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宦 >

第151部分

明宦-第151部分

小说: 明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戚将军,眼下营中还有多少马匹?”,陈策并不去想援兵的事情,而是换了一个话题,向着戚金问道。

    “尚有数百。”,戚金并没有太多思量。

    虽然已经连续鏖战了三日,但是因为大部分时候都是守在营寨里,所以马匹的损失并不是很大。

    “将军不如选数百精锐,乘马往南突围。”,陈策看着戚金的两眼,忽然开口说道。

    “总兵大人这是何意?”,戚金惊讶的瞪大了眼睛看着陈策。

    “戚少保的练兵之法,如今将军已经尽得真传。”,陈策的目光缓缓转向南方:“突围出去,留下有用之身,日后兴许再能为国效力。”

    “哈哈哈哈”,岂料戚金听完陈策的话,却是哈哈大笑。

    “将军为何发笑?”,陈策不解的问道。

    “当年我伯父当年既然能创建这戚家军,日后自然也能有奇人异士更胜一筹。”,戚金摆手笑道:“我大明人口万万,总有奇人现世之时。纵使我戚家练兵之法失传,又有如何。”

    “更何况。”,戚金停了半晌之后,又继续说道:“我伯父并未藏私,我戚家练兵之法,已经尽在那一本纪效新书当中,又岂会有失传之理。”

    戚金目光灿灿,环视着营寨四周正在逐渐包围而来的建州军:“大丈夫立于世间,今日正是报国之时。”

    “说的好。”,一声高和,从身边传来。童仲癸昂然而行,走到了戚金身边。

    “大丈夫今日正是报国之时。”,童仲癸从一边提过一杆长枪,拿在了手上。

    “都上来了。”,陈策朝着四周努了努嘴,示意建州军已经靠近了木栏。

    “戚家军听令”

    “石柱军听令”

    “永宁军听令”

    一声声连续的号令声,在营寨中响起。

    “轰”,营寨的大门,被从外面撞开。

    “虎”,犹如排山倒海一般的声浪,直冲云霄,向着迎面而来的建州军冲去。

    正月十三,时候已经快近月中,天空上的月亮,也已经圆了大半。皎洁的月光下,整个浑河南岸被照射的犹如一片白昼。

    “正黄旗,亡一千三百,伤两千两百正红旗一千一百,伤一千六百”

    “不必念了。”,沈阳总兵府里,努…尔…哈…赤一声怒喝,打断了阿敦的声音。

    “杀伤明军多少?”,努…尔…哈…赤忿然问道。

    “明军逃脱大约不足百人。”,阿敦欠了欠身,开口回道。

    “抓了多少俘虏?”,努…尔…哈…赤脸上的怒容更盛:“无论官阶,统统发往赫图阿拉老城,割做阉奴。”

    “这”,阿敦的脸上现出一丝尴尬。

    “嗯?”,努…尔…哈…赤疑惑的转过目光,看着阿敦。

    “回大汗的话”,几行冷汗,从阿敦的脸上流下:“此战无一俘获,明军亦无一人出降。除不足百人逃遁外,其余尽皆战死。”

    “无一出降”,努…尔…哈…赤惊讶的张了张口,脸上现出几分惊骇。

    站在一边的李永芳,脸色更是顿时泛成了猪肝一般的颜色。

    “如今尚有多少人马可战?”,努…尔…哈…赤停了半晌之后,终于还是叹了口气,不再问起。

    “加上轻伤的,尚有三万有余。”,这个问题,阿敦倒是回答的很快。

    “大军休整一日,后日直驱辽阳。”,努…尔…哈…赤腾的站起了身,斩钉截铁的说道。

    大明泰昌元年,正月二十二日,京师,紫禁城。

    “咳咳”

    听着从东暖阁里传出的阵阵咳嗽声音,曹化淳不禁是轻轻的咬了下嘴唇,眼里隐隐的露出几分担忧。

    皇上的龙体,自从年前受了风寒之后,便就没有好利索。前几日里,眼看着渐渐有了起色,岂料只一份辽东传来的军报,便让皇上的病情愈加厉害起来。

    也不知道这些外臣们,这仗是怎么打的。堂堂十几万大军,居然被几万建虏杀的丢盔弃甲,还连丢两座大城。自从沈阳和辽阳相继陷落之后,如今整个辽东都已经落入建虏之手。

    这么大的事情,万岁爷想不担心也不行,他们就不能拿出点本事,让万岁爷省省心?想到这里,曹化淳又不禁紧紧的捏了下拳头。

    要说省心,这整个朝廷里头,除了朱阁老等几个算半个以外,能算作整个的,恐怕只有一个唐近贤了。

    说起这唐近贤,还真是个能人。不但能著书立学,还能领兵打战。甚至做几个小菜,耍弄蛐虫儿,这些小事,都是一把好手。如果朝廷能多几个这样的人,皇上的龙体,恐怕早就好利索了。

    既然想起了唐近贤,曹化淳突然又想起来。去年唐近贤去西南的时候,曾经和自己说过,袁应泰绝不可用。

    当时还以为他说话是带着几分意气用事,可如今想起来,每一条说的都对。

    这真是个能人啊,总有人说他能掐会算,难道他还真是诸葛孔明和刘伯温一般的人物不成?

    隐隐间,曹化淳又不禁有些后悔。早知道今日,当时就算拼了命,也要拉着王公公保下那熊廷弼。如今再想说什么,已然是迟了。

    

第230章 乾纲独断() 
脑袋里正胡思乱想的,突然听见身边一阵脚步声响起。回过身来去看,却看见是王安一路走了过来。

    “辰时的药,万岁爷可是吃了?”,王安刚一见到曹化淳,便立刻就问道。

    “吃了。”,曹化淳忙不迭地点着脑袋。

    虽然自从崔文升去了凤阳中都之后,曹化淳也已经升了司礼监里的秉笔太监,虽然排名最末,可年纪也是最小的一个,正所谓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在王安面前,曹化淳却始终是有几分畏惧。当然,半是畏惧,另外一半也是尊敬。而且凭心而言,王公公对自己也确实不错。

    “有紧急军情文书,我去见皇上。”,王安点了点头,就要抬步朝门里走。

    “干爹”,曹化淳突然出声,喊住了王安。

    “嗯?”,王安疑惑的转过了头,看着曹化淳。

    “儿子是在想。”,曹化淳略微迟疑了一下,方才是继续开口说道:“若是有什么不好的消息,咱们慢慢和万岁爷去说。”

    “噗嗤”,岂料王安听了曹化淳的话,当下便一下子笑出了声来。

    “偏偏就你机灵。”,王安点着曹化淳的鼻尖笑道:“这些道理,我不懂?”

    “不过就凭你对万岁爷这片忠心,回头我也要赏你。”,王安转回身去,继续朝门里走:“你且是放心好了,今日的,还算是喜事。”

    紧接着,便听见王安的脚步朝着里面去了。

    喜事?曹化淳嘴巴里面嘀咕了几声,重新站了回去。

    “咳咳咳水西叛乱?”,朱常洛手里捧着一方绢帕,剧烈的咳嗽了几声,一边的宫娥立刻捧过水杯和痰盂,伺候着料理了一番。

    “天佑吾皇。”,总体来说,王安脸上的神情还是高兴的更多些:“水西叛军就连龙场驿站都没过,就被骆养性领着贵阳军挡了回去。”

    “骆养性如何在贵阳?”,朱常洛有些不解:“他不是随着唐旭去了四川。”

    “自然是唐近贤派他去的。”王安嘿嘿笑着说道:“唐近贤把皇上赐他的调兵文书也给了他,他才能调动贵阳城里的官兵,在九龙驿站筑城御敌。”

    “哦,原来如此。”,连喝了几口水之后,朱常洛的咳嗽声,才稍微缓了一些。

    “这么说,唐近贤在四川,一直都没用朕赐他的调兵手令?”,寻思了片刻之后,朱常洛又诧异的问道。

    “应当是如此。”王安点头回道。

    “那他是如何让那些川兵听命于他的?”,朱常洛看起来很是大惑不解。

    “这个”,朱常洛这么一说,王安也差点要去数星星:“奴婢也不知晓。”

    “算他有些本事。”,朱常洛摇了摇头,可心中的诧异似乎却是更重:“他又为何知道把骆养性派去贵阳?”

    “这个奴婢还是不知晓。”,王安觉得额头似乎有些冒汗。

    有些事情,如果不细想还好,可是细细一想,便越想越古怪。这个唐近贤,怎么似乎什么都能算到。即便是诸葛再世,恐怕也至多如此吧。

    “替朕送一份嘉奖去骆家。”,朱常洛略降了片刻之后,继续开口说道:“再把实情细细说与那骆思恭去听。”

    “奴婢明白。”,王安用力的点着脑袋。

    唐旭和骆思恭不和的事情,王安也曾经有过耳闻。如今听皇上的意思,是想出来做和事老了。

    这样也好,这两户人家,又没有什么深仇大恨的。再说了,那骆思恭的气量未免太小。看看人家唐近贤,主动把功劳送到他儿子手上。

    “辽东如今如何了?”,说了半天,话题终于绕到了避不开的话题上面。

    “据信”,王安口中的话,立刻就变得吞吞吐吐起来。

    “直接说便是。”,朱常洛颇有些不满的看了王安一眼:“辽东又不是丢在你的手上。”

    “回万岁爷的话”,王安这才硬起了头皮,开口回道:“据海州,广宁等地的回报,辽沈两城确已失陷,现今有大批难民涌入两地。”

    “辽东经略袁应泰,也已于辽阳陷落当日,自杀殉国。”

    “咳”,朱常洛眼中最后一丝希望,终于消散于无:“咳咳”

    “万岁爷,胜负乃兵家常事。”,王安的心里头,立刻跟着朱常洛的咳嗽声一阵抽动:“我大明富有四海,人口万万,兵员百万,克复辽东只是早晚的事情。”

    “一年八百万两军饷”,朱常洛眼中的眼神,不知道是愤怒,忧伤,还是什么。

    “八百万两,二十万兵马!”,朱常洛的声音,渐渐的听起来像是嘶吼。

    “就交给朕这么一个东西。”,朱常洛猛然一使劲,把案桌上的军报向着远处丢去。

    “辽东二十万兵马尽墨,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惨遭屠戮。”,朱常洛的眼眶,禁不住一片发红:“朕要他们何用?”

    “万岁爷息怒万岁爷保重龙体啊”,王安也是痛哭流涕,跪在地上磕头不止。

    “熊廷弼何在?”,朱常洛猛然回过身来。

    “应当是赋闲在家。”,王安抹了把脸上的涕泪,连忙开口回道。

    “传旨。”,朱常洛抬手一指案桌,毫不迟疑地说道:“朕再封他为辽东经略。”

    “内阁和六部那里”,王安似乎有些迟疑。

    “这一回,朕要乾纲独断一把。”,朱常洛现出几分忿忿之色。

    “奴婢遵旨。”,虽然说和外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是在王安看来,朱常洛仍然才是第一等的紧要。

    “朕悔不该不听唐近贤之言。”,看着正在书写圣旨的王安,朱常洛又忿忿的吐出一句话来。

    “该给的,朕都给了,该还的,朕也都还了。从此之后,两不相欠。”

    大明泰昌元年,二月初二,宿州。

    农谚常是有云:二月二,龙抬头。

    这川蜀之地的气候,虽然和中原略有不同,可是进入二月以来,空气也是湿润了许多。

    自从年前入了宿州之后,连续忙碌了几个月的唐大人,终于难得的得了些闲暇。

    十余天前,更是收到了骆养性在龙场驿站力阻水西叛军的消息,心情更是格外良好。

    水西军虽强,但是朝廷和贵州一地,多少也有些应付的法子。只要提前有了预备,水西军即便能出山,也未必能讨得到好。

    兴许安邦彦也是想明白了这一点,一击不成之后,便立刻全身而退。甚至还向朝廷上了一封谢罪文书。水西安家能够在贵州一地立足百年,果然是有些能屈能伸的手段。

    至于安邦彦是不是真心实意的谢罪,唐旭不知道,但是也并不在乎。事情总要一步一步去做,一口也吃不成一个胖子,以后有的是机会对付他,眼下还是先解决了奢崇明这个问题再说。

    早晨起床之后,先就着咸菜吃了碗稀粥。然后才拿起手边需要料理的文书,逐一看过。

    唐大人不挑食,也不挑剔,有什么就吃什么,这一点深得干娘秦良玉的喜爱,甚至还专门让人从石柱送了不少萝卜干来。

    石柱是不是盛产萝卜,唐大人不知道,不过反正是不花钱的东西,又是干娘的心意,收着便是。

    看了几份文书之后,抬头朝着窗外看了一眼,忽得发现外头飘起了小雨丝,倒真是应了今天“龙抬头”的景了。

    重新低下头来,刚想继续去看手上的文书,房门却突然“轰”的一下被推了开来。

    “兄长”,唐旭抬头向门边看去,却看见站在门外的,竟然是马祥麟。

    马祥麟虽然是武将,军阵上也是骁勇,可是偏偏平日里还算是文雅,今日却冒冒失失的撞进了门,让唐旭不禁是有些惊愕。

    再仔细看几眼,心里头顿时更是一惊,当即忍不住失声问道:“兄长这是为谁带的孝。”

    只见在马祥麟的腰间,一条白色的孝带,正紧紧的系在当中,看起来极是显眼。

    “我要去辽东!”,马祥麟刚一开口,便又把唐旭吓了一跳:“近贤你可愿与我同去。”

    “兄长这是为谁带的孝?”,唐旭心头顿时微微一愣,再联系到适才马祥麟所说的话,心里头更是不由猛然一惊。

    “我要去辽东,我要去报仇”,马祥麟的一双眼睛,瞪的赤红,几乎是咆哮着吼出一句话来。

    “是不是”,唐旭的呼吸,也紧跟着急迫起来。

    “大舅殉国了”,口中冒出一句含糊的话语,两行热泪,突然从马祥麟的眼中喷溅而出。

    “辽沈失陷了?”,像是一阵惊雷在头顶上炸响一般,一瞬间,唐旭也是不禁呆住了。

    在唐旭的记忆中,辽沈失陷,起码是三月之后才会发生的事情,可从眼下的情形看,竟然又是提前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

    至于马祥麟所说的大舅,唐旭倒是知道,他说的那个人,叫秦邦屏。

    秦邦屏,殉国于沈阳失陷后的浑河血战。

    虽然从来不认识这个人,也从来没有见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