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武则天大全集 >

第32部分

武则天大全集-第32部分

小说: 武则天大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废了一个儿子,难道还要遭受无尽无休的折磨?老天!难道报应得还不够吗?

    群臣再次嗡嗡道:“陛下三……”话说一半都顿住了——李世民紧攥的拳头倏然松开,身子颓然歪靠在龙床上,两行浑浊的老泪簌簌而下。这位文修武备、雷厉风行、拓定四海、一统华夷的“天可汗”竟在朝堂上哭了。

    皇帝低沉的呜咽震撼了在场每个人,君忧臣辱,君辱臣死,所有文武都齐刷刷跪倒,无论无忌、褚遂良还是房玄龄等人都不敢、不能也不忍再说什么。

    李世民想努力保持人君的尊严,却怎么也按捺不住抽噎,强自抹去泪水,颤声道:“朕、朕……不能……”不能什么?不能置措晋王,不能立晋王,还是不能容忍魏王?但皇帝并没有明确答案,抛下这半句话,便踉踉跄跄回转后庭了。

    群臣被镇住了,不知如何是好。房玄龄颤颤巍巍爬起,却见长孙无忌正目光犀利盯着自己,赶忙低头,故作观看牙笏——这笏板方才掉在地上,摔出一道深深的裂纹,虽然看似坚硬无瑕,却随时可能破碎。

    离开太极殿,李世民恍惚行至朱明门边的夹道,伏在高高的宫墙上痛哭良久才渐渐止住泪水。天子即便哭也要觅无人之处,今天他当着文武百官流泪,实在是大失颜面。李世民自忖,或许自己真是老了,贞观之治十七年,从来没似今天这般力不从心过。他早已迈过不惑之年,一步步向自己的天命逼近,然而追溯半生风雨,何尝真的不惑?或许到今天他才明白为父母之难、为天子之难、为人之难!

    泪水抹去了,悲凉无奈却依旧萦绕于胸,立嗣之事究竟如何抉择呢?李世民倚着宫墙沉淀良久,至两仪殿,命陈玄运帮他净面更衣,再瞧不出哭过的模样,才回转立政殿——皇帝寝宫本在甘露殿,立政殿位于甘露门东、虔化门北,这里是长孙皇后生前所居。一则李世民与皇后伉俪情深,时常怀念;二则晋王、晋阳公主、新城公主皆年幼,李世民将他们养在身边,立政殿四围皆有宫墙,便于宫人照看孩子;三则此处离外朝中书较近,诏令进出方便,于是移居至此。

    天子归来,宦官宫女自来服侍,迈进殿门正见晋阳公主守着一张小杌正练字。她年方十岁,小字明达,乳名唤作兕儿,年纪虽小却聪明灵慧,平日见父兄姐姐们都喜好书法,便也热衷此道。因为体型矮小身子病弱,不便用书案就坐在地上,用小凳垫着纸写;这会儿见父皇归来,忙起身问安,拉扯父皇来看她写的字。李世民哪有这闲心思?但他怜爱女儿,还是满脸和蔼地瞅一眼,却见女儿写的是他早年作的一首诗:

    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玉酒泛云罍,兰殽陈绮席。

    千钟合尧禹,百兽谐金石。得志重寸阴,忘怀轻尺璧。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时光不等人。李世民心有所思——古人云“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立太子之事耗费他太多心思,也耽误不少国家大事,还搞得朝中人心惶惶,如此拖延实非国家之福。

    “父皇,孩儿写得如何?”晋阳公主扭股儿糖般抱着父亲大腿。

    “不错,越来越像朕的笔体啦。”

    “明天我再仿您一篇飞白……咳咳咳……”话未说话晋阳公主便咳嗽起来——她自落草便身子娇弱,冬怕寒、夏怕暑,春秋两季时而痰喘,寻遍良医也不见好,十年来几乎药罐子不离身。

    “快给公主煎药……”李世民左右瞻顾,这才发觉有点儿反常,平日晋阳读书写字,雉奴总在旁指点,生病咳嗽也是他照顾,今日怎不见雉奴踪影?忙问,“你九哥呢?”

    晋阳摇摇头:“方才四哥进来,与他说了会儿话,半日没瞧见。”说罢就由乳娘照顾着吃药去了。

    青雀与雉奴说些什么?李世民不禁疑心,又至偏殿找寻,却见薛婕妤陪着新城公主在里面。新城年纪更小,还不懂事,躺在床上午睡,薛婕妤正举着一本书给她讲故事。李世民只扒了个头,见雉奴不在,没等婕妤起身行礼便转身而去。

    出了殿门陈玄运要陪同侍候,却被他挥退,独自一人背着手四出找寻,看了两处配殿皆不见儿子踪影,心绪愈加烦乱,正想到宫苑里逛逛,找徐婕妤解解闷,一扭脸却碰巧看见了李治——这位晋王正独自倚在殿后一株桐树下呆呆出神呢。

    李世民又好气又好笑:“你躲在那儿做甚?”

    李治见到父皇似乎有些慌张,赶忙行礼:“没什么。”

    李世民溜溜达达走到近前,见他神色有异,不敢直视自己,显是一副犯了错怕训的模样,便揽过他双手查看——孩子渐渐大了,只怕难免偷看些春宫画什么的。却见他手里空空没藏东西,更是疑惑:“你……是不是听到什么流言蜚语了?”外朝立太子之争李世民从未对他提起,不过如今议论纷纷,李泰又连日进宫,难保他没听到些许流言。

    “不是!”李治连连摇头。

    李世民看着他一天天长大,对其知之甚深,若非为难之事这孩子不会这般神不守舍的,于是厉声追问:“到底什么事,从实招来!”

    李治怯生生瞟了父皇一眼,见父亲神色严厉,再不敢隐瞒:“您上朝之后,四哥进宫来找我,他……”

    “他如何?”李世民立时警惕。

    “四哥跟我说……他说……”李治难以启齿。

    “别吞吞吐吐的,他都说些什么?”

    李治低声下气道:“四哥说,我与汉王元昌交往甚深,今叔父已因谋反获罪,饮、饮了鸩酒。他问我难道不害怕吗?”

    李世民只觉耳旁仿佛响过一声炸雷,似乎什么东西轰然崩塌了!

    “四哥说,如果我想不被告发,就……”李治还欲接着往下说,李世民却抬手止住。后面的话他猜得到,青雀一定是威胁雉奴,如果不想遭李元昌的牵连,就主动放弃当太子的机会。

    身为父亲、身为君王,李世民兀自屹立在那里,却早已五内俱焚——雉奴绝非扯谎,这孩子编不出这等瞎话。青雀一面信誓旦旦对我献媚,说将来要传位于雉奴;另一面恫吓雉奴,叫弟弟主动放弃太子之争。好可怖的心机!

    李治跪倒在地,委屈辩解:“孩儿确与元昌叔父见过几次面,还吃过两次酒,但只是聊些诗文什么的,绝无背人之语,他和承乾搞的事情孩儿不知,真的不知啊……”

    李世民一句都没听进去,此时此刻他脑海中似电后雷鸣般反复缭绕着承乾的忿忿诅咒、无忌的痛心倾诉、褚遂良的慷慨陈词:

    “父皇若真将李泰立为太子,那便成全了他的阴谋!”

    “唯有让晋王继统,皇家血脉才得两全!”

    “轻信魏王乃一误再误,臣恐魏王践祚之日,晋王亦难自处!”

    他的神情由惊愕转为悲伤,又由悲伤归为平静,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雉奴啊,大丈夫处乱不惊,泰山崩于前而岿然,区区恫吓何至畏惧?挺直腰板,抬起头来!你一定要做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二、花落谁家

    金钟三响百官登殿,朱紫在前青袍居后,幞头乌纱缕缕行行,鱼符牙笏熠熠生光,又一次大朝开始。

    “皇上驾到……”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呼贺声中李世民迈着稳健步伐款款临朝,端然落座。众文武偷眼观瞧,见他表情凝重眉头微蹙,气色却比前几日好许多。

    群臣又开始跃跃欲试——东宫之主两议不能定,已闹得宰执大臣当众争吵、九五之尊临殿落泪。无论拥护李治的人还是李泰的支持者,这两日都筹谋说辞,箭在弦上蓄势待发,今天一定要争出个结果。

    李世民扫视群臣,酝酿半晌才开口:“高丽政变,权臣盖苏文弑其国王高建武,立高建武之侄高藏为新任国王……”群臣无不愕然,皇帝何以不谈立储?盖苏文弑君已是数月前之事,只因李祐、承乾谋反,一直没顾得上细究,今天怎又突然提起?

    “朕听说盖苏文野心勃勃为人狡诈,竟设下鸿门宴,将高建武及同僚百余名全部斩杀,手段残忍至极。他拥立高建武不过是挟为傀儡,自己当高丽国的曹操,又遣人来朝求册封。朕久欲讨辽东,今盖苏文乱政恰是良机,当此时节兵伐高丽,列卿以为如何?”

    大家心里想的是立储之事,一时间都没绕过弯儿来。片刻沉默之后房玄龄出班奏对:“高丽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古来以鱼鳖畜之,宜从宽略,若必欲绝其种,恐兽穷则搏反为祸端。若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长久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今彼虽权臣内乱,依旧称藩,既无违我朝,无需加以征伐。隋炀帝但因高氏不朝妄动兵戈,倾天下之力劳师袭远,三征不能定,致使民怨愤然,诚当鉴之……”

    “宰相之言差矣!”长孙无忌大步出班,厉色插言,“当今圣上武德越古,岂竖子杨广所能媲?”

    房玄龄心中叫苦,自太子魏王之争公开,国舅便对他处处掣肘,俨然仇雠;这会儿人家又揪住言辞偏颇发难,只得跪拜谢罪。

    “就事论事,何罪之有?”李世民倒不介意,转而目光扫向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李世,“李爱卿以为如何?”

    李世举笏对曰:“臣行伍莽夫胸无远略,唯陛下庙算是听。”群臣之中传来一阵笑声——万事唯上是听,要你这兵部尚书何用?李世在外战功彪炳,身在朝中却唯唯诺诺,没半分武夫气魄。

    李世民也微微一笑,转而对群臣道:“朕固知先朝之失,但高丽雄卧东北素怀不逊,今不图之恐为子孙累。盖苏文弑其君而专国政,诚不可忍,以今日兵力取之不难。若列卿以为不宜劳民,且使契丹、靺鞨等部袭扰之,如何?”

    房玄龄不敢再说话,李世无话可说,唯长孙无忌建议:“盖苏文以臣弑君自知罪大,畏王师之讨,必严设守备。以微臣之见,陛下稍稍隐忍,予其封号;盖苏文得此侥幸,必生骄惰之心,愈肆其恶,上下离心之际再以大兵临之,犹未晚也。”

    “好!就依你言,朕给他来个欲擒故纵。”于是李世民发诏书,封高藏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遣使持节册命。

    高丽之策已定,李世民又议薛延陀边衅之事,继而问各州刑狱、度支等情,就是不提立储。朝会进行了半个时辰,群臣都快忘了建储之事,忽听李世民道:“李祐之叛、承乾之废,民间恐有非议。卿等当安抚州县黎民,勿使谣言蛊惑人心。”

    群臣精神陡振,正待征询立储之言,却见李世民抖衣而起,高声宣布:“散朝!”

    群臣还没缓过神来,李世民已头也不回下殿而去。大伙蓄势已久,浑身劲头却撞到棉花上,不声不响却全泄气了。还未及议论什么,又见宦官陈玄运宣谕:“圣上有旨,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褚遂良伴驾两仪殿。”群臣顿时错愕,明知皇帝独留四位重臣必定与国本之事有关,却帮不上忙,只能眼巴巴瞧着他们离去。

    四人随陈玄运出离太极殿,向北而行,没走几步便看到皇帝身影——李世民立于朱明门前,正摆弄着道旁一株牡丹花,不知是被花儿吸引,还是故意站在那里等他们。四臣忙趋步急行来至近前,李世民没理他们,依旧拨弄花枝:“这花蓓蕾已成,根却已经烂了,开不得了。莳花便如择人,葳蕤韶华却根骨不正,终究难成。”

    这话似与择储之事有所暗示,四臣暗暗揣摩。陈玄运却赶忙赔笑道:“奴才们偷懒,没有精心打理,死罪死罪。我这就命人拔了去,另换一株来。”

    “嗯,你去吧……朕与几位大臣谈心,你就不必再来侍奉了。”

    他故意打发走陈玄运,却毫无征询之意,只是不紧不慢踱着步,随口聊些无关痛痒的话:“民间有谚‘四月八,乱穿纱’,春寒最易染病,你等皆国之柱石,要善养身体。”

    褚遂良反应快,忙道:“劳陛下挂心,臣等惭愧。陛下身负社稷,更应保重龙体。”

    “哼!”李世民冷笑一声,“保重龙体?那一群不肖之子,不是窥觊皇位蓄谋作乱,就是胡作非为滋扰百性,整日给朕惹麻烦,即便朕想保重,就能如愿吗?近来朕又添了心悸的毛病,四体劳乏、夜不能寐,太医用遍良药都不见效……唉!当年征战沙场锋镝不避,如今上了几岁年纪,人不找病病招人了!”四位重臣听他满腹牢骚,只得讪讪说些宽慰之语。

    转眼已走过两仪门,李世民仍旧喋喋不休:“前日安州长史上书,说朕儿蒋王扩建府邸、大肆敛财,百姓怨声载道,又是个不叫朕省心的。”蒋王名叫李恽,排行第八,其母王氏早亡,如今在安州做都督,“朕实在拿这帮小畜生无可奈何!早年与你等论及前朝之事,隋文帝五个儿子无一成材,个个不得善终,朕还嘲笑杨坚治家无方,想不到如今轮到自己头上,简直为天下所笑!有时真觉得这皇帝当得实在无味。”

    四臣当然不信他这等自暴自弃之言,房玄龄更满腹狐疑,觉得李世民这般话语未免有些矫情。

    说话间已登上两仪殿,四臣抬头观瞧,见晋王李治在殿中相候,大臣与亲王见面该互相行礼,但此刻李世民兀自发着牢骚,谁也不敢出言打断:“朕执掌社稷十七载,虽不敢自言功高越古,却也不曾有残暴苛政。太子谋叛,亲王造反,到底是朕亏待他们以至生变,还是老天降罪,故意要让他们折辱我!”

    褚遂良诚惶诚恐:“不逞之辈作茧自缚,于圣明圣德无碍。”

    李世民充耳不闻,既不看他们,也不理李治,背着手在殿中踱来踱去,竟忍不住悲愤高呼:“你说我圣明圣德,我哪有半分明德?三个儿子、一个弟弟觊觎皇位同室操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说罢抽出腰中佩剑便抹脖子!

    长孙无忌眼疾手快,一把攥住李世民手腕。突生的变故把所有人都吓坏了,顾不得礼法一拥而上。李治拉胳膊、房玄龄抱腰,李世死死架住皇帝双臂,褚遂良叩首苦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