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宦 >

第92部分

明宦-第92部分

小说: 明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光夔没有回话,只是挑了挑眉。之事想过过安稳日子?自己主动请命,跑去和建虏厮杀;大半夜的跑进乾清宫,一路追砍东厂番卒,难道这也是想平平安安过点小日子?杨光夔想不明白。

    万历四十八年的中秋,京城的天气算得上好。

    望着眼前如银盘一般的明月,唐大人突然感觉到了小小的失落。

    原本今年的八月十五,唐旭是打算好了的,仍是和娘子一起过,不过这一回却要叫上洛家三口子。唐洛两家人,原本在京城里的亲戚就不多,有个五六个人凑到一起,也会更热闹一些。

    按照唐旭原本的安排,用过了中秋宴之后,再举家前往寿安山赏月。兴武卫里的指挥使傅仁贵,早就是做好了安排,不但也会举家同行,而且也会提前在山间提前再设下一席野宴。

    在山野之间对空赏月,把酒言欢,只是想一想,就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第140章 天上人间() 
只可惜的是,人算往往却不如天算,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骨感的。

    唐大人预想的再美好,如今也只能成了泡影,因为在八月十四,唐大人见到了曹化淳。

    王安如今已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东厂,所以曹化淳也升做了司礼监随堂太监。曹化淳见到唐旭的时候,一如从前一般的友好,但是他带来的消息,却并不是那么友好。

    曹化淳带来的,是朱常洛的口谕:中秋之日,在西苑太液池随驾赏月。

    噩耗啊等曹化淳离开之后,唐大人对着大腿一阵猛捶。陪着朱常洛赏月,哪里有陪着娘子在寿安山赏月那般美好。

    更让唐旭郁闷的是,说先作此提议的,并不是朱常洛自己,而是福王爷朱常洵。

    因为先帝的大丧和先皇的登基,所以朱常洛特地恩准,让福王爷在京城过完了中秋再回洛阳。

    说白了,也就是说,等过了明天,福王爷就可以滚蛋走人了。

    与四百年后略有些不同。在如今的大明朝,中秋节虽然已经开始有了团圆节的意义,但是更多的却是重在赏月。

    所以相比起来,如今的中秋甚至还不如九九重阳节更为隆重。与滚滚的时间长河一样,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在不停的进化和演变中。

    仅仅是一个中秋节,就曾经有过嫦娥奔月,中秋赏月,阖家团圆,更各种不同的美丽的传说和寓意。

    甚至还有明太祖朱元璋在八月十五起兵反元,如今的南直隶百姓互赠月饼传递消息,约定在中秋当天“吃月饼,杀鸭子”,其实真正的意思是“弑元兵,杀鞑子。”,这样离奇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有没有干过这样的事情,唐旭不知道,唐旭只记得,当年反元义军兴起的时候,朱元璋仍只是郭子兴红巾军中一小卒。不过南直隶的鸭子很出名,唐旭倒是知道的。就算到了四百年后,南京出产的板鸭,咸水鸭,烤鸭之类,也仍然是闻名于世,成为地方特产之一。

    不过,就算中秋节再美好,唐大人也不得不面对现实问题。那就是自己去陪朱常洛赏月,居然是朱常洵提议的。

    朱常洵都要从京城里滚蛋了,居然还要邀请自己去赏月,到底耍的什么幺蛾子,唐大人有些不安。

    “丙申之日”时,皇贵妃郑氏将福王朱常洵送出了弘德殿,放到方从哲和张惟贤身边,这就等于是把所有的罪责都提前揽到自己的身上。

    眼下无论结果如何,因为事发的时候朱常洵是呆在方从哲身边的,那么也就说,如今谁也没法子直接去指责这位福王爷包藏祸心,因为他当时有不在场证人,而且不止一个,至少可以保他一时间的平安。

    等想明白了在呢个问题,唐大人才发现,此人心机之深,手段之狠辣,甚至让自己都不禁是觉得有些心底发寒。

    四百年后,往往有人认为郑贵妃不过是个傻子,如今的唐旭却并不这么认为。如果真是一个傻子,又怎么可能在危机重重的后宫得专宠数十年,又怎么可能面对满朝的文武大臣,巧妙的把国本之争拖了整整十五年。

    实际上,当年唐旭翻开历史书的时候,就已经发现,即使历史按照原来的轨迹去行走,郑贵妃也一直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据史料记载,明光宗朱常洛登基之后,郑贵妃曾经赠他美女十人,于是光宗皇帝“是夜,连幸数人。”

    唐大人一直想不明白,朱常洛做了这么多年太子,虽然日子过得清苦点,可是在这方面从来也不缺。

    嫔妃在册的有七人,没在册的就不知道了。生七子,十女,虽然能活下来长大的并不多。

    再加上做了皇帝以后,后宫号称三千粉黛,什么样的女人没见过?郑贵妃送的那十名,究竟是什么样的美女,竟然能引得朱常洛连幸数人?

    而且朱常洛从登基到驾崩,只不过短短的一个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郑贵妃是从哪里找到这么多美女的?

    直到在文昌祠前,唐旭看到了郑养性的那封信笺,心里方才是隐约有了一个答案。

    合上书页,也许有时候看起来不像是真相的,才是真相吧。

    不管唐大人愿意还是不愿意,既然皇上已经派曹化淳来传过了口谕,那么自己也就不得不去了。

    是夜,站在西苑崇智殿前的蕉园里,唐大人方才是觉得,皇帝家里果然还是足够气派的。

    只眼前这一片,三面环水,犹如湖心一岛。皎洁的月光下,清风拂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临水岸边,无数嫔妃宫娥凭波起舞,仿佛踏波仙子。阵阵丝竹之声传来,犹如云间仙乐。

    这样的良辰美景,如今的大明朝的百姓,是寻常享受不到的。实际上,即使到了四百年后,平常的人家还是享受不到,因为到了那个时候,这里有一个新的名字,叫做“中…nan海”。

    唐大人终于提前四百年,享受了一回超高规格待遇。

    好在席间除了福王之外,瑞王和惠王,以及内阁首辅方从哲,英国公张惟贤也在,倒是让唐旭省去了许多尴尬。

    “即便福王不提,孤朕也是要招你来的。”,拜见泰昌帝朱常洛的时候,朱常洛向着唐旭微微点头,小声的说出句话来。

    唐旭不大明白朱常洛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是自己所做的事情,问心无愧就行。

    “孤明日就要回洛阳去了。”,十数日不见,福王朱常洵的脸上,愈加的灰败。

    “王爷保重。”,唐旭点了点头,并不多说。两人却都是明白,此次一别,很可能就会使永别。

    倒并不是说,福王爷可能小命不保。只是唐旭作为朝中在职的大臣,和藩王之间是严禁结交来往的。

    “若得其机,还望唐大人能保孤母妃周全。”,沉默了许久,朱常洵终于说出句话来,也许这才是他急着邀请唐旭来的原因。

    唐旭既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这位之前看起来还有几分睿智的福王爷,如今已经是乱了方寸。只说他提议邀请唐旭来赴宴这事儿,一个弄不好,兴许就会让朱常洛对自己生出猜忌来。做了皇帝的人,大部分都会突然演化成为一种多疑的动物。

    “孤确实唐突了。”,朱常洵见唐旭沉默不语,隐隐间也猜到了几分原因:“不过想来唐大人自有法子应付。”

    唐旭愕然的张了张口,没想到在这位福王爷心里,自己好似是无所不能的一般。

    我能有什么法子,唐旭在心里忍不住嘀咕了一下,我现在能做的,只是不说话而已。

    至于郑贵妃那里,如今恐怕朱常洛都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置的好,更别提自己了。

    若是诛,似乎有些对不住刚刚驾崩的先帝;若是赦,似乎又有些对不起莫名其妙被牵连,导致身死道消的桂王朱常瀛。

    “此事只怕下臣做不得主。”,虽然有些不忍心,唐旭最终还是觉得说实话的比较好。

    “孤自然也不会怪唐大人。”,福王的嘴角,生出一丝苦笑。

    “并非如此。”,唐旭摇了摇头头:“此事最终能做得了主的,也并非皇上。”

    “哦。”,朱常洵有些惊讶,如果说唐旭说不上话,还可以理解,说朱常洛也做不了主,就有些奇怪了。

    毕竟如今朱常洛不但是皇上,也是除了桂王朱常瀛以外的最大苦主,如果他都不能做主,那么还有谁能做主?

    在朱常洵看来,如今对郑贵妃,朱常洛无论是赦是诛,都是可以考虑的选择。

    诛可以正律法,赦亦可以博仁名,反正更大的罪过可以推到李凤翔的身上。李凤翔如今被关在锦衣卫的诏狱里,日日饮酒大笑,高呼“大仇已报,虽死尤笑”。唐旭虽然不知道他说的是真是假,但总之也觉得是一个可怜的人物。

    “能做得了主的,恐怕惟有娘娘自己。”,唐旭微微点头,郑重说道。

    “孤明白了。”,朱常洵也跟着微微点头,目光徐徐的向着东北方向看去,在那个方向,有一座宫殿叫做景仁宫。

    “孤处这世上,原本就是罪过。”,两行清泪,顺着朱常洵的脸颊默默流下。

    “王爷日后多行善事,善待属地百姓,便算是为娘娘祈福了。”,唐旭说完,再一次转身离去,向着瑞王,惠王和方从哲,张惟贤等人一一行礼见过。

    瑞王和惠王虽然和唐旭见过的也少,但是说起来唐旭还是他们的救命恩人。如今唐旭家里的万贯家资中,就各有一千两是瑞王和惠王派人送去的。

    甚至就连桂王府,也发了五百两赏赐,不过却被唐旭用吊唁的名义又送了回去。

    所以如今两位王爷见了唐旭,也都是欣喜。

    “微臣曾是听说,唐近贤颇有诗才。”,几杯琼浆入口之后,张惟贤居然文兴大起:“皇上何不令其唱诗一首,应此良辰美景。”

    “唐卿以为如何?”,看得出,朱常洛也已经隐隐有些醉意。

    “既然圣上有旨,微臣如何敢不肯。”,唐旭听见,也不拒绝,开口就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这是小苏学士”,张惟贤愕然的想要开口声讨,却看见朱常洛抬起手来,朝着自己摆了几下,于是又坐了下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偌大一座蕉园里,其他的歌舞声都停了下来。洪厚清亮的歌声,顺着秋夜的阵阵清风,向着四面散去,让人不知是风和着歌,还是歌和着风。

    “却是料不到,唐近贤居然还有谱曲之才。”,等歌声停下,方从哲方才发现,自己刚才居然不知不觉地和声打起了节拍。

第141章 祖师爷爷() 
“此乃小苏学士传世之作,岂可算在唐近贤头上。”,一曲既毕,张惟贤虽然继续站起来声讨,可脸上的神情却像是未尽兴一般。

    “诸位爱卿以为如何?”,朱常洛也不独断,搞起了大明朝的民主投票。

    “自然不算。”,惠王,瑞王毫不迟疑的跟着一起连连摇头。

    “这词虽不算,可这曲却是应该算在唐大人身上。”,方从哲的目光在席间扫了一下,见朱常洵没有动静,估算着除了唐旭自己以外的六个人,已经有三个投了反对票,于是干脆当起了好好先生。

    “皇上明鉴。”,唐大人却是不紧不慢,开口回道:“这世间自从有了小苏学士的这首词之后,即便再有其他,也是黯然失色。”

    “微臣这也正如太白居士一般,只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被逼无奈而已。”

    “小苏学士的词配上唐卿的曲,倒是相得益彰。”,朱常洛大笑点头:“不过既然诸位皆说算不得,朕又何奈?”

    “微臣如今虽想不出诗,却有一双对句。”,唐大人被逼无奈,只能是举手投降。

    “亦可。”,朱常洛再看一看左右,见没人反对,于是点了点头。

    唐旭慢走几步,方才开口念道:“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

    “月,月月明月月,月明”,方从哲低头跟着唐旭默默念叨。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寿寿寿安,万寿寿安安非常。”,唐旭大声的将两句对子念出。上半句虽然采自后世川中巫峡妙对,下句却是唐旭自家补上。

    贯穿整座紫禁城的太液池,像一块碧玉一般将崇智殿三面包裹。太液池的对面,正是西苑中的万寿宫,虽然在嘉靖年间失了次火,如今已是修缮完毕。一阵凉风吹过,殿牙上的风铃发出一阵阵清脆的响声,向着蕉园方向飘来。

    “万寿寿安安非常。”张惟贤刚及听完,也跟着端起酒杯站起身来:“诸位王爷与大人在此中秋赏月,又得唐大人妙句,何不同祝圣上万寿。”

    “祝万寿无疆,寿安非常。”,整个蕉园内,一片同贺。

    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十六日,福王离京。

    翌日,皇太妃郑氏自尽于景仁宫。帝命隐而不发,只称皇太妃病,十日后始发丧,葬银泉山,传书洛阳。福王于邙山设衣冠冢,遍栽牡丹。

    八月二十九,京师朝阳门。

    虽然八月天气仍是炎热,可是朝阳门内,仍然是一顺溜的排开一长串队伍。

    其中不但有唐旭所熟识的杨琏,左光斗,汪文言等人,甚至就连本月里刚刚入阁的刘一燝,韩爌也在其中。

    如今正值正午时分,烈日当空。即使只站在阴凉处,众人也未免汗流浃背,可是脸上的神情,却隐隐透出几分兴奋。

    一骑信骑,远远的从东南方向奔来来,一直奔到朝阳门前方才停下。左右望了一眼,看清了刘一燝,韩爌等人所在的方向,又连忙疾步向前拜道:

    “福清公车马已过朝日坛,约莫小半个时辰之内就可入城。”

    “可看清楚了?”,问话的人,是当今的礼部侍郎孙如游,面上虽也带着几分喜色,可是仍然小小心翼翼的追问道。

    “小的亲自上前询问过,确实是叶阁老的车马。”,信骑半跪在地上,忙不迭的连连点头。

    “圣旨是八月初二才从京城里发出的,便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