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工业霸主德意志 >

第14部分

工业霸主德意志-第14部分

小说: 工业霸主德意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将他官邸的门槛踏平。心有不敢的他决心以武力镇压这次的暴动,却根本没有人响应,丢失前线面临时刻有被德军入侵风险的俄国此时需要的是一个能被德国接受,而且进入和谈的人出来主事。明显尼古拉二世做不到,作为战争发起国的最高领导人,他是肯定无法被德国所接受的。一个相对温和,且与威廉二世交好的人,米哈伊尔大公成为了大家的首选。但是当尼古拉二世决心禅位给米哈伊尔大公时,后者却深思熟虑后拒绝了,一时间,没有了沙皇的俄国又一次陷入了动乱。俄国的贵族开始避开这些陈旧的规则寻找一个可以暂时代替沙皇的人主导和谈的时候,国内的暴动愈演愈烈,已经有了革命的气息。暴动逐渐以资产阶级派为主要力量形成相对统一的行动,贵族们为了保证现有权利,也组织了有限的力量与之抗衡,没有了政府约束的沙俄版图顿时四分五裂,各种各样的权利集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谁都没有一举将对方置于死地的能力,也没有谁可以代表所有人与德国进行谈判,就在这种局面下。俄国各方势力代表却收到了来自德军东线总司令埃里克·艾德里安发来的邀请函,一封和谈邀请函。

    亚历山大·弗多洛维奇·克伦斯基是参加与德军和谈队伍中的一人,他代表的是以工人和军人为主导占领彼得堡的一支势力。德军邀请函发来前,是李沃夫临时组建内的阁里的司法部长,邀请函发来之后,他又兼任外交部长一职,代表李沃夫全权和德军谈判,底线是俄国必须是以他为主导的内阁和德意志帝国进行和平谈判。

    带着这个任务,克伦斯基和其他同样收到邀请的各个势力代表共同来到了布列斯特,此时的埃里克·艾德里安已经在布列斯特的广场上给夺下此地的装甲师的士兵们办法勋章,包括那些已经埋在地里的英雄。而参与这次战役的东线将领基本都有或多或少的升迁,这让东线的德军将领都对埃里克·艾德里安感恩戴德。为了给这些立下大功,让德军东线后顾无忧的将士们得到应有的嘉奖,他给远在柏林的毛奇总参谋长,军需总监兴登堡,皇帝威廉二世各拍了长达十几页的电报,虽然最终这些嘉奖名单没有全部通过,却也没有太让艾德里安难堪。作为此次战役最大功臣的他,当然受到了大家的亲睐,他的要求也被慎重考虑。这时的埃里克·艾德里安经过此役已在国内外都有着极高的声望,更有人在广场中间竖起他的雕像,来以此表达对他的尊敬和贡献。

    就在大家还在为他庆功时,一群俄国人正在一间会议室里互相指责、辱骂对方,有甚者还会拳脚相向,若不是这里不能携带任何武器,艾德里安不怀疑这里站着的最终只有一个,或者干脆都躺下了。

    这次的会谈,他根本就没有指望这些人能够统一意见,和德国签署条约。他要的也不是俄国签署条约,而是离间他们,加深他们之间的矛盾,最好是一点缓和的余地都不留给对方。他的做法十分正确,本来互相攻伐的他们极少有外交往来,却不会去做这样涨他人威信的事情,都认为自己才是正统,才是拯救俄国的最佳选择,至于要他们拱手相让,他们都做不到。

    一连几天的争吵,艾德里安都没有阻挠的意思,只是每天都会不厌其烦的坐在会议室里听着重复的指责和辱骂。终于在又过了几天后,一些势力代表发现继续下去毫无意义,向艾德里安告辞后返回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渐渐的,原本热闹的会议室里空荡荡的只剩下了德国人。而回到自己势力范围的俄国人没有因此停下来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矛盾,反而是加大了攻伐的力量,这让本就缺乏男丁的俄国再次掉入了无尽的苦难,反战的声音一波高过一波,最终大家达成了口头协议的停战。就在这个时候,埃里克·艾德里安的代表再次出现,并邀请他们就和平谈判一事再次展开讨论。

    当他收到俄国境内的几大势力言和罢战的时候,他认为时机到了,这个时候如果可以和主要的几个势力签署协议,等同于认可了他们的既得势力范围。他也不是一个乐天派,也没天真的认为俄国人都是蠢材,会忽略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是俄国此时的状况已经不能容许他们继续发动战争,哪怕是他们表面上拧成一股绳要和德国继续战争下去。也失去了抵抗的资本和实力,没有哪个势力会抛弃前嫌的给敌人没有保留的支援。一盘散沙的俄国远没有当初的尼古拉二世在位那样有威胁,何况是现在的德军已经在他们内讧的时候逼到了他们家门口。若真的不肯签署协议,艾德里安不介意让德军继续推进,然后武装干涉下让他们在协议上签字。

    代表到期后,艾德里安只是在第一天露了面,然后就没有再参与具体的条款商定,代表德国和俄国境内势力谈判的官员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威廉二世的首相霍尔维格。会议一开始进行的并不顺利,霍尔维格甚至感觉这样散乱的俄国并不适合和谈,在艾德里安的解释下,霍尔维格答应继续留在这里。与霍尔维格交流完的第二天,艾德里安以武力相威胁,并让爱沙尼亚境内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向彼得堡方向发起了进攻,让在场的人都是一阵紧张,特别是克伦斯基,因为李沃夫的政权就是以彼得堡为中心,德军的主攻方向就是以他们为目标。尴尬的会议刚刚散去,克伦斯基就用电报和李沃夫多次沟通后确认了消息的真实性,也收到调整过后的底线,李沃夫现有的势力范围自成一系,单独和德国签订和平协议,承认德国现有的既得利益。但是不能公开签署,而是秘密签订。类似克伦斯基这样的代表也纷纷收到了类似的调整方案,而霍尔维格在接见了这些代表重新商定的条款后没有急着答应,而是把这种奇怪的谈判现象和内容传回了柏林。一开始,柏林方面并不接受这样的情况,只是德军的现状也不好,看似咄咄逼人的德军与当初一触即溃的俄军极其相像,没有了充足补给的德军就是个花架子,丧尸了进攻俄国腹部的能力。考虑到实际情况后,柏林方面才勉强答应。

    随着霍尔维格与各势力代表秘密签署协议的同时,罗曼诺夫王朝最终成为了过去。

第23章 军事经济总办() 
霍尔维格签署秘密协议的同时,埃里克·艾德里安已经让德军陆续返回,有的是直接前往西线,有的是停在沿线进行重新编组或者补员,然后再前往西线,所有东线的德军基本都会参加在西线的战争,那些之前在西线转移到东线的德军将士知道要重新回到西线战场时心中都迫切的希望埃里克·艾德里安会继续担任他们的最高指挥官。这就是一种服众心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好的将军能让战斗力提升,一个愚蠢的将军能让战斗力减弱。德军士兵们现在就是这种感受,倒不是说西线的指挥阶层不行。而是就他们的直观感受而言,埃里克·艾德里安带领他们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将不可一世的欧洲宪兵彻底击败,这是一件足以让他们骄傲自豪一辈子的事情。那么,想要继续在埃里克·艾德里安的指挥下继续在西线苦战的心情也就可以理解了。

    这个问题不知德军士兵们在思考,就连他本人也是在思考他的定位了,原本的德军东线总司令这个职务随着俄军的土崩瓦解,罗马尼亚等巴尔干小国终究是没了依仗已经不足为惧,塞尔维亚的覆灭显然是罗马尼亚的一个先期预演。早就率领德第11集团军,德奥第13集团军南下的马克斯·霍夫曼仅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把罗马尼亚等国组成的联机打得找不着北,离覆灭也只是时间问题。那这个时候,东线总司令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何去何从?不说将星云集的西线战场,哪怕是柏林总参谋部也没有一个合适的位置让他坐下去。再说艾德里安的本事,行军打仗,策划部署都不是他的强项,和这些已经占据位置的人相比,简直差得太远,别人被表象所蒙蔽,那些知晓内情的人却很清楚。所以,艾德里安并没有傻乎乎的以为自己可以依仗彪炳的功劳和大佬们争权夺利,而是安静低调的返回了柏林述职。

    伦敦号观光船,是埃里克集团旗下的船坞生产的游轮,是埃里克·艾德里安送给威廉二世的贺礼,此时的皇帝威廉二世身着海军元帅礼服带着皇亲国戚们站在船舷边上迎接着今天的主角出场。这个主角不是别人,就是刚刚低调回国的帝国陆军元帅埃里克·艾德里安。得知消息的贵族小姐们早早的站在道路两旁翘首以便看清这个年轻的元帅是否真如报纸上那样帅气。接送埃里克·艾德里安的车队是由旗下子公司生产的本茨轿车,独具一格的造型区别于大洋彼岸的美国车,也有别于海峡对岸的英国车,饱满不失线条感的造型,丰润的车头又彰显着几分霸道,拖曳的车尾低调却又充满力量。这种车是埃里克·艾德里安亲自参与设计的最新款本茨汽车,整车大部分都是手工制造,生产出来的几十辆被皇室买走十几辆,剩下的也都在军政商三届大佬的手中,是德国人眼中可以标榜身份的象征。而作为设计者和公司持有人的埃里克·艾德里安自然也给自己留了几辆自用。

    汽车停在了铺面鲜花和红毯的地方,在镁光灯的闪耀下,埃里克·艾德里安第一次以英雄的身份亮相在公众面前。多年从商经验养成的处变不惊和温文儒雅,又历经了战争中血与火的洗礼和打磨,两者间良性的化学反应所催生出来的魅力,让他的出现反而为此处增添了更多的闪耀,这就是他现在的魅力,一种可以秒杀各个年龄阶层的魅力。

    威廉二世站在船舷边上也注意到了这个年轻人的变化,几个月的杀伐生活似乎让这个年轻人更加璀璨夺目。

    埃里克·艾德里安没有让皇帝久等,一番客套和礼节性的交谈后,大家开始围绕着他闲聊起来,贵族女性的话题总是离不开婚嫁娶,而男人们的话题却是沙场征伐,希望埃里克·艾德里安能够跟他们说说那些热血刺激的话题。

    埃里克·艾德里安左右支架,努力的做好不冷落任何一个人,以免遭来不必要的记恨,可这样就更累了。不多时,他就开始觉得头昏眼花,精力和注意力开始下降,大家见他状态似乎不太好了,也就慢慢的不在跟他交谈,让他好一阵庆幸。

    没了身边的贵族缠绕,威廉二世再次召见了埃里克·艾德里安,不过是在比较私密的房间内。

    “恭喜你,我的元帅,你取得的成就足以让你和你的子孙后代荣光无限!”威廉二世一开口就是一番赞扬,只不过嘴上虽然说得很好听,但是脸上却怎么也看不出他所形容的样子。实在是威廉二世此时觉得埃里克·艾德里安是个烫手的山芋,你不安排他吧,别说他自己过意不去,全国上下的百姓也不会答应,前线的将士也不会答应。你说安排他吧,安排到哪里去呢?整个帝国也就只有西线仍有战事,但是已经没了地方安插他这个东线得胜而归的元帅,给低了,起反效果,影响士气不说,还得引发一些反弹。安插到参谋部似乎是个很好的选择,但是总参谋长和军需总监都有人了,再往这里放,就能让其中一个人下台,可威廉二世并不想这样做,也完全没有道理这样做。埃里克·艾德里安并非是一个拥有深厚背景和资本的贵族,只是一个退伍经商后发家致富的投机倒把者,若非兴登堡的提拔和欣赏,他到现在也只能是个没有上层地位的商人而已。你说要他从政吧,他根本毫无经验和基础,而且也没有元帅立下旷世奇功之后从政的先例,更加没有合适他的位置。犯难的威廉二世只好把这个棘手的问题推给了最为了解艾德里安的保罗·兴登堡。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人选,作为埃里克·艾德里安的伯乐,任何对他的安排,艾德里安都会把抵触心理拉到最低。

    “鉴于你对帝国的贡献和功绩,我打算任命你为帝国的军事经济总办,掌管全国的战时经济。”威廉二世将兴登堡给他出的主意,原模原样的照搬了出来。

    军事经济总办,埃里克·艾德里安对这个职位的权利划分是模糊的,但他没有拒绝的余地,皇帝的任命就是一道军令,甚至比军令更加具有效力。

    “我很荣幸,陛下。我会竭尽所能的为帝国服务。”埃里克·艾德里安不作迟疑的应允下来,实在是他连反对的借口都没有。在面见皇帝的召见之前,埃里克·艾德里安做了无数次的推演,也不会想到或者说是从不知道有这么一个职位。

    满怀心事的埃里克·艾德里安在享受了皇帝陛下赐予的晚宴后回到了自己的庄园,本已疲惫不堪的他深夜还在挑灯夜读。想从书中找找是否有关于这个职位的记载和解释。

第24章 说亲() 
军事经济总办的办公地点没有在总参谋部,而是在皇子行宫。

    说是皇子行宫,却连一个王公贵族都看不到,这里自19世纪之初就被用作行政办公,虽然军事经济总办一直由王储担任,但是具体的事务却是底下的大臣们处理,久而久之,军事经济总办这个职位形同虚设,军事经济总办办公室主任大权总揽,人员的调动也是根据总参谋部的需要随时换人。整个军事经济部门成了总参谋部的玩物,随喜好而操控。

    战争爆发后,威廉二世越来越依赖大臣的建议,总参谋长、军需总监、首相、外交部长,这四个位置的人几乎包揽了帝国所有大小事务,随着东线俄军的土崩瓦解,没有了东线之忧的皇帝威廉二世似乎想要在各个层面重新抓回权利。感受到这股压力的毛奇、兴登堡、霍尔维格等人并非是在坐以待毙,而是做出了相应的姿态。你要插手?行,那你上。

    这种结果导致的就是皇帝威廉二世发现任何的决策基本迈不出大门,他这个皇帝形同虚设般,可还需要仰赖这些人的威廉二世一时间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手替代他们。异军突起的艾德里安也曾进入过他的视野,但是他认为艾德里安缺乏必要的背景和势力来支持他,说白了,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