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第三极崛起 >

第163部分

第三极崛起-第163部分

小说: 第三极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璇能够理解他的心情,他的薪水比自己要高些,达到了国内相当高的一个水平,月薪一千元!要知道这时候买辆外国来的小汽车也不过六七百元而已。

    “那怎么办?”许璇苦恼了,他其实对钱没有过多的需求,典型的属于有钱没地方花的人。

    “我倒是从他弄那个希望基金里得到一个想法,正好,和你商量下。”

    “快说!”

    “你记得王先生有次讲课说到很多年轻教师和学者有想法,但没有研究费用,极大的限制了他们发展的事吗?”

    “记得,当时我还深有感触,年轻时就是这样,你是说”

    “我们也成立一个基金,给年轻人提供经费,让他们课余搞研究,你看如何?”

    许璇大喜,随即蹙眉道:“好是好,可光凭你我,就是把薪水全部捐出来也是杯水车薪。”

    “叔玑,你钻牛角尖了,你我二人自然不行,可这北方大学我相信还有不少人会赞同我们的想法,人多力量大嘛!”

    “对!对!”

    有了想法,二人根本坐不住,直接找来几个院长和知名教授,把这事一说,立刻博得响亮的掌声,好事,绝对的好事!有几人直接表态,全部捐!马君武倒是没有头脑发热,那样做赵子赟绝对会干预,他提议每人必须留二百元费用,“别忘了,赵主席说得好,为国,还要为家!”

    “马先生的话没说完啊,还有爱的人呢?”

    众人哄堂大笑。

    北方大学再次引起轰动,六十多名高薪酬教授将工资绝大部分捐了出来,成了了科学发展基金,首期捐款达到两万多元,以后每月各位教授还将捐出一万多元,当年轻教师得知能够自主确定研究内容,申请基金支持,顿时爆发出无法想象的热情,赵子赟已经让北方大学的各项仪器设备远超国内其他大学,如今再有经费支持,无数想法产生了。

    研究要和生产挂钩,赵子赟请教老师后,采取了国外才刚刚兴起的企业资助模式,他让光华集团张瑞找察哈尔医学院院长孙柳溪签订合同,光华集团出资二十万,委托医学院对几个国外的西药进行仿制,永兴集团燕鹤鸣与农学院院长许璇签订合同,出资二十万,对食用油、奶粉、肉类等深加工产品进行开发,在这件事顿时上了察哈尔日报头条,随即北平、天津和南方各大报都转载。

    马君武对此很是开心,也佩服赵子赟居然能够想出这种法子,将生产和研究挂在一起,随即,另一个大合同让他坐不住了,老先生直接自己挂帅参与。这个合同是察哈尔工业集团发出的,合同总价一百五十万元,集合了北方大学、察哈尔职业学院、张家口机器制造厂和张家口钢铁厂,对炼钢工艺、炼钢设备进行开发,并委托进行人才培养。

    这张合同的轰动效应远超前两个,其持续效应足足达到两年之久,让国内不少有理想的研究人员想方设法要来北方大学。

    在这三个合同的带动下,多伦皮革厂、纺织厂都下单和北方大学合作,随后,非赵家体系的商家介入了,宣化新成立的北方煤业公司还未投产就下了二十万的合同,请北方大学进行矿区勘探、坑道设计和挖煤机械的改进,察哈尔正红旗下单十万,请北方大学对牧区牛羊品种改良,并参与建设正红旗种畜场。

    蒙区订单合同的出现,让马君武当天酩酊大醉,前面的合同他相信是赵子赟暗地里指使的,但后面的就不同了,只要完成这些研究,他相信北方大学将成为国内最顶尖的大学之一,也许世界上都有一席之地!

第206章 察哈尔化学的兴起(一)() 
王颂进入北方大学客座讲学带来的变化在很多年以后,被认为是革命性的的,不仅仅是他提到的一些新理念和新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促成了北方大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亚洲化学领先地位这一格局,并由此带动了其它学科的高速发展。

    从未来来到近百年前,王颂知道知识可以改变一切,但一个人力量有限,何况科学的传递是需要土壤的,很多东西哪怕他知道是什么,也无法用这个年代的语言和认知的事务来表达清楚,在北方大学他已经发现这个弊端,农业尚且如此,他本身就不是很强的其他知识就只能是说说思想了。

    大学的教授们并不会像赵子赟、陈娇儿那样无条件相信他说的一切,没有理论的基础,很多事王颂连提都不敢提。

    一直以来,他以为工业薄弱是这个时代的最大问题,在北方大学待了一段时间后,他才发现,理论才是这个国家最薄弱的,一种无力感浮现在他心头,一个偶然的因素促成了他的一个想法形成。这是件小事,王颂指导农学院的几名老师进行堆肥发酵试验,温度没问题,简单,但另一个在现代看来是小问题的事情让王颂觉得很烦,也就是测酸碱度,没有试纸,只能取样去测。

    堆肥试验在校区外,远倒是不远,不过来来往往也是耽搁,王颂让人去工学院把测酸碱度的化学试剂弄来,也简单些,不料化学系的教授直接拒绝,说不外借。

    有些不快的王颂当时也没在意,只是下来打听了一下,他想知道化学系的人是不是对他又看法。

    这一打听,还真是,原来他们几次想请王颂讲讲化学,也好扩大化学系的影响,不然,这化学系叫做化学班恐怕还妥当些,教授三五人,学生三四十,这也难怪,民国化学在各学科中恐怕最弱,很多学子都是到了国外才真正接触并投身这个学科,在国内,人员基础都差。王颂化学也是半吊子,若不是农业上会用到一些,他也就是脑海里残留的初中、高中知识,这方面他是不敢班门弄斧的,于是婉拒了化学系的邀请。

    其中的误会不好解释,认真审视后,王颂觉得自己忽略了化学的重要性,这是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从当前的知识体系来说,化学比物理更重要,化学工业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崛起最大的一块基石。

    还来得及!王颂微微松了口气,还好化学系的教授给了他难堪,否则就忽略了,为此,他让赵子赟来后院,非常认真的和他说了此事。

    “老师,那我们现在怎么办?”赵子赟一听,哪怕不明白,老师如此郑重,那就不能忽视。

    怎么办?王颂还真没好办法,思索片刻,他唯一想到的只有筑巢引凤一个法子。

    “超额投入,建立一流的化学实验室,然后挖人。”

    花钱解决就不难,赵子赟向来如此认为的,不过怎么花他可不知道,王颂笑道:“你只管准备钱,剩下的交给我。”

    化学不强,不代表不懂,王颂多少见过化学实验室,写写画画,第二天,他来找马君武。

    看着王颂递过来的纸张,马君武疑惑道:“化学院?有必要吗?”

    “很有必要,厚山,我以前没提是我并不是很熟悉化学,但这段时间,让我深深感觉到我们国家化学实在太弱了,我在国外的时候没感觉,现在和学校教授谈论时,很多设想都没法实现,你知道原因吗?”

    马君武指了指纸张,“难不成都在这化学上?”

    “对,就在这个上!比如这农事,我知道氮磷钾是可以提高产量的,可我就是没法找到这些东西,草木灰里含钾,但草木灰是碱性,用多了不行”

    听了会,马君武也有些明白,“这么看来,确实有必要,不过就算扩大成院,这老师、学生也是没有啊?”

    王颂笑着递过另外几张纸,“化学不比别的,仪器机器那是少不了的,上次李良弄来一些,不过不够完善,我和子赟说了,另外出钱,建几个实验室,引些凤凰来。”

    接过一看,马君武都吓了一跳,听名字就知道不简单:“分析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这要花多少钱?”

    “这个是子赟操心的事,你我就不要管了。”王颂笑道。

    马君武也笑:“这回他怎么也得出个几十万,不过老这么折腾他,别把他逼疯了。”

    “不会,他总和我说,花钱的事不伤神,最好都是这种事。”

    化学系主任张子高原是北京清华大学的化学系教授,后因吴南轩到校后,实行个人专权的统治手段,引起教授们的极力不满,在倒吴成功后,他曾经接任教务长一职。

    若说别人冲着察哈尔的良好环境和对科学的支持,那张子高就是冲着赵子赟入沈阳打日本人的举动,北方大学筹备化学系,马君武向他发出邀请后,他就来到了察哈尔。

    相比其他学科,张子高感叹现实是残酷的,他既没有看到赵子赟一如既往的和日本人争斗到底,也没看到北方大学在化学上的作为,除了李良从德国购入的一些精密仪器让他还有些欣喜外,恐怕唯一没让他立刻做出返回清华的原因是这里没有政治干预。

    鉴于学生、老师都少得可怜,张子高从不参加院、校的会议,闲下来就是做些试验,不过这两天他有些心神不宁,昨日遇到农学院的几位教授,他们笑称他要做院长了,当时他还有些不高兴,玩笑怎么能乱开呢?

    不过今天遇到工学院院长沈祖玮也这么说过,他就有些不解了,有这么胡闹的么?

    想不明白就问,他可不管什么职务高低,直接就来综合楼找马君武,秘书将他带入马君武的房间,恰好王颂也在,张子高一愣,难道此事和他有关?

    马君武见他便笑道:“这可是稀奇事,子高可从未来过我这!”

    “厚山,别说风凉话,那个什么化学院是怎么回事?”

    “是我的主意,我认为北方大学的化学太弱了,必须要加强。”王颂接口道。

    “加强?弄成院就强了?”张子高不屑道。

    “光弄个名头自然不会强,不过加上这些呢?”马君武笑着扬了扬手里的文件夹子。

    “是什么?”张子高一把抢过来,打开一看,顿时汗珠浮现在脑门上,“真的假的?”

    “什么真的假的,工学院已经开始设计,最迟下个月动工!”马君武笑道,“这化学院实验楼可是咱们北方大学最大的,子高,先说好了,你不能独享”

    “你只要建,哪怕不是化学院的都行!”张子高才不管这些,只要有就行。

    王颂脸上浮现笑容,这个年代的教授真的素质很高,很多人都不为自己考虑,一心为事业,为国。

    “子高,按照王先生的意思,这化学实验楼要仿照西方,建立不同功能的实验室,现在看来,你那里人手有些不足了,你看”

    张子高急忙往后翻,脸色一变,重重呼出口气,“这么多?”

    “不多!”王颂道,“这些只是基础的,以后有机合成、分子分析、结构测定等这些实验室都要有,我希望能够尽快通过重现国外的一些化学实验,提高我们的水平。”

    “这很花钱的”张子高蹙眉。

    “这回你运气好,此事是王先生提的,子赟答应无条件支持,眼下已经给了三百万,先盖楼,子赟大姐将从美国大批量采购化学仪器和机器,并组织人抄录能找得到的公开文章,子赟也安排在德国的人做同样的事”马君武正絮絮叨叨说着,张子高满脸通红打断他,吼道:“只要这一切能成,只要你们看的上的人,不管是谁,我都把他弄到北方大学来!”

    马君武闻言哈哈大笑,筑巢引凤,果然厉害!

    当天,张子高就给化学界的好友、知名人士写信,不管妻子怎么劝他都不听,直到天快亮,他才放下笔,他心里着急,盖楼、买仪器虽然不是一两天的事,但人更说不准,他还怕真的什么都做好了,没人!

    凭一封信就放弃现有的去察哈尔就是头脑发热了,不少好友都写信婉拒,张子高看着这些信却并没有露出忧郁之色,反而面带笑容,他现在不担心没人来,而是担心来得太多怎么办。

    给了他信心的依然是王颂,赵子玉能买来什么他不清楚,但他知道玻璃仪器那是不可能完全靠国外解决,而且这玩意国内依然能做,察哈尔工业集团下属就有玻璃厂,王颂觉得连灯泡都能做,玻璃仪器应该不是难题。

    在张子高发信邀请好友,盯着实验楼建设期间,王颂几乎都待在玻璃厂,凭着自己读书时学的,看的,还有工作后偶尔用到的,王颂画出上百张草图,然后让马君武派来的人一一把这些草图化成标准图,由玻璃厂的几位好工匠把样品做出来,再调整再做。

    王颂不用考虑成本,哪怕最后一块钱做个试管也没什么,就这样,试管、烧杯、烧瓶、滴定管、容量瓶一个个出现在众人眼前,工人也是越做越熟练,到了后期,开始进行冷凝器、蒸馏头、分馏头、分馏柱、精馏柱等复杂的东西。

第207章 察哈尔化学的兴起(二)() 
当上万件玻璃仪器被小心翼翼送到北方大学,张子高足足在房间里傻站了两个多小时,玻璃仪器是化学的基础工具,这个他懂,王颂折腾这么多来,让他震惊的有三点,一是有些他没见过,二是这些仪器标准化程度很高,使用起来很方便,三是王颂在少量仪器上尝试了磨口。

    安排学生拿出一部分摆放整齐,张子高用借来的相机不停的拍照,随即洗出一大批来,他在给好友的下一封信里没有一个字,只是将这些照片随便塞几张进去。

    果不然,没多久,北京的好友萨本铁、黄子卿拍来电报,说已买车票,要他接。

    张子高接到电报,心里还有些责怪好友架子大,不过四个小时的车程,有必要么?等在站台上看到两位好友大包小包的往下拿东西,他才知道自己想错了,两位好友这是搬家呢!

    望着萨本铁、黄子卿见面后兴奋的脸色,张子高心里叫苦,他即没车,也没住的地方给好友安顿,如何是好?没奈何,只得在车站找了电话打给马君武,吞吞吐吐的说了这桩糗事,马君武在电话中哈哈大笑,说了句子高做学问做傻了,随即让他等着,便挂了电话。

    二十分钟,有人从车站外进来找他,说马校长派来的,帮着把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