来,我们的这次会面可以说是事关重大。——中校同志,希望你不要忘记,我们米格设计局会竭尽全力,早一天为红空军提供最强大的新型歼击机!”

    感受到阿尔金心中澎湃的热情,龙云似乎也受到了感染,他紧紧握住他的手。

    ……

    第二天清晨,龙云起得很早,他需要准备前往高加索的旅程。

    在动身去往前线之前,龙云打理好他的那一点行李,然后习惯性的翻出角落暗格里的东西来整理一番。

    其实,这狭小的隐秘空间里也放不下多少东西,除了那些票据和房屋凭证,也就是他几天前刚刚领到的勋章和证书;至于中校的晋升令,他已经摊平打包到行李中。

    相当仔细的将勋章从盒子里拿出,龙云把金灿灿的五角星形英雄勋章(也就是金星奖章)放在手上端详了一会儿,又拿起列宁奖章来看了看。

    回想起几天前,就是在最高苏维埃办公大楼的地下室里,只有总书记马林科夫和他两个人在场,这两枚奖章就和证书一起被交到他手上。到目前为止,除了在他周围的几位守口如瓶的克格勃探员,还没有人知道他刚刚在这场大战中成为第一批获得“苏联英雄”的人;等到他启程奔赴前线时,苏联的宣传机构才会获知、并大力宣传此事,这样的安排主要还是考虑到他的人身安全,不希望暴露他前往莫斯科授勋的具体时间。

    虽然没有庄重的授勋仪式,也没有受到热烈的祝贺,可并不代表这称号和两枚勋章的意义就不重大;在现实世界里特意查阅一下资料,龙云已经很清楚这一点。

    在现实世界里,历史绵延七十余年的苏联,一共也只有一点二万余人获得过“苏联英雄”称号,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获得这一殊荣。

    在这个平行世界里,看来现在对“苏联英雄”也是同时颁发金星奖章和列宁勋章。

    金星奖章,作为苏联勋章颁发体系中等级最高的奖赏;凡获得金星奖章者,无论获得多少勋章通常也只佩带这一种奖章,如果同时佩戴则将其置于所有勋章最上方,这足以说明金星奖章对军人作战生涯的肯定。而列宁勋章,作为“苏联英雄”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获得者的奖赏,其他途径的获得者也极其寥寥。

    手捧这来之不易的奖章,龙云的心情却是相当复杂。

    对荣誉并不热衷的他,这时候浮现在眼前的,却依稀是那漫天的战火,和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战友们。

    开战一个月来,固然是他融合了维克托残存意念的完美战斗技能赢得了如此之多的战绩;但是如果没有战友们的密切配合,没有地勤机师的通力支持,甚至,如果没有“信号旗”小队的全力搭救,那他现在还会来到莫斯科、从总书记手中接过这沉甸甸的最高荣誉么?

    不知道是为什么,在这样即将告别的时候,想到这些感人肺腑的往事,虽然只是一个穿越而来的参与者,龙云却只觉得眼眶在逐渐湿润。

    ——哪怕他只是在穿越啊!

    但是这真挚的感受,怎么能够轻易忘记呢。

    过了很久,从回忆中勉强挣脱,龙云长出了一口气,从怔怔发呆的状态中清醒过来。他忽然间有个想法,本来想再去找一趟总书记,又觉得他公务繁忙不一定有时间,于是走出公寓向探员说明了他的要求。

    “……呃,中校同志,您要给总书记打电话?”

    明显是头一次处理这样的请求,探员们愣了片刻,然后就有人带着他去安排。

    在公寓一楼的电话机上拨通到克格勃通信局的电话,经过一次等待漫长的转接,又和接线员报告一番,探员才把话筒递给龙云,点点头示意他可以了。

    把听筒凑到耳边,龙云听着里面传出的单调“嘟……”声,心里还有点紧张。

    “喂?是维克托么?”

    “是、是我,总书记同志!”龙云忽然间有点口吃,“是这样,我今天要、要出发去高加索了,特意打电话向您道别。”

    “啊,呵呵!去了好好干吧,小伙子。我还等着你的好消息,给你颁更多的勋章!”

    “感谢您的鼓励!”说到勋章,龙云倒是想到了自己打电话的主题,“啊,我冒昧的问一下,您颁给我的列宁勋章,可不可以转赠?我想把它赠给之前服役过的309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